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2012语文全套解析一轮复习精品学案:1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考点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里所说的“浅易”是相对而言的,是相对于比较熟练地掌握教材中的文言知识、具有较强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生而言的。所谓“浅易”,主要表现在:文中涉及的词语及相关知识多为常见常用的,不需过多地了解选文的历史背景及创作背景就完全能够读懂。选文多为内容积极,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人物传记类文章或其他散文。考试说明对本部分的要求是:学案1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考点突破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试说明对于本学案内容的要求是
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B”。所谓“常见实词”,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这是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的。而从词义上看,这里所说的常见实词又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凡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过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都应当算作考查内容中的常见实词;当然,还包括一些中学生尚未直接接触到的而传世名篇中却经常出现的实词。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需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
3、汉语的差异现象。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些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种用法。“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这里大致表现为常见用法。所谓“用法”,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虚词的词性,二是虚词的语法作用,三是虚词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1.何谓“常见的文言实词”?高考中本部分有关的知识点有哪些?答案:所谓“常见的文言实词”,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这是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的。而从词义上看,这里所说的常见实词又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凡课文中不止一次出现过的古今词义既有联
4、系又有区别的实词都应当算作考查内容中的常见实词;当然,还包括一些尚未直接接触到的而阅读中却经常出现的实词。本部分知识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2.考试说明要求理解的文言虚词有哪18个?答案: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实词的考查常常是对某个实词提供四种解释,要求选出正确答案。或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或错误的一项。在2010年的18套高考试卷中,共涉及60多个实词;其中“薄”“治”“徒”“致”多次出现,双音节词出现7个。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只注意考试大纲中规定的120个常用实词是远远不够的,常见实词
5、应引起高度重视。对古今异义的考查,主要出现三种形式:在考查实词中综合考查;单独命题考试;在文言翻译中综合考查。对通假的考查也在对实词理解、翻译句子中得到体现。高考考试大纲规定了要考查的18个虚词,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从近年各省市考题出现的虚词情况看,有的省市的命题是超出18个虚词范围的。因此,我们在学习文言文虚词的时候,不能只局限在18个虚词内,要适当扩大范围。“常见”指出了考查范围,即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文中”是给出确定实词含义的具体语境;“理解”“含义”则说明高考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照搬
6、和死记,而是借助具体语境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在高考中主要有以下6种情况:考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分布常见文言实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文言兼词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C中的“适”是“到”的意思。【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顽固。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适合。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动词。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索 族:灭族。B.是时
7、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私:自己的。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道理。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共同。D 解析:共:通“供”,供应。2.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歉,谢罪。B.素善留侯张良 善:善良。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颁发。D.铁骑突出刀枪鸣 突出:表现优异 A 解析:B“善”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C“颁”是通假字,通“斑”。D“突出”是古今异义词,“突然出现”。文言实词推断释义9法 从字形推词义。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形声字分声符和意符两部分,其中的意符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从通假字推字义。文言
8、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根据词语结构推词义。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以推断词义。按互文推词义。互文这种组合格式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明确其中一个词语的意思就可据此推知另一个词义。凭对文推词义。在句中,如果表达的意思互为相反,其所用词语的一方对另一方就构成了反义。凭上下文推词义。即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推断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随文引申推词义。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去考虑。填补省略成分推词义。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将其添加到句中有助于推断实词含义。用析句法推词义。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确定词
9、类,再据词类推求词义。这种方法对解释跨几个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是相对的。一般说来,文言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在句子中充当主要成分,而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有的有实际意义,如代词、副词、介词、连词等;有的只有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如助词、叹词等。考试说明中对于文言虚词的要求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的限定。“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辨别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高考中主要有以下6种情况:考点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分布代词,代词是代替名
10、词的一种词类。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的词语。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分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况助词、语气助词等。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虚词。【例2】下列句子中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错误的一项是()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11、,因遗策 因:介词,趁着。B.东割膏腴之地 之:助词,的。C.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而:连词,表并列。D.以致天下之士 以:连词,表目的。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B。这里考查的都是常见的文言虚词,“因”应是“动词,沿袭”。A 文言虚词判定4法 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语法切入法。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虚词题常用的方法,可通过考察句子的语法结构对虚词的作用加以明确。语境推断法。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
12、义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进行判断。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在解答虚词辨析题时,如能辅之以技巧,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前提还是要靠平时积累。3.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B.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D.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解析:A乃:连词,相当于“于是,就”连词,相当于“才”。B则:连词,相当于“那么”。C之:助词,相当于“的”代词,指荆轲。D以:连词,相当于“来”介词,相当于“按照”。B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渔父莞尔而笑 及其所之既倦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之”字相同。B.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C.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之”字不同。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解析:而:连词,表因果关系连词,表修饰。之:动词,相当于“往,到达”助词,相当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