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题46 近代历史上的改革考点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基础梳理一、背景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虽在19世纪30年代迅速发展,但因农奴制阻碍,其水平远低于西欧。2.政治:农奴制走向衰落,面临严重危机。(1)农奴要求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人身自由,广大工人也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斗争。(2)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的贵族军官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3)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但被其唤醒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主张废除农奴制,号召俄国一切进步力量为农民的解放和实现民主而斗
2、争。3.军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1)性质:俄国与英法为争夺中东的霸权地位而进行的非正义战争。(2)结果:俄国战败,双方签订巴黎和约。(3)影响: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危机,进一步加剧了俄国国内矛盾。4.主观: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及政府为改革做好了准备。二、目的1.直接目的:缓和矛盾,摆脱危机,增强国力,重振国威。2.根本目的:巩固沙皇专制和地主阶级的统治。三、主要内容1.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各地逐渐推动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2.经济上: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3.组织上:为管理农民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组织“
3、村社”。在村社上面设置了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四、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五、影响1.积极性:(1)经济近代化:废除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经济全面发展时期。(2)政治近代化。政治体制:建立城市和地方自治机构。司法制度:废除旧的等级法院;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这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代替募兵制,改革军事管理系统;更新军备,设立中等军事学校。2.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俄国未能从根本上摆脱腐朽和落后的面貌,且对外显示了更大的侵略性和扩张性。归
4、纳提升一、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特点1.从政治方面看,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并享有公民权利,说明其具有资本主义民主的性质。2.从经济方面看,土地仍归地主所有,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具有不彻底性。同时,高额的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3.从整个内容来看,其目的是巩固沙皇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二、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这次改革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表现,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2.变革的不彻底性,
5、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使改革后俄国近代化面临深刻的危机,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考点二明治维新基础梳理一、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1.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2.政治:(1)内忧: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幕府面临统治危机。(2)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黑船来航),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3.前提:以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及新兴地主等为主体的倒幕派武装倒幕成功,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权。二、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1.政治:彻底破除旧政治体制。(1)废藩置县
6、,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3)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经济:确立新兴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实行“殖产兴业”政策,先是大力发展官营企业,后又扶植私人资本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3.军事:发展军事力量,实现富国强兵。(1)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2)培养高级军事人才。(3)建立近代化海军。(4)扶植军事工业。(5)建立近代警察制度。4.实行文明开化:用西方文明改造日本封建文化。(1)教育改革:整顿旧的教育机构,建立近代学校体制,创立专业技术学校,推行军国主义教育。(2
7、)传播改革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提倡自由主义和欧化主义。(3)改变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中的陈规陋习,进行“欧化”运动。三、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1.积极作用:(1)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2)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3)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4)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局限性:(1)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2)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归纳提升一、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点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
8、治维新相同点都属于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都由封建社会走上了资本主义社会改革不彻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对外影响相似,都为本国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都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不同点背景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日益严重的农奴制危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尽量维护贵族和地主利益的前提下而实行的改革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西方列强的入侵,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天皇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内容1861年改革内容单一,宣布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废除了农奴制度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社会方面进行改革二、多视角认识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1.从改革领域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
9、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领域,比较全面。2.从改革方式看,推行了全面西化的政策。3.从西化的具体方式上看,不仅仅是简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且更是注重更新改造。4.从措施的推进方式上看,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或强制推行,或示范引导。5.从改革内容的特点来看,在大力推行西化的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考点三戊戌变法基础梳理一、背景1.国际环境: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2.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的危机。3.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1)早期维新思想:
10、对戊戌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2)康梁维新思想。主张内容呼吁变法图存,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理论著作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宣传方式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上书皇帝”;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二、概况1.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措施,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3.主要内容:主要内容进步性局限性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有利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没
11、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经济提倡和奖励私人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军事裁汰绿营、采用西法训练军队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文教废八股、改书院、派人赴日留学等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4.结果:失败。(1)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2)原因。资产阶级实力弱小,守旧势力过强。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采用的方式及手段有误。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三、评价1.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政治运动。2.是探索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
12、治改良运动,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3.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人们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4.其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归纳提升一、百日维新的特点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
13、救亡图存。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急于求成,没有循序渐进,分不清轻重缓急。二、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小农经济为主导,民族危机深重,顽固势力强大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依靠主体明治新政府无实权的光绪帝具体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并强力推行发布大量改革上谕,但由于顽固派的反对,无法推行国际环境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忙于侵略亚洲其他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中国成为列强的瓜分对象1.(12分)材料明治政府大力倡导欧
14、美式教育方针,要求华族、士族、平民及妇女等“一般人民”的子弟“必须从事于学也”。强制贯彻“国民皆学”的方针政策。对于幕府时代的各种教育设施,明治政府加以重新编组和改造以资利用。幕府创立的昌平黉、开成所、医学所等高级教育机构,几经改组、调整,在1877年4月合并为拥有法学、理学、文学、医学等4学部的东京大学;诸藩设置的280余所藩校被改设为中学;万余所寺子屋被改造成小学。在以上各类学校中,四民子女无差别地成为同校、同班的同学。接受教材划一的新式教育。武士长期垄断、身份等级差别鲜明的旧文化教育体制,成为历史的陈迹。摘编自宋有成 新编日本近代史(1)根据材料,概括明治维新在推行教育改革方面的特点。(
15、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意义。(6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明治政府大力倡导欧美式教育方针”可知,倡导欧美教育;根据材料“强制贯彻国民皆学的方针政策”可知,集中统一领导,用行政命令手段,强力推行;根据材料“在以上各类学校中,四民子女无差别地成为同校、同班的同学”可知,强调教育共享和平等;根据材料“对于幕府时代的各种教育设施,明治政府加以重新编组和改造以资利用”可知,对旧教育重新编组和改造,以资利用。第(2)题根据材料“明治政府大力倡导欧美式教育方针旧文化教育体制,成为历史的陈迹”可知,建立起近代学校体制;根据材料“强制贯彻国民皆学的方针政策”可知,
16、国民教育素质得到提高;根据明治维新在推行教育改革时的“集中统一领导,用行政命令手段,强力推行”的特点可知,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明治政府“大力倡导欧美式教育方针”,建立起近代学校体制可知,有利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建立,有利于文明开化。答案:(1)特点:倡导欧美教育;集中统一领导,用行政命令手段,强力推行;强调教育共享和平等;对旧教育重新编组和改造,以资利用。(6分)(2)意义:建立起近代学校体制;国民教育素质得到提高;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建立,有利于文明开化。(6分)2.(12分)材料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总体投入
17、和专业技术教育赶不上医疗服务体系的迅速扩张;过分严格的政府计划管理,影响着医疗服务机构及医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从1985年开始,伴随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步伐,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这次改革的价值取向十分明确:医院由政府资助的公益性机构转变成基本上自负盈亏的营利性组织。由此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矛盾日益尖锐”等。在总结第一次医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新一轮医改拉开了帷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宗明义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新医改的目标是到2020年能够使人人享有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制定保障国民健
18、康的基本制度,建立符合国情的全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和有利于人民健康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建立全民参与、全民享有的健康保障体系。摘编自吴丹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医改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一轮医改的特点及其意义。(8分)【解析】第(1)题据材料“总体投入和专业技术教育赶不上医疗服务体系的迅速扩张;过分严格的政府计划管理,影响着医疗服务机构及医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得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弊端急需解决;据材料“从1985年开始,伴随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步伐,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也进行了相
19、应的改革”得出经济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推动;据材料“医院由政府资助的公益性机构转变成基本上自负盈亏的营利性组织”分析得出国家财政负担过重。第(2)题第一问特点,由材料“使人人享有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得出覆盖面广;据材料“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得出有法律制度保障;据材料“建立全民参与、全民享有的健康保障体系”得出体现平等、公正原则;据材料“建立符合国情的全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说明符合中国国情。第二问意义,据材料“有利于人民健康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得出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据材料“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分析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据材料“有利于人民健康的经济社会发
20、展体系”得出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答案:(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弊端急需解决;经济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推动;国家财政负担过重。(4分)(2)特点:覆盖面广;有法律制度保障;体现平等、公正原则;符合中国国情。(每点2分,任意2点4分)意义: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每点2分,任意2点4分)【备选习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至四月八日(按:即5月2日)投递,都察院以既已用宝(在条约上盖皇帝玉玺印),无法挽回,却不
21、收。1899年康南海自编年谱康有为在(1895年)四月初七日、初八日、初九日假松筠庵进行会议,各省公车陆续到来传观。由于四月初八日光绪帝已批准条约,初九日已来人甚少,联省公车上书的行动自然中止,都察院没有拒收上书,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投。“且闻条约已用宝”,这一活动流产了。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鉴注材料二外衅危迫,分割迭至,急宜及时发愤,革旧图新,以少存国祚 (否则)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大,包揽太多,统治太孤,当此排者、挤者、忌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康广仁致易一(何树龄)书1898年康有为只有40岁,而他的主要支持者梁启
22、超才25岁,两人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和茅海建对“公车上书”叙述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公车上书”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的多元视角,分析戊戌变法难以成功的因素。(7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二人在时间叙述上“四月八日”“初九日”以及上书是否投递、“却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投”存在差异。第(2)题,可以根据材料二的信息进行归纳。答案:(1)差异:对集会的日期和是否投递上书的叙述存在差异。(2分)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从而唤醒更多的中国人爱国救亡,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康有为组织的“公车上书”活动中途流产,说明不具备左右政局的影响力。(6分)(2)因素:维新派力量小,措施激进,缺少坚强的组织领导;不善于协调各方利益;内部观点分歧;对列强存在幻想;康有为等人缺乏政治实践经验,性格自信强势;光绪帝软弱无权;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等。(7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