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650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题7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A.平民没有上升的空间,缺乏入仕途径B.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C.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D.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解析】选A。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为选拔标准,平民百姓不得参与,形成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故A正确,B排除;C,九品中正制不以才能为选拔依据,故不能选拔大批优秀人才,排除;D,九品中正制下形成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局面,对皇权形成一定威胁,

2、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2.(2021北京模拟)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地方州郡长官可以自行征辟僚属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业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这一措施()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B.减轻了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C.调动了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D.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解析】选A。据材料“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业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可知,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说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A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地方官的任免及考核,没有涉及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知识分子入仕的积

3、极性、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B、C、D错误。3.下表为唐朝科举考试考生的三种来源。由此可见,唐朝的科举考试()类型来源生徒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乡贡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制举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A.继承了九品中正制的优点B.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唯一途径C.是自上而下选拔人才的制度D.体现了多种选拔方式的结合【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唐朝科举考试包括三种形式,生徒、乡贡、制举,既有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自举参加考试合格者,还有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这体现了多种选拔方式并存,故选D;科举制的实行应该是克服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排除A;科举制是读

4、书人入仕为官的主要途径而非唯一途径,排除B;科举制是自上而下选拔人才的制度,但材料呈现的是科举制的不同形式,排除C。【拔高训练】 (2020北京模拟)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之后门第观念逐渐弱化。五代时期,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封建门第的等级观念消失B.民族交融改变世人婚姻观C.世家大族的地位开始上升D.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习俗【解析】选D。根据材料“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以后的选官制度以科举制为主,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对世家大族形成巨大的冲击,D符合题意;等级观念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并未消失,A排除;

5、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B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世家大族的地位受到冲击,C排除。4.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学而优则仕【解析】选A。根据题干“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分析,不同的国家和时代背景有不同的人才选拔方式,排除B、D;C说得不具体,当今教育发展有综合化的趋势;A正确,科举制体现的是公平的理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5.(2021聊城模拟)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18岁以下男丁为兵的

6、敕文,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B.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C.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解析】选C。据所学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但当政令不当,门下省可以驳回,故对于唐太宗签署的敕文,魏征不肯署敕,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C正确;A、B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只是强调中书省、门下省的职责,D错误。6.按照唐制,凡属皇帝敕令,必须经三省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因此唐代也就出现了“不经凤阁鸾台,

7、何名为敕”的现象。这说明唐代三省制下()A.中枢决策的有效性加强 B.君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C.宰相之间彼此相互制衡 D.政事堂掌握最高决策权【解析】选B。据材料“凡属皇帝敕令,必须经三省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可知皇权受到三省的制约,故选B;材料说的是皇帝决策的合法性加强,并不是中枢决策的有效性,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并不是宰相之间的制衡,排除C;中国古代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排除D。【加固训练】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为“中书门下”,并附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僚属机构。三省与宰相分离,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署,独立于三省机构之上,宰相也由“坐而论道”的咨询者成为“参总庶务”的

8、政务官。这反映出当时()A.三省六部制实际上被废止B.宰相的职权范围有所扩大C.君主最高决策权得到强化D.三省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书门下体制下,宰相由“坐而论道”的咨询者变成“参总庶务”的政务官,可知宰相决策权力弱化,君主的决策权力得到增强,故C正确。A,“废止”不符合史实,错误。B,材料中宰相职权范围实际上有所缩小,错误。D,设置政事堂使三省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错误。7.(2021北京模拟)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送经门下省,由其属官给事中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

9、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诏书才算合法。”由此可知,这种做法()A.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度B.剥夺了宰相权力C.减少了决策的随意性D.削弱了君主专制【解析】选C。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军国大事都由中书省起草,送皇帝画敕后,再送门下省审核,如不同意,要退回重新起草,最终由中书和门下共同认可,这道诏书才算合法,两部门的审核减少了决策的随意性,答案为C;材料只是说明诏书的起草和决策问题,没有谈到政府执行力度,A错误;材料内容对相权起到制约作用,不是剥夺宰相权力,B错误;唐朝的君主专制在逐步加强,D错误。8.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

10、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行政权B.削弱三省权限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D.加强皇权【解析】选C。材料中“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尚书“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行政权出现转移,而非扩大,故A错误;材料尚书省尚书“被排除出决策系统”,只有尚书省权限受到削弱,故B错误;材料中决策权和行政权的分割,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故C正确;材料中决策权和行政权的分割,没有体现出对皇权的影响,故D错误。9.下图是唐代三省位置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中书门下是皇帝的内廷机构B.尚书省的职权最为显要C.三省的地位取决于

11、皇帝意志 D.三省布局体现权力格局【解析】选D。由唐代三省位置图可知,起草诏令的中书省、审核诏令的门下省邻近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太极宫,而不参与决策、只负责执行诏令的尚书省则位于皇宫之外,因而其布局体现了三省的权力格局,故选D;内廷机构是掌管皇宫事务的机构,题干中的中书省和门下省都属于管理国家事务的机构,所以不是内廷机构,排除A;尚书省属于执行政令的机构,相对而言,中书省和门下省才是职权更为显要的机构,排除B;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地位取决于其职权范围,而不是皇帝的意志,排除C。10.(2020天津模拟)“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2、。材料评述的是()A.两税法B.租调制C.均田制D.租庸调制【解析】选A。据材料“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唐朝两税法的收税标准,以地税和户税为主,这就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正确;租调制是北魏时期的赋税制度,丁男要承担一定的徭役,B不符合题意;均田制是与租调制对应的土地制度,C不符合题意;租庸调制是在租调制基础上增加了“庸”,即应服徭役的可以纳一定数量的绢或布来代替,故D不符合题意。11.(2020潍坊模拟)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

13、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A.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解析】选C。根据“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并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故C正确;A、B、D并没有涉及,故排除。12.(2020北京模拟)从均田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A.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加强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C.收税标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D.社会矛盾消除,巩固国家统治【解析】选C。据所学可知,租庸调制是与均田制对应的赋税制度,租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缴纳粮食;调是缴纳绢和布;庸是应

14、服徭役而不服徭役的纳绢或布代替。随着土地兼并,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行,唐朝转而实行两税法,标准是“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体现了收税标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C正确;据材料可知,国家对人身控制在减弱,A说法错误;两税法的实施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B说法错误;D违背史实。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中央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

15、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材料二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

16、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从理论上讲,皇帝拥有天下所有权力,尚书省是贯彻皇权的具体办事机构,尚书省的首脑即为丞相。历史沿革中,尚书省的一枝独大,势必造成相权过重,为了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简明来说为了抑制相权,中书省和门下省应运而生。“三省六部制”是秉承儒家思想,汲取历代治权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的,到了唐代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摘编自唐代政治制度设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4分)(2)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

17、知识,谈谈你的理解。(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的表现。(4分)【解析】第(1)题特点:根据“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得出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根据“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得出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根据“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得出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作用:依据第一问的归纳,并结合所学,从行政规范、决策科学、行政效率、加强皇权等角度回答。第(2)题理解:结合所学,一方面根据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可以防止大臣专权阐释其民主性,另一方面从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说明其维护君主专制的实质

18、。第(3)题主要从三省六部制对相权的削弱、对君权的制约、保障决策的科学性等角度予以阐释。答案:(1)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作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4分)(2)理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和监督,可以防止大臣专权;设政事堂由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形式上带有民主色彩,但其实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4分)(3)三省六部制具有权力的制衡性。如三省的权力分立,门下省的封驳和谏官制度,是对君权的制约;而门下省和中书省的设立则是对尚书省权力的限制,即对相权的限制;唐代的丞相制

19、是“集体领导制”,权力的互相制约相对保证了政策方针的制定及实施的大致正确。(4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

20、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根据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可得出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然后结合史实加以论述。根据材料“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可得出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然后结合史实加以论述。根据材料“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可得出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

21、进步,然后结合史实加以论述。答案:示例一: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2分)阐述: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10分)示例二: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2分)阐述: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10分)示例三: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2分)阐述:科举制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考八股文,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不利于社会进步。(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