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整体感知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散文,标题为“美”,可又不像哲学家、美学家那样直言美的本质和规律,而是描写几个场景、几种神态、几段对话,生动形象地表现美的生成形态和美的本质,展示美的探索和审美过程,表达作者的审美追求和积极的人生观。文章写了一个现实发生的场景和三个联想场景。一个现实发生的场景又分做开篇和结尾两次描写,中间连贯三个联想场景。三个联想场景的开头的神态描写又是现实场景中的小片段,一个是“她又那么蹙起了眉”,一个是“她又那么抿紧了唇”,一个是“她又那么神秘地颤动起了长长的睫毛”,它们都是“现在”,引起将要描述的“过去”。也就是说三个场景之联想生发点,在于它们与现实发生场景之间的某些关联。文
2、章主要写了一个富有灵气悟性的爱美女生的话语和心理活动。她的出场平淡无奇,为同学“设计发型”,似离题甚远,何“美”之有?第一、二联想场景(蹙眉观景、抿唇观景),写她对自然美的感受,也不见有何特异。不过下文开始精彩迭出了。第三联想场景写她在欣赏自然景物时发现了“距离美”,根据她自己的理解诠释距离美的要义(“因为距离,巧妙地遮蔽了我们不该看到的一切,又信手添上些神奇的飘逸”),由此思维跳跃,把距离美的道理引到社会人生方面来。最后回到现实发生的场景,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审美讨论,对直线美、曲线美的理解精彩之至,文章于此光彩焕然。其中“安逸、闲适,就犹如一条索然无味的直线。奋斗中的挫折好比一条曲线的波谷,成
3、功,则好比波峰它们共同构成了美妙的曲线,构成了富有弹性的生活”,是独一无二的理解和表述。原来文章开头写“她爱美”,“她懂得美”,看来是最为恰当的表述。虽然没有写这个女生是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的性格和外貌,但文章展示了她的灵秀,她的颖悟,她的健康纯正的品性。问题探究一、文中除了“距离美”“曲线美”,还有哪些美?还有自然美,三个联想场景均已涉及;还有女性美,她们灵秀、温柔,有明确的审美追求,懂得什么是美,善于发现美;还有直线美、曲线美,这些美来自对客观外物的感知,同时又升华为人生经验和人生评价;还有悲哀的美、屈辱的美、流畅的美、甜蜜的美,这些就是单纯而丰富的人生感受了。所谓美的、审美的和美学的关注
4、对象不仅是自然,还有社会人生,审美问题中蕴涵丰富的社会意义,社会美与自然美同等重要,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更为重要,更受人类关注。这也是课文中爱美女生由自然美联想到社会美、人生美的基础。文中的这些不同的美都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美,由此也反映出作者和爱美女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文中的这些审美观也反映出时代特点,本文写于20世纪80年代,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审美观念在现在看来或许有点儿“粗浅”“落后”,不过文中的女生还是在审美观念上表现出新女性的特点,她拒绝“悲哀的美”和“屈辱的美”,追求“流畅的美”和“甜蜜的美”,乃是依天理、顺人性、追求个性解放的体现。不过从另一方面说,那个时代的审美观与现时代相比又
5、有所不同,他们追求波浪人生、奋斗人生,轻视安逸、闲适,或许现时代年轻人不予认同,时代在发展,人生观、审美观也在发展,现代人的观念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二、每个片段的开头的神态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些神态描写包括“蹙了起眉”“抿紧了唇”“颤动起了长长的睫毛”等,它们的作用一是铺垫,二是连缀。所谓铺垫是说写神态、写情景便于后面述理,即缘景述理、缘情入理,如果没有这种描写作铺垫,后面的述理就成为空穴来风;后者是说全文有现实发生场景和联想场景,如何把它们贯穿在一起?抓住两种场景相同的神态,是一巧妙方法,这些共同的标志如同熟悉的记号,方便读者阅读。三、怎样理解本文主题的多义性?本文的核心话题是谈美,有
6、关这话题在文中具有多义性,试缕述之:其一,文章表现美是如何发现的。贯穿全文的是发现美的过程,于平凡中生出机巧,于朴素中生出妙理。其二,文章表现美的不同种类。如前所述,有距离美、直线美、曲线美全文都在展现这些美,境界逐层开阔,逐层提高。其三,文章表现女性美。这是一群有文化知识、有自觉的审美观念、有高雅情趣的大学女生,全文都在表现她们的女性美以女性特有的目光发现自然美,发现女性自身美,拒绝悲哀的美、屈辱的美等,显出与男性所不同的细腻、温柔、秀美的特点。四、怎样理解文中暗含的哲理性?体会现当代散文的情和理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本文选入第二单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蕴涵某种哲理性。不过本文的哲理性
7、是与丰富的感性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开篇两句话“她爱美”是写她感性的一面,“她懂得美”是写她理性的一面。文中场景描写是感性的,文中审美意义的阐发是理性的。文章描绘人物、场景的感性形象,其实是为着表现思想的内核、理性的内核。五、读了本文对我们发现和欣赏美有怎样的启发作用?读了本文应能对我们发现和欣赏美有着多方面的启发意义。美在大自然里,美在生活中,美在平凡的场景下,美在距离中,美在朦胧中,美在于凝视,美在于联想要发现和欣赏美,就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和富有灵性的头脑,除了有强盛的理性精神外,还要有丰富的感性和感受能力。不仅要善于发现自然美,还要挖掘社会美、人性美,不仅要欣赏直线美,还要欣赏曲线美在现
8、时代,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要与时俱进,要不断丰富审美视野,开拓审美天地,要以爱心、审美之心对待他人,对待社会,要把人生当做审美的历程。语言品味文章表达对美的感受和思考,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的,所以语言形象化的特点非常明显。形象化的语言,可谓之感性化的语言,如“安逸、闲适,就犹如一条索然无味的直线”,即以感性的语言形式表现理性的内容,既给人以理性的启示,又给人以鲜明的审美形象。再有,后半部分关于美的议论堪称经典,是极富于才思的表达。本文出自年轻的女性作者,不但显示女性的丰富感受力,也显出女性作者的语言风格,细腻,直露,流利,有意造出一些节奏感、起伏感,例如“一声热切的提议,会让你情不自禁
9、地向她那双明澈的眸子投去含笑的一瞥”,“我猜,那可爱的小脑瓜,又在以它独特的频率转了、转了”,“嗯她又那么蹙起了眉”,“哎?她又那么神秘地颤动起了长长的睫毛”,与男性散文作家的刚劲、豪爽、凝重的语言风格相去甚远。另外,还较多地借助标点符号来传情达意,其中省略号用得最多,既造成情节流动的中止和语言的节奏感,又表示此处有余味,提醒读者诸君可留意否。不过本文语言还是显出一些稚嫩、不成熟,还没有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有些语言平淡无味,如“她蹙起眉,静静地伫立了好一会儿直至亲手摄下这幅充满了意味的图案”,显得平淡了,而且“摄下”与“图案”搭配不甚恰当。有关资料一、在思辨与情感之间(薛建农)我曾在一些油印的
10、刊物上读到过她的一些散文(她的作品往往被放在刊物的散文栏目里),与我日常所见的散文迥然不同。时下,书刊上流传的散文,大多讲究启承转合,结构精巧,咏物托志,作品的母题大多滥觞于唐诗宋词。虽精虽巧,却不免叫人腻烦。而她的却不一样,她有点儿任性,思到笔到,写到哪里是哪里,没有精巧的构置和严谨的章法,有点儿不修边幅。简单地说,这些东西是内心的独白和意识的自然流露。不需要山,不需要水,更不需风花雪月,这些现代人的情感和意识,除了语言,不需要任何其他依托,其本身就是审美的对象。情真意切的思索,出人意料的语问,细细入微的剖析和机智大胆的辩证论说,都使人感到与众不同,几句话是很难清晰地描述这种不同的,只有看到
11、她的作品,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点。她初试了一下锋芒。她的那些散文,和其他别的标新立异的东西一样,不会得到“社会”的立即承认。据说她的散文曾受一位编辑青睐,而没有通过最终的审读,谓之曰:这些东西有点儿那个。当我提起她最近获得的成功时,她淡然一笑:“社会的承认总是慢半拍,不,是很长的一拍,当别人告诉我得了敦煌散文奖时,我都差不多把这些东西忘了。”她补充说:“有一次,我听到电台里在播我的散文,我竟觉得奇怪,我曾经还写过这样富有诗意的东西?现在,我要写东西,宁可把原来的语言结构打碎,这样反而自然,句子写得太精巧了反倒觉得造作。”“这都是二三年前写成的,现在我不写这种东西了。”现在她正在攻哲学,修第二学位,1985年她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工程学系,那些散文都是她二三年级时的作品,现在,她更陶醉于哲理的思辨,写一些诸如“业余爱因斯坦随想曲”之类的,但她的哲学思辨又与学究式的哲学思辨不同,她在这些思辨中布满了女性特有的敏感的神经末梢。使你决不枯燥,并感受到浓郁的感情色彩。很难说,她以前的散文和现在的哲学论文是哲学般的散文还是散文般的哲学。总之都充满了思辨和情感的色彩。问她怎么学起哲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