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重点强化练(七)(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82974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重点强化练(七)(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重点强化练(七)(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重点强化练(七)(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重点强化练(七)(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重点强化练(七)(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重点强化练(七)牙刷草是找铜矿的指示植物。“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据此完成1、2题。1.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A.生物 B.气候C.地形 D.成土母质2.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B.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C.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D.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物逐渐加厚【解析】1选D,2选C。第1题,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第2题,陡峭的山坡受重力影响,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土壤形成过程中

2、,气候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降低,风化物逐渐变薄。 (2021济南高一检测)王教授在日记中写道:“早晨出门,天昏暗,强劲的东风刺骨寒冷,气温在零下40以下,这个季节,在我的家乡江南丘陵,乡亲们大概正忙着收割早稻呢。”据此完成3、4题。3.王教授家乡的自然土壤是()A.灰化土B.棕壤C.红壤 D.砖红壤4.与我国东北平原相比,王教授家乡的自然土壤较为贫瘠,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气候 B.地貌C.生物 D.人类活动【解析】3选C,4选A。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王教授的家乡在江南丘陵,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3、,其对应的自然土壤是红壤。第4题,与我国东北平原相比,王教授家乡的自然土壤较为贫瘠,原因是江南丘陵所处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微生物分解土壤中有机质的速度快,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少,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完成5、6题。5.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成土母质 B.气候C.生物 D.地形6.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A.赤红壤 B.砖红壤C.红壤 D.黄壤【解析】5选B,6选B。第5题,土壤母质影响土壤类型,经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不是富铝土形成的最主要成因;

4、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强烈分解,使得氧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其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生物因素参与不同类型土壤形成的影响差不多;富铝土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因素会影响其形成,但不是主因。第6题,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红壤、赤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气候干燥,土壤铁铝含量较少;根据热量和干湿变化规律判断,南方气温较高,东部沿海湿润,所以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黄壤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较低,铁铝含量较少。下图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据此完成79题。7.图中的地理含义分别是()A.呼吸作用、蒸腾作用B.光合作用、释放氧气C.光合作用、释放氮气D.

5、呼吸作用、释放氧气8.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有机质的积累岩石风化地下水吸收养分元素的富集A. B.C. D.9.如果该示意图分布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考虑到淋失作用的存在,则该地的土壤特点是()A.土质疏松,富含钙质B.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C.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D.碱性土壤,富含钾、钠等养分【解析】7选B,8选D,9选C。第7题,为光合作用,为释放氧气。第8题,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第9题,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其特点是土质黏重,酸性强,有机质含量低。将植物的地上部分和根系分别烘干和称重,

6、可以计算地上与地下生物量。读“新疆某地荒漠和农田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比较图”,回答10、11题。10.该地荒漠地下生物量大的主要原因是()A.土质疏松 B.根系发达C.水分充足 D.枝叶繁茂11.增大该地农田地下生物量的有效做法是()A.种植水稻 B.植树造林C.减少耕地 D.秸秆还田【解析】10选B,11选D。第10题,荒漠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植被地表萎缩,而根系部分发达,故其地下生物量大。第11题,该地农田地下生物量增大取决于土壤肥力,从本题给的四个选项比较可知,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有效做法。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土壤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参与。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成土母质、水体

7、和大气中的养分,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土壤。生物死亡后经微生物分解,部分养料可供植物再利用,另一部分形成腐殖质,改善成土母质理化性质,使土壤变成具有一定结构和肥力的基质,经过长期利用,土壤渐趋成熟。下图是植物与土壤形成关系示意图。(1)读图完成下题。(填序号)水分养分腐殖质矿物质A.B. C. D.(2)从土壤的角度,简述农田可以抵御适度旱情的原因。(3)简述植物与土壤的关系。【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植物生长要从土壤中获取养分和矿物质,还需要水分;植物的枯枝落叶等被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改善成土母质理化性质,经过生物的作用形成土壤。第

8、(2)题,土壤有蓄水和保水功能,可以为农作物持续提供所需要的水分。第(3)题,从植物与土壤形成关系示意图可知,植物是土壤发育的重要因素;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环境载体。答案:(1)()()(2)由于土壤有蓄水和保水功能,大气降水的一部分保留在土壤中,所以当自然界有适度旱情发生时,土壤可以为农作物持续提供所需要的水分,这样就可以抵御适度旱情。(3)植物是土壤发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植物不断更新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环境载体,提供了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等。13.(2021张家口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通过微生物作用形成的腐殖质、动植

9、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土壤有机碳。温度、水分等因素通过影响微生物的分解活动,进而影响土壤碳含量。下面表格为我国三处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表。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黑河中游(河西走廊)有机碳含量(g/kg)9618419.6350.202.2829.55(1)说明三江平原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且有机质土层深厚的原因。(2)分析气候变暖对黑河中游土壤有机碳的影响。(3)比较洞庭湖平原区与周边丘陵区土壤的特征。【解析】第(1)题,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与气候和有机质来源有关。土壤有机质来源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残体,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作用差,土壤中积累量多。夏季高温多雨,植被生长旺

10、盛,有机残体多,有机质来源丰富。有机质在地表水淋溶作用下,下渗增强,使得有机质土层深厚。第(2)题,有机质的多少与微生物分解作用有关。气候变暖会导致黑河流域气温升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增强,速度加快,使得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降低。同时,有机质来源于植被残体,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水资源更加短缺,植被减少,有机质来源变少,土壤有机碳减少。第(3)题,洞庭湖平原地区与周边丘陵地区土壤的特征要结合地形及气候从水土流失角度分析。洞庭湖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泥沙沉积作用强,土层较厚,含有的有机质和矿物质较为丰富,肥力较高。而周边丘陵地区,水土流失较严重,且岩石中铁铝成分高,在高温高湿作用下,发育为红壤,土壤黏重,土层薄,肥力低。答案:(1)三江平原湿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土壤水含量高,植被生产量高,有机质来源丰富;冬季温度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差,有机碳得以积累;地表水多,淋溶作用强,有机质下渗。(2)气候变暖,加剧黑河中游地区干旱,植被减少;气温升高,微生物分解加快,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3)洞庭湖平原区因河流的淤积作用,多沙质土壤,水土流失轻,土层深厚肥力较高;周边丘陵区为红壤分布区,土质黏重,水土流失重,土层薄,肥力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