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9讲史观与史学研究 史观精讲1文明史观 理论阐释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1 2012新课标全国卷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
2、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点拨运用(1)注意分析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从纵向与横向、类型与范围等角度理解,要客观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2)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如中国古代“东学西渐”、近代“西学东渐”等。理解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借鉴、碰撞与交融的特点,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3)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查,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查中华文明的演进,同
3、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4)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比如要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运作方式和法律的现实意义,等。2现代化史观理论阐释现代化史观也称近代化史观。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即生活方式、习俗的变革。现代
4、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2 2014福建卷 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A缩小城乡差距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C推动城市化进程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点拨运用(1)注意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理解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主线;从横向角度理解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内容,主体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同时注意从横向角度分析对比中国与世界近代的相互影响与借鉴。
5、(2)注意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模式。世界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各国国情决定。(3)理清人类步入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一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如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国家;二是外部刺激型,是回应和学习,如亚非拉落后国家。(4)防止认识现代化的几种偏差: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世界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需要客观评价认识。如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不能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现代化有西化的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态度是既保持民族独立、
6、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3全球史观 理论阐释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看待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开辟。贯穿的主线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注重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联系和互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重视全球范围内整体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3 2014江苏卷 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
7、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点拨运用复习备考时,主要注意以下角度:(1)注意全球史观考查历史视角:一是从全球的视野和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查和研究世界历史;二是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生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查世界历史的新视角;三是从纵向和横向角度,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人类交往的历史,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四是注意
8、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将中国历史发展置于世界历史发展大背景下考查。(2)把握人类历史整体化的进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3)树立用“全球史观”观察问题的正确态度:一是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的可能和必要的根据;二是在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要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三是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4社会史观理
9、论阐释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的进步。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小人物”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本质上体现了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4 2014浙江卷 从甲图到乙图,表明()甲图清初男子剃发蓄辫乙图民国初年男子剪辫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
10、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点拨运用(1)明确社会史观包含的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2)归纳新课标教材涉及的社会史观问题,挖掘隐性的中外社会问题。如美国罗斯福新政稳定社会的改革措施、苏俄(联)新经济政策、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等。理解社会民生问题,明确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分析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
11、影响;注意梳理中外历史上的社会转型问题、自然环境问题、动乱或战乱问题、人口迁移问题、社会生活的变迁问题、婚姻习俗变化等问题。 (3)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研究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要突出如何借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5生态史观理论阐释生态史观是生态学和历史学“杂交”的产物,其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观研究的主旨。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二者的关系,生产
12、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这突出表现在自然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等,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5 2011安徽卷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反思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B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C科技发明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D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 点拨运用(1)运用
13、生态史观纵向梳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在渔猎时代,人类数量有限,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对自然的影响(保护和破坏)都十分有限。在农业时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局部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在工业时代,人类更大规模更广泛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在未来时代(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时代),我们应充满信心地相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时代一定会到来。(2)运用生态史观横向梳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与气候的关系、人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人与水资源(江河湖海等)的关系、人与生物资源的关系、
14、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等方面,更具体地分析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得与失。6唯物史观理论阐释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特点。 6 2012广东卷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
15、夫改革的必要性点拨运用(1)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梳理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或历史发展进程。如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创新: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罗斯福新政。利用阶级斗争理论分析理解战国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级。利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宋元明清时期经济对思想文化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并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等思想出现
16、。(2)熟练掌握重要的唯物史观理论观点,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斗争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如主客观两方面、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全面与片面的观点等。(3)注意防止看待历史问题的偏差: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犯了全面论或以偏概全的错误等。7革命史观理论阐释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时代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
17、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革命史观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查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新史学发展革命史观更多地表现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传承。7 2013山东卷 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
18、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点拨运用(1)运用革命史观看待中外历史的发展进程: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梳理中外社会历史上引发社会革命或改革的主要矛盾,注意阶级社会里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认识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的历史特征,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如中国近代110年就是一部民主革命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史,其中贯穿始终的主题线索就是社会矛盾的变化。(2)理解革命史观考查的内涵和特点:革命史观考查多是通过题目渗透着革命史观看待历史事件或现象,考查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从现实革命斗
19、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同时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基本规律。 (3)防止错误运用革命史观的偏差:一是不能从一个国家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角度理解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二是错误地运用唯心史观、英雄史观看待历史问题,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三是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未能立足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如运用多种史观看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分析评价、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的认识等。 史学研究1史料鉴别与运用理论阐释(1)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
20、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详细地说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间接依据,在历史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靠这些资料才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获取历史结论。(2)史料的分类按表现形式分:文献史料(指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的各种物件)与口述史料(口头叙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按资料价值分:第一手史料或原始史料,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发生时代遗留下来的材料,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转述、记录或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这类史料划分跟以上三类史料的关系是:
21、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文献史料中第二手居多;口述史料辗转相传,需要仔细甄别。其他史料分类:分为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与无意史料(官方无意遗留下来的档案、文件及私人日记等);“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私家编撰史书或民间记载)。从史料价值看,无意史料多为第一手史料。1 2013浙江卷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点拨运用(1)注意储备基本的史料研究的基本知识。
22、一是明确历史资料的分类;二是确定研究类型,学会史料真伪的甄别: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运用史料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一般有: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选取客观、公正、准确的史料;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2)注意展开史料问题探究性学习。一是围绕问题收集史料;二是针对问题解读史料;三是根据史料论证问题;四是依托史料重现历史;等。强调学生解读辨析史料与历史现象的实证与判断能力,然后得出正确的结论。2史料研究方法理论阐释(1)史料研究就是利用史料的搜集、
23、考订和编次,论证历史现象的真伪、获取历史结论的方法,简单地说是考查史学思想、历史观、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等理解运用。(2)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即运用计量史学、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法;历史比较法,将相同或相似的历史现象放到一起进行分析比较,获取结论;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法或者历史结构分析法,运用历史发展的结构或阶级立场角度研究历史;其他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考古学方法、理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民族学方法、民俗学方法以及自然科学的方法等。2 2014安徽卷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
24、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点拨运用(1)明确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明确历史学的基本要素:史料、史料理解、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掌握历史研究的步骤,即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历史评价。(2)储备研究必要的史学知识、史学研究方法、史观。历史学科的特点具有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过去性、具体性、阶段特征性、因果性、借鉴性、综合性的特点;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多种史观分析思考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3)掌握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研究者的立场不同。如站在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立场上;站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等。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注意史学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