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南京三中2013届北楼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 【课型】:复习【课时】:3 【备课时间】:12-10-18 【主备人】孙微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12年考试说明(1)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3)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知识归纳一、俄国十月革命1、背景(1)经济:俄国_有了一定发展,但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2)政治: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3)国际:
2、一战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环节。2、进程(1)二月革命:1917年3月,在彼得格勒爆发,推翻罗曼诺夫封建王朝,出现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2)四月提纲: 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革命的任务,即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 转变的任务,并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希望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3)“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转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召开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3、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世界上第一个 ,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3、历史意义(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_,为俄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2)打击了_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3)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_的新局面。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_时期。2.目的: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 、 ,支持红军,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3.内容:(1)农业:实行 ;(2)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3)流通:取消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
4、国家统一分配,实行 ;(4)实行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是苏俄在战争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5.评价:(1)适应了战时需要,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2)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三、新经济政策 1.原因:(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1921年2月,海军基地发生兵变。2.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 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由支配;(2)工业:解除对大部分小企业和部分中
5、型企业的_,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 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3)流通与分配:允许商品买卖和自由贸易。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特点(实质)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利用 来促进生产发展。4.意义:(1)调动了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很快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2)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四、斯大林模式1.背景:1922年底,苏联成立。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_被取消。2.表现优先发展_,其资金来源于农
6、业和轻工业。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_。推行_运动,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3特点: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_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4评价功绩: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_。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片面发展_,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其生产积极性。长期的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五、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1)内容:农业方面(改革的突破口):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垦荒和种植 运动。工业方面
7、: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 。扩大地方权力。(2)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2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1)内容:经济上:推行“加速发展战略”,对经济体制进行重大改革,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政治上: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逐渐背离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领导地位。(2)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
8、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拓展与探究探究一:俄国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比较1.相同点:领导力量基本相同,都是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2.不同点:(1)革命对象不同: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2)革命性质不同: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3)结果不同: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4)影响不同:二月革命结束了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十月革命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究二: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实质及意义是什么?1原因:新经济政策出现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分析: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战时共
9、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从深层次上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找新途径和新模式。2实质:从农业、工业、流通和分配制度方面来看,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基本上是相反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它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战时共产主义则彻底否定商品货币关系,是一种战时应急机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意义(1)巩固了工农联盟,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加速了国民
10、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式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例1】“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例2】1921年10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下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11、中,包含“旧东西”的有()实行粮食税 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允许自由贸易AB C D探究三:如何认识苏联的工业化?1必要性:工业化建设开始前的苏联,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的农业国。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2与西方国家工业化的不同:苏联工业化的特色在于优先发展重工业。4工业化的过程:1926年,苏联进入了工业化的建设时期;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1932年苏联完成了一五计划。从1933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
12、也于1937年提前完成。至此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工业总产值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实现了国家工业化。5存在的问题: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削弱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给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例3】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
13、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例4】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探究四:建国初中国的经济政治体制与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关系?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影响?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1.关系:“一五”计划时期,中国以苏联为榜样,通过“三大改造”建立了
14、纯粹、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成了以高度国有化为基础,以行政手段为主配置资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建设方面,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成了一大批重工业项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工业上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赶超战略,发动了“以钢为纲”的大跃进运动;农业上,在苏联农业集体化模式的影响下,中国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2.影响:这种体制忽视市场机制与价值规律的作用,忽视民主与法制,导致个人高度集权。在我国由于该体制推行,“左”倾路线占主导,计划经济居绝对支配地位,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产生。3.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上开始改变政府管理
15、经济的模式,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并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农业的发展。政治上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防止个人专断。探究五:二战后苏联领导人的改革有何共同的背景?改革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1)背景: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如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战后面临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苏联的经济却日益衰退和恶化,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2)侧重点: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戈尔巴乔夫则是先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后来又很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探究四: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
16、道路。(2)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3)任何经济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都应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改革与之适应。巩固与测评1历史性的转折:1917年俄国革命中写道:“二月革命的胜利是在彼得格勒决定的,莫斯科和其他大城市、外省以及前线,基本上是平静地、和平地接受了2月底3月初彼得格勒的事变。外省的二月革命被称为电报革命,这一说法反映了地方上二月革命的实际过程。”“电报革命”的出现集中说明A革命的影响仅限于彼得格勒 B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成熟C俄国社会反对进行暴力革命 D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2列宁在1917年8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说:“第一
17、次革命高潮提出的,我们党过去宣传的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曾使革命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现在和平发展和政权无痛苦的转归苏维埃已不可能,因为政权事实上已经转移到反革命的资产阶级手中”。文中“第一次革命高潮”是指A1905年革命 B二月革命 C1908年革命 D十月革命3苏俄革命早期领导人加米涅夫说:“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A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B退出一战的要求C四月提纲中的主张 D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4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
18、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B人民迫切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5阅读右边漫画革命后的俄国士兵,指出士兵在革命胜利后不可能遇到的现象是A政府退出一战,自己不必去前线打仗 B残酷威严的沙皇再也不能胡作非为C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D长期流亡国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回到俄国 6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记者六镜人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
19、政府,经新组织革命军事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电文中的“广义派”“政府”分别指A. 俄国共产党 沙皇政府 B. 俄国共产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 布尔什维克党 沙皇政府 D. 布尔什维克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7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取得了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的阵线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A B C D8列宁在评价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
20、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91921年春,俄国一些地区发生饥荒。列宁和中央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度过饥荒。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这表明( )A.农民从根本上反对苏维埃政府 B.农民阶级愚昧落后思想觉悟不高C.农民要求恢复沙皇专制统治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10.历史的经验表明,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
21、作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20世纪20年代初,俄国得到“历史的青睐”,是因为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A. B. C. D.11.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回忆20世纪20年代的情况时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产品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了。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材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了政治形势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稳定了物价 促进了商业的发展A. B. C. D.12.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
22、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来13.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的大会上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的情况良好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称其为独立国家。”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迅速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农业集体化运动14.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
23、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15、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请问:造成当时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的主要原因是A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
24、致食品短缺C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 D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16.赫鲁晓夫时期,从1954年起苏联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在这些地区新建了大量的国营农场。1960年前,全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其中1/3是新垦地提供的。但到20世纪60年代末,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并且许多地方变成寸草不生的荒漠。下列对上述材料看法正确的有赫鲁晓夫的改革采用了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办法 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科学的态度,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赫鲁晓夫的改革认识到了苏联农业改革的根源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A. B. C. D.17.一些史学家认为
25、:“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18.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D.东欧剧变的影响来19(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请回答:(1)图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和图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4分)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