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如东县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惘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
2、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称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材料二: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念上形成了
3、“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刚健自强,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
4、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代表话语应是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
5、大同。”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这就是“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摘编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材料三: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
6、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
7、,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B. 中国文化体大思纷,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才能较为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特质。C. “天人合一”是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D. 中国思维具有整体观与阴阳观,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文化强调民为邦本,“民为贵、君为轻”,民与
8、君的关系恰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B. 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称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C. 中国梦是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底蕴的,“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D. 三字经千字文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蒙学读物,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 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信息越发达文化传播也就广泛B. 传统文化要在网络文化时代持续发展壮大,就必须有所创新。C. 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会彼此冲击,形成干扰。D. 一个民族保存着还是抛弃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它将要强盛或者衰落的标志。4.
9、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 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 B 2. A 3. A 4. 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开门见山,表明写作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然后分六段指出了特质的具体内容,最后论述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梦的关联以及传播方式。运用了大量的理论论证、引用论证(或答“道理论证”)。在具体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质时,作者引入并阐释了很多传统文化名句,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使论证更明确,更有说服力。运用了举例论证。点明中国文化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并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分析。通过中国梦
10、来证明,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做创造性的现代转化。 5. (1)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通过故事、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的形式加以固化,运用民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2)对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3)做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整理工作,展示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的传承,促进文化与科技整合,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
11、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错误。结合“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分析,缺少限制范围,“一般观念上都”。C项,“不是征服自然”错误。原文第二段说“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D项,“其内涵有相同性”错误。结合“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分析,思维的整体观与阴阳观内涵不同。故选B。【2题详解】本题
12、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将“已然”当“未然”,原为“成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选项中是“将成为”。C项,“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错,原文中说“历史文化基础”。D项,“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错。结合“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
13、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分析,原文没有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题干问的是“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材料三观点是“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B项,主要讲传统文化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创新。C项,主要讲不同文化的冲击干扰等。D项,民族和“历史、传统文化”
14、的关系。只有A项是从信息化数字化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作答的。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的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材料一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简要说明”,论证特点分析一般从三个角度答题:论证思路:提分解式:提出论题(论点)、分析问题(展开论证)、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驳论式:提出错误观点、批驳错误观点、提出正确观点。论证的结构模式:a、总分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也有可能是两种结构相结合,称作综合式。论证方法:掌握几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如引证、例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选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表明写作
15、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然后分六段指出了特质的具体内容,最后论述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梦的关联以及传播方式。论证方法方面相对比较容易判断,主要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结合“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分析,先开门见山,表明写作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结合“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整体把握,辩证思维”“经世务实,戒奢以俭”分析,分六段指出了特质的具体内容;结合“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百姓接受并影
16、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分析,最后论述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梦的关联以及传播方式。结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等分析,论证方法方面相对比较容易判断,主要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结合“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
17、片面征服自然”等分析,运用举例论证。【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据材料二原文“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可概括出“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
18、,通过故事、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的形式加以固化,运用民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据材料三原文“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可概括出“对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根据材料二原文“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可概括出“做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整理
19、转化工作,展示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的传承,促进文化与科技整合,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
20、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法)雨果与本文有关的情节:副主教克洛德垂涎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
21、的美色,唆使养子伽西莫多拦路劫持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被官兵抓住,判鞭刑。群众有等候观赏公开行刑的习惯,他们用观看刑台来消磨时间。当伽西莫多给拖到刑台顶上的时候,当人们能够从各方面看见他被人用绳子和皮条绑在刑台的轮盘上的时候,场内爆发了一阵笑声和喊声,人们认出他就是伽西莫多。人家叫他跪在那块圆形底座上,他照着做了。人家脱掉了他的上衣和村衣,直到露出胸膛,他也听之任之。群众看见了伽西莫多赤裸的驼背,突起的的胸脯,长着许多硬皮和汗毛的肩膀,便爆发出一阵哄笑。正当大家笑闹的时候,施刑的大头目比埃拉爬上了平台,到了犯人身边。随着轮盘的转动,比埃拉抬起路膊,皮鞭挥起,发出水蛇般的嘶嘶声,一鞭又一鞭疯狂地落
22、到那可怜人的肩膀上。人们看见成千条血水在那驼子的黑的肩上流淌,皮鞭在空中挥动时把一些血珠也溅到了观众的身上。伽西莫多脸上的呆笨表情变成了痛苦和懊丧,他闭上独眼,把头垂到胸前,仿佛死去了似的。轮盘停止了转动,施刑人停止了鞭打,笞刑算是执行完了,可是对于伽西莫多,这还未完事,他还要在刑台上示众一个钟头。当“公诉”执行完毕,就轮到千万种私人的报复了。“邪教的怪物!”一个说。“骑扫帚把的家伙!”另一个嚷道。“做个凄惨的怪笑吧。”第三个说。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像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证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伽西莫多虽然耳聋,但他看得很清楚,群众的狂怒表现在脸上的并不比表现在话语里的
23、少,向他投来的石子也能说明群众是在哄笑。他愤怒、憎恨、失望,脸上布满了厚厚的阴云。这时,他远远望见一个神甫骑着骡子经过,这可怜人的脸色就温和起来,一直控制着他的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那神甫愈走近他,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像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临了似的。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了刑台,使骑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人是谁的时候,那神甫却低下眼晴,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像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他很不愿意在那种场合被一个不幸的人认出来并且向他致敬呢。那个神甫正是副主教克洛德。伽你西莫多的脸色黯淡起来了。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
24、了一会,但那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时间一点点过去,他在那儿至少待了一个半钟头,被人不停地折磨,虐持,嘲笑,投石子。突然,伽西莫多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他打破缄默,用嘶哑愤怒的如动物般的声音吼叫:“给水喝!”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市民笑得更加厉害。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睛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
25、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只见爱斯梅拉达一言不发地走近那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
26、:“好极了,好极了!”(节选自巴黎圣母院,陈敬容译,有删改)6. 下列对小说节选部分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伽西莫多的“愤恶、僧恨、失望”,既是为围观者冷漠、歧视、侮辱他的言行,也是为自己懦弱的天性、隐忍的表现。B. 副主教克洛德的出现与离去,让伽西莫多的心路经历了从燃起被解救的希望到堕入失望乃至于绝望深渊的跌宕过程。C. 围观群众,不仅是酷刑的旁观者,也是对伽西莫多的施暴者,他们的言行折射出当时善良人性普遍缺失的社会现实。D. 美丽纯洁、诚挚善良的爱斯梅拉达是灰暗现实中的一抹亮色,她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的友善之举闪耀着人性的光辉。7. 下列对小说节选部分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
27、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总体上描写的是一个大场面,但其中又穿插了施刑者的行为、神甫的出现等小场面,结构安排纵横交错,严谨而舒展。B. 伽西莫多受刑后,神甫的出现与离去,不仅有助于形象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而且有力地推动了节选部分情节的发展。C. 在伽西莫多的流泪和围观者的欢呼之间,作者穿插了一段议论,这段议论集中而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价值取向。D. 小说在多重对比中,既表现了人性中美与丑对立冲突的激烈,又表现了人性中美与丑的统一,充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8. 小说节选部分叙写副主教克洛德经过刑台这一情节,有何作用?9. 小说节选部分结尾伽西莫多的“眼泪”蕴含了丰富的内涵,请简要探究。【答案
28、】6. A 7. B 8. 揭露了克洛德的虚伪、无耻、残忍;突出了伽西莫多悲苦无助的处境和绝望痛苦的心情;为下文爱斯梅拉达的出场作铺垫;与爱斯梅拉达形成丑美对比,反衬出爱斯梅拉达的善良与宽容。 9. 感激的泪:感激爱斯梅拉达在他口渴难忍、求告无门时给他喂水;自责的泪:为自己误会了爱斯梅拉达走上刑台的用意而自责;悔恨的泪:为自己不辨好坏,听信神雨教唆劫持爱斯梅拉达的荒唐行径而悔恨交加;觉醒的泪:爱斯梅拉达的善举唤醒了伽西莫多内心的善良,让他的心灵从蒙昧中觉醒。【解析】【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
29、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A项,“伽西莫多的愤恶、僧恨、失望也是为自己懦弱的天性、隐忍的表现”错误,伽西莫多的“愤恶、僧恨、失望”来自于围观者冷漠、歧视、侮辱他的言行。故选A。【7题详解】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涉及情节作用、形象特征、主旨把握、手法运用等方面。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的基础,明了各个选项的设题角度,仔细辨别,判定正误。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B项,“神甫的出现与离去有力地推动了节选
30、部分情节的发展”错误,神甫的出现与离去主要是为了表达伽西莫多由希望到失望的心里落差。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尾句(段):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
31、虑情节的作用。“这时,他远远望见一个神甫骑着骡子经过,这可怜人的脸色就温和起来,一直控制着他的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那神甫愈走近他,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像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临了似的”, 神甫克洛德的到来,给伽西莫多带来了希望,但是神甫克洛德看到是伽西莫多就离开了,揭露了克洛德的虚伪、无耻、残忍;“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了刑台,使骑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人是谁的时候,那神甫却低下眼晴,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像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他很不愿意在那种场合被一个不幸的人认出来并且向他致敬呢”,突出了伽西莫多悲苦无助的
32、处境和绝望痛苦的心情;结合下文,“只见爱斯梅拉达一言不发地走近那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可知为下文爱斯梅拉达的出场作铺垫;“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可知副主教克洛德与爱斯梅拉达形成丑美对比,反衬出爱斯梅拉达的善良与宽容。【9题详解】此题考查探究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
33、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这眼泪是感激的泪,因为“只见爱斯梅拉达一言不发地走近那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感激爱斯梅拉达在他口渴难忍、求告无门时给他喂水;这是自责的泪,因为“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可知为自己误会了爱斯梅拉达走上刑台的用意而自责;这是悔恨的泪,因为“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可知为自己不辨好坏,听信神雨教唆劫持爱斯梅拉达的荒唐行径而悔恨交加;这是觉醒
34、的泪,因为“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可知爱斯梅拉达的善举唤醒了伽西莫多内心的善良,让他的心灵从蒙昧中觉醒。【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
35、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二、古代诗文知识积累与阅读 (一)文言知识积累与阅读 1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匪我愆期,子无良谋(过,延误)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含蓄精深)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久留)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思慕,怀念)B. 而刘夙
36、婴疾病,常在床蓐(罹患) 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记住)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台阶)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突然,忽然)C.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日光)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更)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清廉,不苟取) 扪参历井仰协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效气,屏息)D.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定数,运数)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疲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拘泥)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责备) 【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
37、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 A项,句意为:弦弦凄楚悲伤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思:悲感,悲伤。B项,句意为: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婴:缠绕,被所缠。C项,句意为:由于行为方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廉:刚直,方正。故选D。【点睛】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一定要以熟悉课本为前提。课本的注释要认真看,课后的练习要认真做。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词语,并能举一反三,灵活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阅读下面的文
38、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曹操将击乌桓(1),诸将皆曰:“今深入征之,万一为变,事不可悔。”郭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操从之。行至易,郭嘉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初,袁绍数遣使召田畴于无终(2),又即授将军印,使安辑所统,畴皆拒之。畴忿乌桓多杀其本郡冠盖,意欲讨之而力未能。及曾操定冀州,遣使辟畴,畴戒其门下趣治严。门人曰:“普袁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畴笑曰:“此非君所识也。”遂随使者到军,拜为蓨令,随军次无终。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
39、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默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3)可不战而禽也,”操曰:“善!” 乃引军还。八月,操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操车重在后,披甲者少,左右皆惧。操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公孙康欲取(袁)尚、(袁)熙以为功,乃先置精勇于厩中,然后请尚、熙入,未及坐,康叱伏兵禽之,遂斩尚、熙。操枭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新!”牵招独设祭悲哭,操义之,举为茂才。时天寒且旱,二百里无水,军又乏
40、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方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 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节先自资治通鉴,有删改)【注】乌桓: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本属东胡,汉初匈奴灭其国,余众迁至乌桓山,因以为号。 无终:地名。蹋顿:人名,乌恒首领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B. 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C. 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
41、/以问田畴D. 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辎重,古代军事用语,指行军作战时部队所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B. 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后来亦借指平民百姓。C. 礼命,国家记载名位尊卑的礼籍和君王封官授爵的策命,也指礼聘和任命。D. 茂才,汉代的一种察举科目,原作“秀才”,因避光武帝刘秀讳而改为茂才。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操长于纳谏,精于谋划。征讨乌桓前,能够聆听部下的不同意见,做出自己的判断;行军至无终,又采纳田畴的建议,及时调
42、整进军方略 。B. 曹操威名远播,招贤纳士。当初袁绍曾多次征召田畴都遭拒绝,但见到曹操派遣的征召使者后,田畴非常痛快地随使者来到军营并为曹操所用。C. 曹操用兵有法,决断果敢。曹操和胡人相约在白狼山作战,当时士兵都产生畏战情绪,曹操敏锐地觉察到敌方军队不整,果断出兵,一战告捷。D. 曹操通晓人情,处事灵活。曹操救免了违反军令为袁尚设祭悲哭的牵招,并举荐他为茂才;又在征讨乌桓凯旋后重赏了当初劝阻他出兵的部下。1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胡特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2)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答案】11. A 12. B 13. C 1
43、4. (1)乌桓人凭借他们身处僻远之地,一定不会设防,趁着他们没有防备,突然袭击他们,可以消灭他们啊。(2)各位的规劝,才是万全之策,所以赏赐你们,后面进谏的就不会难以开口了。【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当时正赶上初夏的雨水下过不停,沿海一带泥泞难行,曹军受阻无法前进。曹操十分忧虑,向田畴询问对策”。“而滨海洿下”中,“滨海”,是靠近海边,“洿下”,是低
44、洼,“而”连词,放在句首,之前断开,排除BC;“军不得进”中,“军”作主语,之前断开,排除CD。故选A。【12题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B项,“冠盖后来亦借指平民百姓”错误,“冠盖”没有“平民百姓”的意思。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
45、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C项,“曹操和胡人相约在白狼山作战”错误,原文第四段“八月,操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意思是“到了中秋八月,曹操登上白狼山,突然与乌桓军相遇,而乌桓军军力强盛”,可知,曹操与胡人是不期而遇。故选C。【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
46、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因”,趁着;“卒然”,突然;“破灭”,消灭。(2)中“谏”,规劝;“是以”,所以;相赏,赏赐你们。【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
47、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207年三月)曹操将要出兵征讨乌桓,他的部将都反对说:“大军深入塞外征讨乌桓,万一局势发生变化,这件事就后悔也来不及了。”郭嘉说:“您曹公虽然威势震动天下,(但)乌桓人凭借他们身处僻远,一定不会设防,趁着他们没有防备,突然袭击他们,可
48、以消灭他们啊。”曹操采纳了郭嘉的意见。大军挺进到涿郡易县,郭嘉提议说:“兵贵神速,如今远涉千里奇袭敌人,所带的辐重太多,难以掌握先机,而且假如乌桓人得到消息,必然加强戒备。不如留下辐重,军队轻装以加倍的速度急进,出其不意地进攻。”当初,袁绍曾几次派使者到无终县去征召田畴,还派人授予田畴将军的印信,让田畴招抚所统的部众,田畴都拒绝了。田畴忿恨乌桓人经常杀害本郡的士大夫,想讨伐乌桓而力量不够。等到曹操平定冀州后,派使者来征召他,他吩咐门客赶快为他准备行装,门客说:“以前,袁绍仰基您的名声,曾五次礼聘,您一再拒绝;如今,曾操的使者一来,您就好像迫不及待,这是什么原因呢?”田畴笑着说:“这就不是你们所
49、能知道的了。”田畴随同使者一起来到曹操军中,被曹操任命为蓨县县令,随大军进驻无终县。当时正赶上初夏的雨水下过不停,沿海一带泥泞难行,曹军受阻无法前进。曹操十分忧虑,向田畴询问对策。田畴建议说:“这条道路每逢夏秋两季常常积水,浅不能通车马,深不能载舟船,是长期无法解决的难题。现在乌桓人以为无终县是我军的必经之路,如果大军不能前进而撤退,这样可以麻痹敌人,让对方不设防备。如果我们偷偷地撤军,从卢龙口翻越白檀山之险,进入到他们没有设防的区域,路近而且行动方便,攻其不备,可以不战而活捉蹋顿。”曹操说:“很好!”于是率军从无终撤退。到了中秋八月,曹操登上白狼山,突然与乌桓军相遇,而乌桓军军力强盛。曹军的
50、车辆辎重都在后边,身披铠甲的将士很少,曹操左右的人都感到恐惧。曹操登高,看到鸟桓军队的阵容不整,就连忙派张辽为先锋发动进攻,乌桓军队大乱,投降的胡人与汉人共有二十多万。公孙康想要杀死袁尚、袁熙作为立功的机会,于是他先埋伏精兵在马既中,然后请袁氏兄弟进来,这对兄弟还没来得及入座,公孙康就大声召唤伏兵,把袁氏兄弟擒住,并斩杀了他们。曹操把袁尚的头颅悬挂起来示众,并向三军下达命令:“有谁敢为袁氏兄弟哭泣,一律处斩!”牵招却独自为袁氏见弟设祭悲哭,曹操认为他是忠于故主的义士,推荐他为秀才。这时的北方已经天寒地冻,又遇到大早,二百里之内没有水源,军队缺乏粮食,只好杀掉几千匹战马作为军粮,挖地三十余丈才找
51、到水源,大军返回时,曹操调查以前劝阻他出兵征讨乌桓的人,大家不知道曹操这样做的原因,都心怀畏惧。曹操对动阻过他的人都加以厚赏,对他们说:“我先前出兵,是想趁乌桓之危抱着侥幸心理取胜,虽然大获全胜全是靠上天保佑,只是(今后)不能(把它)作为征战的常规。各位的规劝,才是万全之策,所以赏赐你们,后面进谏的就不会难以开口了。(二)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添字采桑子芭蕉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注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成椭圆形,开白花,果实似香蕉。霖霪:雨点绵绵不断,滴滴答答不停
52、。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北人:北宋灭亡,词人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自称“北人”。15.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窗前谁种芭蕉树”的意思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不知是谁栽种了芭蕉。此句将读者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B. 词的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C. 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难遣,郁结于心。D. 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变得更重更深。1
53、6. 有人评论:“下片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试结合李清照生平经历作简要分析。【答案】15. B 16. “北人”,实际上应解作“流离之人、沦落之人”,因此,“不惯”也就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的不习惯,而是一种飘零沦落的异乡之感。深怀着这种漂泊感的词人起坐听雨,从这凄凉的雨声中她听到了些什么呢?她又想到了些什么呢?词的尾句就这样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余地,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解析】【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
54、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由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错误。结合“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分析可知,应是由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故选B。【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分析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题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常设立的评价角度有:评“诗眼”,评关键词句,评思想内容,评
55、艺术手法等。本题要求结合李清照经历分析。要结合本词的写作背景及注释内容“北人:北宋灭亡,词人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自称北人”分析,理解“北人”的意思,“北人”在这里应理解为“流离之人、沦落之人”。“不惯”,其实是一种飘零沦落的异乡之感。再结合词的内容“伤心枕上三更雨”分析,可知尾句给读者留下了想象余地,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点睛】此类题思考方向:解读题目,明确要求。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对第一问“是否同意”
56、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绝对。然后回归原诗,结合具体内容阐发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用 “_,_”表达了对君主弃恶向善,改弦更张的规劝之意。 (2)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无数“逆行者”用大爱撑起生命的托付,为全社会树立起一座座道德精神的丰碑。我们可以用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来赞美他们可比日月的精神。 (3)琵琶行中,通过侧面烘托极写琵琶女年轻时才貌出类拔萃的诗句是“_,_”。【答案】 (1). 不抚壮而弃秽兮 (2). 何不改乎此度 (3). 推此志也 (4).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5). 曲罢曾教善才服
57、(6). 妆成每被秋娘妒【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识记时以理解为基础,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易错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秽”“善”“妒”的书写。【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
58、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奇进,靠劳动抒写。社会进步,靠劳动驱动。个体梦想,靠劳动实现。有人说,幸福不是 ,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而劳动的汗水,是浇灌出幸福硕果的必要前提。中国的美好未来,要靠的是劳动的双手来托举。当然,号召平勤劳动,不等于容忍无休止的加班;鼓励奋斗拼搏不容许 地侵犯体息、健康权益。维护劳动群众合法权益,构建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让劳动者得实惠、享荣光,让劳动者的生活更有 、更有尊严,劳动的创造力才会充分涌流。咱们 工人有力量我为祖国献石油假如你要认识我,一首首老歌让我们回忆起劳动者 、为国奉献的动人场景。而时下的我们,使命在肩
59、,心怀梦想,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篇幸。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唾手可及 肆无忌惮 保障 胼手胝足B. 信手拈来 随心所欲 保障 筚路蓝缕C. 信手拈来 肆无忌惮 保证 胼手胝足D. 唾手可及 随心所欲 保证 筚路蓝缕19. 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都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靠的是劳动的双手/唯有以劳动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篇章B. 要靠双手的劳动来托举/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篇章C. 靠劳动的双手创造/唯有以劳动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D. 要靠劳动的双手来托举/唯有
60、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答案】18. A 19. 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
61、,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第一空,唾手可得:形客非常容易得到,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语境是说幸福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从语义和对象看,第二空应选“唾手可得”。第二空,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没有一点儿顾忌。贬义词。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中性词。语境强调没有顾忌,不怕法律制裁,故应选“肆无忌惮”。第三空,保证:担保,担保做到;确保既定的要求和标准,不打折扣;作为担保的事物。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起保障作用的事物。根据语境,此处指生活更有保护,用“保障”更合适。第四空,胼手胝足:手脚生茧。形容劳
62、动十分辛勤。筚路蓝缕: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根据语境“一首首老歌让我们回忆起劳动者”,填入“胼手胝足”。故选A。【19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篇章”的“唱响”与“篇章”搭配不当,排除AB;“中国的美好未来,要靠劳动的双手来托举”比“中
63、国的美好未来,靠劳动的双手创造”更通顺,“未来”总会来到,“双手”用来“托举”,D项恰当,排除C。故选D。【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不良网络媒体为了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往往容易盲目迎合受众主观心理,_,反而用添油加醋甚至是无中生有来制造吸引眼球的新闻。在这种不正常的网络舆论观念下,_,从而忽略向网民传达事实和道理,事实真相的
64、重要性让位于情绪和态度。这种不良网络媒体,不仅需要优良网络媒体对其进行道德示范,_,只有双管齐下,才能还网络舆论生态以健康。【答案】 (1). 而不顾传递客观真实(的新闻使命) (2). 不良网络媒体只在意情绪和态度(或“网络媒体容易争相制造新奇新闻”) (3). 更需要法律部门对其进行必要惩戒。【解析】【详解】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
65、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本题第(1)空,根据后文中的“反而”,可知这里应该填写与前文“盲目迎合受众主观心理”意义顺承的句子,如“不顾传递客观真实”。第(2)空,根据后文的“从而”可知,这里应填一个有关原因、方法、条件的句子,下文的“从而”引出的是其结果“忽略向网民传达事实和道理”;又根据后文“事实真相的重要性让位于情绪和态度”可知,这里应填“不良网络媒体只在意情绪和态度”。第(3)空,根据前文的关联词“不仅”,可知这里应填一个句子,与之构成递进关系。根据文中的“道德示范”,能递进一层的只能是“法律惩戒”,所以应填“更需要法律部门对其进行必要惩戒”。【点睛】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
66、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21.下面是人体不同姿势腰部受力表(单位:干克),请选取图表中最能说明人体姿势与腰部受力关系的三点信息,用文字宇概括说明。每条说明文字,最多不超过22个字。 【答案】人在平躺时,腰部受力(或:负荷)最小;人在手握重物站立且身体前倾时,腰部受力(或
67、:负荷)最大;人在站立或坐着时,身体前倾会使腰部受力(或:负荷)加大。【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这类题目解答时用语一定要简洁、连贯、准确。由图表可知,人平躺时腰椎受力为75,人在站立负重前倾时腰椎受力为220,人在站立时腰椎受力为100,人在站立身体前倾时腰椎受力为150,坐着时腰椎受力为140,坐着身体前倾时腰椎受力为185。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人体姿势与腰椎受
68、力情况关系,即人在平躺时,腰部受力最小;人在手握重物站立且身体前倾时,腰部受力最大;人在站立或坐着时,身体前倾会使腰部受力加大。注意字数限制。【点睛】所谓“图表”,是指表示各种情况和注明各种数字的图和表的总称。高考卷中出现的图表类材料有流程图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这种题型一般是提供一个或多个图或表,然后设置一到两个题目,题目内容或者是描述某种情况,或者是得出一个结论,或者是提出一条建议,等等。四、名著阅读22.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以“智绝”名世,但他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请举三例,简要说明。【答案】明知关羽重义,却让其镇守华容道,以致与消灭曹操的绝佳时机失之交臂。入西蜀时,没料到庞统会因
69、争功而命丧黄泉,致使蜀国失去一重要谋士。明知关羽自傲轻敌,却让关羽守荆州,导致荆州失守。因怀疑魏延谋反而拒绝其进兵子午谷的建议,以致坐失攻占长安的良机。不听先帝遗言,重用“言过其实”的马谡,导致街亭失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通过对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巧摆八卦、智取成都、骂死王朗、
70、木偶退兵等一系列“典型事迹”的浓墨重彩的描写,把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具有传奇色彩的张良似的足智多谋的“奇人”。他的才能有如“皓月之明”,他的计谋更是“神出鬼没”。“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却也有失算的时候,曾经中了别人的计,上了别人的当。关羽守华容道,放走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仓皇从华容道败逃。诸葛亮派关羽在这里埋伏。曹操人困马乏,损兵折将,不能再战。关羽念在过去曹操厚待自己的情份上 ,不顾立下要活捉曹操的军令状,放过了他。大意失荆州,三国时期,名将关羽失去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典故。赤壁之战后,荆州七个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刘备
71、入蜀(四川),留关羽镇守占据的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其中南郡是刘备向东吴借的。刘备得到蜀川后,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相当于还了南郡)。后来关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区,孙权派吕蒙乘虚偷袭荆州三郡,导致荆州三郡失陷。马谡失街亭,街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的其中一场战事,发生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期间,也是这次北伐战争中一场决定性战事,蜀国参军马谡因刚愎自用而使军事要塞街亭失陷。【点睛】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还应注意须分
72、点陈述。五、写作 2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鲁迅)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邓小平)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习近平)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答案】【例文】勇担重任,争做栋梁中学生是朝气蓬勃的初生的朝阳,承载着照亮民族未来的希冀;中
73、学生是抽芽扎根的新生乔木,寄托着支撑国家命运的期望。为促进学生发展,国家提出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其中我认为当代中学生最需要“责任担当”这一素养,当代中学生应当勇担重任,争做栋梁。勇担责任,谱写人生价值的华丽篇章。中学生站在人生起点,漫漫长途上,有未知待探索,有格局待开拓,有奇迹待创造。一炉精彩和一生意义都需以“担当”为笔,以“责任”为墨书写。君不见,百年之前的离乱神舟之上,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万千志士,高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曲,心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壮志,勇担报国于危亡,救民于水火的责任,生者扬其名,死者得其所,实现了生为中国人最崇高的价值。可现今,当代中学生甚
74、至广大青年被贴上“佛系”的标签,逃避责任,得过且过的风气潜滋暗长,长此以往,必将栋梁之木蛀蚀一空,怎能不让人担忧?怎能不强调“责任担当”?因此,当代中学生虽活在和平年代,勇担责任的素养亦不可少,唯此方可任坚实的栋梁之才。勇担责任,注入社会风气的清露净流。当代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缔造者,更是未来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进取担当的思想是社会欣欣向荣催化剂。责任感之于社会,有如灯塔之于航船,北斗之于行者,亦有如沃土之于草木,阳光之于万物,引其风潮,促其成长。“云山苍苍,江水洪洪,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是陶行知先生献身教育的赤诚,身为师者的担当在社会上荡起“责任”的清流;“知识没有国界,但国家需要知识”,是南
75、仁东教授忠于科技的信仰,身为学者的爱国情怀在社会上掀起“使命”的巨浪。在当下“丧文化”日渐腐蚀国人尤其是当代中学生心灵的严峻形势下,强调当代中学生“责任担当”的核心素养为他们披上心灵铠甲,也为社会拨去思想雾霭,现朗朗乾坤。勇担责任,创造国家振兴的夺目辉煌。梁启超有言:“少年强则国强。”当代中学生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是背负“中国梦”圆的一代,中学生勇担责任,方可托举起国家以辉煌之光。从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毅然回国担起中国迈入科技强国的责任,实现一次又一次的科技创举中,从海归高材生秦玥飞无悔扎根荒野农村担起中国脱贫攻坚的责任,带领一个又一个贫困村求富的励志故事里,我们目睹“责任担当”的灼灼光
76、华,见证勇担责任于国家的重大意义,因此,当代中学生勇担责任,于国非凡。勇担重任,争做栋梁。适应着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需要,响应着当今时代最迫切的呼唤。“受光于天下照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中学生们,请挑起肩上的重担,开拓宏大的格局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通读材料,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题,我们要分析每则材料,找出异同点,然后确立定意。本题还规定了文体必须是议论文。第一则材料,关键句“只是向上走”“有一分热,发一
77、分光”分析,生活中我们青年需要奉献:把爱、财富、知识、贡献无私地、毫不保留地拿出来奉献人类、社会、国家,造福于民,用之于民;科学家、发明家、教师和各个行业人士奉献出他们的知识和力量,英雄们甚至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贡献了自己的可贵的生命等,这些都是一种奉献精神;现实生活中,我们青年需要有一颗奉献的心,有大局意识,发挥自己的余热,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慷慨赴义,也融会和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第一则材料号召中国青年拒绝冷漠,不惧阻力,热切关注社会,力所能及地担负责任,奉献自己,发一分光。材料二,关键词“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那么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
78、事业”,强调做事要有敢于冒险的精神;材料三通过对比,强调机遇垂青于那些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通过这三则材料,合起来理解,那就是:尽管朝代不同,时代各异,发展阶段不一,但人们干事创业,都离不开饱满旺盛的“精神”。干事创业,通常可以理解为“谋求成功”“获取幸福”“赢得财富”“突破困境”“成就精彩”这也就意味着,职场,官场,商场,赛场,考场,战场场场都需要“精神”;教师,医生,律师,警察,工人,农民行行都需要“精神”;商业界、企业界、学术界、文艺界、军界界界都需要“精神”。结合每一则材料可以确定“精神”这个母话题下包含以下子话题勇气、勤奋、吃苦耐劳、闯劲、探索、奋进、犹豫、不懈怠、不畏难等。参考立
79、意:1青年要有承担重任的勇气;2把握机遇,敢闯敢干,勇于创新;3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4人生贵在有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行文结构:开篇提出观点“当代中学生应当勇担重任,争做栋梁”;中间提出三个分论点:勇担责任,谱写人生价值的华丽篇章;勇担责任,注入社会风气的清露净流;勇担责任,创造国家振兴的夺目辉煌;并且每个分论点都举例阐释自己的观点;最后强调观点“勇担重任,争做栋梁。适应着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需要,响应着当今时代最迫切的呼唤。”素材:1当青春的你在奋斗中失去毅力、失去信心时,不妨看看面前含苞待放的花儿,要知道,午夜花未眠。即使像依米小花一样用数年的艰辛只换取一回的绽放,它也从未停止过奋斗。
80、只要绚丽地开过,奋斗过,努力过,就会有收获和结果。凌晨四点海棠花仍未眠,而青春的你起床开始奋斗了吗?2日日伏案,焚膏继晷,废寝忘食,学至深夜,只为我青春的选择,我的如牡丹花般美丽的心愿。每当学习疲惫想要放弃时,总会想起那娇小的苔花,激励自己,埋头苦读。小小苔花学牡丹,大大启示给我们:正当青春,生命不已,理想不息,奋斗不止!这是人生大成必备的精神要素。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站在人生新起点,我们应该像苔花一样勇于奋斗,搏一个无悔青春!3可就在当下,有些青年人不愿意选择,只是浑浑噩噩、随遇而安,他们有的叫做“佛系”;更有甚者,放弃选择权的背后,放弃的是生而为人的精神,他们可能成了社会巨婴,成了浪人。之
81、所以会放弃选择,实则是不愿鼓起充足的勇气,实则是在逃避肩上的重担,实则是在迷昧人生。试想,如果人人都放弃选择,那么整个国家与民族便放弃了选择,其落得的下场,怕是难免任人宰割。4有的人肯定会认为想要做到对工作尽心尽力,一丝不苟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是很困难的事,但在世界上就有人做到了。现在由我来讲述一个实例:在日本东京的一个国际大酒店里,来了一位新应聘的服务人员,她找到饭店的负责人,负责人却叫她去打扫厕所。她犹豫了,怎么办?是接受这个工作?还是另谋职业?考虑再三,她决定还是先听听负责人怎么说再做决定。于是,负责人把她带到厕所,并告诉她厕所要清洁得十分干净,特别是马桶要弄得一尘不染,光滑洁白,饭店负责
82、人边说就边开始给她做示范,并且最后还从马桶里舀了一碗水喝了下去。她被饭店负责人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所感动了,明白了什么是工作,什么是责任心,于是愉快地接受了这份工作,漂亮地迈出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在此后的岁月里,她一直勤奋的工作,她所清洗的厕所,一向光洁如新,马桶里的水她也喝了不知多少次。她就是后来成功成为了日本邮政大臣的野田圣子。正是她那种在工作中追求完美,对自己工作极度负责和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使她从此踏上了成功之路。她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1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2
83、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3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4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5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6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