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跟踪检测(十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2019山东滨州一模)战国后期,荀子访问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俭”“敦敬”“忠信”,可谓“古之吏也”;称赞秦国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士大夫也”。这一良好的吏治,缘于秦国()A遵循古礼B推行德政C体制创新D人才荟萃解析:选C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主张法制,不主张德治,故B项错误;在战国时期,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
2、了基础,故C项正确;“人才荟萃”与“良好的吏治”没有多大关系,故D项错误。2“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曲折。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下面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制定官吏俸禄制B设立三长制C迁都洛阳D移风易俗解析:选C“制定官吏俸禄制”是在冯太后时期,且制度非常明确、具体,不是迂回曲折,故A项错误;“设立三长制”也是非常明确的,故B项错误;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借着南征南齐的名义进行的,而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汉化,故C项正确;题干未提及移风易俗,故D项错误。3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
3、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据此可知苏轼()A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B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C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肯D与王安石立场根本对立解析:选B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论,其着重点在于“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是在否定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而不是肯定其历史作用,故A项错误;通过题干中苏轼对商鞅变法评价中“虽得天下,旋踵灭亡”的议论,可以体现出其借评说商鞅变法来反对王安石变法,故B项正确;苏轼只是看到了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其评价并不全面,故C项错误;王安石和苏轼都属于地主阶级,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只不过两人的政治立场出现分化现象,不是根本对立,故D项错误。419
4、世纪60年代,一位俄国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这是因为()A农奴制改革使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B“二一九法令”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C司法改革使人民权利获得了法律保障D地方自治改革使资产阶级掌握了实权解析:选A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并结合所学,可知导致题干中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农奴制改革后,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故A项正确;“二一九法令”中规定,农民要取得份地,必须缴纳一定的赎金,并且该赎金要高出地价好几倍,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故B项错误;在司法改革中,人民的权利并没有得到保障,故C项错误;在地方自治改革中,并没有触动原来的政
5、府机构,只是在它之外又增加了一套政府机构而已,资产阶级没有掌握实权,故D项错误。5(2019山东烟台期中)为了与美国太平洋邮船公司对抗,1875年明治政府扶植三菱公司开辟了海上航线,把委托给三菱使用的13只官船无偿地交给三菱,接着又将旧邮政轮船公司所拥有的24只船送给三菱。材料表明明治政府()A开始推行殖产兴业政策B加紧与美国争夺亚太地区C大力扶植私人资本主义D发挥国营企业的示范作用解析:选C在明治维新即1868年之后,明治政府就已经推行了殖产兴业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在明治维新之初,日本还没有足够的实力与美国争夺亚太地区争夺霸权,故B项错误;通过题干中明治政府对三菱公司的各项优
6、惠政策可知,这反映出日本政府大力扶植三菱公司,即大力扶植私人资本主义,故C项正确;题干只是述及明治政府对三菱公司的扶植,没有提及三菱公司的示范作用,故D项错误。6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解析:选CA、B两项与题目中“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不相符,故A、B两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维新变法的主要思想作用是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项正确;维新变法宣传的是君主立宪制的思
7、想主张,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0分)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华夏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从远古到西周时期在秦人的历史记忆中,其母系先祖女修、女华出自炎黄世系,秦人为炎黄的姻族。秦人长期活动在西周的西部边疆,因善于养马,西周赐予封邑,收为附庸。直到西周末,秦人仍然是西部边陲的“游牧部落” 春秋时期秦襄公因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人由此进入诸侯国之列。此后,秦人一再东迁,势力扩大到关中地区,成为西北地区一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然而在整个春秋时期,中原诸国一直将秦人视为夷狄并加以歧视。秦人为此深感自卑。“秦国僻陋戎夷,犹惧为诸侯笑。” 战国时期战国初期,秦孝公即位后,中原诸夏
8、视秦人为夷狄。“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狄)遇之。”秦孝公深感耻辱,表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孝公迁都至咸阳,完成了其活动中心由陇右到关中腹地的重大转移。战国晚期,由于秦国实力不断壮大,取代周室、吞灭群雄的战略意图越来越明显,秦国与关东六国逐渐形成紧张对抗的关系。六国人士深感岌岌可危,对秦国充满仇恨和畏惧。但是,秦人身上的“戎狄”标签,在战国晚期已经淡化,甚至消失。秦国发动的兼并战争,在六国人士心目中不是异族入侵,而是强者对弱者的征服战争。秦与六国之间已经不存在夷夏之别,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 摘编自彭丰文从边缘到中心:秦人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历史意义(1)商鞅变法是秦发展中
9、的大事。若将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补充到表格中,应位于序号()和序号()之间,说明理由。(4分)(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秦人活动空间发展变化的特点。概述秦人融入华夏民族的历程及历史意义。(6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西周赐予封邑,收为附庸”“秦襄公因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可知,这些史实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无关,处无关问题的解决;材料“孝公迁都至咸阳”和“战国晚期,由于秦国实力不断壮大”等分别提供了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结果,所以“商鞅变法”应该补充在序号之间。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秦人长期活动在西周的西部边疆”“秦人一再东迁,势力扩大到关中地区,成为西北地区一个实力强大的诸
10、侯国”“孝公迁都至咸阳,完成了其活动中心由陇右到关中腹地的重大转移”“秦与六国之间已经不存在夷夏之别,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得出秦人活动空间经历了由边缘到中心,逐渐进入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由西方向东方逐渐进入关中和中原地区,活动空间范围不断扩大等;第二小问,由材料“在秦人的历史记忆中,其母系先祖女修、女华出自炎黄世系,秦人为炎黄的姻族”以及“秦与六国之间已经不存在夷夏之别,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得出秦人融入华夏民族经历了由秦人自认为属于华夏到中原华夏诸国接受和认同的历程。第三小问,由材料“秦国发动的兼并战争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得出这种认同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
11、形成(或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答案:(1)序号: 之间理由: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增强秦国的国力。 (2)特点:由边缘到中心,逐渐进入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由西方向东方,逐渐进入关中和中原地区;活动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历程:从秦人自认为属于华夏到为中原华夏诸国接受和认同。意义: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8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改革开放是相隔百年的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的复位使政权重新回到天皇手中,标志着一个新日本的诞生。此前,福泽渝吉在培理到达日本之后不久,就立志从头学习英文,不惜以仆人身份挤进日本赴美考察
12、团,实地考察西方文明。后来他游历了欧洲,并在一系列大众出版物中介绍了他在国外的见闻,对德国印象尤为深刻。 改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二1978年10月22日,邓小平启程访问日本。他在访问中感慨地说:“这次访日,我明白什么叫现代化了必须承认这一点。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学习很多东西。”两个月后,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我们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学习,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 摘编自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1)福泽渝吉因何事刺激而立志学习西方?德国给他
13、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可能是什么?(4分)(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中日开启改革的相似性。(6分) 解析:第(1)问第一问,根据明治维新的背景加以回答;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从德国民主政治的具体内容加以回答,其最终选择学习德国,主要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宪法赋予了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满足日本天皇的需求。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从背景、内容、先进人物的推动作用和外国先进经验的影响及作用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答案:(1)事件:培理舰队登陆东京湾(或培理扣关或黑船事件),打开日本国门。印象:德国统一进程中的重要事件或工业化发展中的成就等。 (2)相似性:改革开启时,都面临社会危机或发展问题;改革的立足点都是要实现国家现代化(或国家富强或工业化);启动改革时都有政治家或思想家的积极推动;改革行动都始于迈出国门学习西方;改革内容都是以先进国家经验为榜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