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6课 篇目(一) 《老子》四章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467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6课 篇目(一) 《老子》四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6课 篇目(一) 《老子》四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6课 篇目(一) 《老子》四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6课 篇目(一) 《老子》四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6课 篇目(一) 《老子》四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6课 篇目(一) 《老子》四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6课 篇目(一) 《老子》四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6课 篇目(一) 《老子》四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6课 篇目(一) 《老子》四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6课 篇目(一) 《老子》四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6课 篇目(一) 《老子》四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6课 篇目(一) 《老子》四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6课 篇目(一) 《老子》四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6课 篇目(一) 《老子》四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6课 篇目(一) 《老子》四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6课 篇目(一) 《老子》四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6课篇目(一)_老子四章课文导入素养任务先秦诸子中,有一个人,很有神秘感,传说他母亲怀了八十一年的身孕,才从腋下产出他。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学识渊博,后来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周都,骑青牛出函谷关云游。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便出自此书。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2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体会老子议论的思辨性。3体会老子对现实人生的启示作用。4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理解重点句式特点。资讯概览一、作者简介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2、“老庄”。被尊为“道教始祖”,并被称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二、典型事迹入周求学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于是,荐老聃入周都师兄处求学。时老聃13岁。三天后,全家与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马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

3、。老夫人含泪遥望聃儿身影远去,方才郁郁入车,闷闷返回。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后入守藏室为吏。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三、思想情怀1老子名言集锦(1)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2)功遂身退,天之道也。(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老子核心思想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就是自

4、然,路,道理,法则,规律。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背景介绍老子生于春秋末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王朝的兴衰成败、百姓的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老子四章一课即节选自该书。情境活动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诸侯混战,统治者好大喜功,强作妄为,相

5、互征伐,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提出“无为而治”治国方略,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你是怎样理解这种 “无为”的?答:参考答案: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文学常识1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

6、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2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

7、境界。道家精神的超脱,不局限于形驱,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代表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二、文化常识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文白对译文言积累一、重点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1一毂(g)2.埏埴(shn)3户牖(yu) 4.自矜(jn)5赘行(zhu) 6.易泮(pn)二、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企者不立“企”同“跂”,踮起脚2起于累土 “累”同“蔂”,土筐3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4曰余食

8、赘行 “行”同“形”三、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故(1)故有之以为利连词,所以(2)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缘故(3)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交情(4)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 旧有的,原来的(5)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旧、老2伐(1)自伐者无功夸耀(2)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讨伐,进攻(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谏太宗十思疏) 砍伐3处(1)故有道者不处为,做(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地方(3)留恋处,兰舟催发(雨霖铃) 时候,时刻(4)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 处置4以(1)无之以为

9、用介词,把(2)是以圣人无为 介词,因为(3)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四、古今异义强行者有志古义:勤勉而行。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五、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的句子)1判断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语意判断)译文: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是圣明的。2省略句埏埴以为器。(省略宾语“之”)译文:揉和黏土来制作陶器。六、典型名句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4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慎终如始,则无败事。NO.1文本初读阅读课文

10、,补出横线上的内容。整体感知文意。(可用原文语句填空)第十一章: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第二十四章:阐述“”的道理。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第六十四章:告诉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思想的具体做法。参考答案: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无为而治NO.2文本精读任务驱动一文段理解和分析(一)阅读课文第一章,完成以下问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十辐共一毂毂: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车轴的地方B当其无,有车之用 无:指

11、车毂的中空处C埏埴以为器 埴:种植D凿户牖以为室 户牖:门窗解析:选C埴:黏土。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B老子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C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把“有”作为主要的对立面。D“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解析:选C他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3老子在此段中举了几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答:参考答案:老子举了三个例

12、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轮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老子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揭示出来。老子用了这些例子论述了“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二)阅读课文第二章,完成以下问题。4下列对句

13、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企者不立企:企盼B跨者不行 跨:跃、越过,阔步而行C自伐者无功 自伐:自我夸耀D曰余食赘形 赘形: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解析:选A企:踮起脚跟,脚尖着地。5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告诉人们,人的行为和举止必须有一定的方法。B自我表现的人,不知道也不懂得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权利,所以他们的过分表现,让那些没有机会表现的人很反感,表现得过多了,慢慢地别人就都厌恶他,所以这种人没有智慧。C自以为是的人,容易招致别人讨厌,其方式方法也就会被大家厌弃,所以无法彰显。D有点功绩就自吹自擂的人,其实能力有限,根本做不成事,甚至

14、直接推脱责任,所以这种人没有功劳。解析:选A告诉人们,人的行为和举止必须符合客观规律。6这一章列举的例子说明了怎样的道理?对此你有何心得?答:参考答案:(1)从道的角度来看,列举的例子可以说是违背了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2)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三)阅读课文第三章,完成以下问题。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胜者强强:强壮B强行者有志 强:勤勉C不失其所者久 所:地方,位置D强行者有志 志:意志解析:选A强:刚强,果决。8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提出人们有关自我调整的一系列观点

15、。B在老子看来,“自知”“自胜”十分重要,但是“知人”“胜人”更加重要。C“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D老子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满饱的精神风貌。解析:选B结合文意理解,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9这一章是从哪个角度进行阐述的?答:参考答案: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阐述了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等一系列观点。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四)阅读课文第四章,完成以下问题。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脆易泮泮

16、:同“判”,分离B其安易持 持:持守C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累土:一筐土D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解析:选D复:弥补,补救。1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B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C荀子和老子在思想观点上有某些相同或承继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合抱之木始于足下”这一观点。D荀子与老子观点相同,他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但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解析:选D荀子与老子观点

17、不相同,荀子提出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1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分别论证了什么道理?答:参考答案: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粗大的树木都是由小树苗长成的。做事要脚踏实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九层高台都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的远行都是从脚下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做事须从最基本的开始,经过逐步的积累才能有所成就。任务驱动二综合理解和分析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用的

18、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虽是要彰显自己,却往往不能彰显自己;自我夸耀的人,虽是要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D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解析:选C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14“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这个观点,对

19、我们有怎样的启示?答:参考答案: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老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认为,一个人要发挥智能或技能的最佳状态,只有在心理平静的自然状态下才能做到。总之,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15(素养提升)本文节选了老子中的四章内容,告诉了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答:参考答案:辩证地看待事物。第十一章,通过列举一系列日常

20、生活中的事物得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启示我们要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重视“无用之用”。人贵自知。第二十四章对为人处世提出了建议“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告诫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固执己见,更不能自我夸耀。第三十三章又明确提出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并认为“自胜者强”,即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成功需要慎始慎终。第六十四章通过列举“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等事例,启迪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慎始慎终。NO.3思维拓展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子适卫,冉有仆。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21、曰:“教之。”(论语子路)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老子道德经)对待百姓,孔子主张应先富后教,而老子则主张应让他们无知无欲。你更赞成谁的主张?请简述理由。答:参考答案:(观点一)我更赞成孔子的主张。在治理国家上,孔子把教育问题放在了民生问题之后,突出教化的重要性,是为了让老百姓各安其分,社会和谐有序。(观点二)我更赞成老子的主张。“无知”是“虚其心”“弱其志”,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无欲”也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

22、这样就能减轻或者避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长治久安。参考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子。孔子说:“人口真是众多啊!”冉有说:“人口已经如此多了,又该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说:“已经富裕了,还该怎么做?”孔子说:“教育他们。”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净化人民的心思,填饱他们的肚子,薄弱他们的志向,强健他们的筋骨,永远令他们无知无贪念,使他们中智慧高强的人不敢胆大妄为,这样天下就永远平安了。类文赏读老子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是卓著的,其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深邃智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刻地领会其思想的精髓,不惟于中华文化推广,亦于人类文明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意义和价值。一

23、、古诗文经典赏析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译文最高尚的品格就像水。水能够滋养万物而不争先,安居于人所厌恶的低处,因此它的行为最接近于道。居处趋下让人,心如深渊包容万物,交往真诚而友善,诺言诚实而有信,为政顺道而善治,办事有条而不紊,举动应时而有节。因为他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就能避免失误。赏析用“水”来比喻“上善”,从七个方面说明“不争”的具体表现,突出了“不争”而利于万物的核心思想。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

24、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十二章)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繁的韵律使人两耳失聪,盛美的佳肴使人胃口损伤,纵情于打猎使人心浮意狂,稀世的珍品使人行为不端。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求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赏析清心寡欲,让感官保持最本真最基本的功能就足够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所取舍。3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译文善于行走的不留痕迹;善于言谈

25、的不留瑕疵;善于计算的不需筹策;善于关闭的,不用栓锁却坚固难启;善于打结的,不用绳索而无法松解。因此圣人善于挽救人,从不遗弃人;善于物尽其用,没有物被废弃,这就叫“袭明”。因此善人是不善人之师,不善人是善人借鉴的对象。不尊重老师,不珍惜其借鉴的对象,再聪明也会陷于糊涂。这是最奥妙的道理。赏析作者把“自然无为”的思想扩展应用到广泛的生活领域中,给人以切实可行的启示。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译文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善辩,善辩的人不

26、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无所积藏,施利于别人,自己却更富有;给予别人,自己却更丰富。因此天之道,有利于物而无所损害;圣人的行为准则是,有所作为而无所争夺。赏析在争名逐利的时代,老子的“不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消弭社会撕裂与纷乱的思想利器。二、思辨阅读老子骑青牛出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著成了千百年来令人百读不厌的“天书”道德经,圣人孔子曾向他问礼。主张“无为而治”的圣贤先师老子,为何名为老子?又为何西出函谷关?出关时为什么骑牛而非骑马?牛为何是青牛而非黄牛?出关后又去了哪里?这一切谜题都有待揭晓。老子为何出关?老子姓李名耳,又名李聃,是一个富有传奇色

27、彩的人。据说他的耳朵又长又厚(今天说大耳有福就是因他而来),故名耳,又名聃。母亲怀孕81年后于李树下生了他,一出生他便童颜鹤发,像个老头,故取名老子。老子曾在东周做“守藏室之史”,就是收藏馆的馆长,里面藏有“三皇五帝之书”等极为重要的史料、珍宝。只是老子生不逢时,周景王去世后,王室起了内讧,王子朝做了叛贼,从收藏室中偷走了很多典籍宝物,逃到了楚国。老子是馆长,又是楚国人,岂有不受牵连的道理。他只能逃出都城洛阳,西出函谷关。古代出关需要关牒,类似于今天的出国签证,可是老子擅离职守,又处于一个可能受到牵连的尴尬地位,无论如何也难以向朝堂索要关牒。所幸的是,老子在当时已经小有名气,不少文人墨客都对他

28、十分敬重,函谷关的关令尹喜就是其中一个。当老子到达函谷关的时候,尹喜第一眼就将其认出。根据四库全书记载,当时尹喜看到紫气浮关,知真人也,迎之,乃“老子乘青牛而过”。史记老子列传中也有类似记载,“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令人奇怪的是,古人外出多骑马,而史料及图画中的老子出关骑的却是牛,而且是青牛。“骑青牛”也是有原因的。古人认为“青”是东方青帝的代名词,“主春”,给大地带来生机,代表东方。老子离开周氏,西出函谷关,后人称其为“东方圣人”,用青色正好取其东方之意。这样,骑着“青牛”的老子就可理解为来自东方文明的使者,带着博

29、大精深的阴柔哲学,去感化蛮味十足的西方,与后世的“教化胡人说”相得益彰。老子出关所去何处?老子出关后,史记言,“莫知所终”。于是,老子出关后的去向也成了历史谜团,古来学者众说不一:教化胡人说。后汉书襄楷传记载“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是说老子到西边教化胡人,后来成了佛。老子讲柔能克刚,出关骑的就是性格温驯的青牛而非以速度著称的烈马。胡人是游牧民族,刚烈好战,老子出关或许就是用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去教化胡人,只是在西部没有找到任何痕迹证明此说。 临洮成仙说。此说认为老子晚年在甘肃临洮修身养性,闭门炼丹,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成仙。当然,成仙纯属无稽之谈,居住倒是很有可能。栾川隐居说。这种说法认为老子自

30、出关后,没有西去,而是调整方向,经卢氏,到风景秀美的栾川隐居了,所以才有了老君山。今天的老君山上有残碑为证,为了纪念老子,此处还有老君河和老君庙等。 与西去说相反,庄子韩非子礼记等古书记载离开周氏后,老子并未西去,而是东去回老家(今河南鹿邑)隐居。很多人认可这种说法,因为炎黄子孙看中的是落叶归根,而且史料中有“孔子问礼”的记载,老子故乡与孔子故乡相隔不远,这为孔子问礼提供了相对应的交通。不过,现实中没有切实的证据验证这种观点。老子出关的原因是什么,出关后又去了哪里,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些讨论意义不大,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答:参考答案:无论哪种说法,都有证据不足的问题,好像都不能说服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尚且认定老子西行,又“莫知其所终”,后人们也就越发迷离,人云亦云,结果造成“西出函关”“紫气东来”“流沙西渡”的既成事实。但也正是这些既成事实的存在,才丰富了老子以及道家文化的绚烂多彩和神奇魅力,至于老子此次出行的诸多疑问,也许只能期待着后续的发掘了。但是无论如何,老子出行的文化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考据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