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244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 王国维先生认为:“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结合所学,下列选项对王国维先生观点解读最合理的是A. 西周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B. 西周宗族关系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C. 西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D. 西周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答案】C【解析】【详解】由“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可知,西周实行的是宗法制,再从“由是

2、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可知,基于宗法制的基础上才有了分封制,反映了西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制度,而非文化,排除A;B项“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由“传贤”到“传子”的演化,排除D。2.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在官僚政治下,“尽管政治权力已经不.能世袭了,但身份地位却往往可以成为一种世泽而传诸儿孙。”于是而有地方上的豪绅和望族。材料意在说明A. 官僚政治不利于阶层流动B. 官僚政治存在贵族政治的变形物C. 官僚政治威胁中央集权D. 世卿世禄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答案】B【解析】【详解】官僚政治下官位不能世袭,但身份地

3、位可以传递给儿孙,说明官僚政治下也存在类似世袭的事务,即贵族政治的变形物,故选B项;官僚政治有利于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官僚政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内容反映的与世卿世禄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3.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A. 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B. 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C. 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D. 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科举

4、制下的考生不再受到门第限制,可以自由报考,说明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阶层的流动,A正确;唐朝时期除科举制外,仍然存在恩萌等选官方式,B排除;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多样化的说法错误,C排除;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A。4. 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如表见(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 殿阁大学士实际上未设置B. 殿阁大学士仅是顾问而无实权C. 内阁实际地位等同于六部D. 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如表见

5、(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可知殿阁大学士与政事治理无关,与前代的宰相有很大的不同,表明殿阁大学士仅是顾问而无实权,故答案为B;AC与材料内容不符,也不符合史实,排除;内阁是明成祖时才设立,D不符合题意,排除。5. 据史书记载:万历年间,浙江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A. 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显著增加B. 雇工素质较低制约着经济发展C. 流动人口增加促进手工业发展D. 中国开始步入工场手工业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

6、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的显著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类赤身亡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可以判断出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显著增加,A正确;材料与雇工的素质无关,B排除;材料与人口流动无关,C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在局部地区、局部行业,排除。故选A。6.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国治产,以给公上”后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上牛象人,男女各二人。”(东汉)王充论衡A. 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B.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C. 精耕细作农业

7、得到发展D. 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身率妻子,戮力耕桑”“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可知,汉代采用家庭农业生产模式,故选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只是家庭农业生产的情况,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排除C;春秋战国已经出现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排除D。7. 明朝市镇经济各有特色。如盛泽镇以蚕桑为业,震泽镇居民竞逐绫绸之利,濮院镇专织丝绸,枫泾镇棉纺织业兴盛。这反映出明中后期,市镇经济A. 制约了农业发展B. 生产方式多样化C. 区域化分工明显D. 以棉纺织业为主【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明朝市镇经济各有特色。如盛泽镇以蚕桑为业,”信息可知,材

8、料强调明朝市镇经济各有特色,呈现出区域分工发展的趋势,C正确;据所学可知,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基础之上的,而且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会促进农业的发展,故A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市镇经济各有特色,而不是生产方式,B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市镇经济区域分工发展的趋势,D错误。8. 黄宗羲认为“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思想的核心是:A. 维护封建礼教B. 提倡经世致用C. 批判君主专制D. 主张君主立宪【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根据“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黄宗羲是在批判君主专制,而非维护封建礼教,

9、也与经世致用无关,故排除A、B项,君主立宪的主张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故排除D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故选C。9. 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A. 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 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 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D. 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太学的设立是推崇儒学的结果,它扼制了各派思想自由竞争的局面,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故D符合题意;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肯定儒学,重用

10、儒生,儒学正统地位由此确立,故A不符合题意;太学是儒学教育制度化和官方化的标志,属于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并非世俗学校,故B不符合题意;太学以儒学教育为主,并非是培养实用人才的近代学校,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10. 先秦诸子中,孔子主张凭借人伦道德、内在修行、外在教化来治理国家;韩非子主张以刑罚威慑、外在管制来治理国家。这说明二者的思想A. 内容完全对立B. 具有共同目的C. 脱离社会实际D. 強调君主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治理国家方面,孔子主张道德感化,韩非子强调刑罚手段,但最终目的相同,都为统治阶级服务,说明二者的思想具有共同的目的,B项正确;A项中

11、“完全对立”表述过于夸大,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孔子和韩非子在治理国家方面不同的思想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实际,尤其韩非子主张受当时统治阶级青睐,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二人不同的治理国家的理念,没有涉及君主作用,D项错误。11. 清乾隆年间奉敕修纂的四库全书总目里面,一向被奉为地理权威典籍的山海经、神异经和海内十洲记诸书被从史部地理类移入子部小说家中。这一变化表明A. 清代的学术变迁深受政治影响B. 天朝上国的世界观念遭到否定C. 西学东渐动摇传统的地理观念D. 上古神话的民间影响迅速衰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土将先进的地理知识传入中国,传统的地理观

12、念动摇,因此出现材料所述的现象,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清朝时期四库全书总目中将传统被认为权威的地理典籍从史部地理移入子部小说中,与学术变迁受政治影响无关,A项错误;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并且材料主旨并非是天朝上国的观念,B项错误;清朝四库全书总目中将传统被认为权威的地理典籍从史部地理移入子部小说与西学东渐有关,与上古神话的民间影响力衰落无关,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12. 15世纪晚期,印刷术传入英格兰。英语印刷品的生产和广泛传播使英语逐步摆脱中古时期的口语化和地方性,而且印刷书在短时间内的大量生产和传播,使得书写英语迅速固定化,并催生了阅读群体的出现。这一状况A. 使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B

13、. 是宗教改革广泛发展的结果C. 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D. 推动英国民族认同感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印刷术的传入使得英语逐渐突破口语化和地方性的语言,受众日增,印刷品的广泛传播使得英语书写逐渐固定,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在英格兰的广泛使用,利于推动英国民族认同感的形成,D正确;题干仅仅涉及英格兰地区,而且英语成为世界语言的时间晚于15世纪,排除A;题干强调的是印刷术对英语传播的重要性,而非宗教改革,而且英国的宗教改革时间是在16世纪,排除B;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是英国经济的发展,而非英语的传播,排除C。13. 宋元时期科技发明创造层出不穷,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成果不多,只出

14、现了一些总结性的成果。出现此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古代中国A. 统治阶级不重视科技B. 科举考试制度的局限性C.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D. 传统文化限制发明创造【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居主导地位,这种经济下制约了中国古代科技革命性的进步,从而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型,C项符合题意;A、B两项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D项不完全符合史实。故选C。14. 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

15、,三家都A.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 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答案】C【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15. 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

16、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A. 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B. 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C. 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D. 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答案】D【解析】傅斯年观点是:各地各时的直接资料和其他学科作为研究工具,可以增加历史研究的客观性,而不是个人的主观推断,D项最全面;A、B项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历史学不一定涵盖各种学科,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6.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后

17、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奉代所肜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屮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純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

18、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2)据材料二,说叨元朝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1)全面推行郡县制。特点:实行郡县两级,地方长官由皇帝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混合体:郡国并行制。(2)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原因: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9、;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措施:设置理藩院管理西藏地区;在边疆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大兴文字狱。【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盛赞不已”的是全面推行郡县制。特点可从地方行政划分、地方长官任免和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角度进行作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刘邦采取的“混合体”指的是郡国并行制。(2)优点:根据“元行省制所体现的屮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可知行省制的优点在于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角度进行总结。(3)理解:根据

20、“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并结合所学可知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是指始终维护中央集权。措施:结合所学可从设置地方行政机构、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实行文字狱等方面回答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材料二 17世纪,中国犁由荷兰人带入欧洲。由于中国犁简便轻巧,操作容易,节省畜力,而工作高效,因此,很快就在欧洲推广开来,甚至还传到了美国。到18世纪,中国犁已是欧洲最便宜而又最好的犁。后来,欧洲人在中国犁的基础上设计

21、出钢架犁,进一步提高了工效,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的到来。材料三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饿莩,饿死的人)耳。董猬救活荒民书材料四 材料五 如图这两件清代瓷器,现藏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史载,1618世纪出现了中国瓷器外销欧洲的高峰,当时欧洲的皇室、贵族和富有人家竞相购买中国瓷器。对此,一位西方收藏家评论道:“有着数千年传统的中国瓷器,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18世纪末中国瓷器外销却走向衰落。这固然和欧洲制瓷业的兴起、竞争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当时中国政府实行的政策有关。这一政策不仅限制了中国瓷器外销,更严

22、重制约了中国制瓷业的发展。请回答:(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图文:对欧洲农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犁是 犁;中国历史上,这种犁最早出现于 时期。(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统治阶级采取了什么措施?并分析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原因?(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布局、城市功能二个方面分析两个城市有了哪些变化?(5)从造型、装饰图案和器面绘画看,这两件清代瓷器有什么鲜明特色?根据图文:18世纪末中国瓷器外销走向衰落的国内因素是什么?【答案】(1)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23、(或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主要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脆弱性;封闭性;落后性;分散性。(2)曲辕犁 隋唐时期。(3)土地兼并措施:颁行均田制(或实行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4)城市布局:商业活动的时间、空间不受限制(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晓市、夜市、街市、草市等) 城市职能:经济职能大大加强(5)特色:中西合璧。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解析】【详解】(1)生产方式一问,根据材料“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主要特点一

24、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自然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从产品流向来看,主要是满足生存和缴纳国家赋税需要,有自给自足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自然经济下,农民精耕细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古代小农是一家一户生产,因此有脆弱性、封闭性、落后性、分散性等特征。(2)根据图二可以看出,当时的耕犁是曲辕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产生于隋唐时期。(3)社会问题一问,根据材料“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可知,描述的社会问题是土地兼并;措施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土地兼并,古代实行均田制;原因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兼并出现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因

25、此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封建政府不可能解决这一问题。(4)城市布局:与唐代长安城中坊市分开相比,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出,宋代的城市商业活动已经打破了空间限制,部分店铺的灯箱说明存在夜市,即突破了时间限制;从城市的职能来看,与唐代城市相比,宋代的城市经济职能更加突出。(5)特色一问,从瓷器的形制上具备中国文化特征,但是在文字、人物图案方面却有西方特征,体现了中西合璧特色;政策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使得中国落后于西方。三、论述题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

26、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参考示例(官方无标准答案)书名:大宋风貌:11世纪的东方“商业革命”论证: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北宋发生了一个转折,政府实行恤商政策,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商人利益和提高了商人地位,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直接的监管。宋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都有了较大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宋代立国后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得宋代的租佃制发展,

27、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且土地所有权转换加速,农民获得了更大的生产自主权,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同时由于北方商路受阻,宋代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因此有宋一代,在城市发展中突破了以往的坊市和时间限制,城市商业空前繁荣;在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便利了商业活动;区域性市场形成与发展,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三级市场网络体系;海外贸易发达,贸易范围大大拓展,甚至到达欧洲和非洲的不少国家和地区。结论: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表现展现了富足稳定的大宋风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宋代早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一场“商业革命”。但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这场“商业革命”最终没有转化为社会的实际推动力,没有促进中国古代社会的真正转型。【解析】【详解】根据“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这一要求,可以看出,本题主要是分析各个时代的特征,或一个,或多个。如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反映的是秦朝政治方面的特征。汉代思想上的统一,儒学成为正统,这是汉代在思想方面的特征。宋代商品经济较为发达,这是宋代在经济方面的特征。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走向封闭,这是清代的特征之一。因此在拟定书名时,可从这些角度切入,即各个朝代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特征。再结合二轮通史的知识,进行分析概括,列举出相关史实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