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必修2(人民版)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基础达标1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是在()A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后B新经济政策实施后C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时D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解析:本题属于识记题,苏联在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后,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答案:D219291931年间,美、德两国的工业生产额均跌落约三分之一。而苏联在1929年的总生产量占全球5%;1938年,总生产量占全球18%。苏联的表现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主要原因是()A列宁发动十月革命B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推行计划经济D赫鲁晓夫改革解析
2、:题干提供的数据反映了当时苏联的工业获得发展,主要原因在于斯大林模式下重点发展重工业。A、B、D三项时间上与题意不相符合。答案:C3(2014惠州市调研)学者李述森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俄罗斯传统的核心是民族主义。是强国的诉求。要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农业。”材料论及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赫鲁晓夫改革D斯大林体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考点是斯大林模式。找材料的关键词“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控制农业,榨取农业”这些表述都符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因此正确选项是
3、D项。答案:D4(2014广州市调研)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D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此题以中国的“苏联热”作为切入点,注意时间节点是20世纪30年代,此时是苏联开展计划经济建设时期,并获得巨大成功,所以正确选项是A项。答案:A5“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口号的出现,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过激现象B苏联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C农民加入集体
4、农庄的积极性空前提高D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解析:题中的口号说明了存在强迫参加集体农庄的情况,恰恰说明农业集体化强行推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脱离了苏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答案:B6(2014全国大纲卷)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解析:本题以斯大林的讲话为切入点,考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提取、解读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强
5、调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说明苏联要进行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建设,只有C项可以反映这一主题,故答案为C项。苏联的“一五”计划开始于1928年,排除A项;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答案:C7(2014温州一模)一部史学著作评论某一事件道:“它是一种妥协,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用列宁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这一事件指的是()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余粮收集制的实行C粮食税的实行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解析:从材料中“妥协、退却”关键词可
6、判断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暂时的退却”,或者叫作“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故C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材料的妥协、退却,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B项错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妥协、退让,是符合当时人们的愿望的,故A项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是在斯大林时期,不是在列宁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C8(2014信阳二调)1922年俄共中央认为:“集体农庄作为农村中最坚固的苏维埃细胞,在走上总的合作制轨道时可以发挥出积极的显著的作用。”这表明俄共中央希望()A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B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C加强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
7、地位D最大限度推行新经济政策解析:据题干信息“集体农庄作为农村中最坚固的苏维埃细胞,在走上总的合作制轨道时可以发挥出积极的显著的作用”,说明当时即使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后,俄共中央仍然强调农业合作社和农业集体组织的重要作用,实际上是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故B项正确。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是在1929年,与题干中时间“1922年”不符,A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的核心意思,排除;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与材料意思不符,D项错误。答案:B9(2014茂名一模)以下是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该笑话讽刺了苏联()“爸,您能给我套车钥匙吗?”“好,别丢了,儿子,七年之后我们
8、就会领到车!”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轻工业的生产C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消费品紧缺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解析:从题干看,汽车工业是重工业,而“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不能说明片面发展重工业,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到轻工业,不能反映忽视轻工业的生产,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工业,不是农业,D项错误;汽车是消费品,故选C项。答案:C10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比较中你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A苏联工业发展慢于德国B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C苏联农业得到迅速发展D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解析:本题属于比较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运用能力,从图表中1913年和1937年的工业总产值比例的变化,可看出到1
9、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占的比例超过英、法、德三国,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答案:D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二下面是某中学生设计的历史活动剧一段穿越时空隧道的对话: 马克思:小罗
10、,最近很忙吧。天国也有点乱啊。 罗斯福:噢,为啥? 马克思:因为你啊。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亚当斯密最近都不来串门了。 罗斯福:哈哈。 马克思:看了你的新政,起先我倒真的心动过,后来开始心忧了,甚至还有点心灰起来。罗斯福:哦?呵呵。虽然有些工人领袖认为看到了美国从“USA”变为“USSA”的希望,虽然有的人叫嚷着要实行法西斯,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材料三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
11、,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2)材料二中马克思说“心动”的真实含义是什么?马克思说“心灰”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3)为摆脱“路径障碍”, 在实践中,邓小平在经济体制上是怎样进行政策调整的?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世界主要国家对社会建设
12、道路的探索,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第(1)问注意时间“1921192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考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苏联30年代”可知是苏联模式;第(2)问注意其中涉及人物“罗斯福”可知是考查罗斯福新政。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本质来回答即可;第(3)问结合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回答。答案:(1)“退却”:农业方面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固定粮食税;工业方面改变国家高度集中管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含义: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任答两点即可)(2)“心动”:新政加强对工业的
13、计划指导(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政治经济权利。 “心灰”: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模式;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任答2点即可)(3)调整: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素能提升1(2014新课标全国卷)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解析:本题以1928年苏联工业建设为切入点,考查苏联的工业化,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苏联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故排除A、B两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故排除C项。答案:D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