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提升练(二十三)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见学生用书第329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石家庄二检)1964年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即将被赶下台的赫鲁晓夫发表了他的“最后的政治演说”。他流着泪说:“在座的各位,从来没有公开地、诚实地指出我的任何缺点和错误,总是随声附和,对我的所有的建议都表示支持,你们也缺乏原则性和勇气。”赫鲁晓夫的痛悔之泪说明()A党内教条主义盛行B党内作风问题严重C改革制约苏联发展D改革过于追求社会稳定【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教条主义是指照搬书本,不知变通,与材料涉及的现象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赫鲁晓夫悔恨
2、大家没有公开、诚实指出自己的问题,反而随声附和,表明苏共党内一言堂严重,属于党内作风问题,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革问题,只是反思自己的做法,故C、D两项错误。【答案】B2(2015盐城二模)勃列日涅夫执政之初苏共中央文件指出:“近年来农业增长的速度减慢了,这给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破坏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经济规律这些是农业落后的基本原因。”这表明苏共中央()A正确揭示了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B决定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强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D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扩大市场的作用【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并未废除斯大林模式。苏联的农业
3、之所以发展缓慢就是因为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A、B、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答案】C3(2015南通一模)“苏联传统经济体制乃至整个经济模式已经到了功能衰竭,非改不可的地步当政时期,苏联领导人在经济战线的最大失误为后来的领导人篡改改革的方向创造了条件。”材料中省略的当政者应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战后苏联改革的掌握理解程度。根据“为后来的领导人篡改改革的方向创造了条件”,判断出这位“后来的领导人”是戈尔巴乔夫,从而推断出“在经济战线上”出现“最大失误”的执政者是勃列日涅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
4、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经济进入停滞时期,而其却无所作为,可以确定选C项。【答案】C4(2015常德高三质检)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说:“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社会几乎所有阶层都无一例外地因无自由而痛苦,经受着心理的折磨。知识分子想得到完全的民主和个人自由。大多数工人和职员需要更好的组织和劳动报酬,特别是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一部分农民指望成为自己的土地和劳动成果的真正主人。”材料反映出()A“冷战”影响了苏联社会的稳定B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陷入严重危机C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名存实亡D勃列日涅夫改革未取得任何成果【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苏联社会内部状况:“因无自由而痛苦,经受着心理的折磨”,并
5、非受到“冷战”影响,故A项错误;“到80年代初苏联社会几乎所有阶层都无一例外地因无自由而痛苦,经受着心理的折磨。”表明各阶层对社会的不满相当普遍,社会危机严重,故B项正确;80年代初的苏联实力相当强,“名存实亡”的表述不恰当,故C项错误;D项未取得任何成果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答案】B5(2015莆田高三质检)1987年6月,戈尔巴乔夫在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上说:“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正在迅速变化的社会。我们面临很多新的问题,相当复杂的情况。我们不能保证不犯错误。但我确信,最大的错误就是害怕犯错。”此后,戈尔巴乔夫提出()A“加速发展战略”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20年建成共产主义”
6、D“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祖国”【解析】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加速战略”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前就已被提出,上台后实施,不是1987年后提出的,故A项错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提出于1988年6月,90年代成为党的纲领,故B项正确;“20年建成共产主义”是由赫鲁晓夫提出,故C项错误;“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祖国”是斯大林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B6(2015南京二模)戴高乐战争回忆录:“国家的活动有赖于煤炭、电力、煤气、石油,而且有一天要取决于原子核分裂,所以为了使法国的经济达到发展所要求的水平,就必须最大规模地开发这些资源,这就需要只有国家才能胜任的巨额费用和巨大工程,以及实行国有化”。材
7、料信息表明()A法国全面实行生产资料国有化政策B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承担引导者作用C能源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D法国要签订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由题干中的“只有国家才能胜任巨额费用和巨大工程实行国有化”可知,戴高乐强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引导者作用,故B项正确;二战后,法国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并未全面实行生产资料国有化的政策,故A项错误;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C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故D项错误。【答案】B7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公开
8、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弗里德曼理论被普遍认可的背景不包括()A20世纪5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B20世纪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出现“滞胀”C美国经济受到西欧、日本的挑战D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取得了一定效果【解析】20世纪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一些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西欧、日本经济恢复,冲击着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所以B、C、D三项均是弗里德曼理论被普遍认可的背景。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在20世纪30年代,而不是50年代。故选A项。【答案】A8(2014苏、锡
9、、常、镇四市二模)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林德贝克批评说,“这种经济患上了动脉硬化症,对劳动缺乏刺激作用,带来了社会发展的放慢或停滞”。他所批评的是()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自由资本主义经济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高度发达的福利经济【解析】本题以史料言论形式考查福利国家政策。材料中“对劳动缺乏刺激作用,带来了社会发展的放慢或停滞”显然是批评某种经济制度下人们缺乏进取心,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属于个体家庭为单位生产,农民积极性固然很高,故排除A项;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属于自由生产、经营以及自由贸易,能充分调动经营者积极性,故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故排除C项;社会福
10、利制度会助长懒惰心理,降低人们工作积极性,故本题选择D项。【答案】D92013年4月15日,英国开始实行被称为“数十年来最大福利制度改革”的系列措施,包括英国就业适龄人员领取的救济金额度不得超过普通工薪家庭的平均收入。据估计,大约5万家庭将受到这项改革的影响。这一系列举措引发强烈争议。上述材料不能反映A英国政府要激励人们的进取心B英国社会存在失业问题C英国政府要解决贫富分化问题D英国政府存在财政负担【解析】英国政府减少长年依赖“低保”度日的懒汉们的津贴福利,目的是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激励人们的进取心,自食其力;“5万家庭将受到这项改革的影响”表明英国社会存在失业问题,因此A、B、D三项都能
11、从材料中反映出来。但材料体现不出要解决贫富分化问题,所以C项符合题意。【答案】C10如下图所示,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从B阶段到D阶段只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其原因不包括()A生产力的推动B处于相对和平时期C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D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解析】本题利用西方城市化进程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特征。A、B、D三项符合所学知识,科技和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C项说法错误,多极化趋势虽出现,主要影响了国际关系和美国的霸权,冲击了两极格局,但与城市化关系不大。故选C项。【答案】C11(2014宜昌二模)“供给学派”(兴起于
12、20世纪70年代)认为:“过去的反通货膨胀政策过分注重需求而忽略供给。”该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的不同主要是()A降低企业税率,刺激投资与生产B扩大国家公共工程,建设增加就业机会C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需求D扩大财政赤字,刺激经济高增长【解析】本题考查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从题干材料中概括供给学派的主张,即反对重需求,轻供给的做法,主张重视以供给创造需求,从而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都属于扩大供给。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故与题意不符。【答案】A12(2015淄博一模)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说:“正如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完全以命令原则来经
13、营,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完全靠自愿的协同合作来推动。相反地,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这一经济理论主张()A自由放任B强化国家干预经济 C放松国家干预经济D仿效计划经济【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弗里德曼的经济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的背景下提出,材料反映出即反对国家完全的干预,也反对绝对的自由放任,故A、B两项错误;“以自愿交易为主”反映出弗里德曼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要求放松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仿效计划经济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4分,第14题28分,共
14、52分)13(2015日照高三调研)经济体制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体制变革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集体农庄体制农业问题严重上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
15、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材料二赫氏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1953年起,赫鲁晓夫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变革,提高收购价格,减少收购量,1958年完全取消义务交售制。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l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赫鲁晓夫还采取了
16、合并集体农庄的政策,把大批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1958年,赫鲁晓夫一反常态,认为“保留大块宅房园地和私有牲畜,就成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道路上的严重障碍”,采取许多限制措施。1964年与1958年相比,除了水果和浆果有较大增长(24%),蛋和蔬菜有一定增长外,其余农畜产品都大大下降了。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1)材料一表明,在苏联农业发展中,“体制”与“问题”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8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16分)【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第(1)题探讨的是苏联斯大林经济体制中
17、的农业体制与苏联严重农业问题之间的关系,斯大林去世时的世界超级大国,农业产量不及沙皇俄国的时代,这突出说明了农业问题的严峻。而如此严重的农业问题必然与长期以来的体制和政策紧密相联。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分析可知,在集体农庄制度体制之下,单一的公有制和统的过多、过死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是这一体制的重要特点,体制僵化,管理模式僵化,必然损害经济发展;在集体农庄中推行的重工(主要是重工业)轻农的政策也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综合平衡遭到破坏。总之,由于体制之内存在的所有制形式单一、管理手段权力高度集中、集体农庄服从于工业生产需要的生产目的导致生产积极性受到遏制,导致农业落后。因此,体制是根源。第(2)
18、题特点的认识,表面上看是混乱,前后矛盾,反映的实质问题就是缺乏明确指导思想。因此“特点”的归纳包含了两个层次。分析“影响”要注意两个方面,即积极的和消极的,对应主题光荣与混乱并行,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触动了旧体制,另一方面又跳不出旧体制的框架。【答案】(1)集体农庄制度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体制僵化;实行重工轻农(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损害了经济发展,导致出现严重的农业问题。(2)特点:政策具有两面性,前后矛盾(缺乏连续性);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影响:赫鲁晓夫的改革一方面触及了旧的体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没有摆脱旧体
19、制的束缚,政策前后不一,影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4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俾斯麦执政时期的德国。当时的德国,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已经激化到一触即发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俾斯麦被迫转向了软化工人与调和阶级对立的政策。在德皇威廉一世的支持下,帝国议会通过了法令,先后于1880年、1884年和1889年颁布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和老年保险法三项法案。其后,各资本主义国家陆续予以仿效。而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全面建立和发展是在美国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时期。这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
20、,以及凯恩斯福利国家理论的诞生是分不开的。王梅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启示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陷入了重重困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蓬勃兴起与加速发展,资本可以随意跃出国界,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促使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反过来又加剧国内的失业压力。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用于消费,即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这些国家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国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国家”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代恒猛全球化与欧洲“福
21、利国家”(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因素有哪些。(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福利制度带来的社会问题。(10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欧洲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变化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改革的启示。 (10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的叙述,多角度归纳材料即可。第(2)题根据材料二来概括欧美国家福利制度的弊端,可从对资本、失业、成本、国家竞争力、生产积极性等角度来回答。第(3)题“启示”要求综合上述材料来回答,可从其必要性、积极作用、消极的弊端等角度回答。 【答案】(1)因素:工业革命后贫富差距扩大,工人运动高涨;经济危机激化社会矛盾,罗斯福新政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凯恩斯福利国家理论的影响。(2)问题:资本外逃,加剧国内失业压力;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削弱国家经济竞争力;劳动生产积极性降低(培养了懒汉),不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3)启示:必须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稳定社会秩序,促使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量力而行,不可操之过急;在完善社会保障过程中,国家不应大包大揽,应建立国家与个人共同的责任和风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