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第1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目标导航1.理解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背景。(难点)2.理解孝文帝改革的经济、政治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措施。(难点)一、智者的选择(改革背景)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北方。2北魏统治的危机(1)阶级矛盾激化:北魏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的贪污和搜刮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起义不断发生。(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任意杀戮,从而激起各族民众的暴动。(3)统治阶级内
2、部矛盾尖锐:拓跋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常常发生矛盾。思维点拨北魏前期的经济、政治改革,本质上是落后的制度与中原先进生产力的矛盾、民族压迫政策与民族融合趋势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北魏统治者不得不正视的现实,迫使他们进行改革以摆脱危机。二、孝文帝改革的措施1制度改革推行均田制整顿吏治原因(1)拓跋部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渐改变了原来的游牧生活(2)北魏统治者曾多次大规模迁徙各族人民到京师附近分土定居(1)北魏统一北方后,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2)官吏与商贾勾结,中饱私囊,贪污成风内容(1)年龄: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2)露田:无主荒地,年老身死还给北魏政权(3)桑田:可以买卖,农民终
3、身不必交还(4)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1)修改任期:下令官吏的任期不再固定为六年,由政绩好坏决定(2)严惩贪官:对贪污帛一匹以上者以及徇私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3)实行俸禄制:给百官颁行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影响(1)统治阶级的利益得到保障(2)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了政权2迁都洛阳(1)原因在鲜卑贵族集中的旧都平城,孝文帝推行的改革遭遇了保守势力的非难和抵制。平城地区产粮有限,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不足以承载大量人口所需的生活供应。洛阳
4、地处中原,农业发达,是当时中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2)迁都:493年,孝文帝以讨伐南朝为名,迁都洛阳。(3)影响:迁都洛阳是孝文帝推进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定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革除旧俗的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3革除旧俗(1)措施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习俗,重修官制礼仪。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下令30岁以下官员一律说汉话。之后又下令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皇族、鲜卑贵族与汉族主要士族通婚。(2)影响: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重点精讲1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政府分配的是大量无主荒
5、地。2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大量无主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是,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孝文帝前期改革创建的各种新制度都以均田制为中心,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来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思维拓展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这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行动,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思维点拨“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北魏孝文帝崇尚中原文化,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这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
6、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史论要旨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2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可,有力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知识图示主题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史料一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史料二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谢灵运史
7、料解读处划线部分说明北魏政权内部存在严重的民族压迫。处划线部分表明鲜卑族统治者横征暴敛,严重破坏了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思考(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提示问题:民族矛盾尖锐。影响: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巩固。(2)史料二中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结果?提示民族阶级矛盾尖锐。史论总结正确理解孝文帝改革前的主要社会矛盾(1)主要表现: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2)出现原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政权主要靠军事力量来维系。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一是在政权的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8、二是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北魏统治者实行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3)社会影响:使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改革迫在眉睫。主题二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史料一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史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
9、,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史料解读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从服饰、语言、丧葬、姓氏、制度方面采取汉化措施。表明孝文帝的文化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提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移风易俗;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但另一方面,消除了鲜卑民族特性的全盘汉化,使拓跋贵族迅速腐化堕落,为北魏发展埋下了隐患。改革必须在立足自身主体性和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先进文明,不能直接移植、生搬硬套。(2)结合史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政策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提示影响:促进了
10、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史论总结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汉化政策的评价(1)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2)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会被先进民族的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地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5)孝文帝在改革
11、过程中,全盘吸收汉文化,不加区别兼收汉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这是改革的不足之处。1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A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尖锐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汉族内部矛盾激化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在战争时,鲜卑贵族驱使汉人为其打头阵的状况,这反映了当时鲜卑族和他统治下的各个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2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 (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是()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答案C 解析北魏
12、统一北方后,在地方实行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出任宗主,他们乘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为改变这一现象,孝文帝改革时,推行三长制,强化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缓和了社会矛盾,故应选C。3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答案B解析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通婚,从根本上说是政治联姻。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鲜卑族和汉族两族的利益和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有利于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4(2016太原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
13、下列要求。材料一北魏经济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在大量役使奴隶劳动的同时,在中原封建经济的影响下,对广大被征服的人口,不得不采取封建方式组织生产道武帝入主中原以后,面对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一开始就采取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中原的封建经济关系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拓跋部贵族面临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他们圈占、抢夺大量的土地,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拥有的奴隶则变成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材料二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参加者既有汉族,也有羌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十余万人。北魏皇帝亲自统率大军镇压,几经周折,才平息了这场起义。但是,此后各地起义仍时有发生。(1)材料一
14、所叙述的内容中蕴含着哪几种社会矛盾?北魏统治者采用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经济对之后的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2)材料一、二表明,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你认为其改革的根本目的何在?答案(1)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2)原因: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危机严重。根本目的: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北魏统治。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要从材料一、二,尤其是人民起义所折射出来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来分析改革的原因,由此可以判断出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
15、于()A鲜卑族的落后B统治者的腐朽C战乱不断D汉族的反抗答案A解析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他们靠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风俗,很难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这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期产生一系列矛盾的根源。2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B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C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答案C解析“离散诸部”就是打破原先的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就是改变游牧的生活方式,从事定居的农业生活。这些措施的实行,加速了鲜卑族由游牧部落向定居农业居民的转变,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3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
16、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设立三长制D推行新的租调制答案A解析“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4北魏孝文帝初期“京师民庶,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为此孝文帝实行了()A宗主督护制B俸禄制度C均田制D汉化政策答案C解析均田制是政府把无主荒地分给少地或者无地的农民,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故C项正确。5(2017淮北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
17、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他决定()A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B采取重文轻武政策C大量引进南方优秀人才D南下并定都于洛阳答案D解析材料阐述了定都平城的不合理之处,采取的措施就是迁都洛阳,故D正确。其他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6(2016南阳高二期中)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确切的是()A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C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答案B解析阅读题干中所给的材料,“年三十以上,习性以
18、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可知A、C、D项的说法错误,因为由材料可知对30岁以上和30岁以下的官员是区别对待的。故此题选B项。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姻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颁行按汉族服饰制定的衣帽式样禁止百官尤其是年纪在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中讲鲜卑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北语即鲜卑语,正音即汉族所讲语言)。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1)概括材料中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一个拥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及鲜卑文化、鲜卑语很快消亡。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答案(1)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与汉族通婚。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2)不同意。一个民族必须善于学习先进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观念,大胆移风易俗,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使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同意。风俗习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维护本民族的特性,以保护传统文化。解析第(1)问要紧扣材料逐条概括。第(2)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