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模块终结性评价(一)(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79199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模块终结性评价(一)(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模块终结性评价(一)(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模块终结性评价(一)(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模块终结性评价(一)(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模块终结性评价(一)(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模块终结性评价(一)(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模块终结性评价(一)(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模块终结性评价(一)(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模块终结性评价(一)(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模块终结性评价(一)(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模块终结性评价(一)(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模块终结性评价(一)(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模块终结性评价(一)(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模块终结性评价(一)(第一至第四章)(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50分)(2021承德高一检测)天文学家于2017年2月发现有7颗类似地球的行星围绕红矮星Trappist-1公转。据此完成1、2题。1.根据材料推测红矮星Trappist-1是()A.恒星B.矮行星C.卫星D.行星2.下列行星围绕Trappist-1公转一周所需时间最长的可能是()A.aB.cC.eD.g【解析】1选A,2选D。第1题,我们根据所学知识已知,行星围绕恒星进行公转运动。材料中提到“7颗类似地球的行星围绕红矮星Trappist-1公转”,可以推测红矮星Trappist-1是恒星。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

2、我们已知,围绕恒星公转的行星,随着轨道距离恒星越来越远,其公转周期也越来越大,可以推测本题中围绕Trappist-1公转一周所需时间最长的可能是距离Trappist-1最远的g。(2021天津高一检测)2018年7月,专家在一块琥珀中首次发现了距今约0.99亿年,生活在森林环境的爬行动物缅甸晓蛇。下图为琥珀及缅甸晓蛇骨骼复原图。完成3、4题。3.缅甸晓蛇繁盛于()A.新生代B.中生代C.古生代D.元古代4.该时段森林大部分是()A.海生藻类B.孢子植物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解析】3选B,4选C。第3题,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非常繁盛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蛇属于爬行动物,故缅甸晓蛇繁盛于中生代。

3、第4题,结合上题可知,缅甸晓蛇生存于中生代,中生代是裸子植物非常繁盛的地质年代,故该时段森林大部分是裸子植物。(2021昆明高一检测)小实验:(如图所示)在两只烧瓶里分别充满CO2和空气,塞紧带有温度计和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再把两只烧瓶放在红外线下照射,观察温度升高的情况。结论:两瓶在相同光线照射下,装CO2的温度较邻瓶高,最大温差可达4。据此完成5、6题。5.该实验反映的现象是()A.温室效应B.酸雨污染C.大气污染 D.臭氧层破坏6.下列关于大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增加大气温度B.能分解氧分子与氮分子为原子,使大气强烈增温C.能吸收并放射长波辐射,对

4、地面起到保温作用D.能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增加大气温度【解析】5选A,6选C。第5题,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而使大气增温,产生温室效应;酸雨是酸性气体造成,与二氧化碳无关;二氧化碳是大气成分之一,不是污染气体;臭氧层破坏是氟氯烃气体造成的,与二氧化碳无关。第6题,二氧化碳主要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即红外线而使大气增温,产生温室效应;紫外线是短波辐射;二氧化碳不能分解氧分子与氮分子;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是云层厚度、大气密度大小,不是二氧化碳。(2021承德高一检测)余秋雨曾赞美图片中的树木:此树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质万年颂。此树有超强的根

5、系能力,根系向下生长最长可达10米,横向长度可达100米。读图,完成7、8题。7.图片揭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A.沙质土壤,疏松肥沃B.降水丰富,四季常绿C.气候干旱,黄沙漫漫D.水源丰富,植被茂密8.我国下列地区中能看到此景观的是()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青藏地区D.西北地区【解析】7选C,8选D。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该树木根系发达,说明当地的气候比较干旱,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降水稀少,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以沙质土壤为主,土壤贫瘠;靠近冬季风发源地,风沙活动明显。第8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当地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能看到此景观的是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沙山集中分布(如下图所示)。研

6、究发现,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湖泊水,富含碳酸氢钙,使湖泊及周边钙化现象显著。据此回答9、10题。9.据图判断该地的盛行风向为()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 D.东北风10.与该地湖泊附近钙化层形成原理一致的现象是()A.石林B.峡谷C.天坑D.钟乳石【解析】9选B,10选D。第9题,沙山的缓坡为迎风坡,据图可知对于沙山来说,缓坡和湖泊所在方位是一致的,结合经纬线分布可知,湖泊多位于沙山的西北,即沙山的缓坡为西北坡,所以可以判断该地的盛行风向为西北风。第10题,“湖泊水,富含碳酸氢钙,使湖泊及周边钙化现象显著”表明钙化层属于碳酸钙的沉淀物。石林和天坑是流水溶蚀侵蚀作用的产物,峡谷是

7、流水侵蚀的产物,它们的成因与钙化层不一样;而钟乳石为岩溶生成物,是指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碳酸钙沉淀物。所以与该地湖泊附近钙化层形成原理一致的现象是钟乳石。(2021滨州高一检测)柽柳是-种多年生落叶灌木,为典型的荒漠植被,根系发达。在干旱地区,柽柳存在区常形成落叶层与风沙层相间的柽柳沙包。下图示意柽柳沙包的形成过程。据此回答11、12题。11.从沙包形成过程看,柽柳与其他荒漠植物相比更加()A.耐掩埋B.耐盐碱C.耐干旱D.耐贫瘠12.柽柳沙包中M沉积层较其他沉积层厚,说明M沉积层形成时()A.气温偏髙B.气温偏低C.降水偏多D.降水偏少【解析】11选A,

8、12选C。第11题,据图可知,在柽柳的发育过程中,落叶层和风沙层相互叠加,导致柽柳不断被掩埋,从而推断出柽柳与其他荒漠植物相比更加耐掩埋。第12题,据图可知,M层为落叶层,落叶层厚,意味着该时期的树木比较茂盛,此地是干旱地区,由此可以推断出该时期的气候比较湿润,降水偏多,气温不是主要因素。(2021天津高一检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海岸附近风向发生日变化。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海风吹拂下让头发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图1为某日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2示意该地某日温度变化曲线。读图回答13、14题。13.关于图示的判断,正确的是()A.图中气压:丙地丁地甲地乙地B

9、.甲地气温高于乙地C.甲地此时晴朗天气D.乙地盛行下沉气流14.据图判断,为了拍摄女主角头发后飘的场景,选择正确的时段是()A.6时至18时B.6时至次日8时C.15时至次日7时D.8时至15时【解析】13选C,14选D。第13题,图中甲处气流下沉,形成高压,高空丙处形成低压;乙处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丁处形成高压;同一水平面上气流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所以甲乙丁丙;甲地温度低,气流冷缩下沉,形成高压,乙地为低压是因为气温高,气流受热上升形成,甲地气温低于乙地;甲地气流下沉,此时晴朗天气。第14题,拍摄女主角面朝大海,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则此时吹海风,当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时,大气下沉形成高

10、压,陆地形成低压,风向由海洋吹向陆地;由图可知,8时至15时海洋温度低于陆地,风向由海洋吹向陆地。(2021攀枝花高一检测)读下图,回答15、16题。15.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A.成土母质B.地貌C.时间 D.气候16.图示a、b、c、d四幅图的含义对应正确的是()a低等生物作用b岩石风化崩解c土壤分层形成d成熟土壤形成A. B.C. D.【解析】15选C,16选D。第15题,时间决定土壤的发育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第16题,读图,根据图示含义可知,a为岩石风化崩解,b为低等生物作用,c为土壤分层形成,d为成熟土壤形成。(202

11、1首师大附中高一检测)风暴潮,是由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等天气现象)导致海面异常升高,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涨潮时的水位)大大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下图是渤海湾2019年2月22日(农历正月十八)潮位和等深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719题。17.据图推测,该日导致渤海湾风暴潮的天气现象最可能是()A.热带气旋B.温带气旋C.温带高压D.热带低压18.该日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位置在渤海湾的()A.东南部B.东北部C.西北部D.西南部19.除剧烈的大气扰动外,本次渤海湾风暴潮产生的原因还包括()正值天文大潮位于浅海大陆架入海河流正处于汛期围海造陆A.B.C.D.【解

12、析】17选B,18选D,19选A。第17题,读图中等深线可知,渤海湾该日海面异常升高,出现了风暴潮。由材料信息可知,此次风暴潮可能是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引起的。渤海湾地处温带地区。第18题,读图文材料可知,海水上涨幅度越大,风暴潮灾害越严重。图中渤海湾西南部海水受风暴潮影响上涨幅度最大,所以渤海湾西南部风暴潮灾害最为严重。第19题,从日期看,该日为农历正月十八,正值天文大潮时期;温带气旋活跃,渤海湾位于浅海大陆架,海水浅,推高潮水;此时入海河流正值枯水期;围海造陆不是引起风暴潮的原因。2018年9月28日下午,印尼苏拉威西省发生7.4级地震,随后引发大规模海啸。海啸的形成原理可概括为:“俯冲板块

13、向上覆板块下方做俯冲运动,上覆板块缓慢变形,不断积聚弹性能量,最终达到极限,上覆板块弹起,形成巨大水柱,海浪向两侧传播,形成海啸。”据此回答20、21题。20.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海啸形成顺序的是()A.甲乙丙丁B.丙丁乙甲C.乙丙丁甲 D.丙甲乙丁21.在海啸发生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对海岸产生强烈的侵蚀作用B.产生大规模的堆积作用C.可能诱发新的地震D.产生新的褶皱和断层构造【解析】20选D,21选A。第20题,根据海啸形成原理:丙图表示俯冲板块向上覆板块下方做俯冲运动;甲图表示上覆板块缓慢变形,不断积聚弹性能量;乙图表示最终达到极限,上覆板块弹起,形成巨大水柱;丁图表示海浪向两

14、侧传播,形成海啸。第21题,在海啸发生过程中,内力作用已转化为海浪外力作用,因海啸移动速度快、潮差大、能量巨大,对海岸岩石、堤坝产生强烈的侵蚀作用,堆积作用弱;诱发新的地震及产生新的褶皱和断层构造主要需要内力作用,海啸诱发的可能性较小。(2021福州高一检测)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一猎人到该地打猎。读下图完成22、23题。22.猎人登上山顶,可能看到猎物的地点是()A.甲B.乙C.丙 D.丁23.猎人熟悉动物习性,知道山羊喜欢在陡峻的山崖活动,而水鹿被追赶过后,会寻找有水的地方喝水。在这次打猎中,他捕获了山羊和水鹿,请问他最有可能分别在图中哪两处捕获这两种动物()A. B.C. D.【解析】

15、22选C,23选C。第22题,山顶到甲处有陡崖,甲在陡崖下方不远处,不能看到;山顶到乙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不能看到猎物;山顶到丙地之间等高线先密集后稀疏,为凹形坡,能看到猎物;山顶到丁地之间等高线先稀疏后密集,为凸形坡,不能看到猎物。第23题,根据图示信息,为山麓地带,为陡崖附近,为山谷,为山脊。根据材料,“山羊喜欢在陡峻的山崖活动”,则图中处是陡崖,最可能捕到山羊;“水鹿被追赶过后,会寻找有水的地方喝水”,则在图中处为山谷,最可能有河流发育,则最可能捕到水鹿。科学研究者可通过获取地表热辐射状况来了解区域地表温度状况。下图为某传统钢铁企业搬迁前后,所在地区地表温度等级分布图(等级数字越大,反

16、映地表温度越高)。读图,完成24、25题。24.获得制作该分布图的原始数据需要运用()A.全球导航卫星系统B.遥感技术C.地理信息系统D.互联网技术25.2016年的图像表明,该区域1级温度等级区域恢复其原本的连贯性条带状。1级温度等级区可能是()A.住宅区B.交通线C.河流 D.农田【解析】24选B,25选C。第24题,读图可知,该图是以搬迁前后的温度为基本数据的,获取该数据的手段是遥感技术,是利用不同地物反射率不同获得的。第25题,数字越小,温度越低,图中1级温度等级区呈连贯性条带状分布,应为河流,住宅区与农田应呈面状,而交通线的气温较高。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2021枣庄高一检

17、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 2019 年 7 月,李老师带领研学小组去宁夏中卫市沙坡头考察,途经干旱山区,远远望去,一片荒凉。车到山前,同学们却惊奇地发现,在铺满砾石的坡地上“摆”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如图甲)。李老师介绍:这是砂田,也叫“摘砂地”、“压砂田”, 是在旱田之上铺盖了一层 615cm 厚的粗砂砾或卵石加粗砂的田地,是劳动人民为适应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耕作形式。材料二图乙为砂田和裸田蒸发量与 4 月份土壤含水量对比图。(1)据图分析砂田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2)在吃了压砂瓜后、小明说:“真甜,吃了压砂瓜,就不想再吃其他西瓜了”。

18、说明砂田的西瓜比裸地的西瓜甜度更大的原因。【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在砂田铺满砾石,可以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可以减缓流水的流速,削减流水的侵蚀,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使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增加。第(2)题,砂石比热容小,升温和降温的速度较快。白天升温快,砂田气温较高,使砂田热量更充足,有机质合成更多;夜晚降温快,砂田气温低,压砂瓜呼吸作用更弱,消耗的有机质更少;因此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答案:(1)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水的下渗,使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增加。(2)砂石比热容小,白天升温快,砂田气温高;夜晚降温快,砂田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19、。27.(2021滨州高一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湘江流域的湄江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类型齐全,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美学价值。湘江下游的洞庭湖,接纳湘江、资水、沅江、澧水等四水水系来水来沙,在各水系的入湖口处形成了大小、规模、形态各异的入湖三角洲。下图为湘江水系图。(1)推测湄江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本条件。(2)描述各水系在洞庭湖的入湖口处形成三角洲地貌的过程。(3)等压面是空间中气压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同样等温面也是空间中气温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下图示意AB沿线近地面等温面,图中所示时间应为_ (白天或夜晚),此时吹_ (偏东风或偏西风)。【解析】第(1)题,

20、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两个,一是物质条件: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二是气候条件:降水量大。当地有大量的石灰岩分布;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降水量大。第(2)题,三角洲的形成原因是流水的沉积作用,而沉积的物质来源和沉积的原因我们也要进行分析说明。各支流在上游山区,流速快,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洞庭湖时,由于地形平坦,再加上湖水的顶托力,流速减慢,泥沙在湖口大量沉积,形成入湖三角洲。第(3)题,据图可知A位于陆地,B位于湖泊。根据“AB沿线近地面等温面”图可知,近地面同一高度,A的气温比B低,即陆地气温低于湖泊,根据水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可知此时为夜晚。此时陆地气温低于湖泊,进一步分析即陆地气压

21、高于湖泊,空气由陆地吹向湖泊,即风向为自西向东,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所以此时会吹偏西风。答案:(1)当地有大量的石灰岩分布;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降水量大。(2)各支流在上游山区,流速快,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洞庭湖时,由于地形平坦,再加上湖水的顶托力,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入湖三角洲。(3)夜晚偏西风。2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是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南方喀斯特地貌以桂林山水最为典型。(1)图中地貌景观的共同特点有_

22、、_等(提示:从物质组成、成因等角度描述)。(2)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要素有_、_。(3)广西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有_、_等。【解析】第(1)题,图中地貌景观都是喀斯特地貌,组成物质为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石,成因是流水溶蚀和沉积。第(2)题,喀斯特地貌形成是因为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沉积作用,所以与岩石和水文条件密切相关。第(3)题,从地形、地质、气候条件等方面回答广西多发地质灾害的原因。答案:(1)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等)流水溶蚀(有洞穴等)(2)岩石水文(3)多山地丘陵夏季湿热多雨2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植被覆盖度反映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及植被

23、生长的茂盛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长状态和生长趋势。我国华北平原光热资源丰富,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同一农业耕作区内,不同农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下表为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生长时间。下图为华北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播种时间主要生长时间收获时间冬小麦10月4-5月6月玉米6月7-9月10月(1)华北平原主要植被类型为_。(2)说出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季节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3)分析耕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出现双峰值的原因。【解析】第(1)题,华北平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西北风影响

24、,寒冷干燥,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第(2)题,读图即可判断植被覆盖度季节变化特点,原因主要考虑植被生长的季节变化。据上题可知,华北平原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覆盖度开始上升;夏季高温多雨,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秋季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第(3)题,根据主要农作物生长季节分析原因。从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生长时间表中可以看出,华北平原适合种植冬小麦,4-5月份正值冬小麦生长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植被覆盖度下降;7-9月为玉米高粱的主要生长时间,8月份玉米、高粱等作物达到生长期峰值,植被覆盖度达到第二个峰值。答案:(1)落叶阔叶林(2)特点:春季开始上升,夏季达到最高,秋季开始下降。原因:华北平原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夏季,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秋季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3)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4-5月份正值冬小麦生长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植被覆盖度下降;8月份玉米、高粱等作物达到生长期峰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