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5341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卷一、单选题1. 经考古发现,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已有1万多处,其主要文化遗存分布如下图所示。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A. 早期人类的单一性B. 中华文明的多源性C. 国家起源的复杂性D. 远古传说的神秘性【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图中信息可知,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全国各地都有分布。据此可知,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故B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早期人类的单一性,故A错误;材料和国家起源、远古传说无关,故CD错误。2. 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目前,对这一记述最早的实物见证是西周早

2、期的青铜器(见下图)A. 司母戊鼎B. 四羊方尊C. 何尊D. 毛公鼎【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据所学可知,何尊是西周早期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C符合题意;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是商代青铜器的精品,A、B不符题意;毛公鼎是西周晚期毛公所作而得名,D不符题意。【点睛】何尊是西周早期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3. 有关夏商时期王位世袭制的表述错误的是A. 是我国早期国家制度之一B.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C.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D. 王位继承方式只有父子相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王位继承方式除了父子相传,还有兄终弟及的方式,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项表述

3、正确,不符合题意。4. 战国时期,变法成为历史潮流。其中,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是A. 李悝变法B. 吴起变法C. 商鞅变法D. 秦穆公变法【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商鞅历史上两次变法,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使秦国国力增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使秦确立了封建制度,所以是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最为彻底的改革,C正确;李悝在魏国变法,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的序幕,为吴起变法、商鞅变法提供了借鉴,A与题意不符;吴起在楚国变法,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而失败,B错误;秦穆公变法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D错误。5. 在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

4、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历史现象是A. 周公作礼乐B. 孔子办私学C. 百家争鸣D. 始皇焚诗书【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为了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故C正确;周公作礼乐是在西周,故A错误;孔子办私学是在春秋,故B错误;始皇焚诗书是在秦朝,故D错误。6.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A. 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B.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C. 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

5、和度量衡D.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被称为千古一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A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秦始皇在政治方面的功绩,“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是秦统一的影响,B不是材料主旨;“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是秦始皇统一后在经济上的措施,C不符题意;“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是秦统一的影响,D不是材料主旨。7. 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

6、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A. 完善选官制度B. 增加政府收入C. 强化君主权力D. 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从题目“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呈送上级”,可知是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从题目可知是秦朝的“上计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题目只是将治理情况汇编成册,呈送上级,并未涉及到政府财税收入,故B项错误。题目没有涉及君主权力,故C项错误。所以选D。8.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主

7、要描述的是( )A. 秦亡教训B. 汉承秦制C. “文景之治”D. “光武中兴”【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汉初推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思想,统治者勤俭爱民,建汉五六十年,尤其是文景时期,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C项正确;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汉承秦制是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而材料强调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秦朝采用法家法治思想,B项错误;“光武中兴”出现于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点睛】9. 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这一现象表明,氐人当时A.

8、 已经完全以农耕生活为主B. 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C. 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D. 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可知,氐族人能织布,善于种田,畜养豕牛马驴骡,这表明了氐人当时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C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氐族人的生活习俗,没有涉及“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B、D错误。10. 运用唯物史观,解释下图中现象出现原因是A. 铁器牛耕出现B.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C. 经济重心南移D.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答案】C【解析】分析】

9、【详解】由图中数据可知,北宋以后,南方人才比重逐渐高于北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唯物史观角度来说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经济重心南移影响到人才比重的变化,故C正确;铁器牛耕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A错误;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和人才比重的变化无关,故B错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和题意无关,故D错误。11.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评述的是A. 两税法B. 摊丁入亩C. 均田制D. 租庸调制【答案】A【解析】【详解】“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指的是唐朝的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改

10、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于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BCD项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不符合,排除。12. 一位清朝皇帝曾赋诗言志:“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诗中壮志因何事而发?A. 抗击沙俄入侵B. 设置伊犁将军C. 平定准噶尔叛乱D. 收复台湾【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清政府收复台湾。由材料“万里扶桑、水犀、岛门空、海隅、九壤同”等关键信息可判断出这一事件指的是清政府收复台湾,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抗击沙俄入侵”、“设置伊犁将军”、“平定准格尔叛乱”不符合材料“岛门空、海隅”等信息,故排除A、B、C三项。【考点定位】

11、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康乾盛世(上)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13.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 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 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 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 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六部制度能够提高行政效率,能够提高决策的周密程度,减少决策的失误率,选A。三省六部制度的目的不是在丰富官吏选拔手段,打破世家的特权垄断的也不是三省六部制度,推动宰相制度走向解体是在后来的明朝时期,BCD是均不能选的

12、。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14. 宋史记载,许唐“尝拥高费(资产雄厚)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贾(经商)”,后其子中举,许唐说“成吾志矣”。这反映了宋朝A. 科举制度影响较大B. 商品经济趋向没落C. 八股取士钳制思想D. 弃儒就贾渐成潮流【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贾(经商)”“其子中举,许唐说成吾志矣”,可知材料反映宋朝科举制度影响较大,商人希望子孙科举入仕,故选A;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排除B;明朝施行八股取士,排除C;商人希望子孙科举入仕,并非弃儒就贾,

13、排除D。15.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削弱六部的权限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由“直属六部”、“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等内容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权力,提高效率,故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6. 明朝万历皇帝因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曹署

14、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七、六,史称“万历怠政”,这实质上反映了A. 君臣之争引起官场混乱B. 内阁对皇权制约强化C. 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D. 君主专制弱化【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官僚们人浮于事的现象,其实这是政治体制自身存在严重弊端所造成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只是在描述材料中的现象,不是实质,不符合题意,排除;内阁是皇权加强的产物,内阁不会对皇权制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朝时期是君主专制加强的朝代,而不是君主专制弱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7. 中国古代有

15、一中央机构,保密性较强,不是法定的独立的政府衙门。它一方面可参议军国大政,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摘抄辑录的秘书部门。该机构是A. 中书省B. 尚书省C. 宣政院D. 军机处【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保密性较强,不是法定的独立的政府衙门,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故选D;中书省、尚书省都是唐朝法定的独立的政府衙门,排除AB;宣政院是元朝统治中国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不符合题意,排除C。18.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

16、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由此材料我们知道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A. 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B. 西方国家的侵略C. 人口压力的承重D. 农耕经济的落后【答案】A【解析】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等字眼意在强调其实是封建专制“制度”束缚了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而西方国家的侵略等其他三个选项均非“根源”,所以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 清代诗人黄遵宪曾写道:“水是光时日夏时,衣冠又是汉官仪。登楼四

17、望真君王,不见黄龙上大旗。”诗中描述的情形,主要是缘于南京条约规定A. 割香港岛给英国B. 超款2100万银元C.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D. 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登楼四望真君王,不见黄龙上大旗”反映的是领土被割让出去的遗憾,所以应该反映的是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故A正确;BCD与割让土地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登楼四望真君王,不见黄龙上大旗”,联系所学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解答。20. 某同学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列了一个大事年表,请你给这个表选个恰当的标题A. 农民阶级的抗

18、争和局限B. 农民阶级发展资本主义C. 农民阶级的英勇与智慧D. 农民阶级抵制外来侵略【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太平天国运动大事年表中的“金田起义”“太平军北伐”“追求财富平均”“领导集团内讧”等信可知,恰当的标题是农民阶级的抗争和局限,故A正确;大事年表中没有涉及发展资本主义,故B错误;大事年表主旨不是强调农民阶级的英勇与智慧,故C错误;材料没有农民阶级抵制外来侵略的信息,故D错误。21. 1864年,李鸿章主持购买了英国的一批修理机器,包括“汽炉、镟木、打眼、铰螺旋、铸弹诸机器”,自建了中国人的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这表明洋务新政A. 以自强、求富为目标B. 抵制了西方的经济

19、侵略C. 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D. 开始早期工业化的尝试【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李鸿章自建了中国人的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洋务运动对工业化开始了尝试,故D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自强、求富的目标,故A错误;材料没有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的信息,故B错误;洋务运动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22.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

20、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中日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由此导致了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有较大差别;B、C、D三项均不是中日双方对丰岛海战记述各异的原因。23. 孙中山曾说“欲求生产分配平均,亦必先将土地归公有,而后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这反映了他的哪一主张A. 民族主义B. 民权主义C. 民主主义D. 民生主义【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欲求生产分配平均,亦必先将土地归公有,而后

21、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指的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主张,故D正确;民族主义主张推翻清王朝统治,故A不符合材料信息;民权主义主张建立民国、保障民权,故B不符合材料信息;民主主义属于民权主义内容,故C错误。24. 歌曲南湖的船啊,党的摇篮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歌词中有一句是“南湖的船啊,党的摇篮,历史将从你这里揭开新篇”。其中“揭开新篇”指的是A.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B. 革命有了新政党领导C.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D. 人民军队创建的开始【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革命有了新政党领导,B正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在十月革命后,A排除

22、;北伐开始时间是在1926年,C排除;南昌起义标志着人民军队的创建,D排除。故选B。25. 1928年2月,彭德怀知道了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的根据地,对之非常推崇,并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感想:“秋收起义在农村,失败教训是盲动。惟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我敬润之为榜样,或依湖泊或山区。”这反映了A. 革命者对革命欠缺足够的反思B. 在城市发动革命仍然具有可行性C. 中国革命的道路逐渐清晰明朗D.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迫切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秋收起义在农村,失败教训是盲动。惟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我敬润之为榜样,或依湖泊或山区。”可以看出,中国革命的道路逐渐清晰明朗,即

23、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C正确;“反思”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A;材料强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排除B;当时没有抗战,排除D。26. 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表1 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 单位:%工人贫农中农富农商人知识分子地主465251122表1反映出当时边区A. 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B. 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C. 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七七事变揭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这一时期显然中日民族矛盾成

24、为整个中国的主要矛盾。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37陕甘宁边区进行民主选举”、“工人、贫农、中农、富农、商人及知识分子均占有一定的比例”可知这主要是为抗日战争服务,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是在1943年,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对富农、商人和知识分子的照顾主要是为抗日战争服务,并不影响政权的性质,排除;民族资产阶级显然没有参与其中,因此各阶级参加的说法错误,C排除;故选D。27. 1943年,中国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接着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订立新约。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苏德

25、战争爆发B.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C. 太平洋战争爆发D.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1943年,中国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接着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订立新约”可知,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外交上的巨大胜利,这是因为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了大量日军,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D正确;苏德战争爆发是1941年6月,与题意无关,A错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于1942年1月,B不符题意;太平洋战争爆发于1941年12月,与题意无关,C错误。28.

26、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份文献的历史地位是A. 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B.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C.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D.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C选项符合题意;1949年西藏尚未解放,A选项错误;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是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制定,标志

27、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BD两选项错误。29. 1954年,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该记者报道的会议是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C. 中共八大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1954年”“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代表来自社会各界人士,体现的是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28、故选B;1949年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1978年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A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30. “这一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这一胜利”指的是A. 银元之战B. 西藏解放C. 土地改革D. 抗美援朝【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中国的抗美援朝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D项正确;ABC项都是针对国内的,并不涉及国际影响,故 排除ABC。31. 在一场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军事较量中,新中国领导

29、人更坚定了加快国家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决心。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新中国A. 进行了土地改革B. 进行了三大改造C. 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D. 召开了中共八大【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在一场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军事较量中,新中国领导人更坚定了加快国家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决心”并结合所学可知,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新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C正确;1950-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为工业化准备了条件,A错误;进行三大改造是为配合工业化而进行的,B错误;1956年召开了中共八大,目标是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D与材料不符。32.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的

30、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到当时四名工人在简陋的条件下研制手表A. 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B. 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C. 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D. 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正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时期,材料中“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以及图片中工人在简陋的条件下工作,都是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的体现,故D正确;1953年已经开始一五计划,而不是国民经

31、济恢复,排除A项;“全面提升”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奋斗,而不是节约,排除C项。33.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A. 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B. 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D. 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答案】C【解析】【详解】从小岗村的率先包干到户,到中央支持包干到户,这体现出党和国家在改革进程中顺

32、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和探索,故C项正确;当时农村并不是发展多元经济所有制,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1992年提出的,排除B项;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34.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C. 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D.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

3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A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改革的开端,B错误;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是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C片面;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表现,D与材料无关。35.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A. 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B. 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C. 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D. 中美两国成战略同盟【答案】C【解析】A.项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建立外交是在1979年,A错误。B项,材料中说美国开始寻求解决办法,说明美国对中国不再是

34、之前的封锁与敌视,因此B项错误。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这个说法本身有问题,中美两国社会性质不同,而且即使在后来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中美之间只是不再对抗,双方关系还不会好到成为战略同盟的地步,因此D项错误。C项,从材料中,尼克松说开始寻求中美不再是敌人的办法,这就说明了中美的关系和之前的对抗于封锁时期有重大的变化,因此选C。【考点定位】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中美关系改善二、材料解析题36. 20世纪以来,中国外交与世界变局相互激荡:当前,世界又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期待能收回战败国德国原先

35、在山东攫取的特权。但英、美等国操纵的和会竟决定“日本将获有胶州租借地和中德条约所规定的全部权利”。强烈的反差激发了中华民族对公理与和平的强烈渴望。北京学生界发表宣言,指出此次会议“背公理而逞强权”。陈独秀指出:这个会议,与世界永久和隔得不止十万八千里。”爱国群众运动席卷全国。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 1954年,日内瓦万国宫,新中国在这里亮相,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建设性建议;2017年,在同一地点,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以双赢为前提、取代西方零和思维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1955年,中国代表团在万隆发出“求同存异”的呼声,中国的和平外交

36、进一步走向世界;60年后,习近平主席同其他国家领导人一起重温万隆精神,再次向世界发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声音。摘编自国纪平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投行的快速扩员、“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扩大就是最好的证明。摘编自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请回答:(1)据材料一,中国在当时世界变局中的诉求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强烈的反差”所引发的“爱国群众运动”,以及中国外交代表团的最终决定。(2)据材料二

37、,概括新中国外交一以贯之的鲜明底色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相关外交史实予以说明。(3)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所提出的国际关系新理念(4)百年中国外交经历了主权被侵犯到国际影响力增强的历史演进。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的主要原因。【答案】(1)诉求:强烈渴望公理与和平。运动:五四运动。最终决定: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2)鲜明底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史实: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建设性建议;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3)新理念: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主要

38、原因:中国对世界稳定与发展的贡献;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解析】【详解】(1)诉求:根据“期待能收回战败国德国原先在山东攫取的特权”可得出强烈渴望公理与和平。运动:根据“1919年”可得出是五四运动。最终决定:根据所学可得出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2)鲜明底色:根据所学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史实:根据所学可列举出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建设性建议;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等史实。(3)新理念:根据“习近平主席同其他国家领导人一起重温万隆精神,再次向世界发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声音得出”共同

39、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主要原因:根据所可得出中国对世界稳定与发展的贡献;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3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200余人。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用,如严复、詹天佑等。摘编自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材料二 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到1905年,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用兵中多为自费。在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邹容、黄兴等。民国时期,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他们中涌现出一

40、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而且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摘编自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材料三 1949年12月,在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动员国外留学生早日回国,统筹解决回国留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安排。50、60年代,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效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如邓稼先、钱学森等摘编自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留学生留学和归国情况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留学生归国的原因。以近代以来一位杰

41、出的留学归国历史人物为例,简评其志向情怀和历史贡献。【答案】(1)从主要学习技艺到全方位向西方学习;从服务于晚清政府到投身于社会革命;由政府派遣到多渠道留学,人数由少到多洋务运动的发展;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革命高涨;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急需建设人才;国家高度重视,成立专门机构妥善安排;留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热忱。简评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和材料二“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可以看出从主要学习技艺到全方位向西方学习;根据“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

42、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用”,“而且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可得出从服务于晚清政府到投身于社会革命;根据“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其中多为自费”可得出由政府派遣到多渠道留学;根据“总计200余人”“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可得出人数由少到多。背景:结合“19世纪70、80年代”“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这两个时间,可从洋务运动的发展;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革命高涨;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等角度概括。(2)根据“1949年12月” 这一时间信息,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急需建设人才的角度概括;根据“在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人成立“办理留

43、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得出国家高度重视,成立专门机构无善安排;根据“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放弃了优造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效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出留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热忱。简评:结合所学选取詹天佑作为简评的对象。詹天佑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之后他回国参与当时国家的铁路建设。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并著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他为中国近代的铁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