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点主题四美丽中国民生福祉环境保护,聚焦“三农”,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主题情境】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生态文明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知识链接】一、生态保护,绿色发展1古代中国的生态保护思想(1)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并能够因地制宜,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2)给后人留下了像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总结性的农学著作;(3)儒家的“天人合
2、一”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2中国古代重视环境保护的实践(1)先秦时期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2)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3)隋唐开通大运河,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创制筒车、曲辕犁等发展农业生产。3中国近现代生态问题(1)清末民国时期:内忧外患频繁,国家无力兴修水利,以致河防失修、灌区萎缩、京杭运河中断,水利处于衰落时期。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成立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水利院校,培养水利技术人才。(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规律,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
3、破坏。4世界近现代史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破坏(1)两次工业革命使环境污染不断加重;(2)知识经济兴起,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5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及解决办法(1)共同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沙漠化、淡水资源的缺乏、大气和水污染的不断加重、气候的恶化等都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2)解决办法:控制人口的增长,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取缔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增强环保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悠悠万事,民生为大1中国古代的民生问题(1)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发扬民本思想,就要注重民生。(
4、2)关注民生的措施战国:商鞅变法时提出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使秦国逐渐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西汉初期: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使经济得到了恢复,社会稳定,出现“文景之治”。东汉:光武帝时,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六次下诏释放奴婢,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唐朝: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提出“存百姓”的思想,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清朝:雍正在全国推行“摊丁入亩”,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对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2中国近代的民生问题(1)列强入侵导致近代中国
5、的民生问题日益凸显:中国的自然经济受到破坏,手工业者破产,民众生计出现问题;不平等条约签订,巨额赔款转嫁到民众身上,加剧了民众的负担。(2)近代的通货膨胀问题: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3)资产阶级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1905年,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1924年又提出“节制资本”的思想,但未能实施。(4)无产阶级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20世纪30年代,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巩固了红色政权;抗战时期,实行“双减双交”政策,团结了抗日力量;1947年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3中国现代解决
6、民生问题的实践(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完成了土地改革,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经济得到恢复;“一五”计划的大多数经济指标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4世界民生问题(1)美国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赢得民众的支持。罗斯福新政期间,采取“以工代赈”,并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2)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对民生问题重视不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3)“福利国
7、家”问题: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国家”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但后来导致各国财政负担加重,也影响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4)全球化过程中的贫富分化问题: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试题专练】1(2022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高三模拟27)清代康乾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同时也出现许多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的问题;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这表明清代前期()A急需变革政治制度 B环境治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C社会生态危机显露 D高产作物引进引发社会矛盾【答案】C【解析】据
8、材料“清代康乾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同时也出现许多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的问题;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可知清代前期,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紧张,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动荡不断,故选C项;材料说的主要是社会问题,并不是政治制度,排除A项;清代针对环境治理作出了一些措施,但效果不明显,排除B项;高产作物引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排除D项。2(2022湛江市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3)唐朝时期,江东犁、铁搭、龙骨水车等生产工具的创造和使用,有力地推进了“与水争田”。在丹阳(今江苏镇江境内)的练湖里有横截十四里的
9、长堤,泄去湖水,“取湖下地作田”。杭州的钱塘湖里也有千亩以上的漏税田亩。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唐代()A国家赋税制度还有待完善 B围湖造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C治湖营田在江南卓有成效 D技术改进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解析】据材料“杭州的钱塘湖里也有千亩以上的漏税田亩”可知,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江南地区更多湖水地被辟为耕地,故选C项;唐朝时期赋税制度从租庸调转向两税法,而材料旨在强调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耕地面积的扩大,排除A项;据材料“生产工具的创造和使用,有力地推进了与水争田”可知,生产工具的改进促使人们开垦出更多的耕地,过度围湖造田会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排除B项;人口南迁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排
10、除D项。3(2021吉林长春一模10)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许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排水管网,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表明近代中国()A社会生活文明化趋势明显 B城市基础设施已完备C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D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答案】A【解析】排水管网、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在近代城市的出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使社会生活趋向文明化,故选A项;“完备”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涉及近代城市设施,与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无关,排除C项;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排除D项。4(2021安徽蚌埠一模22)1936年,美国最高法
11、院裁定农业调整法违宪,该法被废止,但农业管理局继续存在并仍然负责管理农业生产。随后,罗斯福敦促国会迅速通过了土壤保护和国内分配法,以确保能够向受灾农民提供连续不断的援助。这说明罗斯福新政()A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B使得总统权力有所扩大C是以救济和复兴为核心 D注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对最高法院裁定农业调整法违宪,不仅政府主导的农业管理局继续存在,而且总统还敦促国会继续出台法案来解决问题,打破了传统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三者之间的制约平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使得总统权力有所扩大,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在美国权力机构内部总统权力增长,与国家干预经济无关,排除
12、A项;罗斯福新政确实以救济和复兴为核心,但这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的重点是罗斯福新政反映的美国司法权、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关系,与生态环境改善无关,排除D项。5(2021四川德阳三模31)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话说长江以长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风貌为叙事对象,基本没有具体的人物和故事。而中央电视台在2004年播出的纪录片再说长江则将个人作为叙事对象,通过这些个人的故事来展现长江的魅力。这一变化反映出()A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 B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C个人价值得到更多的尊重 D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答案】C【解析】据材料“1983年,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话说长江以长江的自然
13、风光和人文历史风貌为叙事对象,基本没有具体的人物和故事,2004年播出的纪录片再说长江则将个人作为叙事对象”说明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个人的价值更多的受到重视,故选C项;长江的魅力属于对内而非对外领域,排除A项;题干中的变化以及叙事主体并不能得出长江生态文明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题干仅仅围绕长江这一主题展开,无法证实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排除D项。6(2021北京房山区高三二模9)“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下表反映出我国()年份文件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
14、法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17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A建国初期忽视环境保护 B日益完善民主管理机制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通过立法保护生态环境【答案】D【解析】上述表格显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的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所以反映的是我国通过立法形式来保护生态环境,故选D项;题干仅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的立法与环境保护,而不是建国初期,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立法与环境保护的内容,而不是民主管理机制的问题,排除B项;单凭有关环境保护的立法不能得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结论,排除C项。7(2021湖北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学改革联盟学校5月联考5)下表反映了清代部分地区的农业
15、生产概况。据此可知()地区概况江汉平原石首县旱地以菜、麦和棉花、豆美、高粱、芝麻、粟米等轮作;松滋县旱地以麦、豆和棉花轮作鄂西山区在玉米普遍推广之前,多为麦、粟两熟,推广之后则多为麦、玉米两熟湘西山区春秋皆种荞麦,一年两熟;其余旱地多为玉米、甘薯、大豆,菜、粮两熟A美洲作物种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B农民比较重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C区域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差异大 D轮作技术打破南北农业生产格局【答案】B【解析】由表格可知,江汉平原的轮作、鄂西与湘西山区的两熟都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表现,说明农民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是相当重视的,故选B项;表格中各地的农作物不都是美洲作物,而且也没有提到农业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了改
16、善,排除A项;表格中只是关于农作物轮作和一年两熟的记载,与农产品收获后是否出售无关,所以没有关于区域间农产品商品化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表格中提到的都是南方农业生产的地区,没有关于农业南北生产格局被打破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8(2021陕西三模34)罗斯福新政中通过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存款者提供保障;通过建立住房拥有者贷款公司,给住房所有者提供保障;通过建立新的劳工关系法,给劳工权益提供保障;通过农业调整法案为农民收入提供保障;通过建立社会保障法案,为长者和失业人士提供保障。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贡献是()A着眼于人民根本利益 B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C关注民生,安抚民众 D使美国杜绝了经济危机
17、【答案】C【解析】罗斯福新政提供住房保障,建立劳工关系法,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保障,可见罗斯福关注民生,关注社会问题,故选C项;罗斯福新政本质上维护资本主义的利益,并非着眼于人民的根本利益,排除A项;保证失业者何保障住房,是维护社会安定和民生,排除B项;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化大生产何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不会完全杜绝,排除D项。9(2021浙江温州高三5月选考适应性考试11)1928年9月,申报一则广告说:“中国现在最难解决的,就是平民生计问题,所以三民主义上,民生主义列为第一。倘是同胞们,人人都乐用国货三民主义是中山先生的救国主义,那么做了中国人,着了中山装,又去用外国的劣货中山扣,岂非
18、是替外国人扩充生产的力量?”这一广告重在()A抨击外国劣质商品 B强调民生主义的重要性C提倡国人使用国货 D肯定国民革命践行了三民主义【答案】C【解析】据材料“倘是同胞们,人人都乐用国货”可知,这一广告重在呼吁人们使用国货,以解决平民生计问题,故选C项;“又去用外国的劣货中山扣,岂非是替外国人扩充生产的力量?”表明抨击外国劣质商品,实质还是宣传国货,排除A项;强调民生主义是为了提倡使用国货,排除B项;国民革命与“人人都乐用国货”无关,排除D项。10(2021四川眉山三模31)表3 19781980年,我国非生产性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比例变化1978年1979年1980年174%27%337%这一
19、变化可以反映当时()A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B改善民生的迫切愿望C城市经济体制的变革 D产业结构的日益均衡【答案】B【解析】据上表,可知1978年1980年,我国非生产性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比例升高,非生产性投资是指投入到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投资,主要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可见这一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改善民生的迫切愿望,故选B项;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是材料内容出现的原因,而不是实质,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的变革开始于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非生产性投资占比升高,与产业结构无关,排除D项。11(2021湖南衡阳二模11)1953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20、会会议上指出:“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据此可知,毛泽东()A要求规避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主张发展生产力先于改革生产关系C大力推崇古代儒家传统治国思想 D强调发展重工业应与关心民生并举【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毛泽东既考虑人民的当前利益,又考虑人民的长远利益,结合当时进行工业化的史实可知,毛泽东强调发展重工业应与关心民生并举,故选D项;建国初期,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广大党员和群众推崇斯大林模式,中共八大时才重视反思斯大林模式,排除A项;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
21、同时进行,排除B项;新中国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大力推崇古代儒家传统治国思想”与事实不符,排除C项。12(2021江苏南京三模14)15世纪以来,主张国家扶植商业发展的重商主义思潮盛行,但这一不惜以民穷求国富的政策也导致了民生艰苦。由此,经济政策的钟摆开始反向运动。19世纪以来,主张通过追求个人利益使整个社会受益的自由主义理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一转变()A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进程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C开启了机器化大生产时代 D深刻改变资本主义社会风貌【答案】D【解析】重商主义导致国富民穷,自由主义追求个人利益,进而使整个社会受益,为生产力无止境发展开创了巨大的可能性,适应了资本主义自由
22、竞争的需要,深刻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风貌,故选D项;19世纪已经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排除A项;贪婪指贪得无厌,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启了机器化大生产时代 ,排除C项。13(2021四川成都三模31)农村宅基地是农户住宅专用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所有,由该农户长期使用。198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制止农村建房侵占耕地的紧急通知,规定宅基地和新建农房需经政府规划,禁止在承包地和自留地建房。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 B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C政府加强农业经营的统一管理 D农村土地改革遭受阻力【答案】A【解析】据材料“规定宅基地和新建农房需经政府规划,禁止在承包地和自留地建房”
23、可知农民私自建房现象增多,反映出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宅基地问题,不属于农民的生产活动,排除B项;据材料“国务院发布关于制止农村建房侵占耕地的紧急通知”可知政府针对的是农村建房侵占耕地问题,不属于农业经营问题,排除C项;据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土地改革推行顺利,排除D项。14(2021黑龙江哈三中四模29)张謇认为:“至于铁矿需本(资金)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既借以发展地质之蕴藏,又可赡养人民之生活。” 这一认识()A从根本上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B适应了近代经济发展需求C说明政府兼顾民生与工业发展 D反映了对外关系趋于缓和【答案】B【解析】据
24、材料“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既借以发展地质之蕴藏,又可赡养人民之生活”可知张謇意欲利用外国资本开发矿产资源,这一认识有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与中体西用思想无关,排除A项;材料是张謇个人观点,不能代表政府态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关系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15(2021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二模30)下图所示是反映陕甘宁边区生活面貌的木刻版画。据此可知,这些木刻版板画() 提高抗日军民文化水平 代耕队帮助抗属春耕A鼓励民众提升素养积极抗战 B倡导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C宣传军民合作共同保家卫国 D折射出政府注重生产保障民生【答案】C【解析】据上图,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提高军民文化水平,
25、组织代耕队帮助抗日军属春耕,其目的都是为了抗日,而木刻版画带有宣传性,即宣传军民合作共同保卫家园,故选C项;代耕队的版画并不属于提升素养范畴,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陕甘宁边区中共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措施,并没有提到开展游击战争,排除B项;注重生产保障民生在第一幅版画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16(2021北京海淀区高三第二学期期末18)(10分)脱贫攻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材料一19522018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1952195619651978198420122018收入(元
26、)6278100132355838914617依据中国统计年鉴材料二农村贫困发生率变化情况依据中国农村贫困检测报告(2019年)材料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使命。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拉开了脱贫攻坚的序幕。2013年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2020年,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摘编自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解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脱贫攻坚战。(10分)【答案】(10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按照
27、思维结构赋分,水平等级评分标准如下:分值标准水平四:910分准确理解题意,能综合三段材料对脱贫攻坚进行多个角度的解读;价值观正确;有总结提升;史论结合,无史实错误,逻辑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水平三:78分准确理解题意,能综合三段材料对脱贫攻坚进行多个角度的解读,但是解读欠完整;价值观正确;无总结提升或总结提升不到位;史论结合,史实基本正确,逻辑较清晰,语言表达较准确。水平二:46分理解题意不够准确;不能综合三段材料对脱贫攻坚进行多个角度的解读,解读角度单一;价值观正确;无总结提升或总结提升不到位;史实基本正确,逻辑较清晰,语言表达较准确。水平一:13分理解题意不够准确;仅能从一个角度进行解读;价
28、值观正确;无总结;仅罗列史实。【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目的、内容和作用等方面具体分析三则材料中展示的问题,如据材料一“19522018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2018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显著提高,体现出新中国建立后,为改善和提高民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和社会主义改造,推动农村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改善,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更使农业发展迅速,农民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根据材料二中的三条曲线及其走势,材料三中“党的十八大后拉开了脱贫攻坚的序幕。2013年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等信息,结
29、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本世纪初我国农村的贫困现象依然存在,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发展不均衡,尤其是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较高,为了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脱贫攻坚的目标和精准扶贫的理念,2018年全国农村的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并且东部、西部和中部的区域差异越来越小。最后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并对整个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据材料三“清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20年)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结合所学可知,2020年全国农村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指
30、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脱贫攻坚战,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勤政为公、立党为民的先进性;据材料提示语“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得出符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17(2021甘肃白银市九中一模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城邦时期,古希腊人在自然哲学的影响下,形成了将自然界物质作为整体的生态意识;城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追求,使得城邦时期的古希腊人形成了合理利用与改造自然界以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生态意识;随着古希腊人对自然界研究的深入,他们还认为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是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31、。城邦时期的古希腊人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因为受到宗教、哲学以及对经济发展追求的影响,形成了敬畏自然、利用并改造自然界和始终以人为中心的特点。摘编自汪烽城邦时期古希腊人的生态意识研究材料二西汉儒家秉承先秦儒家“民本”“农本”“节用”“尚礼”等思想,如荀子思想被董仲舒吸收并加以发扬光大,他把天、地、人看作是合为一体的有机整体,形成了“天地人一体说”,确立了中国古代早期的生态系统论认识。这对生态保护而言,利大于弊。西汉儒家在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继承了先秦儒家“用之有度,取之有时”的思想,在注意到开发资源可能导致生态灾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选择和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感恩等方面,对前人有所超
32、越。但西汉盛行的“灾异说”把生态灾异政治化,使之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误导了人们对生态灾异真正原因的探求,影响了生态科学的发展。摘编自赵杏根西汉儒家生态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城邦时期古希腊人的生态意识的特点及其成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儒家生态思想发展的背景并做简要评价。(13分)【答案】(1)特点:整体生态观;敬畏自然;以人为中心;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利用与改造自然。(6分,答出三点即可)成因: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哲学及宗教的影响;人文精神的发展;城邦制度的保障。(6分,答出三点即可)(2)背景:西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小农经
33、济的恢复与发展。(6分)评价: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时的生态环境;(4分,答出两点即可)西汉儒家生态观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不利于生态科学的发展。(3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形成了将自然界物质作为整体的生态意识”可知整体生态观;由材料一“形成了敬畏自然、利用并改造自然界和始终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可知敬畏自然,以人为中心,利用与改造自然;从材料一“他们还认为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是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可知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小问成因,据材料一“城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追求”可知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一“古希腊人
34、在自然哲学的影响下”可知自然哲学及宗教的影响;从材料一“随着古希腊人对自然界研究的深入”可知人文精神的发展;据材料一“城邦时期”可知城邦制度的保障。(2)第一小问背景,背景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据所学西汉的阶段特征可知,政治上西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思想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经济上小农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第二小问评价,据唯物史观可知评价应该辩证的分析,据材料二“形成了天地人一体说”结合所学可知,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由材料二“在注意到开发资源可能导致生态灾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选择和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感恩等方面,对前人有所超越”可知发展了儒家思想;从材料二“继承了先秦儒家用之
35、有度,取之有时的思想”可知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时的生态环境;由材料二“但西汉盛行的灾异说把生态灾异政治化,使之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可知西汉儒家生态观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由材料二“影响了生态科学的发展”可知不利于生态科学的发展。18(2021辽宁丹东二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我国环保工作重心在于如何防治工业发展过程中“三废”排放,促进“三废”的循环利用,但由于相关技术尚不成熟,环保工作进展不大。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大垮步地发展。1983年,在中国环境保护第二次会议上,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的总方针、总政策,并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
36、1986年,农村生态环境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农业污染的关注。1995年,首批对污染企业排污的生态补偿管理制度于浦东落地,制度本质是对新、改、扩项目征收排污费用,意味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由污染治理向生态补偿转变。1998年起,基于财政支付的对森林、草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建立。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生态补偿制度日趋完善。然而,“政府主导,财政出资”的生态补偿模式存在局限性,中国已经开始生态革统服务建设多元化模式探索,关键是主体、资金、方式多元化,即更多依靠企业、贤达、民众的共同发力,激发潜在动力。摘编自王思博等新中国70年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进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37、简析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举措并说明其意义。(9分)【答案】(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落后,注重发展工业;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技术水平低;“文革”期间国内政治动荡。(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6分)(2)举措:加大力度,将环境保护上升为基本国策;拓展到农业和民众生活领域;由污染后治理向生态补偿转变;建立“政府主导,财政出资”的生态系统补偿制度;探索生态系统服务建设多元化模式。(5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5分)意义: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促进可持续发展;优化生产生活环境;展现我国良好形象;
38、进一步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4分。其他合理表述可酌情赋分,总分不超过4分)【解析】(1)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囿于相关技术尚不成熟,环保工作进展不大”,结合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等时间,中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建国初经济落后,“一五”计划注重发展工业”“大跃进”在工业上的大炼钢铁,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且技术水平低,“文革”期间国内政治动荡等。(2)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二“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的总方针、总政策,并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可知,中国政府将环境保护上升为基本国策;据材料二“农村生态环境引起了社会各界对
39、农业污染的关注”“对新、改、扩项目征收排污费用”可知,中国政府将环境保护拓展到农业和民众生活领域;据材料二“由污染治理向生态补偿转变”可知,由污染后治理向生态补偿转变;据材料二“政府主导,财政出资的生态补偿模式”可知,建立“政府主导,财政出资”的生态系统补偿制度;据材料二“开始生态系统服务建设多元化模式探索”可知,探索生态系统服务建设多元化模式。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1978年后”,可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个全面、新发展理念、生态建设、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文明进步等方面分析可知,1978年后,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促进可持续发展,优化生产生活
40、环境,展现中国良好形象,进一步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19(2021北京朝阳区二模17)(13分)天下大同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将“大同”社会视作一个逝去的理想型社会。礼记礼运如此描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材料二近代“大同”思想代表孙中山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归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独见而创获者。什么是民生主义呢?
41、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我们要将来能够治国平天下,便要先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毛泽东现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乃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这三个阶级合作的革命其终极是要消灭全世界的帝国主义,建设一个真正平等自由的世界联盟。中国共产党人是国际主义者,它们主张世界大同运动,但同时又是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者,为了保卫祖国,愿意抵抗日本到最后一滴血。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1)依据材料一,所学,指出儒家“大同”思想的提出间接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4分)(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
42、所学,评析孙中山、毛泽东的“大同”思想。(9分)【答案】(1)(4分)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统治秩序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人民渴望安定生活;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社会贫富差距加大。(2)(9分)答案示例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孙中山将欧美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三民主义”。孙中山主张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没有贫富分化的理想社会,完成国家工业化,即是大同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伴随革命进程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认为完成反帝反
43、封的革命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就是世界大同。对大同社会的追求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愿望,孙中山和毛泽东对大同思想的阐释,是近代先进中国人在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探寻救亡之路,争取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革命理想。他们代表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力量的爱国者的不懈追求。最终,马克思主义者重新定义大同社会,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解析】(1)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可知,儒家“大同”思想的提出间接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统治秩序礼崩乐坏;据材料一“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44、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据材料一“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人民渴望安定生活。(2)评析可从孙中山和毛泽东关于“大同”思想提出的背景、具体的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回答。如背景:如指出孙中山的大同思想是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倡导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为更好推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将欧美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相结合
45、,提出了“三民主义”;毛泽东的大同思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伴随革命进程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井冈山道路,逐渐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内容:据材料二“先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结合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创建可知,孙中山的“大同”思想是主张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据材料二“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可知,孙中山倡导建立没有贫富分化的理想社会,完成国家工业化;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人是国际主义者,它们主张世界大同运动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
46、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可知,毛泽东的大同思想则主张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唯物史观: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从历史根源、现实意义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对两人的大同思想展开评价,说明对大同社会的追求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愿望,孙中山和毛泽东对大同思想的阐释,是近代先进中国人在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探寻救亡之路,争取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革命理想,代表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力量的爱国者的不懈追求,从学习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重新定义大同社会,不断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