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经济社会发展史综合运用(10年广东卷)38(28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6分) (2)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早期的留学生主要前往欧美,20世纪初兴起留日热潮。为何日本此时成为中国人留学的主要目的地?(8分) (3)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9分
2、) (4)中国“农民工”群体在1978年后迅速扩大,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解析:(28分)(1)商品经济发展;反映市民生活的文艺作品大量出现,如清明上河图、宋词、话本等。(6分)(2)明治维新,日本富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推动,留学日本较为便利。(8分)(3)“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力量壮大;中国工人阶级具有革命性,在民族危机、学生运动、十月革命影响下,政治上觉醒。新中国成立,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工业化。(9分)(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5分)(
3、10年新课标卷)40(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
4、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
5、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解析:本题从中外联系的角度考查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以材料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比较中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三问则是以恩格斯的历史前提为中心,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三问对能力的考查层层深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6分)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
6、业化)(4分)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发展迅速;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认识。(13分)(10年四川卷)39(20分,39题第(3)、(4)小题为历史题)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四明清时期,星罗棋布的江南市镇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农村居民出户,不到十里就有一个市或镇可以买卖货物。市镇的地位大致在农村与府城之间。苏州府城位于
7、江南水网的中心地带,各主要水路把郊区市镇与苏州府城紧密地连在一起。(据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等)材料五(3)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 3分)分析其积极意义。(4分)【答案】:(3)(7分)特点:大多位于交通便利之地;数量众多,分布密集;地位处在城市和乡村之间(3分)。意义:加强城市与乡村的联系;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解析】:从材料四中的关键句“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不到十里就有一个市或镇”、“市镇的地位大致在农村与府城之间”等概括特点。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简析积极意义。 (4)图17反映了1846-1900年上海城区构成的演变过程。以图中的年份为序,描述这一过程,(
8、3分)概括上海城区变化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示变化对当地经济的影响。(6分)【答案】:(4)(13分)过程:1846年,上海城区包括旧城区与英租界;18461861年,增加了美、法租界;18611900年,在旧城区与法租界之外,英、美租界进一步扩大为公共租界(3分)。特点:城区规模不断扩大;老城区规模长期不变;城区沿苏州河、黄埔江发展;租界扩张是造成城市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4分)。影响:经济主权受到损害;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生产方式出现;近代城市开始兴起(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解析】:从图17中的草图及图下的说明归纳不同时间段上海城区构成的变化。从城区规模、城区地形、租
9、界日益扩张增大等角度归纳特点。从国家主权、经济基础、生产力、社会生活等多角度分析影响。(10年上海历史卷)5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点是 A.主人和农民之间有雇佣关系 B.具有商品货币关系 C.有自营地和份地的区分 D.自给自足的经济体解析:D。此题为比较题,中世纪的庄园在第1分册,课文的描述如下: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国会、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典型庄园的耕地大致包括三部分: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和自由农民分地。东汉后期的庄园在第2分册第10课,在讲述东汉的衰败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豪强势力的不断膨胀,豪强地主拥有
10、“连栋数百,膏田满野”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经济上自给自足,非常富有。所以从课本描述,可以得出ABC都是错误的。(10年福建卷)38(37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材料三 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 材料四 中
11、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8分)(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12分)(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
12、历史现象的原因。(12分)(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5分)【点评】此题侧重对经济史和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古今贯通、中外结合,同时结合了工业发展、人均GDP与民生等热点问题的考查。(1)【评析】此题考查曲线图表的解读和概括能力,同时审题要把握比较和走势两个关键词,答案中要体现中与西欧三时段的走势,同时要体现两者的异同。 【答案】A段:中西大致保持一致,走势相对平稳,中国略高于西欧。 B段:中国稳定不前,西欧超过中国并持续上升。 C段:中国总体下降,西欧加速上升。(2)【评析】此题考查知识的调用能力,解题要懂得题目的转换,不考虑
13、人口因素来分析人均GDP实际上也就是分析影响这时段经济发展的因素,此类问题一般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 等几个方面分析。【答案】中国:自然经济为主;君主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思想文化专制。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民主思想发展。(3)【评析】此题第一问不难,第二问考查阐述和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突破口还是在于审题环节,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实质上还是要说明这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特征和局限问题。【答案】特点:中国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增长速度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原因:近代中国工业产值基数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落后的社会制度;动荡的社会环境;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压制 (4)【评析】此题以中国80年代发展为中心,横纵向对比总结【答案】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加强区域合作,顺应全球化潮流;重视科技创新、理论创新;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