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题30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3.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分配企业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4.性质: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5.评价:(1)积极: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消极: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导致经济和政治危机。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二、新经济政策1.原因:战时
2、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内容: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性质: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4.影响:租借制(1)租借制是指苏联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之一,是在苏维埃政权的监督下,把某些国有企业或林地等暂时租给本国资本家、合作社或个体劳动者经营。(2)实行租借制的目的是减轻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的负担,加速恢复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甩掉国家的财政包袱。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
3、道路1.形成过程:(1)工业化之路。概况: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8年后,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国家工业化。问题:形成了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2)农业全盘集体化。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成果: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消灭了富农阶级。评价: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2.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3.表现:经济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排斥
4、市场调节;推行单一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政治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斯大林思想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以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4.影响:(1)经济上: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2)政治上: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但维系了政局的稳定。(3)思想文化上: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归纳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模式集体农庄又称农业劳动组合。它是十月革命后,苏联劳动农民自愿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农庄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庄员所有。土地国家所有,由农庄永久使用。集体农
5、庄实行按劳分配,并允许庄员经营规定的宅旁园地和家庭副业。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四、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20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显现。赫鲁晓夫在动荡后上台,开始改革。(2)内容。农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政治对斯大林个人崇拜进行批判,平反冤假错案(3)评价。冲击了苏联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未能从根本上打破苏联模式的框架。苏共“二十大”(1)在1956年2月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作中央工作报告,在国
6、际方面强调了两种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国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恢复和加强法制;党的建设方面,赫鲁晓夫要求批判“个人崇拜”,恢复“集体领导原则”。(2)苏共“二十大”表明,赫鲁晓夫试图通过批判斯大林,为推行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辟道路。2.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苏联改革未能摆脱苏联模式,说明改革艰巨性。3.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战后苏联改革的内容,说明改革的重要性。2.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2)结果。冲击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苏联的军事实力、综合国力增强,成为超级大国。20世纪70年代,改革停滞,苏联陷入困境。3.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经济:制定“加
7、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政治: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影响苏联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1991年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苏联完全解体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被称为“苏联模式的掘墓人”,也是“苏联模式的守墓人”,主要是指他既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但又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探究点一新经济政策1.探索方案材料“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
8、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列宁思维交互:列宁为在俄国建成社会主义提出了哪两种方案?这种探索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提示:方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启示: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2.土地出租材料全俄苏维埃中央委员会于1922年5月22日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为3年,特殊情况可为6年。法令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但主人必须和雇工一起劳动,另外在承租土地上不得使用雇佣劳动力。法令还允许选择使用土地的形式,采用村社、个体经济的或集体经济的形式。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思维交互:土地劳动使用法具有怎样的特点?起
9、了什么作用?提示:特点: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严格限制剥削性质的租佃关系; 在国家的直接监督下进行。作用:适应了当时农村发展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发展。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1.突破: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新经济政策充分说明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2.实质: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苏俄政府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与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3.特点: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与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作
10、用: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俄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保证了苏俄稳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5.借鉴:苏俄政府采取的新经济政策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探究点二苏联模式及其改革1.苏联模式材料它实行工商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其他一些不受国家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是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的办法实行高积累高投资,发展粗放型经济
11、。它片面发展重工业,建立准军事型的经济,以此赶超资本主义国家。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思维交互:苏联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何评价苏联模式?提示: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片面发展重工业,剥夺农业和农民。评价:苏联模式是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形成的,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从长远看,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2.赫鲁晓夫改革材料1962年9月9日,哈尔科夫经济学院教授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计划、利润、奖金一文。文章建议利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于
12、产品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完全由企业自定。他还主张把盈利作为衡量企业好坏和规定奖金多少的标准。经过一年多的讨论和试点,政府着手起草并制定新的企业条例等改革文件。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思维交互:该文章体现了苏联企业改革怎样的新思路?提示:采用经济手段管理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3.勃列日涅夫改革材料20 世纪70 年代,苏联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把科技发展的重心也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 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图为苏联火箭。中外历史纲要思维交互: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苏联为了与美国进行军
13、备竞赛,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无法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改革逐步走向失败。一、苏联模式的特点、评价及启示1.特点:(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2.评价:(1)积极作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2)消极影响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
14、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3.启示:(1)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要注意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协调发展,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3)注意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改革僵化的模式,注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异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失败原因未能从根本上打破苏联模式的框架只是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
15、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同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1.19211922年,苏俄逐渐出台农民要上交的实物税,种类有18种,包括粮食、饲料、油料作物种子、马铃薯、干草、奶产品、肉类、鸡蛋、家禽、蜂蜜、羊毛、亚麻及大麻纤维、皮革原料、皮货、小动物、烟草和蔬菜等。这一政策()A.反映出苏俄生活必需品丰富B.易增加苏俄税收的社会成本C.说明苏俄经济部门比较健全D.符合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1921-1922年苏俄征收的实物税种类繁多,实物税的征收过程过于复杂,容易增加税收的社会成本,故选B。经过长期的战争,苏俄物资极
16、度匮乏,排除A;税种只体现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不能说明苏俄经济部门健全,排除C;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而材料说的是政府的税收政策,并不是商品贸易,排除D。【拔高训练】1923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十二大政治报告中说:“我们的观点是,托拉斯是完全处于国家的控制之下的国家机构。”1927年,苏联在一份法令中取消了赢利作为托拉斯经济核算活动主要目标的概念。这反映出苏联()A.加大了扶植垄断组织的力度B.发展了新经济政策的理念C.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已经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解析】选C。根据材料“1927年,苏联在一份法令中取消了赢利作为托拉斯经济核算活动主要目标的概念”可
17、知此时苏联加大对工业经济的控制力度,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选C。根据材料“1927年,苏联在一份法令中取消了赢利作为托拉斯经济核算活动主要目标的概念”可知此时苏联减小扶植垄断组织的力度,排除A;根据材料“1927年,苏联在一份法令中取消了赢利作为托拉斯经济核算活动主要目标的概念”可知此时苏联加大对工业经济的控制力度,取消了新经济政策的理念,排除B;1936年苏联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涉及时间“1927年”不符,排除D。2.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收售农副产品价格的统计产品付给农庄的收购价格零售给居民的价格小麦(每公担)10卢布10戈比216卢布牛肉(每千克)2155戈比7卢布60戈比
18、牛奶(每公升)914戈比11.5卢布(注:1卢布=100戈比) 上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苏联()A.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B.集体农庄生产的效率C.工业建设资金的来源D.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解析】选C。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收售农副产品价格”,可知苏联政府对农产品低价收购并高价出售,为工业化建设积累更多资金,故选C。政府高价出售农产品增加了居民生活成本,不利于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排除A;材料说的是农副产品的价格而不是生产效率,排除B;材料与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关系不大,排除D。3.1958年,赫鲁晓夫提出力争1961年前肉类、牛奶、黄油的人均产量赶上和超过美国,并要求各地党委书记向保证一年肉类
19、增产两倍的梁赞州委书记拉里昂诺夫学习。这一举措()A.扩大了地方发展经济自主权B.未能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C.顺应了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D.是经济新模式的重要探索【解析】选B。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材料中“要求各地党委书记向保证一年肉类增产两倍的梁赞州委书记拉里昂诺夫学习”相符,故选B。扩大了地方自主权,与材料不符,排除A;“加速发展战略”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制定的,与“1958年,赫鲁晓夫”不符,排除C;“力争1961年前肉类、牛奶、黄油的人均产量赶上和超过美国”是苏联长期执行的计划指令,排除D。4.新经
20、济政策实行仅仅一年时间,列宁就强调:“我们可以十分坚定地说,我们已经可以停止而且正在停止我们所开始的退却我们走得比我们能够控制的远了一些,但斗争的逻辑就是这样。”这反映出()A.列宁科学分析了当时苏俄国情B.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存在政治考虑C.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工业化目标D.计划经济体制在苏俄已开始出现【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新经济政策在实行一年之后国家领导人就有将其叫停的打算,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就是缓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政治危机,因此可以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存在政治考虑,故选B;材料中列宁的分析没有涉及苏俄国情,更多的是基于政治考虑,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是否实现工业化目标
21、,排除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出现时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5.人民委员会确定了在1115年内完成电气化计划,与外国资本建立了二十个联合股份公司,采用私人企业以及合作社形式来发展手工业。这反映出当时苏俄政府实行()A.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计划经济体制【解析】选C。根据材料“与外国资本建立了二十个联合股份公司,采用私人企业以及合作社形式来发展手工业”可知,当时苏俄政府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正确;三大改造属于中国的改革,A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否定市场
22、和商品货币关系,将大中型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因此不可能出现联合股份公司,B错误;计划经济体制是政府用行政命令管理和规划经济的体制,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新经济政策,而不是计划经济体制,D错误。【备选习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确定自由贸易原则,允许进行小工业商品以及农产品的私人贸易,来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没有收回国有的小企业,仍归业主所有,已经国有化的小企业则租给私人或合作社。简言之,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归国家经营,中小型企业归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商品流通、自由贸易。当时在苏俄,列宁的指导思想是由“直接过渡”变为“迂回过渡”,表面上是“退却”,其实质是在国家的
23、主导下的一种“激进式”的推进。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材料二时间理论内容19781984年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在农村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以及对部分工业企业实行扩大自主权的改革19841992年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体制、投资体制、财政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都进行了以引进市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19922003年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通过市场流通领域改革,健全了市场规则、整顿了市场秩序;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探索建立了多层次
24、的社会保障制度2003年至今进一步肯定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邹东涛等发展和改革蓝皮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列宁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新经济政策相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施的主要特点。(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当
25、前经济改革的认识。【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归国家经营,中小型企业归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来看,新经济政策分类制定政策,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实施国家资本主义;依据材料“表面上是退却,其实质是在国家的主导下的一种激进式的推进”来看,新经济政策表面“退却”实际是“激进式”改革;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的手段相互配合,获得的成就非常显著,但实施时间很短。第(2)题依据表格内容来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阶段分明,而且注重渐进性和长期性相结合;依据所学可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借鉴与创新结合,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社会保障
26、制度。第(3)题综上回答并结合所学来看,随着国情的变化,改革势在必行,但一定要符合国情,遵循客观规律;而且可以稳步改革,注重可持续发展,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惠及民生。答案:(1)特点:表面“退却”实际是“激进式”改革;分类制定政策,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成就显著但实施短暂;利用商品、货币、市场的手段。(2)特点:阶段性分明;渐进性和长期性相结合;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借鉴与创新结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3)认识:改革势在必行;遵循客观规律;必须符合国情;借鉴先进经验;稳步改革;惠及民生;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