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习题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88139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习题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习题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习题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习题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习题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习题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习题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本作品版权由张会平老师所有,授权予北京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任何机构或个人均不得擅自复制、传播。本公司热忱欢迎广大一线教师加入我们的作者队伍。有意者请登录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盗用必究!【课内同步阅读】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3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1解释下列句子加粗的词语。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以:_乎:_以:_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_以:_子路率尔而对曰 尔:_且知方也 方:_夫子哂

2、之 哂:_解析:本题考查对词义的理解。大部分为虚词。答案:以:因为;乎:相当于“于”,比;以:因为。如:如果;以:为。尔:形容词词尾,与“然”的用法相近。方:做人的道理。哂:笑。2指明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毋吾以也_不吾知也_则何以哉_可使有勇_解析:考查对文言句式的把握。答案:皆宾语前置,是介宾结构的宾语前置,是动宾结构的宾语前置。省略句。可使(人人)有勇。3翻译下面的句子。(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翻译能力。答案:(1)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做些什么呢?(2)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3、13题。“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解析下列加粗的词语。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案:“如”:或者;至于;与“何”组成固定结构,表疑问,怎么样;或者;如果、假如。乎:于,比;在;跟、同;在。2说明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

4、甫,愿为小相焉(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3)莫春者,春服既成(4)浴乎沂,风乎舞雩(5)三子者出,曾皙后解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答案:(1)端,古代用整幅的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在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穿着礼服,戴着礼帽。(2)鼓,弹奏,名词用作动词。希,同“稀”。(3)莫,通“暮”。(4)风,吹风,名词用作动词。(5)后,留在后面,方位名词用作动词。3发挥想像,将文中画线句(春游图)描写成一段文字。(200字左右)解析:考查理解与想像能力。可扩展的描写点:暮春景色,人物服饰,最重要的所在:人物在“浴”、“风”、“咏”时的情态。答案:略【课外延伸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5、,完成18题。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方时多虞,握兵处外,然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破吐蕃灵州,而朝恩使人发其父墓,盗未得。子仪自泾阳来朝,中外惧有变,及入见,帝慰之,即号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此天遣,非人患也。”朝恩又尝约子仪修具,元载使人告以军容将不利公。其下衷甲愿从,子仪不听,但以家僮十数往。朝恩曰:“何车骑之寡?”告以所闻。朝恩泣曰:“非公长者,得无致疑乎?”田承嗣傲很不轨,子仪尝遣使至魏,承嗣西望拜,指其膝谓使者曰:“兹膝不屈于人久矣,今为公拜。”李灵耀据汴州,公私财赋一皆遏绝,子仪封币道其境,莫敢留,令持兵

6、卫送。麾下宿将数十,皆王侯贵重,子仪颐指进退,若部曲然。幕府六十余人,后皆为将相显官,其取士得才类如此。与李光弼齐名,而宽厚得人过之。诸孙数十,不能尽识,至问安,但颔之而已。富贵寿考,哀荣终始,人臣之道无缺焉。(新唐书郭子仪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方时多虞 虞:诈B遭幸臣短毁 短:陷害C而朝恩使人发其父墓 发:发现D麾下宿将数十 宿:过去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题中四个实词虽都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接触过,但不可机械照搬。A项:原文着力写郭子仪的忠诚,“方时多虞”又是郭“握兵处外”的原因,故可断定释“诈”错误,应释为“忧患”。B项:“短毁”为并列关系,其主

7、语为“幸臣”,结合后文“谗间不行”可知释“短”为动词,“说坏话”、“陷害”是正确的。C项:由“盗未得”及下文“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可知“发”意为“挖掘”。D项:“宿将”为常用词“宿”为“老”意。答案:B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为”相同,“然”和“而”不同B两个“为”不同,“然”和“而”不同C两个“为”不同,“然”和“而”相同D两个“为”相同,“然”和“而”相同解析:本题重在考查文言虚词。由原文可推知:第一个“为”为介词,释为“为了”,第二个“为”为动词,释为“做”、“当”;“然”和“而”都是转折连词,释为“但是”。答案:C3“告以所闻”中“

8、所闻”指的是( )A元载使人告以军容B又尝约子仪修具C衷甲愿从D以军容将不利于公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句中关键词语指代内容的理解。“所闻”意为“所听到的事”,应与前文“告(告诉)”相照应。B、C不是所“告”的内容,A项虽为“所告”,但内容不完整。答案:D以下4、5两题中翻译正确的句子是( )4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A无丝毫懈怠,因而谗言离间不能成功。B没有丝毫犹豫顾盼,因而谗言离间不能成功。C没有丝毫顾盼犹豫,所以谗言和挑拨都无法得逞。D无丝毫懈怠,所以谗言和挑拨都无法得逞。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重点句子翻译。翻译要做到“信、雅、达”,重点字词尽量译出。“顾望”意为“犹豫顾盼”,A、B中“谗言离间不

9、能成功”表述不合现代汉语习惯。答案:C5子仪颐指进退,若部曲然( )A郭子仪可以用脸的动作指挥他们进退,像部队行动一样。B郭子仪可以用手势指挥他们进退,像部队行动一样。C郭子仪可以用脸的动作指挥他们进退,像部队的曲折一样。D郭子仪可以用手势指挥他们的进退,像部队的曲折一样。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颐指”是指用“脸部神态”而不是“用手势”指挥众人;“部曲”是一个双音节词,指“部队”。答案:A6下列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然诏至”中“诏”指的是皇帝的命令或文告。B“其下衷甲愿从”中的“甲”古指皮制护身衣服。C“封币道其境”中“币”指的是礼物和货物。D“颔之而已”中“颔”的本义是下

10、巴颏,这里指点头。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本题易将“衷甲”误解为人名或穿铠甲的士兵。在本句中,“衷”为“穿在里面”,“甲”为“皮制护身衣服”。C中“币”应为“礼物”,译为“货物”是不对的。答案:C7文中郭子仪“宽厚得人”表现在哪些方面?请选出正确的一组( )其下衷甲愿从,子仪不听。后皆为将相显官。兹膝不屈于人久矣,今为公拜。子仪封币道其境。ABCD解析:本题是对整体文意的综合考查。句在别人“告以军容将不利公”的危险形势下,郭子仪仍不让部下“衷甲”同行,表现了他的宽以为怀;句,表现了郭子仪慧眼识英才,与本题要求无关;句,田承嗣“傲很不轨”从不服人,却对郭子仪屈膝望拜,这表现了郭子仪的

11、“宽厚”“得人”;句,只是叙述了郭子仪做的一件事,与题干要求无关。答案:D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郭子仪曾遭到鱼朝恩等人的诋毁,但他仍宽以为怀,甚至对鱼朝恩本人也是这样。B田承嗣为郭子仪下拜的原因,就是因为郭子仪“待上诚,御下恕”,为人宽厚得人心。C李灵耀占据汴州作乱,而没有劫获郭子仪的封币,在于他认识到郭子仪幕府人多,将相显贵。D郭子仪,忠心耿耿,一心为国,不怕小人谗言与离间,“待上诚,御下恕”,深得人心。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可将各选项放到相关语境中进行分析,然后作出判断。细读原文可知,作者写鱼朝恩、田承嗣等人、事都意在证明郭子仪“宽厚得人”,写李灵耀一事其意图也

12、在此。因此,李灵耀是敬畏郭子仪的为人而没有劫获封币,而不是由于“他认识到郭子仪幕府人多,将相显贵”。答案:C译文:郭子仪事奉天子忠诚,对待下级宽恕,赏罚分明。虽然遭到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的诋毁,又遇国家多事,他掌握大军在外,但诏书一到,他就当日上路回京,没有丝毫犹豫顾望,所以别人讲的坏话和挑拨离间都不能得逞。在灵州破吐蕃,而鱼朝恩派人发掘他父亲的坟墓,没有得到什么东西。郭子仪从泾阳来朝见天子,朝廷内外怕有变动,等到进见,天子对此事表示慰问,郭子仪痛哭说:“臣做军队统帅很久,不能够禁止士兵发掘别人的坟墓,有人现在发掘臣父的墓,这是上天的谴责,不是人事呀。”鱼朝恩又曾约郭子仪游他建造的章敬寺,瞻仰佛

13、容,元载派人告诉他观军容时鱼朝恩将做不利于他的事。其部下请在衣中穿上铠甲一起去,郭子仪不同意,只带十几个家僮前往。鱼朝恩说:“为什么车马随从那么少?”郭子仪告诉了他所听到的一切。鱼朝恩哭着说:“公如果不是个有修养的长者,能够不怀疑吗?”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傲慢跋扈,郭子仪曾派使者到魏博,田承嗣向西下拜,指着膝盖对使者说:“这个膝盖不对人弯曲已经很久了,今天为郭公下拜。”李灵耀占据汴州作乱,公私财赋过汴州都要留下,郭子仪封存的钱币和帛过他的境,则不敢扣留,还派士兵护送出境。部下中有几十个老将,都已封王封侯地位很高,郭子仪可以不开口用动作指挥他们进退,像对部队士兵行动一样。幕府中有六十多人,后来都做了

14、将相等显赫官职,他的善于选拔人才就是这样。与李光弼的名气一样大,但比李光弼宽厚得人心。孙子有几十人,不能都认识,到请安时,只能点头表示。一生富贵寿终,有哀有荣,为臣下应该做的一切他确是十分完备的。【研究性学习】一、关于孔子及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县(今山东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孔子所处的朝代,在中国历代纪元中,称为东周,自周平王始,至周赧王止,年代为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此前称为西周,自周武王始,至周幽王止,年代为公元前约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西周末期,周幽王朝腐败,各诸侯国纷纷勃起。所以周天子自平王东迁之后,周王仅仅享有虚名,已无力

15、控制各诸侯国。也正是这个原因,东周又常被史家划分为春秋及战国两个时代。现在一般把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划为春秋时代,以诸子百家争鸣为社会特征。战国时代则是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为止,以各诸侯国互相兼并的战争为社会特征。孔子是殷商的苗裔,他自己在礼记檀弓上中就说:“而丘也,殷人也。”周武王灭了殷商,封殷商的微子启于宋。孔子的先祖孔父嘉是宋国宗室,因为距离宋国始祖已经超过五代,便改为孔氏。据左传桓公元年和二年记载,孔父嘉无辜被华父督杀害。孔父嘉的后代防叔畏惧华氏的逼迫而奔至鲁国(史记孔子世家索隐)。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孔纥,当过鲁国武士,做过

16、地方官(陬邑宰)。因此孔子便成为鲁国人。孔子的老家宋国,是殷商后裔的封地。而孔子从小生活的鲁国,又是周公的儿子伯禽的封地。周公是周朝各项规章制度周礼的主要制定者。春秋末期,各诸侯国的礼乐(即政治制度和文化)都蹦坏不堪,惟独鲁国专门养着一批“儒”,传授西周的礼仪,研究典章文献。因此,鲁国有“礼乐之邦”的称号,各国公卿贵族常到鲁国来“观礼”。晋国的韩宣子受聘赴鲁,看到鲁国典籍丰富,社会风俗古旧,曾惊叹道:“周礼尽在鲁矣!”(左传昭公二年)。所以孔子在少年时代受周礼的熏陶很深。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言:“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俎、豆是祭祀时盛祭品用的器皿)孔子三岁时,死去了父亲,家境进一步衰

17、落,所以孔子青少年时代做过一些自认“卑贱”的事情:当过吹鼓手,做过管牛羊的“乘田吏”和记账的“委吏”。他在论语子罕中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聚徒兴学,宣扬“周礼”,历时十几年。在这期间,孔子大力从事教育活动,孔家学店出现了“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史记孔子世家)的局面。这一阶段是孔子私学的鼎盛时期。孔子在五十岁的时候,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地方的行政长官),第三年升为司空(工程建筑部长),第四年又当了大司寇(司法部长),并曾代行鲁相职务。这前后几年,是孔子政治上的得意时期。孔子摄行鲁相仅仅三个月,鲁国政局异变,孔子被专权的季氏等人赶下台。从此,孔子带着弟子到

18、卫、陈、宋、蔡、楚等国周游,向各国公卿大夫宣讲西周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孔子在列国辗转十余年,试图实践他的学说。但由于周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忙于发展和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孔子的努力终究没有结果,其境遇正像司马迁所说的:“斥于齐,逐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到了晚年,不得不失望地说:“风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在六十八岁那年,孔子回到鲁国,一方面著书立说,一方面继续在幕后干预鲁国的政治局势。到七十二岁时,孔子悄然离开人世。论语是中国一部传世的儒家经典,也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用语录体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事。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对人

19、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夫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初年,论语有三个本子流传,一是古论语,汉景帝时由鲁恭王刘余在孔子旧居墙壁中发现,用古文写成,共二十一篇,把尧曰篇中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二是齐论语,用今文写成,共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两篇。三是鲁论语,也用今文写成,共二十篇。两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先学习鲁论语,后来又讲习齐论语,把两个本子合而为一。删去齐论语中的问王、知道两篇,号张侯论,这是论语第一次整理、修订。由于张禹是汉成帝的师傅,地位尊贵,这一本子为当时儒生所尊奉。东汉末年,大学者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与齐论语、古论语为之作

20、注,这是论语第二次整理、修订,是现在通行各本的祖本。汉人把论语看做传记,汉文帝时设传记博士,传授论语,成为专门学科,同孝经一样是士人必读的启蒙之书。东汉时则列为“七经”之一,魏晋以后各朝也均把论语列入学官,设博士传授。南宋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集为四书,作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死后,朝廷将他的四书章句集注立于学官,与五经并列。从元仁宗起,直至明清,将它钦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读教科书,士人为了求取功名,日夕讽诵,熟记于心,影响十分深远。从古至今,研究、注释论语的人很多,据统计达三千多种,主要有魏何晏论语集解,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昺论语集释经解,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近现代则有杨树达论语疏

21、证,钱穆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等。二、译文(孔子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闲坐。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但)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日在家闲居时常说:(别人)不了解我呀。如果现在有人想了解、任用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子路急忙轻率地回答说:“如果是一个有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而且又加上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那么,让我仲由去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军队勇武,而且使百姓都懂得为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问:)“冉求,你有什么打算?”(冉求)回答道:“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

22、十里(的小国),我冉求去治理它,等到三年之后,我就能让百姓富足。至于那些礼乐教化的事,就只有等待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去做了。”(孔子问:)“公西华,你有什么打算?”(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这方面的事情。关于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会盟、共同朝见天子的大典,(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孔子又问:)“曾点,你有什么打算?”弹瑟的声音渐渐稀少,铿的一声结束,然后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志向不同。”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夹衣,约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一起到沂水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孔子长叹道:“我赞成曾点的话啊!”那三个人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那三位说的怎么样?”孔子说:“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问:“老师您为什么笑子路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礼仪,(可是)他说话一点不谦让,因此笑他。难道冉求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难道公西华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祭礼宗庙、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又能做大事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