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75660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7届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高三上学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第 13 題。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为政以德”,非常注重教化的作用。儒家经典有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此为目的,为政者必须是深谙儒家伦理道德且身体力行者。正所谓“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换言之,任用大量儒家知识分子是实行儒家治国理念的前提和保证。在立国前后忙于征战的阶段,辽、夏、金所任用的儒学人才是通过扣留使者、招降纳叛、主动投靠等方式获得的。为满足对儒学人才的大量需求,在政权稳固之后,也只有仿效中原王朝推行科举制度了。金朝在其第二任皇帝太宗时期就已经开始实行科举取士了。金

2、史记载:到了“世宗、章宗之世,儒风丕变,庠序日盛,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儒家知识分子在金朝社会的繁荣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辽朝和西夏也都实行了科举制度。深受儒学熏陶的官吏们是儒家治国理念的贯彻实施者,而最高统治者皇帝,是治国理念的决策者。辽朝“为政以德”的例子很多。在建立辽朝之前,契丹民族的社会组织形式还是类似奴隶制的部落联盟。与此相应,直到辽代初期还在实行严刑峻法,带有明显的奴隶制法律特征。到了辽代中期,随着吸收汉文化的深入,景宗和圣宗针对辽初的“重法”,开始主张“慎刑”“宽法律”。例如,原来契丹习惯法允许主人对奴隶随意处置。统和二十四年辽圣宗下令:“若奴婢犯罪至死,听送有司。其主无得擅

3、杀”。重熙元年辽兴宗又下令:“奴婢逃,若盗其主物,主无得擅黥其面”。这些法律条文的修订有利于改善奴隶的待遇,是辽代法律汉化的结果。在西夏,其法律的儒化倾向也很类似。金朝皇帝大都儒学修养较高,其中贯彻儒家治国理念最为突出者,当属史称“小尧舜”的金世宗。金世宗主张“为政以德”“宽仁”治国。大定四年,尚书省上奏,“大兴民男子李十、妇人杨仙哥并以乱言当斩”。世宗皇帝批复说,“愚民不识典法,有司亦未尝叮咛告诫,岂可遽加极刑”,最后的处理结果是“以减死论”。他还曾下诏给有司:“朕惟人命至重,而在制窃盗赃至五十贯者处死,自今可令至八十贯者处死”,提高死刑的量刑标准以示对人命的看重。但是,世宗也并非一味“宽仁

4、”。他还曾说过:“夫朝廷之政,太宽则人不知惧,太猛则小玷亦将不免于罪,惟当用中典耳”;又说:“帝王之政,故以宽慈为德。然如梁武帝专务宽慈,以至纲纪大坏。朕常思之,赏罚不滥,即是宽政也,余复何为。”因此,金世宗主张的是治国执法宽猛相济,而这正符合儒家“德主刑辅”的理念。为了贯彻儒家的“礼治”主张,金朝在法律上也很注意维护儒家的伦理道德。大定二十三年,“尚书省奏,益都民范德年七十六,为刘祐殴杀。祐法当死,以祐父母年俱七十余,家无侍丁,上请。上曰:范德与祐父母年相若,自当如父母相待,至殴杀之,难议末减,其论如法。”而世宗皇帝以刘祐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由坚持依法判刘祐死罪。这显然是出于对儒家

5、伦理的维护。鉴于熙宗、海陵王都是死于政变,世宗也很注意宣扬儒家的忠孝观念。他多次告诫皇太子及亲王等:“人之行,莫大于孝悌”。世宗还下令颁行用女真文翻译的儒家经典。 (节选自李玉君儒学与北方民族政权的治国理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注重教化,要求为政者必须是深谙儒家伦理道德且身体力行者。B在政权稳固后,因为不能满足对儒学人才的大量需求,辽、西夏、金也仿效中原王朝推行科举取士制度。C金朝皇帝大都儒学修养较高,贯彻儒家治国理念,金世宗主张“宽仁”治国,甚至提高死刑的量刑标准。D金世宗维护儒家伦理道德,刘祐殴杀范德后,考虑到刘祐一死则刘祐的

6、父母无人赡养,曾建议免刘祐死罪。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北方民族政权在立国前后的征战阶段,就对汉儒看重,通过扣留使者、招降纳叛、主动投靠等方式获得了儒学人才。B儒家治国理念的贯彻需要儒学人才,北方民族政权推行科举后,大量儒学人才正是其实行儒家治国理念的贯彻实施者。C在辽朝建立之前,契丹的社会组织形式还类似奴隶制,直到辽代初期还在实行带有明显奴隶制法律特征的严刑峻法。D金世宗以梁武帝为借鉴,认为帝王之政,要以宽慈为德,严明赏罚,不能走极端,这符合儒家的“德主刑辅”理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朝兴办学校培养了大量的儒家知识分子,他们可通过科举

7、入仕,对金朝社会的繁荣发展起到很大作用。B辽代法律条文的儒化倾向,有利于改善奴隶的待遇。到了辽代中期,当奴婢犯法,其主人不能随意处置。C北方民族政权学习中原的儒家治国理念,体现了该民族政权在治国理念上对儒学的全面认同和积极运用。D金世宗注意宣扬儒家的忠孝观念,曾下令颁行用女真文翻译的儒家经典,希望女真人知晓儒家伦理道德。考点:论述类答案:1.D2.B3.C试题解析:1.D项金世宗“曾建议免刘祐死罪”错误,根据原文看,是金尚书省建议免其死罪,金世宗坚持依法判刘死罪。2.B项错误,根据原文看,儒家治国理念的贯彻实施者是“深受儒学熏陶的官吏们”,“大量儒学人才”放大概念范围。3.C项“全面认同”错误

8、,属于绝对化的选项;另外“积极运用”也值得商榷。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左懋第,字萝石,莱阳人。崇祯四年进士。授韩城知县,有异政。遭父丧,三年不入内寝,事母尽孝。 十二年擢户科给事中。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栗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又请严禁将士剽掠,有司朘削。明年正月,剿饷罢征,亦请马上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帝并采纳。 十四年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已又陈安民息盗之策,请核荒田,察通户,予以有生之乐,鼓其耕种之心。帝即命议行。十六

9、年秋,出察江防。 明年五月,福王立,进兵科都给事中。时大清兵连破李自成,朝议遣使通好,而难其人。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柩葬,请行。乃拜懋第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胨弘范、太仆少卿马招愉偕,而令懋第经理河北,联络关东诸军。 懋第濒行言:“臣此行,生死未卜。请以辞阙之身,效一言。愿陛下以先帝仇耻为心,瞻高皇之弓剑,则思成祖列圣之陵寝何存;抚江上之残黎,则念河北、山东之赤子谁恤。更望时时蓥顿士马,必能渡河而战,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画江而安。” 懋第衰蛭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于旅所,哭而奠之。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还出都。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

10、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于是自沧州追还懋第,改馆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闻南京失守,恸哭。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 (节选自明史;左懋第传)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B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C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

11、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D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漕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指定的公仓。 B鸿胪寺,古代官署名,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仪礼等事。 C闰月,农历中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D先帝,指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有时也指前朝皇帝。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懋第心忧社稷,竭忠尽智。他在请命出使清廷之际,仍不忘向皇帝提出整兵备

12、战的建议,认为应先安定江南,才能扼守黄河,进而渡河作战。B左懋第关心民生,多有建言。他有感于民不聊生,向皇帝建议禁止军队劫掠、官员剥削百姓,请求朝廷体恤民情,这些意见多被采纳。 C左懋第大义为重,爱憎分明。堂弟左懋泰降清之后,曾经前来探望,左懋第大声呵斥他,说他不是自己的弟弟,并将其赶出门去。 D左懋第忠贞不二,宁死不屈。清廷不同意改葬崇祯帝,他便在住处祭拜,听闻南京沦陷,他放声大哭,最后因为不肯降清,在顺治二年被杀。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明年正月,剿饷罢征,亦请马上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译文:(2)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柩葬,请行。译文:考点:人物

13、传记答案:4D 5D 6A 7(1)第二年正月,剿饷罢除征收,(左懋第)又请求马上迅速推行,担心远方的官吏不知道,已经先征收了,百姓不能得到实惠。(2)左懋第的母亲陈氏在燕地去世,左懋第想趁着这个机会将灵柩送回故乡安葬,便请求出使。试题解析:4文言断句首先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句意为:他上书讲述了国家的四种弊病,分别是百姓贫困、兵力虚弱、群臣萎靡不振、国家财政空乏。又讲述了提高米价的办法,让天下赎罪的人家都出米赎罪,用盐制度恢复开中的老办法,让边塞的用户出粮充军粮。同时可以借助句中的一些标志词进行判断,如:“也”一般用在句尾,“又”之前经常停顿等等。5D 项“有时也指前朝皇帝”错误,“先帝

14、”不可指前朝皇帝。6 A项顺序颠倒,原文是更望时时蓥顿士马,必能渡河而战,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画江而安,希望朝廷时时整顿兵马,一定要能渡过黄河作战,才能把住黄河防卫,一定要把住黄河防卫才能划江而安。7文言文句翻译一般是按点给分,可以找出句中重点字词并做准确的翻译,一般的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1)“明年”:第二年;“罢”:罢除;句意;(2)“殁”:去世;“燕”:燕地;“因是”:借此机会。译文:左懋第,字萝石,莱阳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初任韩城知县,成绩突出。在为父亲守丧期间,他三年内不曾入过内室,服侍母亲极尽孝心。十二年(1639)懋第升

15、任户科给事中。他上书讲述了国家的四种弊病,分别是百姓贫困、兵力虚弱、群臣萎靡不振、国家财政空乏。又讲述了提高米价的办法,让天下赎罪的人家都出米赎罪,用盐制度恢复开中的老办法,让边塞的用户出粮充军粮。有一天彗星出现,朝廷下令停用刑罚,懋第请马上向四方传布诏书,又请求严禁将士剽掠,官府剥削百姓。他还请求散发铜钱、开仓赈济都城的饥民,收养婴儿。第二年正月,剿饷停征,懋第也请求赶快传达这个指示,唯恐远方的官吏不知道,在头前已经征收,百姓得不到实惠。庄烈帝都采纳了他的意见。 第二年五月,福王即位,任用他为兵科都给事中,不久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徽州等府。当时大清兵接连打败李自成,朝廷决定派遣使节跟

16、大清和好,难于选择这样的人选。懋第的母亲陈氏死于河北,懋第想借此机会安葬母亲,便主动要求前往。朝廷于是任用懋第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陈弘范、太仆少卿马绍愉一起去,同时让懋第经营黄河以北,联络关东各部队。 懋第上书说“:我这次出使要祭奠先帝、先后的灵柩,查访东宫二王的踪迹。我既然当了使臣,势必不能兼领封疆事宜。并且绍愉是被我弹劾罢掉的官,不该再让他和我共事。一定要用我经营黄河以北的话,就请让弘范和绍愉出使,给我一支队伍,我和山东抚臣一道收拾山东等候命令,不敢再说北行的事了。如果用我和弘范北行,就拿掉我经理的官衔,只让我奉命前去就是了,请停下对绍愉的派遣吧!” 懋第身穿孝服进入都城,来

17、后我朝让他住在鸿胪寺。他请求祭告各皇陵并改葬先帝,没得到批准,就把祭品摆在住所里,哭并且祭奠了他们。然后就在这个月二十八日那天被遣送出都城。可是弘范向我朝请求让他亲自到江南招刘泽清等大将降附,留下懋第等不要放回。于是我朝从沧州追回了懋第,让他改住在太医院里。顺治二年(1645)六月,他听说南京失守,悲恸地哭了。他的弟弟懋泰以前做过吏部员外郎,投降过贼寇,后来投降本朝做了官,来探望懋第。懋第说“:这种人不是我弟弟。”把他给喝斥出去了。到闰月十二日,懋第和随行的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都因为不投降被处死了,而绍愉得以免死。(二)古代诗歌阅读临江仙徐昌图饮散离亭西去,浮生

18、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8上阕“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试作赏析。9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表达的情感。考点:诗答案:8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两句诗上句描写了天边淡云,云边孤雁,下句描写暮色四合、残阳如血的景象,展现了一幅寥远凄清的暮秋图,抒发了词人深深的孤寂离愁。(答衬托亦可)9.(1)“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包含着词人聚少离多、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2)“回头烟柳渐重重”“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表达了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及别后的孤寂凄凉之情。试题解析:8

19、解答本题,应当掌握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在分析时,可抓住这两句中的关键词加以联想和想象,体会出其意境。如“淡云孤雁”“寒日暮天”,由“淡”“孤”“寒”“暮”可体会出描写景物的意境是凄凉的,由此可知,这是运用了借景抒情或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来抒发词人的孤寂离愁之情。答题时,要结合着关键词的分析来组织答案。9.分析词人的情感,要在整体感知词的内容,感悟其蕴含的意境的基础上,根据一些关键词加以体会。如“饮散离亭西去” “浮生常恨飘蓬”由“散”

20、“飘蓬”可体会出亲人离散、漂泊天涯的愁绪;由“愁浓”“ 残灯孤枕梦”可体会出词人的离愁别绪及别后的孤寂凄凉之情。组织答案时,先结合着对关键词句的分析,再答出词人的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2)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3) 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考点:名句默写答案:(1)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试题解析:名句默写要突破生

21、僻难写字,书写尽量工整,不能出现错别字,错一字则该空不得分,还要注意所选名句的出处,解答该题时应注意“弦”“菌”“晦朔”“蟪蛄”“勒”等字,一定要书写准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邻居吴老先生叶圣陶一天早晨,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吴老先生出来,像往常一样晒他的手提皮箱。一打听知道他病倒了。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胸口有些闷,就懒得起来。他那儿子任夫先生,一个公务员,对我解释道:“只为昨天表兄来了,随随便便说了一句话。”“什么话呢?”“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就是这么一句话。”“他老先生听了怎么说?”“他听了闭上眼睛皱

22、着眉,不说什么。半晌才看定了我,我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了,他说。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口里评定的,咱们不能跟他们一伙儿住。我是老了,无所谓,四川也好,就住四川吧。往后有人问你贵处哪儿,你就说鄙籍四川。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他老人家说了这么些话,到夜就没有吃晚饭。”“他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听说成渝铁路又将动工他高兴,听说盟国在计划发展民航事业他高兴,今儿胜利等不到明儿动身似的。”“你看他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皮箱耽搁。”“他老先生真的就横了心,不想回去了吗?”“我想也不过说说罢了。昨天他说了

23、,我当然顺着他,说做四川人也好。到那一天把日本人赶了出去,我们还不是钻头觅缝想办法,最好挤上头一班下水船?我们为什么不回去?你想,人家是动也没动一动,死守在本乡本土,当顺民,当小汉奸,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哪儿还说得嘴响?我们可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吃尽辛苦,跑了几千里路,跟着政府内迁来的,我们是义民谁说的,一下子想不起来了。总之没有错,我们是义民。地方上什么事啊务的,还不该由我们来承担?就是说两句公众话,我们当然也特别有力量,我们为什么不回去?”我虽然跟他们吴氏父子一样,家乡还在沦陷中,自己是寄寓在四川,可没有想到将来回去可以享受特殊权益,像任夫先生说的。我想这个想头有些妙,一时说不下去,只见任夫先

24、生嫌他的身材不够高似的,狠狠地挺了一挺。两天过去,吴老先生好了,可是从此以后,太阳虽好,再没见他晒他的手提皮箱。廊沿前种着两盆石斛,以前几乎见我一回说一回,石斛这东西滋阴,清内热,煎汤喝是最妙的饮料,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走,哪怕多花些脚力,川石斛,在下江是太名贵了,这些话,现在也不再说了。他改变了不出门的习惯,正月初七游草堂寺,春二、三月青羊宫赶花会,四月初八望江楼看放生,有什么应景的名目他都要去看看。回来就气吁吁的躺在廊下那张竹榻上,见着我或是他儿子,往往说:“成都确也不错,成都确也不错。”有时还加上说:“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足六个年头还没有惯,样样要加上些花椒面和辣子,还有葱蒜,简直是跟舌

25、头鼻子为难。”门前有挑着树苗卖的,随便讲价讲成了,他老先生买了两株橘树苗。他叫他儿子种在院子里,他在一旁相度,两株该距离多少远将来才可以各自发展。种停当了,他坐下来,自言自语道:“开花,总得七八年,结果,总得十来年吧。不过没关系,反正有人闻它的香味,吃它的橘子,就是了。”从橘子谈到了四川的果子。他说除了橘子、广柑、苹果、龙眼以外,其他都不好吃,尤其是枇杷,一层厚皮包着颗核儿,单单忘了长肉。他说他们家里有两株大枇杷树,每年结上五六担,红毛白沙,个儿有核桃大,甜得胜过冰糖,冰糖没有它那股鲜味。他说现在是采枇杷的时令了。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朝我说:“叶先生,古人说到处为家,你看是不是有些道理?”“人

26、不比树木,树木生根在地里,移动不得,人当然可以到哪儿住哪儿。”我迎合着老先生的意思。“你看,这儿四川这么多的人,打听他们的祖先,都是旁的地方来的。他们来了,住下了,一样在这儿成立了家室,长养了子孙。”老先生说。任夫先生朝我看看,同时擦掉他掌心的土。吴老先生低下头,喃喃地念着不知道哪儿来的文句:“其俗柔靡,人轻节义。”(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因为从家乡来的表兄随便的一句话,吴老先生气得大病了一场,并由此对家乡的地名感到羞惭,表示再也不说回家乡的事儿。B作品前半部分借助“我”与任夫先生的对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并巧妙地体现了吴老先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

27、。C吴老先生融入当地生活,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他的儿子任夫先生虽不赞同这决定,但一直不明确表态,说明他儿子很孝顺。D作品注重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吴老先生买橘树苗叫儿子种在院子里,表现出吴老先生从巴望回家乡到要以成都为家的变化。E作品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形象描绘出抗战时期的社会众生相,表明作者对底层人民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2)作品开头写吴老先生“晒他的手提皮箱”,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作品中的吴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4)作品为什么以吴老先生喃喃念着文句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考点:文学类答案:(1)B,D,A。(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

28、奇心和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用细节开头,初步显示吴老先生的思想性格。(3)吴老先生眷念故土,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他曾急切地巴望着回去。吴老先生正直爱国,因为家乡被日本人评价为“最出色的中国人”,他痛心失望,以提家乡名为耻。吴老先生重视气节。尽管思念家乡,但他不愿回去与那样的家乡人为伍,喃喃地念着:“其俗柔靡,人轻节义。”(4)人物形象上,表现吴老先生对世风的不满,形象更别丰满; 情节结构上,暗示家乡人轻视节义的行为,与前文呼应;思想内容上,以普通百姓正直爱国反衬家乡人深化主题;情感表现上,借吴老先生之口巧妙地表明作者的态度。试题解析:(1)C项,“他的儿子任夫先生虽

29、不赞同这决定,但一直不明确表态,说明他儿子很孝顺”分析错误。E项,“形象描绘出抗战时期的社会众生相,表明作者对底层人民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分析错误。A项“气得大病了一场”表述不准确。(2) 解答该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从内容上说,吴老先生“晒他的手提皮箱”属于细节描写,表现的是他思念故土之情;从结构上说,这属于文章的开头部分,其作用可以从设置悬念、引出下文、铺垫照应等方面分析,最后组织语言作答即可。(3)人物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首先,要借助联想与想象,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自己的头脑里“活”起来;其次,要以情节与环境为依托,分析、综合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在全面把握

30、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分析形象的艺术性和社会意义。本题应当抓住文中的“最巴望回去的”“他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皮箱耽搁”,吴老先生因为“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这句话生了病,并且“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吴老先生低下头,喃喃地念着不知道哪儿来的文句:其俗柔靡,人轻节义”等内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4)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特别是结尾)。“开篇点题”与“画龙点睛”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前者多半是采用议论抒情为主的表达方法,抓住这些带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后者是抓

31、住结尾处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是归纳中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如本题可以先理解“其俗柔靡,人轻节义”一句的大致意思,然后根据这些,从表现人物形象及情感、小说主旨、小说情节结构等方面考虑即可,人物形象上,吴老先生这一说,表明了对家乡世风的不满,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情节结构上与上文“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构成前后呼应;主旨方面,是深化了爱国这一主题。四、实用类文本阅读亦雅亦俗汪曾祺黄 波 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都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在汪氏逝世后出版的,一为文与画,收录其关于国画的文字,并配有他自作的画;二为五味,均为谈吃的美文。其实汪氏小说集散文集舍中均有购藏,这次再度解囊,实在是这两本

32、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在开始回暖的阳光下,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随便翻翻,我突然想起,汪先生的诞辰(3月5日)就要到了。 我不懂文学,当代作家作品寓目者极少,而汪曾祺是这极少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可是说到喜欢的理由,一时又无从置答。喜欢其文字的清和雅?喜欢他于文字中透露的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好像是,又好像不完全是。这回重读的汪曾祺作品,均非其专攻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事,居然对上面这个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 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拌菠菜、干丝、豆汁儿、芸豆都是家常物什。他自己婉辞“美食家”的桂冠时,即以此为谦谢的理由,说:“大菜,我做不了。我到海南岛去,东道主送了我

33、好些鱼翅,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犹如作诗不能露出富贵气一样。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诗人袁枚在一封书信中就说:“饮食之道不可以随众,尤不可以务名。燕窝、海参,虚名之士也,盗他味以为己味。”他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正和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如出一辙。不过,文人的这种习性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否则,过犹不及,容易显出几分矫饰的味道,像袁枚就多少有一点,因为我们很难想象,时不时要在显贵府上打秋风的他,会一心把那张馋嘴放在家常小菜上。而汪曾祺不同,他一下笔,我们就知道,这些小东西,他是真喜欢。饮食一道,汪曾祺嗜

34、好从选料、收拾到调配、下厨,都不假手外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享受到的不仅是食之味,更是食之趣,而他通过那些淡淡的文字,又把这种趣味传递给了我们。所以,简直没有资格上餐桌的拌萝卜丝,在他手里和眼里竟是这般精致,“小红水萝卜,南方叫杨花萝卜,因为是杨花飘时上市的。洗净,去根须,不可去皮,斜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愈细愈好。加少糖,略腌,即可装盘,轻红嫩白,颜色可爱。”黄瓜皮在他那里也是下酒的佳品,“黄瓜切成寸段,用水果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扦瓜皮极脆,嚼之有声,诸味均透,仍有瓜香。此法得之海拉尔一曾治过国宴的厨师。一盘瓜皮,所费不过四五角钱耳。”“嚼之有声”四字真是妙极!世间老饕甚多,不知

35、道有多少还会于大快朵颐中细品那一记脆声? 汪曾祺作画,他自己说“无师法”,只是“瞎抹”,也许近于事实,因为他原无意在画家中争一席地。汪氏之画是真正的“写意”,略有一点构思,便信手挥洒,不过事经营,不刻意求工,逸笔草草,以抒其意。这也不算稀奇,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值得注意的,是其入画的对象,大蒜,红萝卜,扁豆花,盘中的一尾鱼,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齐白石的画,间有乡野小品,但像汪曾祺这样主要地、大规模地以日常物事入画,似不多见。汪曾祺文与人的风格还是他自己的文字说得最为到位。“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的。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

36、悦。”有不喜欢汪曾祺的人讥讽他像遗老,可谁曾见过“爱逛菜市”、在买菜中体味“生之喜悦”的遗老?是的,汪曾祺雅,但他更是俗的,他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装是装不出来的。 汪曾祺让我想起两个古代文人,就是陶渊明和苏东坡。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我以为可用一句话概括,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得,而同时他们与世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邻居杀只鸡邀陶渊明同享,他会乐不可支地写一首赴席的好诗;坡翁街头听人谈鬼,说咱们姑妄谈之姑妄听之。这样的文人,既耿介清高,又让我辈平民可亲可感。汪曾祺继承的,正是陶渊明和苏东坡的余韵。我们看他的小说和散文,抒情节制,也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

37、其矜持颇近于传统美学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典型的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而现在我们通过文与画和五味所看到的,则是一个世俗化、平民化的汪曾祺。“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这可说是中国文人的一种很好的传统。但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想一想,应该如何使这样的传统不致消失了。(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一为文与画,二为五味。真正原因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B作者喜欢汪曾祺是缘于他文与人的风格:其文字清新,且透露出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其人雅,但更是俗真正热爱世俗生活。C汪曾祺喜欢从菜市选料如萝卜、黄瓜、鱼翅类,一直到调配

38、、下厨的全过程都独自完成,从中享受做菜的趣味和菜的滋味。D汪曾祺自称作画“无师法”,只是“瞎抹”,但从他画的对象和“写意”的风格来看,他的画是雅致的,其创意似不多见。E汪曾祺为文,体现出传统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趣味,其选材不写大奸大恶、污秽之物,抒情节制,而让平民可亲可感。汪氏如陶渊明、苏轼一样有“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2)请你结合文意谈谈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解。(3)文章将汪曾祺与袁枚比,又将汪曾祺与陶渊明和苏轼比,试说说这两处对比的异同。(4)文章着重写“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作画只是瞎抹”皆属俗事,而文题是“亦雅亦俗”,结合原文,探究作者对“俗”“雅”的处理是否得

39、当,并谈谈你对“俗”“雅”的理解。考点:实用类答案:(1)B E A(2)“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说快乐和悲伤都要有节制,不要走向两个极端。既有高雅的趣味,又有与世俗亲近的真诚。写诗为文抒情有节制,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保持一种高尚的矜持。(3)文章将汪曾祺与袁枚比,是要比出二人的同中之异:袁枚讥 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两者如出一辙,然而汪曾祺对家常小菜的喜欢才是真喜欢。与陶渊明和苏轼比,是要比出异中之同: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他们与世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汪曾祺继承的,正是

40、陶渊 明和苏东坡的余韵。(4)文中写汪曾祺先生的雅:有“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作画是“写意”,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他的俗:喜欢的小菜都是家常物什,喜欢画的对象是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写他的“俗”,其实是写他对世俗生活的本真热爱,同时又突出了他不同于一般文人的“雅”。亦俗亦雅,相得益彰,写出了如陶渊明、苏轼一样既耿介清高,又让平民可亲可感的汪老形象。试题解析:(1)A项正确,但过于直白浅显;C项“喜欢从菜市选料如萝卜、黄瓜、鱼翅类”错,不包括“鱼翅类”;D项“他的画是雅致的,其创意似不多见”与原文不符。(2)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这句话本身的意思,然后再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既要

41、有“士大夫的趣味”又要有“平民的情怀”,体现在为文上抒情节制,不刻画大奸大恶,也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3)解答本题,应当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前者相比,主要突出汪曾祺是真的喜欢家常小菜,而袁枚则不是;后者相比,意在说陶渊明、苏轼还有汪曾祺有一个共同点“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汪曾祺继承了他们的余韵。(4)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可从生活化与文人个性为切入角具体作答。只要能自圆其说,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体悟,言之成理即可。把握作者对汪曾祺“雅”与“俗”的分析与评价。五、语言文字运用(共6小题)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

42、当的一组是( )因小孩哭闹而手绘致歉卡送给邻居,是时代文明的展示。这种发自内心的展示不做作,是 的愧疚感的自然迸发,是多年沉淀的个人素养助推的结果。我在一些地方说过,历史学可能并不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科学,历史学不仅需要史料,而且需要还原历史时空,需要知人论世,需要 。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父母将自己认为是最好的给孩子,剥夺了孩子培养自己独立判断能力的机会;给孩子报兴趣班孩子之所以会有抵触心理,是作为家长的我们在 。考点:词语(包括熟语)答案:C试题解析:“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心思来推想别人的心思;“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以己度人”:拿自己的心思来衡量或

43、揣度别人。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乡贤文化作为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更是探寻文化血脉、弘扬固有文化传统的一种精神原动力。B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了用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C随着成渝高铁的调试运行,不少资阳市民纷纷利用国庆假期,与家人一起前往成渝高铁资阳站参观游览,目睹其风采和资阳发展的美好前景。D春节期间,网上热传一篇一个上海女孩跟随江西男友回农村过年,在见到男方家庭准备的第一顿饭后便提出与男友分手,并以最快速度返回上海。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答案:A试题解

44、析:B项句式杂糅,可删除“理由”或“因为”;C项搭配不当,“目睹”与“美好前景”不搭配;D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帖子”15.下列句子衔接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在韩剧假如爱有天意中,贯穿整个剧集的是佛道中的“前世今生”说。_;_;_。万法原生,皆系缘分。_;_。(节选自唯美爱情的影像制作)偶然的相遇,蓦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剧中两个人的父母因为战争而分离,结局是上一代的错过这种缘分再续的禅理的融入使得观众在感受爱情的美好的同时,也愿意去相信爱情,相信来世今生。无论是死亡还是其他,此生缘分已尽,静待来生。下一代便是他们的来生,上一代的爱情最终在下一代的身上生根发芽,隐

45、露着爱别离又相逢的宿命。考点:语言表达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首先通读文段,明确话题中心,再根据上下句语义关系推断。第一空处紧承首句介绍剧情,句表达的是此意,因此可排除B、C两项。再比较A、D两项,表达的是上一代错过,缘分已尽,静待来生。表达的是下一代的来生隐露着宿命,注定彼此的一生。句总结爱有天意,缘分让人相信爱情,相信来世今生。故选A项。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人讲究家国观念,欲治其国, 。事实上,一个人的责任、担当与情感,总是按照家庭伦理、由近及远扩散开去。很难想象,一个不疼爱自己孩子的

46、人,会对这个社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不能相信,一个对自己家人缺少担当的人, 。 ,才能谈得上爱社会和国家。考点:语言表达答案:必先治其家 会对这个国家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只有首先爱家人和家庭试题解析:补写句子,注意分析整个语段,第一空根据“中国人讲究家国观念,欲治其国”等信息,可以填写“必先治其家”;第二空根据“一个不疼爱自己孩子的人,会对这个社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等信息,可以填写“会对这个国家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空根据后面“才能谈得上爱社会和国家”等内容,可以推知应填写“只有首先爱家人和家庭”。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7下面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

47、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考点:图文转换答案:高三语文复习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专项复习,依次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知识语言表达、写作训练四个专题;第二阶段进行综合复习,主要做综合试题,同时进行各专项的第二次强化试题解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试题,此类试题一般通过图表提供的信息,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或得出相应的结论,然后作答。表述时,可从最下层的“高三语文复习计划”开始,其次表述“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复习计划,最后表述最上层的那些具体内容。第一阶段有四个专题,第二阶段有两项复习计划。内容全面,思路清晰,准确连贯。六、作

48、文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没有菊花,一捧“青草”送战友从前线传回的数张照片中,维和官兵用一捧“青草”送战友的照片令人动容:没有寄托哀思的菊花,更没有表达留恋的白色康乃馨,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南苏丹前线,维和官兵用一捧青草送别两位战友。亲临送别场景的维和官兵王东告诉记者,照片上的这捧“青草”,其实是中国营地上生长的一棵白色太阳花。“中国营地附近的太阳花几乎都是红色的,白色的太阳花我们只找到了这一棵。”王东介绍说,在遗体告别仪式上由太阳花配上青草做成的花束,由战友于明彬、宋晓辉献给两位牺牲战士。在维和前线,他们也是离牺牲战士最近的人。(来源新华网2016年7月28日

49、电)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考点:材料作文答案:略。试题解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试题,首先要把握材料内容,本则材料的标题是“一捧青草送战友”,要从标题入手,了解材料的主要事件,分析立意的侧重点。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南苏丹前线,维和官兵用一捧青草送别两位战友。没有寄托哀思的菊花,更没有表达留恋的白色康乃馨,为什么是一捧青草呢?在第二段中维和官兵王东告诉记者这捧“青草”,其实是中国营地上生长的一棵白色太阳花。由太阳花配上青草做成的花束,由战友献给两位牺牲战士。“青草”在这里就象征了维和战士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为了维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无私给予不求回报。本来按理来说送别是用菊花,而由于条件的限制战友只能用文中的青草来寄托哀思,反观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只在乎形式,但真情往往可以突破局限;也可以结合维和官兵壮烈牺牲来表达我们的敬意;也可以反思现实。立意角度如下:一类文:内容比形式更可贵;生命诚可贵,真情价更高;摒弃形式主义的枷锁二类文:英雄已逝,精神永存;时代的民族骨风;和平不易,倍加珍惜;敢于奉献三类文:平凡的生命,不一样的人生;大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