1、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12月调研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座号填涂在相应位置。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春秋时期,许多在战争中逃离家园的流亡者和冒险者把中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传播 到邻近的蛮族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山
2、东半岛及其东北部的沿海平原地区被完全纳入中原文明的范围,中国的北部和西部边疆也有类似的扩展。这一过程表明A. 百家争鸣初见端倪B. 中原文化重心转移C. 分封宗法走向瓦解D. 华夏文明逐渐拓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山东半岛及其东北部的沿海平原地区被完全纳入中原文明的范围,中国的北部和西部边疆也有类似的扩展”体现的是华夏文明的拓展,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D。2. 鉴于秦亡教训,汉初,约法省刑,简易疏阔。到汉武帝继位以后,刑律日繁,“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春秋决狱B.
3、专制强化C. 经济发展D. 国家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刑律日繁,这主要是汉武帝利用刑法这一国家暴力机器来维护封建统治,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3. 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墓葬的3世纪壁画描绘了耕地、播种、 耙地的劳动情景。 据此可知当时 A. 牛耕技术普遍推广B. 曲辕犁进一步完善C. 男耕女织的生产状况D.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中表现是总结生产经验、改进生产技术、除草施肥等方面,因此D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曲辕犁是在唐朝时
4、期出现的,B排除;材料未涉及女织,C排除。故选D。4. 唐朝时期科举出身的官员占总官员数的15%,北宋时期这一比例占到40%;晚唐时期69的高官出身世家大族或官宦世家,北宋时期这一比例只有19%。上述变化说A.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B. 政府行政效率提高C. 理学兴起完善科举D. 中央官制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出身官员的比例增加,而高官出身世家大族或官宦世家的比例下降,这反映出在科举制推行之下,社会阶层流动加强,A正确;BCD项与材料的数据所要强调的主旨无关,排除。5. 康熙时,均丁赋于田计田派丁,不问丁数;嗣后,盐钞银、匠班银亦陆续派入地丁;五十年,定丁额,永不加赋
5、。雍正元年,遂以丁赋摊入地亩,一并其征。这些做法A. 受益于新经济因素B. 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C. 促进了人口的增长D. 推动进步思潮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摊丁入亩是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雍正时期开始实行。这一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生自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赋税规则的简化减少了官府打马虎眼任意加税的可能。 因此C正确,B排除;摊丁入亩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无关,A排除;D与材料赋税制度改革无关,排除。故选C.6. 1852年6月,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布四方谕。大意说:天下为上帝之
6、天下,满洲为胡虏妖人,肆毒混乱。以中国五千余万之众,受制于满洲十万,可谓奇耻。 现在皇天震怒,命天王扫除妖孽,“兴复久沦之境土,顶起上帝之纲常”,希望大家“同力戮力,扫荡胡尘”, “同享太平之乐”。这篇檄文说明太平天国A. 反对封建专制B. 借用宗教武器C. 坚持封建大一统D. 抨击列强侵略【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现在皇天震怒,命天王扫除妖孽”体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借用宗教的旗帜来宣扬起义的合理性,进而麻痹群众,反映的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7. 同治中兴的英雄主要来自湘军的核心官员这些爱国之士虽身为汉人,但坚定效忠清政府且相对较为无私,具有深重的新儒
7、家信念,真切关注对于其社会阶级道德重整,关注乱事之后以传统模式重建廉洁、活力、仁慈的政府。”该学者强调同治中兴A. 推动了清王朝近代化B. 推动了非政府精英崛起C. 导致政治权力地方化D. 对于社会转型作用有限【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关注乱事之后以传统模式重建廉洁、活力、仁慈的政府”体现的是同治中兴要建立的仍然是传统模式的政府,对社会转型作用有限,D正确,A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8. 是近代中国某一事件的主张: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确实遵行总理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这些主张A.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开展B. 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C. 体
8、现了中共反蒋抗日的政策D. 有利于改善抗日根据地的处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确实遵行总理遗嘱”等信息可知,这是抗战时期的主张,这一主张意在消除分歧,团结一切力量,有助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正确;国民革命与题干中“改组南京政府”不符,排除A;根据材料“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救国;停止一切内战”可知,当时主张联合蒋介石,排除C;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尚未实现两党合作,因此根据地尚未建立,排除D。9. 观察下表这些数据可以说明当时中国 新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表A. 农村经济改革的成效显著B. 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结构C. 城乡一体化已经基本实现D.
9、 现代企业制度开始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村集体工业发展较快,这主要和当时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关,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A正确;材料中的企业仍然是公有制,B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现代企业制度以股份制为特征,材料无法得出相关结论,D排除。故选A。10. 下图是1949年1956年人民日报中“独立自主”一词的使用频率,其变化呈 现“V字形”。这说明我国 A. 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 和平共处成为中国外交的主流C. 外交走出国门呈现新姿态D. 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降到冰点【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后,中国相继提出和平共处五
10、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等,这极大的改变了中国的周边及国际环境,因此体现的是外交走出国门呈现新姿态,C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11. 在古希腊,话语具有压倒其他一切权力手段的特殊优势。话语成为重要的政治工 具,国家一切权力的关键,指挥和统治他人的方式。这一特点A. 基于智者学派的形成B. 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C. 说明法治基础的缺失D. 适应了城邦政治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雅典的民主是直接的原始的民主,因此在直接的民主制之下,话语权就尤为重要,话语权体现的是公民的意志,因此适应了城邦政治需要,D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与智者有关,排除A;这一特点与
11、工商业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法,排除C。12. 英国1679-1681年议会期间,议员们对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公爵能否继承王位问题发生分歧。富裕的资产者和在革命中得到好处的新贵族持否定态度,主张限制王权,他们被斥为“辉格”;持赞成态度的议员们被反讥为“托利”。据此可知,两党制的形成A. 巩固光荣革命成果B. 折射了英国革命的精神C. 完善了君主立宪制D. 反映了议会政治的弊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两党制是英国对现代民主政治创制事业的另一个重大贡献。这一创制虽然发生在复辟时期,但仍与英国革命的精神密切相关。事情的直接起因是在1679-1681 年的那届议会期间,议
12、员们对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公爵(即后来的詹姆斯二世)能否继承王位的问题发生了意见分歧。因此B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C错在“完善”,排除。故选B。13. 中世纪晚期,十字军在宗教狂热的驱使下去拯救圣墓,当他们终于攻占了耶路撒冷 之后,便试图打开圣墓,期望证明上帝在世间的存在,证明永恒而神圣的东西与有限的东西的结合。然而令他们大失所望的是,圣墓中空空如也。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A. 上帝“先定”的合理性B. 文艺复兴影响巨大C. 信仰不在身外在内心D. 启蒙运动势在必行【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基督教世界既夺回了圣地,又失去了圣地,这也反映了信仰不在身外而在内心,即上帝并不在你之外,上
13、帝就在你的内心之中,因此C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均在十字军东征后,BD排除。故选C。14. 1937年2月5日,罗斯福正式向国会提交了有关“填塞法院计划”的咨文。下图 是关于该计划的一幅漫画我们是最高法院的木偶吗,该漫画意在说明 A. 分权制衡原则遭到破坏B. 总统意图扩张行政权力C. 两党竞争存在着弊端D. 司法与行政走向对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罗斯福总统试图增加总统的权利边界,干涉司法体系,说明的是总统意图扩张行政权力,B正确;罗斯福的这一做法遭到了国会的反对,说明的是美国民主政治的基石十分坚固,A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
14、选B。15. 古巴危机和平解决之后,催生了一些限制核武器的协定。这些史实可以说明冷战 A. 加剧了国际关系紧张B. 冷战促进了科技发展C. 激烈对抗中存在缓和D. 冷战加剧了军备竞赛【答案】C【解析】【详解】在冷战中制定了限制核武器的协定,反映出冷战对抗之下局面缓和的一面,C正确,排除A;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科技的发展,排除B;限制核武器的协定不会加剧军备竞赛,排除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题12分,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5分。16.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汉、南北朝、唐)的边疆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图2图3分别提取图1、图2、图3
15、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对应的历史时期。【答案】图1北邻匈奴,匈奴入侵中原;政府向西向北远征。这与汉王朝匈奴人侵;政府西征特征相吻合。据此判断是汉朝。图2北方的突厥、鮮卑、柔然内迁中原;法显西行。这与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法显西行时间相吻合。据此判断是南北朝时期。图3北邻突厥,西邻扩张的吐蕃;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大运河的运行。这与唐朝后期的边疆形势;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大运河的使用相吻合。据此判断是唐朝。【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图1的信息可以看出,图1北邻匈奴,匈奴入侵中原;政府向西向北远征。这与汉王朝匈奴人侵;政府西征的特征相吻合。据此判断是汉朝。根据图2中,北方的突厥、鮮卑、柔然内迁
16、中原;法显西行。这与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法显西行时间相吻合。据此判断是南北朝时期。根据图3的信息,北邻突厥,西邻扩张的吐蕃;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大运河的运行。这与唐朝后期的边疆形势;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大运河的使用相吻合。据此判断是唐朝。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584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刻印了山海舆地全图。在这幅地图中,人们生活的世界不再是平面的、而是一个圆形的,中国不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与很多国家一样,错落地分布在这个圆形的世界上,中国也不再占据地图的大部分。利玛窦担心 “他(皇帝)看见中国这么小,会大发雷霆,责怪我们蓄意在图上缩小中国,藐视中国人”。)但出乎意料的是它被万
17、历皇帝看中,还令太监另外绘制,而且屡被收入综合知识类书甚至专门图书中。这表明这一世界观念正在悄悄的渗透和瓦解着中国人的“天下”、“中国”和“四夷”观念。 1723年,清雍正帝禁天主教,之后中国教禁日严一日。道光时钦天监的西人为之绝迹。清四库全书指西方天文、推算、工匠制作“夸作迂怪,为异端之尤”,“所格之物,皆器数之末;而所穷之理,又支离神怪而不可话,是所以为异学耳”。 依据中国思想史中国近代史纲整理 解读材料,任意提取一个观点,结合明清文化的其它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示例1:明清文化持续发展思想:出现以三大思想家为代表的明清进步思潮,具有早期启蒙性
18、质,丰富发展了儒学。文学艺术:个性化书法、文人画风俗画持续发展;明清小说走向繁荣。科技: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巨著,达到了传统科技的高峰。明清传统文化的继续进步是政治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示例2:明清文化呈现保守性思想:文化专制,实行文字狱;八股取土,理学僵化;进步思潮影响有限;中国士大夫坚持“夷夏之辩”和“天朝上国”思想;严重阻得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科技:科技成果多总结性著作,没有转化为近代科技。明清文化的保守性折射了明清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示例3:明清文化保守与创新并存(略)【解析】【详解】根据“1723年,清雍正帝禁天主教,之后中国教禁日严一日。道光时钦
19、天监的西人为之绝迹。”可得出明清文化呈现保守性。具体论述时可从思想、科技等方面阐述其保守性,最后总结得出明清文化的保守性折射了明清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18. 从一定意义上说,铁路是时代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76年,上海洋商擅筑铁路火车开行后,六月间有压毙人命之事。经该道(上海道)会商英领事,饬令停止行驶1880年,内阁学士张家骧上未可轻议开造铁路折:“洋人工于贸利,其从旁觎, 意想可知。设或借端生事,百计要求,则将何以应之?”1880年,李鸿章上奏:“(铁路修筑)每里需银自数千两至数万两不等刘铭传所报暂借洋债,亦系不得已之办法顾借债以兴大利,与以济军饷不同。盖铁路既 开,
20、则本息有所取偿,而国家所获之利又在久也。”1 88 1年,刘坤一上奏:“此项铁路火车,有妨民间生计。只此货物之流通,如使尽为火车所揽,则穷民向恃车马人力运负以营生者,约数万人,拒不失业?”1887年,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奏:“今开平矿务局,于光绪七年创造铁路二十里。后因兵船运煤不便,复接造铁路六十里,南抵蓟河边阎庄为止,此即北塘至山海关中段之路,运兵必经之地。”依据光绪东华录李文忠公全书等整理材料二20世纪50-90年代中国铁路运输路线长度增长(单位:万公里)改变中国中国的十个“五年计划”(1)近代以来,“铁路之议,历有年所,毁誉纷纭,莫衷一是”。据材料一任选一种态度并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21、铁路修建之争的启示。(2)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原因。【答案】(1)表明态度支持者理由:铁路修建利于加强国防;促进近代经济和工业发展;增加政府收入推动政府自强。反对者理由:加剧民族危机;冲击传统经济;加剧政府财政负担;影响百姓生计启示:社会环境是近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艰难。(2)特点:80年代铁路发展速度加快;科技含量增加。说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政府支持;第三科技革命的推动。【解析】【详解】(1)态度及理由:支持者:根据材料“顾借债以兴大利,与以济军饷不同”“盖铁路既 开,则本息有所取偿,而国家所获之利又在久也”可归纳出铁路修
22、建利于加强国防;促进近代经济和工业发展;增加政府收入推动政府自强。反对者:根据材料“设或借端生事,百计要求,则将何以应之?”“每里需银自数千两至数万两不等”“此项铁路火车,有妨民间生计”可归纳出加剧民族危机;冲击传统经济;加剧政府财政负担;影响百姓生计等。启示: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环境是近代经济发展重要因素;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艰难。(2)特点:从发展里程来看,80年代铁路发展速度加快;从电气化发展里程来看,科技含量增加。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需要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政府支持和第三科技革命的推动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3、 上图为18-19世纪的棉花贸易部分示意图。依据图中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英国棉纺织业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 述成文)【答案】示例1:英国棉纺织业迅速发展。18世纪以来60年代以来,工业革命推动;殖民区域的扩大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印度和美国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政府的关税及其他政策的保护等因素推动英国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棉纺织业大国。棉纺织业带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繁荣并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示例2:棉花贸易成为英国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印度是传统棉织业发展大国。近代以来,英国通过进口棉布关税政策,沉重打击了印度传统棉纺织业。美
24、国内战加剧了英国对印度棉花的需求,工业革命后,在英国棉布的冲击下,印度沦为英国重要的棉花产地和棉布销售市场。棉花贸易成为英国殖民扩张和对外商品输出的重要手段。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示例3:英国棉纺织业崛起,印度棉纺织业衰落。技术进步;殖民区域的扩大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印度和美国成为丰富的原料产地;政府的政策保护了国内市场,英国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棉纺织业带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繁盛。印度是传统棉织业发展大国。近代以来,随着工业技术的滞后、英国产品的挤压和政策的排挤,印度棉纺织业失势,印度沦为英国重要的棉花产地和棉布销售市场。这反映出工业文明在近代社会的巨大优势。棉纺织品也成为英国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解析】【详解】根据“18-19世纪棉花贸易部分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提炼出主题为英国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论述时结合英国工业革命开展的背景、过程及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概括。也可提炼主题为棉花贸易成为英国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具体论述时结合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过程及内容进行分析。其它角度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