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8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55480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8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8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8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8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8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8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8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8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8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8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8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8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8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8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8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8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8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8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8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8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8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题38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程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素养点拨1.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2.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一、新青年与新觉醒1.背景:(1)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2)

2、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3)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在这股尊孔复古逆流面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2.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开始。(2)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3)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4)中心: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1.正确认识尊孔复古的实质就是复辟帝制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

3、的思想基础,尊孔复古是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制造的舆论,其实质就是复辟帝制。2.正确认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它实质是推动新思想在北京大学传播,让资产阶级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思维引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素养点拨1.从唯物史观角度辩证看待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注意将新文化运动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家国情怀与当代中国社会热点进行关联理解。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1.实质: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2.基本内容:(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3.主要代表:

4、(1)陈独秀认为科学就是“赛先生”,民主就是“德先生”;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2)李大钊认为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批判尊孔复古反对复辟帝制。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3)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4.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积极影响。思想解放运动: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促进民众觉醒:成立社团,宣传新思想,出版刊物,推动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高涨。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

5、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消极影响: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图示法巧记“三个提倡”之间的内在联系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1)辛亥革命虽然完成了政治体制的变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部分完成了反封建的任务,但是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多数国民愚昧,新文化运动正是为了启蒙国民思想。它在思想文化领域冲击愚昧专制,冲破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继承了辛亥革命的反封建任务,并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素养点拨考查唯物史观中辩证看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1.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是其他非科学社会主义和

6、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所无法比拟的。2.通过宣传论战、鉴别比较、实践扬弃,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3.在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和阶级属性发生了变化,他们必然要选择能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指导思想。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原因:(1)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3)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过程:(1)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

7、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社团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思想转变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面向工人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劳动界劳动者等刊物3.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探究点一新文化运动 材料一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陈独秀孔子

8、之道与现代生活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李大钊思维交互:(1)依据材料回答,李大钊为什么说“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鲁迅为什么说孔教是“吃人的礼教”?提示:因为儒学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因为封建统治者利用封建礼教使人民成为封建统治的牺牲品。材料二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思维交互:(2)材料二中“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

9、,中国人如何“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的?结果如何?陈独秀提倡的“伦理的觉悟”是什么?提示:“学术觉悟”:洋务派“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开展了洋务运动。“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结果都失败了,未能拯救中国。“伦理的觉悟”:用资产阶级的民主和科学取代封建纲常。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之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之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

10、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思维交互:(3)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如何认识儒家思想的?基于此他们提出了什么主张?提示:认识:儒家思想维护了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或:打倒孔家店)一、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1.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民主与科学。这里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包括科学法则和精神,民主主要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其实质是用理性反对奴性、反对封建迷信,以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以五四运动为界,后期新文化运动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学习苏俄之路。二、新文化运动和维新思想对待孔子与儒

11、家思想的不同1.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运动创造历史根据。2.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三、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新”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3.新思想:指导思想,前期是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

12、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四、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1.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思想文化层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2.新文化运动为新思想发展开辟了道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3.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4.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探究

13、点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材料一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思维交互:(1)结合材料一,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题目:庶民的胜利。“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俄国的十月革命。变化: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材料二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

14、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毛泽东(1945年4月)思维交互:(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提示: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就传入了中国,但传播缓慢,影响很小;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材料三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于是,在这种选择和限制的统一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和理论由此,新民主主义革命一面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一面又成

15、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导。沿着这条道路,中国人在千辛万苦之后取得了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思维交互:(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和表现。提示:原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可能完全照搬俄国的经验。表现: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意义1.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2.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

16、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角度一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2020海南新高考)1927年8月1937年6月,一大批共产党人和受共产党影响的知识分子不惧“白色恐怖”的威胁,仍翻译出版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时人评论道:“在这时,一个教员或一个学生,书架上没有几本马克思的书,总要被人瞧不起的。”这反映了()A.社会各阶层认清了资本主义本质B.革命志士坚定的理想信念C.知识分子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D

17、.中国民主革命出现新高潮【解析】选B。材料“在这时,一个教员或一个学生,书架上没有几本马克思的书,总要被人瞧不起的”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中间得到传播,也说明了当时革命志士坚定的理想信念,B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存在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之争,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角度二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新文化运动带来的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2.(2019全国卷T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

18、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解析】选A。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转向。前期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科学等思想;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行,人们对西方民主制度进行了反思,特别是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压倒启蒙;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后传入中国,五四运动以后在中国进一步传播,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民主”出现次数大幅减少,“革命”出现次数大幅增加,正反映了这种转向,故 A正确。3.(2019全国卷T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

19、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解析】选B。根据1916年、陈独秀、青年杂志等信息可以判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陈独秀强调个人人格,个人权利的重要性,提倡民主、自由,他最后将矛头指向传统的“道德政治”,故B正确。陈独秀在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故A错误;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故C错误;1916年马克思主义尚未传入中国,故D错误。角度三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2019全国卷T30)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

20、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解析】选D。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理论来源于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列宁率先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描述中国的社会形态,材料反映了这一理论在中国社会有识之士中影响较广,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在中国得到传播,故D正确;材料说的是“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而非整个“知识界”,故A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官僚资本主义,故B错误;C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5.(2018全国卷T29)

21、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解析】选C。依据材料“1920年”“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可知,这与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日益增强有关,马克思主义主张依靠工人阶级改造社会,故C正确;1920年是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成为后期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材料批评社会改良活动,并不主张用民主与科学观念改良中国,故A错误

22、;实业救国运动与题意无关,故B错误;“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与题意不符,故D错误。角度四综合考查6.(2017全国卷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解析】围绕着“旷古未有的变局”这一关键信息,可知本题是

23、要考查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材料呈现从“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到“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全过程,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角度选取自己熟悉的史实来全面论述,注意标题要围绕“中国近代化”来拟定,论述的史实要典型,有利于突出主题,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以及新文化运动等史实,注意史论结合,最后还应当有小结和回扣。【答案】略。【备考策略】(1)从备考方向上看,多角度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作用。(2)从社会热点上看,关注思想界的变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1915年科学杂志创刊号载文:“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

24、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材料认为,近代中国()A.唯有学习西方才能强国B.必须坚持民主与科学有机统一C.应该开展学术思想革命D.发展民权必须依赖学术的进步【解析】选B。根据材料“1915年科学杂志创刊号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倡导学习西方的科学与民主,故选B,1915年,进入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新阶段,排除A;根据材料“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主张政治的发展与学术思想进步同步,排除C;同理,排除D。2.1919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独幕剧终身大事,讲述一个五四新女性反抗父母包办婚姻的故事,指出人有权利来决定自己的婚姻生活。这

25、反映了()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B.新式婚俗成为社会主流C.新思想宣传方式日趋大众化D.妇女政治地位得以提高【解析】选C。根据材料“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独幕剧终身大事,讲述一个五四新女性反抗父母包办婚姻的故事”可知,新思想采用戏剧的宣传方式来讲述故事,贴近百姓生活,日趋大众化,故选C;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没有变化,“五四新女性反抗父母包办婚姻”“指出人有权利来决定自己的婚姻生活”就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产物,排除A;1919年的中国,新式婚俗只是社会发展的方向,旧式婚俗仍是社会的主流,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了妇女思想的解放,无法体现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D。【拔高训练】读下表,由此可以推

26、知袁世凯的尊孔复古()国别代表人物言论英国骆赫(被派驻威海卫)至诚入孔教庄士敦(中国目前)当归于孔教沙俄盖沙令中国之新命必系于孔教日本有贺长雄等希望贵大总统再高升一步A.具有社会基础B.助推儒学退化C.占据舆论优势 D.得到列强支持【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英国、沙俄、日本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行为持支持赞同态度,故选D;尊孔复古遭到中国人民的反对,排除A;尊孔推动儒学发展,排除B;材料强调列强对尊孔复古的态度而非社会舆论,排除C。3.1918年,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指出:“由今而言,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机。

27、”为宣传“第三新文明”李大钊()A.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B.创办了半公开的共产党月刊C.在大学开设有关社会主义的课程D.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解析】选C。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作者为朱执信,故A错误;共产党月刊1920年在上海创刊,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主办的理论刊物,李达主编,故B错误;材料中的“第三新文明”是指马克思主义,1920年李大钊在北大开设了有关社会主义的课程,故C正确;1920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故D错误。4.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其主要意图是()A.关注国家存亡

28、,提倡思想启蒙B.提倡民主科学,推动社会进步C.彻底批判儒家传统伦理道德D.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析】选A。根据材料“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等信息可知,新青年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批评时政和讨论政治,而是救亡图存,即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A正确;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而不是目的,B错误;批判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并且“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C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新青年主要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没有涉及宣传马克思主义,D错误。5.1918年,傅斯年在文学革新申义中说:“今等差已泯,群政艾义。既有文言通用于士流,复有俗语传行于市民何若取而齐

29、之,以归于乎?”这表明他()A.推动新文化运动性质的转变B.推崇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C.主张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D.倡导文学的通俗性和国民性【解析】选D。“既有文言通用于士流,复有俗语传行于市民何若取而齐之,以归于乎?”这表明傅斯年主张文言文和白话文相融合,即倡导文学的通俗性和国民性,故D正确;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性质的转变,故A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故C错误。【备选习题】对于义和团运动,陈独秀在不同时期的评价不尽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陈独秀认为,产生义和团这个怪物,原因在于:第一、道教;第二、佛教;第三

30、、孔教;第四、以儒释道为精神的中国戏剧;第五、“仇视新学妄自尊大的守旧党”。由这五个原因,“造成了义和拳大乱;以义和拳大乱,造成了一块国耻的克林德碑”。“照上列的事实看起来,现在中国制造义和拳的原因,较庚子以前,并未丝毫减少,将来的结果,可想而知。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要想义和拳不再发生,非将制造义和拳的种种原因完全消灭不可”。摘编自克林德碑,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5期材料二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排外,看不见义和团排外所发生之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杀死德公使及日本书记官,看不见英人将广东总督叶名琛

31、捉到印度害死,并装入玻璃器内游行示众!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损害了一些外人的生命财产,看不见帝国主义军事的商业的侵略损害了中国人无数生命财产!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杀人放火的凶暴,看不见帝国主义者强卖鸦片烟、焚毁圆明园、强占胶州湾等更大的凶暴!义和团诚然不免顽旧迷信而且野蛮,然而全世界(中国当然也在其内)都还在顽旧迷信野蛮的状态中,何能独责义和团,更何能独责含有民族反抗运动意义的义和团!摘编自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向导周报1924年81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此时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并分析原因。【解析】第(1)题要

32、根据材料,首先指明陈独秀对义和团的认识,根据材料陈独秀分析了义和团这个怪物产生的原因,核心说明义和团是封建传统文化的产物,此运动造成了中国的困难,他没有认识到义和团对反抗外来侵略的重要作用。然后对陈独秀的认识进行评价,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评价,在积极性上:主要从此时新文化运动借助否定义和团来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宣传西方文化思考;在消极性上,主要从其对此时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一外部原因的忽略,从而对帝国主义侵略与义和团出现的认识因果倒置来分析即可。第(2)题第一问认识,根据材料中陈独秀分析了一些人只看见义和团排外,看不见义和团排外所发生之原因,最后得出义和团虽然“不免顽旧迷信而且野

33、蛮”,但是“全世界(中国当然也在其内)都还在顽旧迷信野蛮的状态中,何能独责义和团,更何能独责含有民族反抗运动意义的义和团”,充分肯定了义和团的爱国和民族反抗的作用,此时他对义和团认识是较全面的。第二问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20年代的时代大背景,可以从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开始、陈独秀身份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的确立等角度思考。答案:(1)认识:陈独秀认为义和团是封建传统文化的产物,造成中国困难的原因是义和团运动,没有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反对外来侵略的作用。评价:不足:对帝国主义侵略与义和团出现的认识因果倒置,忽略了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一重要的外部原因。积极:1918年,正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否定义和团运动实质是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弘扬西方文化,改变国民愚昧落后思想。(2)认识:比较全面地认识义和团运动,不否认义和团运动具有排外、野蛮迷信的同时,更侧重赞扬义和团运动具有的民族反抗积极意义。原因:1924年,国共合作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是时代强音。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党的最低纲领将“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作为最重要任务之一。国民大革命急需义和团运动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精神的鼓舞。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