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2018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优化练习:单元达标检测卷(九)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7100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优化练习:单元达标检测卷(九)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优化练习:单元达标检测卷(九)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优化练习:单元达标检测卷(九)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优化练习:单元达标检测卷(九)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优化练习:单元达标检测卷(九)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优化练习:单元达标检测卷(九)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优化练习:单元达标检测卷(九)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优化练习:单元达标检测卷(九)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达标检测卷(九)(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解析: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挽救民族危机,维新派、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分别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的主张。A项是在甲午战争之前,B项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D项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答案:C2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2、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实质是()A列强掠夺中国高峰时的产物B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内容C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D中国已被肢解的具体表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租借地和“势力范围”既不同于半殖民地,也不同于殖民地,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形式,故C项正确。答案:C3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曾形容说“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帝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反映了哪一改革措施()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B普遍设立中小学堂C举办民间团体 D澄清吏治,提倡节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通过文中“野民渔人上书”可知是指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答案:A4甲午战争失败后

3、,康梁维新派在探索近代化过程中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A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C明确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方针D宣传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解析:B项是洋务派与维新派的共同点,C项是洋务派的指导方针,D项既不符合洋务派,也不符合维新派。洋务派主张维持传统政治体制,维新派则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故正确答案为A项。答案:A5维新派以西学为核心,糅合中国的经世致用之学,形成了“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这就是“新学”的兴起。下列作品能够体现“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特点的包括()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天演论ABC D解析:天演论是严复直接翻译英国

4、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著作,他以纯粹的西学方式来宣传戊戌变法的理论,因此不具有“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特点,故排除。因此选C项。答案:A6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解析:材料说明,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急躁冒进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故B项为最佳答案。答案:B7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典型,主要指康有为()A主张维新变法

5、B宣传变法的目的是挽救清朝统治危机C以“托古改制”方式宣传变法D依靠清朝官员支持组织强学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跪着”是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以儒家思想为武器,打着孔子的旗号为号召。“造反”是指宣传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思想,因而C项符合题意。答案:C8在戊戌变法过程中,康有为建议光绪帝:不必尽撤守旧大臣,维持他们的高官厚禄,同时破格提拔有才识的维新人士,由他们办理新政。这主要说明()A变法思想动摇 B反封建的软弱性C与封建势力关系密切 D目光长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康有为不敢与封建守旧势力彻底决裂,这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6、答案:B9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廖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改定律例,裁撒冗员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裁汰旧军A BC D解析:材料中的“守旧迂廖之人”指的是封建顽固官僚,由于变法法令中改革旧制的部分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他们自会“阴谋与新政为敌”。因此,答案应该是涉及改革旧制的内容。答案:D10从促进近代化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解析: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7、。注意对近代化含义的理解。A项是当时的积极影响,B项是辛亥革命带来的影响,D项表述与本题不符。答案:C11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达到高潮的事件是()A公车上书 B保国会成立C百日维新 D进呈上清帝第六书解析:百日维新指的是从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到戊戌政变结束,其间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所以百日维新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达到高潮。答案:C12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当时会试举人集辇毂下者将及万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梁启超等人所请的是()A裁汰冗员 B裁撤旧军队C废除八股取士 D设立京师大学堂解析:由材料“1898年”及会试举人对

8、梁启超“所请”的反应判断,其应与科举制有关,A、B、D也是戊戌变法的措施,但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答案:C13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维新派要求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B维新派要求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C要求让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D维新派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分析历史本质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不去旧而增新说明康有为在变法中对封建旧势力有一定的妥协,体现了维新派的软弱性。答案:D14在农

9、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中,清政府陨落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也不断地进行自我拯救,力求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海禁政策的实施表明清政府自我拯救的决心B洋务运动的开展说明清政府完成了自我拯救C维新变法运动使自我拯救深入到制度的层面D护国运动加速了清政府自我拯救的步伐解析:A项时间不符合题意,且内容不是自我拯救而是自我束缚;洋务运动最终失败,未能完成自救,排除B项;D项开始的时间为1915年,此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清朝光绪帝参与的维新变法运动,涉及君主立宪等政治制度层面,故C项正确。答案:C15我们之所以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它()A主张

10、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B主张爱国救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C提倡新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颁布了定国是诏,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思想解放应从引进或宣传维新思想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方面去思考,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98年,(一系列)挫折激发了雄心勃勃但过早夭折的百日维新。这场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康有为和

11、梁启超并不追求保持中国的农业化社会和文化传统,而是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得现代化工业社会。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梁为“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地现代化工业社会”而追求的核心。(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康有为通过“重新解释儒家思想”,为实现近代中国“巨变进行辩护”的原因。其做法与百日维新“过早夭折”有何内在联系?(6分)解析:第(1)问该问中“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地现代化工业社会”而追求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维新思想的核心,要求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分析,一方面注意其

12、策略性,意图减少阻力,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其阶级局限性;第二小问要求分析这种做法和变法失败的联系,维新派未能与封建因素(势力)彻底决裂,是导致其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从中总结即可。 答案:(1)核心: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2)原因: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减少变法阻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联系:维新派未能与封建因素(势力)彻底决裂,是导致其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在时务学堂讲学)所讲的都是民权思想,又经常言及清代掌故、抨击科举失政,大力提倡革命直到年关放假,学生们回家,把课堂讲义出示给亲友们看,整个湖南瞬间哗然。梁启超清代学术

13、概论材料二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但当妙选通才以备顾问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材料三戊戌年以前,国家多灾多难,慈禧专政,圣上没有权力,所以人人都不知道圣上的英明;我也是觉得上层的人没什么可指望的,所以政治主张专以救四万万同胞为主,保中国不保大清。于是东奔西走,开强学会、保国会,打算建立议院,掌控民权以救中国但是,后来我见到了皇上,才知道皇上实在是圣明英勇1901年康有为致赵曰生的信(1)根据材料一,分析“整个湖南瞬间哗然”的原因。从材料三中为梁启超的观点找出佐证。(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政治主张,结合材

14、料二、三,指出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2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康、梁思想转变的轨迹,指出康、梁思想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所讲的都是民权思想大力提倡革命”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政治主张专以救四万万同胞为主,保中国不保大清”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概括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一主张革命到材料二、三主张变法回答,直接原因从光绪帝对康、梁的赏识回答。答案:(1)原因:梁启超宣传民权思想,提倡革命,引发震动。佐证:康有为在戊戌年以前曾主张“保中国不保大清”,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弟子。(2)主张:以君权治天下,依靠皇帝变法。理由:

15、中国风气未开;皇上圣明英勇。(3)轨迹:从主张革命到依靠皇权自上而下变法。直接原因:光绪皇帝的赏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材料二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2分)(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

16、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8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以及“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非变法也”等信息去概括共同点。第(2)问从材料二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及也“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维护封建统治视角分析作答。答案:(1)相同: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2)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19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曾试图通

17、过变法走上富强之路,但两者结果却截然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名茶上喜选,只消喝四碗。惊醒太平梦,彻夜不能眠。(注:“上喜选”与“蒸汽船”谐音)日本民谣材料二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日落紫禁城材料三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尤注意于求富,繁殖物产、保护本国物产为先务,观其学校,分门别类,亦骎骎乎有富强之势。黄遵宪材料四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

18、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五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1)据材料一、二,归纳中日两国这两次变法的共同背景。(2)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知识分子对日本明治维新哪些领域的改革更为推崇?(3)据材料四,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4)据材料五,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综上所述,你认为一场改革要取得成功应着重关注哪些问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第(1)问,根据材料一“上喜选惊醒太平梦,彻夜不

19、能眠”和材料二信息“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可知当时两国变法之前都面临着外族的入侵。第(2)问,根据材料三“尤注意于求富,繁殖物产、保护本国物产为先务,观其学校,分门别类”可以总结出中国知识分子对日本明治维新经济和教育方面的改革更为推崇。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可以总结出本题答案。第(4)问,根据材料信息“戊戌变政,首在裁官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可以总结出第一小问答案。第二小问可以从改革应注意结合国情和多方面利益综合考虑等角度作答即可。答案: (1)背景:外来侵略加深民族危机。(2)领域:经济领域、教育领域。(3)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且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4)原因:急于求成,未能平衡各方利益。问题:改革可以借鉴别国经验,但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改革应循序渐进,考虑多方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