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3 宋明理学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56 分)训练点1三教合一1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A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B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C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D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C解析:南北朝时,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受其影响,吸收佛道的精神,C 项正确;A、B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与题意不符。2三教并立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说法()儒学受到挑战 儒、道
2、、佛互相融合 促使理学形成A正确,错误B正确,错误C错误,正确D皆正确D解析:三教并立的局面使儒学受到挑战,为回应佛、道思想的挑战,儒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从而形成了理学。故皆正确。3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趋向,儒、佛、道三家互相吸取有关的思想理论,逐渐融合。“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一观点说的是()A佛教与道教的调和B儒学与佛教的调和C三教的调和D儒学与道教的调和D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圣人”指的是孔子,“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意思是儒家思想虽然仍被视为统治思想,高高在上,但其内容已融入了道教学说,即儒学与道教的调和。4韩
3、愈在论佛骨表中说:“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据此可知,韩愈主张()A授佛入法B反佛崇儒C融佛尊儒D三教合一B解析:由“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可以看出韩愈是反对佛教、大力提倡儒家学说的,故选 B 项。训练点2程朱理学5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A欣赏自然、移情易性B存天理、灭人欲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D自我完善、君子气节D解析:根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
4、净植”可知,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以莲花特征比拟做人的高尚品格,即要抵制各种诱惑和欲望,强调自我完善,君子气节,D 项符合题意。6程民生教授说:“程朱理学把自然、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很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推动这种成就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B把握“理”的方法主要是“格物致知”C“存天理,灭人欲”D“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A解析:“程朱理学把自然、社会、人生融为一体”说明程朱理学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将人、自然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A项符合题意。7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
5、化、思辨化的阶段。下列有关“理”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A理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理是人生来就固有的思想观念C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D理就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C解析:体现在社会上理是儒家伦理道德,是唯心主义;理是强加到人身上去的道德观念,并非生来就有;宋明理学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理是体现最高统治者的意志的。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错误。8陈献章(14281500,江门新会人)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自得”,开创“江门学派”,被誉为“真儒复出”。这里的“彼”指的是()A程朱理学B陆王心学C佛教D道教A解析:本题考查程朱理学。陈献章追求“自然,自得”,即“舍彼
6、之繁,求吾之约”,自得即求之吾心,可以看出陈献章的思想是以心为本体,这里的“舍彼之繁”应该是批评程朱理学支离破碎,故“彼”指的是程朱理学,故 A 项正确;由前面的分析可知陈献章开创的“江门学派”是与陆王心学不同的另一路心学流派,故 B 项错误;佛教、道教与知识点论述的背景无关,故C、D 两项错误。9“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北宋程颐答寡妇能否再嫁时所说的。然二程集中程颐又云“大夫以上无再娶礼自大夫以下有不得已再娶者,盖缘奉公姑,或主内事尔”。程颐意在()A约束妇女婚嫁B勉励士大夫要守节C强调男女平等D反对儒家纲常礼教B解析:材料突出强调以大夫为界,来论述再娶之事,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大夫以
7、上无再娶礼”,强调了士大夫的守节意识,故 B 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寡妇不能再嫁,而男子可以再娶,说明程颐强调男女不平等,故 C 项错误;根据所学,程朱理学进一步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故 D 项错误。10清史稿列女传记载: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斌敏亡故,“蔺年十八,矢不嫁”。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毒害()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程朱理学D明清君主批判思想C解析:材料中人物明显抱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道德观念,这是程朱理学倡导的。11明朝天顺年间,山西的一个正五品官员刘翀娶了一个再婚的老婆,在重视贞节
8、的当时是违背道德规范的,因此被人检举了,一直告到了京城。就这么一件小事,就引得明英宗亲自干预,下令将刘翀逮捕来京城,下狱审讯,最后将刘翀削职为民。这里的“道德规范”应是()A民族气节B宋明理学C克己复礼D依法治国B解析: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娶再婚老婆的做法是违背这一规范的,理学明确反对寡妇再嫁,认为这不符合“天理”。训练点3陆王心学12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的理解
9、能力。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理,人天生就具有良知。故选 A。13理学和心学都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下面有关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D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C解析: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都主张以三纲五常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消除人们的私欲,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C 项正确。14王安石提出:“贤者,鞠以立性者也;圣人,尽性以至诚者也;神生于性,性生于诚,诚生于心,心生于气,气生于形。”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C“天地为万物之本”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A解析: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
10、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体是“有生之本”。“心生于气,气生于形”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四个选项中只有 A 项属于唯心思想,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5 题 22 分,第 16 题 22分,共 44 分)训练点4综合拓展15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三者间的关系经历了漫长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
11、师之云尔”。韩愈原道材料二: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欧阳修本论材料三: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朱熹答陈卫道(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8 分)(2)材料二中,欧阳修是如
12、何看待佛、儒关系的?(6 分)(3)材料三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8 分)答案:(1)儒家在秦代遭焚书之祸,汉初黄老之学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冲击儒学地位。原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儒学失去原有的统治地位。佛、道两家吸收儒学,也讲“仁义道德”。(2)欧阳修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化大有危害,儒学远胜于佛学;只要光大儒学,最终能够战胜佛教。(3)态度:朱熹认为佛学也有合理的地方,但不能指导实际,因此不如儒学。影响:朱熹吸收佛学的部分内容,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推动了儒学的复兴。解析:第(1)问,“事件或现象”结合所学回忆相关时期儒家发展演变的重大
13、事件即可。“原因”从三教合一的角度来思考。第(2)问,从“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等信息分析概括。第(3)问,“态度”要注意辩证地表述。“影响”从理学形成的角度来思考。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宋智圆材料二:“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
14、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章句材料三:王阳明:“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对儒学的发展有何影响?(10 分)(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8 分)(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王阳明的什么观点?(4 分)答案:(1)现象:三教合一。影响: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2)观点:格物致知。目的:“穷理”,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事物的最终目标。(3)观点: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