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作业:文言文阅读(二)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766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作业:文言文阅读(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作业:文言文阅读(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作业:文言文阅读(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作业:文言文阅读(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作业:文言文阅读(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作业:文言文阅读(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作业:文言文阅读(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作业:文言文阅读(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作业:文言文阅读(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作业:文言文阅读(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作业:文言文阅读(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作业:文言文阅读(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作业:文言文阅读(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作业:文言文阅读(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作业:文言文阅读(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言文阅读(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高考与模拟A组高考题组一、(2012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

2、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

3、传。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注漕:水道运粮。社仓法:用义仓来积谷备荒的方法。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轸:痛。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澍就擢巡抚擢:升迁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豁:免除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卒:最终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

4、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3分)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亲赴上海,筹雇商船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ABC 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财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

5、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4分)译文:_(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3分)译文:_(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3分)译文:_二、(2011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曰:“子无为嫌。若某,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

6、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

7、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或曰:“已议。”即皆报可。(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注帑廥: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佗:他。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明经第:考取B子无为嫌 嫌:疑忌C俾其守约束 俾:使D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方:仿效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 D.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

8、李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B文章描写李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诸 司 奏 议 悉 心 纠 驳 故 帝 委 之 或 时 移 疾 佗 宰 相 奏 事 帝 必 问 与 文 瓘 议 未 若 不 者 曰 往 共 筹 之。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若子才,无

9、施不可,焉用赠?(3分)译文:_(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4分)译文:_B组模拟题组一、(2013山东潍坊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余若水先生传 清张岱余若水先生,讳增远,为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

10、义,共因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主人墙隅咻咻然,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

11、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以。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注僦:租。桯:床前的小桌。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班荆:布草而坐。咻咻然:灰尘蒙积的样子。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强知

12、县行属礼强:强令B自恃交谊,殷勤造请 造:拜访C诸君即共前遮之 遮:阻拦D诸长吏皆重违其意 重:敬重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痛哲兄之先萎 邻之厚,君之薄也B因直前托视疾 因击沛公于坐C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 敛赀财以送其行D激愤而殉,以明节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余若水“明节避世”的一组是()(3分)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A BC 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3、)A余若水刚踏上仕途,就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行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就辞官回家,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B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安然自在,没有怨恨之情。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C余若水清高安贫,朋友们一起来看望他,他想逃走。见了面,只谈论天气,不谈当时社会上的事。朋友救助钱和米,他也再三推辞。D张岱运用细节描写,把余若水刻画得神情毕现,并对其节操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反映了他身为清初汉族文人的复杂心态。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长吏多其义,共因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4分)译文:_(2)人生会有

14、交亲,子何避之深也?(3分)译文:_(3)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以。(3分)译文:_二、(2012河南郑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陈镒,字有戒,吴县人。永乐十年进士。授御史。迁湖广副使,历山东、浙江,皆有声。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副都御史,镇守陕西。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元年,镒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乞悉停免。诏可。明年五月,以劳绩下敕奖励,命巡边。所至条奏军民便宜,多所废置。所部六府饥,请发仓振。帝从辅臣请,修荒政。镒请遍行于各边,由是塞上咸有储蓄。六年春,以镒久劳于外,命与王翱岁一更代。七年,翱调辽东,镒复出镇。岁满当代,以陕人乞

15、留,诏仍旧任。时仓储充溢,有军卫者足支十年,无者直可支百年。镒以陈腐委弃可惜,请每岁春夏时,给官军为月饷,不复折钞。从之。九年春,进右都御史,镇守如故。秦中饥,乞蠲租十之四,其余米布兼收。时瓦剌也先渐强,遣人授罕东诸卫都督喃哥等为平章,又置甘肃行省名号。镒以闻,请严为之备。已,命与靖远伯王骥巡视甘肃、宁夏、延绥边务,听便宜处置。以灾沴频仍,条上抚安军民二十四事,多议行。镒尝恐襄、汉间流民啸聚为乱,请命河南、湖广、陕西三司官亲至其地抚恤之。得旨允行,而当事者不以为意。王文亦相继力言有司怠忽,恐遗祸。至成化时,乃有项忠之役,人益思镒言。景泰二年,陕西饥,军民万余人“愿得陈公活我”。监司以闻,帝复命

16、之。镒至是凡三镇陕,先后十余年,陕人戴之若父母。每还朝,必遮道拥车泣。再至,则欢迎数百里不绝。其得军民心,前后抚陕者莫及也。三年春,召还,与王文并掌都察院。文威严,诸御史畏之若神。镒性宽恕,少风裁,誉望损于在陕时。明年秋,以疾致仕。卒,谥僖敏。(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改)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历山东、浙江,皆有声声:声望B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 就:趋向C所部六府饥,请发仓振 发:打开D誉望损于在陕时 损:损害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陈镒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3分)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乞悉停免以劳绩下敕奖励乞蠲租十之四,其余米布

17、兼收以灾沴频仍,条上抚安军民二十四事力言有司怠忽,恐遗祸A BC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镒惜物善用,由于粮仓储备丰足,陈镒担心粮食陈腐丢弃了可惜,请求每年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的时节,将其供给官军作为额外的月饷。B陈镒注意边防储备,在皇上听从辅臣建议实施救灾政策时,陈镒请求在各边塞也全部实施此政策,于是塞上都有了粮食储蓄;他在陕西任职多年,当地粮仓储备丰足。C陈镒有深谋远虑,在镇守陕西期间,他曾上报朝廷要防备逐渐强盛的瓦剌也先,因担忧襄汉一代流亡百姓聚集作乱,他曾请求当地官吏安抚救助,但当事者对此毫不在意。D陈镒深受陕西军民爱戴,陈镒共三次镇守陕西,前后十

18、多年,陕地百姓爱戴他如同父母,他每次回朝,百姓阻塞道路簇拥马车哭泣;下次到来,欢迎的百姓百里相连不断。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明年五月,以劳绩下敕奖励,命巡边。所至条奏军民便宜,多所废置。译文:_(2)陕西饥,军民万余人“愿得陈公活我”。监司以闻,帝复命之。译文:_(二)专题过关检测(2011山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

19、,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

20、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

21、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注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

22、想的一组是()(3分)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省刑罚,薄赋敛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齐国百姓,公之本也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A BC D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义。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3、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3分)译文:_(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3分)译文:_(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4分)译文:_ 答案:文言文阅读(二)(一)高考与模拟A组高考题组1C举:这里理解为“兴起、发动”。2DA动词,“担任”;动词,“成为”。B.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所引之水。C.名词,安身的地方;“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的地方”。D.介词,“用”。3D句与句都与“实心任事”没关系,故包括与的选项都要排除。4C首先倡导海运的是英和,而非陶澍。陶澍在英和受非议时亲任其事,获得成功

24、。5解析:(1)岁,为“年成”之意;而,表转折;去,除去。(2)忠孝节烈,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忠孝节烈的人”;以,表目的,译为“来”。(3)将,打算;于,到;已,不久;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未竟,没完成。答案:(1)年成不好就满足赈灾,年成好时再捐献,大致同于“社仓法”,但除去了它的弊端。(2)创作编辑安徽通志,彰显表扬忠孝节烈的人来激励引导风俗(的变化)。(3)晚年打算将淮北的做法推行到淮南,但不久得了风痹之病,没能完成他的设想。参考译文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职编修,后迁御史、给事中。陶澍上疏弹劾河工不合格且被滥用,以及外省吏治的积弊。巡视南方漕运,革除其

25、间的陋习陈规,上奏请求疏通京口运河。嘉庆二十四年,出任川东道台。总督蒋攸铦推荐他的政绩是四川的第一。道光三年,陶澍升迁为安徽巡抚。安徽的钱库款项,(朝廷)五次清查,都不能处理清楚。陶澍从任藩司开始,核对档案,区分出应弹劾、应赔偿、应豁免的人员,于是三十多年纠缠不清的问题,豁然明朗,全部清楚了。沿江发生水灾,陶澍采购十万石大米,努力募捐数十万钱财,赈灾时一定核查实情,灾民因为这些没有流离失所。后来,怀远新形成的沙洲阻碍流水,一并开掘引河,将它导入淮河。淮水经过的地方,劝勉百姓修堤筑坝约束河水,保障农田。在各县的乡村设置丰备仓,命令老百姓秋收后量力捐献,不得用于官税,不得降低出粮数量,不得用于交易

26、,不得用于借贷。年成不好的话就把准备好的粮食用于救济,丰年再捐献,大体上如同社仓法,却又避免了社仓法的弊端。(陶澍)最先编修了安徽通志,表彰忠孝节烈来激励民风(改良风俗)。道光五年,陶澍调往江苏任巡抚。这之前,因为洪泽湖决堤,漕运受到梗塞阻滞,协办大学士英和极力陈述海运的办法,而朝廷上下都纷纷议论阻挠。陶澍毅然亲自担任事务,亲自前往上海,筹划雇用商船,他体恤商人的艰苦,商人们群情激昂,踊跃参与。海运成功完成后,皇帝特别下诏表扬,赐予花翎。江苏常年遭受水患,是因为太湖水外泄不畅。陶澍上疏说:“太湖集中泄水的地方在吴淞江和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最为重要。治理吴淞江来浚通海口最为紧要。”于是用海运

27、节省下来的二十多万两白银兴修水利工程,选择贤能的人主管事务,到道光八年工程竣工。陶澍亲自巡视漕运时,一条一条地上奏陈述(疏河)的利弊,因此先疏通了徒阳河,然后打算按次兴修刘河、白茆河、练湖、孟渎等工程。后来又在总督任上,与巡抚林则徐合力加以疏浚,江苏称道这是(对于江苏的)数十年的大利,具体内容见林则徐传。(陶澍)晚年准备把淮北的方法推广到淮南,但已经患上了风痹病,来不及完成这项工作。后来咸丰中期才最终实行。道光十九年,亡故。他留下来的奏疏被人直接上呈给皇上,皇上特地写诏书表示痛惜,称赞他“真心实意地做事,不回避别人的嫌疑与怨恨”。陶澍见义勇为,内心坦荡,不设城府。用人能发挥他的长处。在江南治理

28、水利、漕运、盐业,都借助了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等人的力量。左宗棠、胡林翼都在没发迹时与陶澍结识,并和他结为儿女亲家,他们后来都成为著名的大臣。6D方,“比拟,比方”。在这里是“和相仿,比得上”之意。7BB项都是副词,可译为“于是”。A项“吾所不及”的“所”字,是所字结构,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代人;“公之逮所由使也”,“所”代事,译为“由他主使的事”。C项“逸则富以康”的“以”是连词,表并列;“醉则更相枕以卧”的“以”是连词,表修饰。D项“保邦于未危”的“于”是介词,“在时”;“室西连于中闺”的“于”是介词,“和”。8D“诸囚闻其迁”的“迁”为晋升或调任官职,在这里不是贬谪。9解析:

2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应理解文意,并找出停顿标志。难点在于“疾”之后的断句,其余比较简单。答案: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10解析:(1)句中翻译的重点是“若”“施”“焉”。(2)句中翻译的重点为“无”“监”。“监”为“鉴”之通假字,“镜子”,引申为“借鉴”“教训”。答案:(1)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2)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参考译文张文瓘,字稚圭,是贝州武城人。隋朝大业末年,家迁到魏州的昌乐。幼年丧父,侍奉母亲、

30、哥哥并且以孝顺友爱闻名。贞观初年,考中明经科,授任并州参军。当时李任长史,曾经赞叹说:“张稚圭,是当今的管仲、萧何,我比不上他。”李入朝,张文瓘及其同僚二人都为他饯行,李赠那两人佩刀、玉带,而无物送给张文瓘。张文瓘感到疑惑而向他请教,李说:“你不要多心。像某人,犹豫不决,所以赠给佩刀,希望他以后处事果断;另一个人行为放诞,缺乏检点,所以赠给他玉带,使他遵守约束。至于你这样的才能,做什么不可以,哪里用赠送物品?”于是极力推为引进。二次迁任水部员外郎。当时,他的哥哥张文琮是户部侍郎,按照制度,兄弟不许同时在一阁任职,于是他出任云阳令。多次授任为东西台舍人,参与主持政事。乾封二年,升任东台侍郎、同东

31、西台三品,于是和李同任宰相。不久主持左史事。当时高宗建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又征讨四夷,京城饲养官马一万匹,府库渐渐空虚。张文瓘上谏说:“王者养育百姓,使他们安逸就会富足而安康,使他们劳累就会怨恨而反叛。秦汉广征四夷,大建宫室,到秦二世时土崩瓦解,汉武帝末年户口减少一半。制治要在未乱之时,保国要在未危之际。民心不会永远不变,只是归心仁政,我愿意去安抚百姓,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恨。隋朝的教训不远,不可不深思。”皇帝认为他说得对,赐给丝绸锦物一百段,为此削减官马数千。改任黄门侍郎,兼任太子右庶子,又兼任大理卿。不到十天,裁断疑案四百件,被判罪者没有怨言。曾患小病,囚犯相互设斋祈祷,希望他能尽

32、快处理事务。当时认为他执法公平宽恕与戴胄相仿。后来做了侍中,兼任太子宾客。众囚犯听说他调了官,都流泪哭泣,他是如此得人心。他生性严肃耿直,从不曲法宽容。众部门奏议,衷心加以纠正辩驳,所以皇帝信任他。有时生病请假,其他宰相奏事,皇帝一定要问和张文瓘商量了没有。如果没有,就说:“去和他一起商量。”有人说:“已经商议过了。”就都同意施行。B组模拟题组1DD项中“重”是“不轻易”的意思,不能理解为“敬重”。2AA项中,两个“之”意义用法都一样,都无实际意义,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中,第一个是“于是”的意思,第二个是“趁机”的意思。C项中,第一个表承接,第二个表目的。D项中,第一个表修饰,第二个表递进。3

33、C是余若水任职一月就辞职了,与“明节避世”无关;描写的是余若水家里的情况,与“明节避世”也无关;说的是他死后,朋友们为他筹钱安葬,也与“明节避世”无关。4AA项中,余若水发誓不再渡江与他离任无关,这句话是强加因果。5解析:要注意翻译出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第一句中,“多”是敬重的意思,“因”是因此的意思,“罕见”是很少见到的意思,“去”是离开的意思;第二句中,“会”是应该的意思,“交亲”是朋友和亲戚的意思;第三句中,“下”是死后的意思,“辱”是辱没的意思,“足”是足够的意思。答案:(1)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因此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

34、2)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3)死后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够了。参考译文余若水先生,名增远,是明朝崇祯癸未年的进士。他的兄长余武贞先生,名煌,天启乙丑年廷试的第一名,担任翰林院修撰。余若水初出做官,便得到淮安宝应知县一职。当时,东平伯刘泽清率兵驻守淮安,强令知县向他行属下之礼。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了。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走到东桥跳江自杀。余若水悲伤国家灭亡,痛惜兄长过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声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从此就不在城市中现身。余若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避

35、雨,鸟鼠不时出入。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领家人耕种养家,经常到断粮的地步,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绍兴守道沈静澜,是与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生病加以推辞。沈静澜就假托探病径直入内,进了门就看到余若水躺在一张胡床上,胡床破烂不堪,床边有一条无腿的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撑着。听到朋友进来,想起身跳墙逃走。沈静澜已经预先考虑到这点,就邀请同年中进士的四五个人和他一起去。看见余若水从床上起身要逃走,他们就一齐上前拦住他,对他说:“若水!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

36、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若水说:“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觉得自己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现在你们如此显耀地来拜访我,还要盛礼款待我,这会让别人认为我避名是为了求取名望,不是我的愿望。”朋友们都席地而坐,他尘灰满面地坐在墙角,朋友们环视屋内,屋内有一个破甑放在土台上,饭还没有蒸熟;衣架上凌乱地放着破旧的衣裙,其他的便什么也没有了。朋友们带着酒和器具,拿出来倒上酒,他勉强喝了两杯,硬劝他喝,他也不再举杯。朋友们谈及当世之事,他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即使偶尔有问答,也只是谈论天气罢了。傍晚,

37、辞别朋友退下。第二天,朋友们准备了钱和米送给他,他再三谢绝。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他不进城市有三十六年。庚戌这年,没有生病而死去。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下葬,按他的意愿埋葬在他生前隐居的丁斗垄。张岱说:为人之臣称托身于旧主,却改变自己的志向,丧失操守,这不是忠。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托身于人迹罕至的乡间,死后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够了。然而他的节操为人难以比得上的地方,在于兄长余煌死在了止水,弟弟余若水不再渡河。余若水一心隐居于乡间,空有抱负,终了一生,唉,他真是做了一件难事

38、啊!6D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积累及阅读理解能力,“损”若解为“损害”,后面要带宾语,本句为“声誉威望比不上在陕之时”,故解为“减少,降低”。7C本题考查阅读能力及分析判断能力,此类题型需两次排除,一排除非题干人物所作所为,非陈镒所为;二是排除未表现其相关品质,是说陈镒因功劳政绩而受奖。8C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判断此项的关键是准确理解“请命河南、湖广、陕西三司官亲至其地抚恤之。得旨允行,而当事者不以为意”。注意“得旨允行”。C项应为陈镒“请求朝廷诏令当地官吏安抚救助”。9解析:(1)主要考查古今异义词。如“明年”“便宜”。“明年”(第二年)、“所至”(所到之处,到的地方)、“便宜”(便利)三处,

39、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2)“活”(使活,让活)、“以(之)闻”(以此上报,使上级知晓这事)、“命”(任命)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答案:(1)第二年五月,(皇上)因陈镒的功劳政绩而下令奖励,并命他巡视边境。(陈镒)所到之处逐条上奏便利军民的事情,(朝廷)多有废弃或设置。(2)陕西遭受饥荒,军民一万多人请求“希望得到陈公而让我们活下来”。负责监察的官吏以此上报,皇上又任命他(赴陕西任职)。参考译文陈镒,字有戒,吴县人。永乐十年中进士。授官御史。迁任湖广副使,历任山东、浙江等地,都有声望。英宗即位那年的三月,升任右副都御史,镇守陕西。北方饥饿的百姓大多流亡迁徙到有粮食的地

40、方。陈镒取道出大名看到这种情况,上疏陈述其情状,诏令免除了灾民的赋税劳役。正统元年,陈镒进言陕西有战事,百姓被繁多的供给所困,请求全部停免。诏令同意。第二年五月,(皇上)因陈镒的功劳政绩而下令奖励,并命他巡视边境。所到之处逐条上奏便利军民的事情,多有废弃或设置。所辖的六府遭受饥荒,陈镒请求朝廷开仓放粮赈济。皇上听从了辅臣的请求,实施救灾政策。陈镒请求在各边塞也全部实施救灾政策,于是塞上都有了储备。正统六年春,因陈镒长时间在外操劳,诏命与王翱一年更换一次。正统七年,王翱调任辽东,陈镒又出任地方长官。一年满了应当代换时,因陕地百姓请求让他留下,诏令仍任原职。当时粮仓储备丰足,有驻军的足够十年之用,

41、没有驻军的足够百年之用。陈镒担心粮食陈腐丢弃了可惜,请求每年春夏时节,将其供给官军作为额外的月饷,也不折减他们的饷钱。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正统九年春,升为右都御史,镇守如同以往。秦中发生饥荒,陈镒请求朝廷免去灾民赋税的十分之四,其余部分米布都收。当时瓦剌也先逐渐强盛,派人授予罕东各卫的都督喃哥等为平章,又设置甘肃行省的名号。陈镒上报朝廷,请求严加防备。后来,诏命陈镒与靖远伯王骥巡视甘肃、宁夏、延绥的边防事务,听任他们根据情况自行处理事务。因灾害频繁,逐条上奏安抚军民的二十四件事,大多经商议后执行。陈镒曾害怕襄、汉一带流亡的百姓聚集起来作乱,请求诏令河南、湖广、陕西的三司官亲自到该地安抚救助他们

42、。得圣旨允许执行,但当事人对此不在意。王文也相继极力指出主管官吏怠慢疏忽,恐怕会留下祸患。到成化年间,于是有项忠逐流民之举,人们更加思念陈镒的话。景泰二年,陕西遭受饥荒,军民一万多人请求“希望得到陈公而让我们活下来”。负责监察的官吏以此上报,皇上又任命他(赴陕西任职)。陈镒到此时共三次镇守陕西,前后十多年,陕地百姓爱戴他如同父母。陈镒每次回朝廷,百姓必然阻塞道路簇拥马车而哭泣。下一次到来,则欢迎的百姓数百里相连不断。他深得军民的欢心,前后巡抚陕西的人没有谁赶得上。景泰三年春,陈镒被召回与王文共同掌管都察院。王文威严,众御史怕他如怕神。陈镒性格宽大仁恕,缺少刚正不阿的一面,声誉威望比不上在陕之时

43、。第二年秋天,陈镒因病退休。去世,谥号僖敏。(二)专题过关检测1BB渝,改变、违背。 可以用成语联想法: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2CA项,介词,“到、在”;介词,“和”。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C项,皆为连词,表承接,“就”。D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用在定语、中心语之间,“的”。3A句说了解百姓疾苦,厚施德惠;句减少刑罚,薄收赋税;句将齐国百姓看做桓公成就大业的根本。 皆为仁政爱民的具体措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句列举的是不以民为本的情况;句是说桓公重视管子以民为本的建议,下令实施,非直接体现;句为治理百姓的措施,不直接体现仁政爱民、以仁

44、为本。4C错在“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从原文第3段看,管仲并非反对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而是欲擒故纵,让桓公充分表现出对自己的依赖之情。5解析:(1)句,“以罪”“以力”是介宾结构后置,译时注意要放到动词前边。(2)句,“则”是“那么”之意,“正”译为走上正轨。(3)句,注意“则必从其本事矣”的正确断句。答案:(1)(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或“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正常了”)。(3)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

45、参考译文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厚施德惠,(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好,不要停止。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竭近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点,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依附他;严肃,人民就敬畏他;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不是他所想要的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好啊!”桓公又问道:“我想修明政事以谋求定时会

46、盟天下诸侯,可以做到吗?”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是怎样的?”管子回答说:“诸侯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卿大夫治理好自己的领地,使他们事业互相关连,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减少刑罚,少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士,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这些就是爱民之道。”桓公即位之后,管仲、隰朋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说:“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它们生有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

47、?”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管仲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自谦?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做起。”桓公在坐席上挺直身子,向前挪了挪,拱手而发问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收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役,而上位的人不顾农时,随意征发民夫。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必忧虑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害怕死罪;能根据时令,坚持能在农闲时兴役,百姓就不愁劳役了。”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告诉给先君才行。”第二天,众人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竟好像流水一样归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