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烛之武退秦师一、作者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他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也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传”是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二、 背景介绍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其一、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
2、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其二、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觉曾无礼于重耳,因此,战前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结果城濮之战中,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于是,晋文公两年之后发动了这场战争。三、美文赏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国大夫烛之武临危受命,只身进秦营,说服秦穆公,使秦国撤兵。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向秦穆公分析了当时
3、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穆公。秦穆公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军,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的说辞,有条有理,措辞得体,分析利害关系透彻精辟。清代学者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评论说:“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清代学者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左传的作者用少量文字就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练的文笔很值得学习。四、相关链接1.史书体例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2)国
4、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3)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4)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另外补充: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2.历史回顾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5、”。“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是年四
6、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4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一、 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
7、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重点难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二、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读准句读;借助“教材助读”,分类整理文言现象,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内容。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4. 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认真阅读原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三、自主学习1.字音字形(序号后面用点号)(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秦军氾( )南 夜缒( )而出共( )其乏困 秦伯说( ),与郑人盟若不阙( )秦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8、困( )秦伯说( ) 2.填空 (1)说明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古今义 行李之往来(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2)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说明是何种活用,并解释含义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越国以鄙远( ) 夜缒而出( )(3)指出下列句子的特点佚之狐言于郑伯 晋军函陵 (4)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朝 亡 厌 国 戍 夕 3.整体感知 四、佳句摘抄(摘抄课内佳句) 五、 课内探究探究1 1研读第一段,明确: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 交代围郑的原因和驻军位置有何作用? 探究22研读第二段,明确:(1)佚之狐为什么对烛之武劝退秦师这么有把握?这对刻画烛之武形象有何作用? (2)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
9、,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3)从分析中看出郑伯是一个什么形象? 六、作业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赏析人物形象。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赏析人物形象。二、学法指导1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认真阅读原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掌握文言基础知识。2通过阅读原文,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三、自主学习1.字音字形(序号后面用点号)(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失其所与,不知( )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使杞( )子、逢( )孙戍之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夫晋,何厌之有( ) 失其所与,不知( ) 2.填空 (1)说明下列句中加线
10、词语的古今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共其乏困( ) (2)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说明是何种活用,并解释含义 唯君图之( )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与郑人盟( )(3)指出下列句子的特点 夫晋,何厌之有? (4)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 危 师 及 辞 3.整体感知四、佳句摘抄(摘抄课内佳句) 五、课内探究1.研读第三段,明确:(1)“夜缒而出”说明什么? (2)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师的?(烛之武用哪些实事和事理说服秦伯的?其中哪一点是关键?) (3)烛之武从临危受命到智退秦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什么形象呢? 2.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 3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六、作业预习荆轲刺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