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7讲史学理论与史学研究一、史料鉴别与运用1史料概念: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详细地说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在历史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历史靠着些资料才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获取历史结论。2史料的分类(1)按表现形式分:文献史料(指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所遗留下的各种物件)与口述史料(口头叙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2)按资料价值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发生时代流传下来的材料,直
2、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转述、记录或运用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这类史料跟三类史料的关系是: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文献史料中第二手居多;口述史料辗转相传,需要仔细甄别。(3)其他史料分类:分为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与无意史料(官方无意遗留下来的档案、文件及私人日记等);“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私家编撰史书或民间记载);从史料价值看,无意史料多为第一手史料。 (2019浙江省“五校联考”高三考试)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描写乾隆实为内阁学士、浙江海宁人陈元龙之子,与雍正之女同日降生。雍正为增加与其他皇子争夺皇位的筹码,将两个婴儿互换。
3、乾隆即位后数次下江南正是为调查自己身世。而据日本东洋文库藏孤本海宁渤海陈氏宗谱第五修记载,陈元龙共育有二女一男,最小的儿子生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比乾隆大17岁,更不要说年长的两个女儿了。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有()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故金庸著作记载不可信研究历史人物须依靠家谱,故东洋文库藏孤本可信解开乾隆的身世之谜还需要借助其他更多种的史料只有正史清史稿才是记载乾隆出生的可靠材料ABC 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学作品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故错误;研究历史人物可以利用家谱,至于日本东洋文库藏孤本海宁渤海陈氏宗谱第五修中记载是否可信,需要多方史料考察研究才能下结论
4、,故错误;关于乾隆的身世之谜,需要借助各种史料加以考察和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故正确;清史稿是官方编订的史书,它可以作为研究乾隆出生的重要史料,但孤证不立,仍然需要借助多种史料加以研究,故错误。综上所述C项正确。答案C (20194月浙江选考,T26)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 ,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
5、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解析根据材料“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可知,材料说明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C项符合题意。答案C(1)注意储备史料研究的基本知识。一是明确
6、历史资料的分类史料;二是确定研究类型,学会史料真伪的甄别: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运用史料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一般有: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2)注意展开史料问题探究性学习。一是围绕问题收集史料;二是针对问题解读史料;三是根据史料论证问题;四是依托史料重现历史等。强调学生解读辨析史料与历史现象的实证与判断能力,然后作出正确的结论。二、史学研究与方法1区分历史与历史学:历史:指过去发生的事情(
7、客观性、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学:指史学家对客观历史的记录和解释(主观性,不可能完全接近真实的历史)。2历史学的基本要素(1)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根据的材料。(2)史料解释:对历史原材料的解析、阐释。(3)历史叙述:对历史人物的经历,简介,历史事件的概况或发展过程的直接描述。(4)历史评价: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历史事件给予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或议论。3史学研究:就是利用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论证历史现象的真伪、获取历史结论的方法,简单地说是考查史学思想、历史观、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等理解运用。4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1)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即跨学科综合研究法,如计量史学、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
8、。(2)历史比较法:将相同或相似的历史现象放到一起进行分析比较,获取结论;(3)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阶级分析法或者历史结构分析法:运用历史发展的结构或阶级立场角度研究历史。(5)“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5历史研究的步骤及原则(1)步骤: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2)原则:历史主义原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切史学研究,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研究历史;都要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要重视历史的内在联系,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都要批判继承地对待历史遗产。 (
9、201811月浙江选考,T26)中国古代自西周开始,就大体延续着以“谥号”臧否(褒贬)人物的传统。以西周后期引起“国人暴动”的周厉王谥“厉”(杀戮无辜)为例,有学者从近出“清华简”入手,认为多重文献所见未发现可以颠覆传统旧说的新史料,从理论上讲,在给周厉王议定谥号的时候,当时人们知道并掌握的事实一定不比今人少。厉王所为已严重突破国家伦理的基本底线,无需恢复名誉;有学者认为,对厉王的褒贬仅以“厉”字了之有失公允,提出应换个角度重新评价。由此出发,对待历史人物评价()A应当坚持道德评价为先、价值判断跟进的原则B宜遵行尊重古人的认识,即是对历史尊重的原则C古人的评价未必科学,新说的建立一定要用材料说
10、话D需要立足现实穿越历史,按照逻辑规律进行时空思辨解析对待历史人物评价应当是道德评价和价值判断同时并存的,没有先后,故A错误;“古人的认识”不一定公正客观,故B错误;C项的说法较为客观合理,古人的评价未必科学,对待历史人物评价一定要用材料说话,故选C;对历史人物评价无法进行时空思辨,故D错误。答案C (201711月浙江选考,T26)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关系是晚清史研究常常涉及的话题。慈禧身边的女官曾写下悲情故事瀛台泣血记,说光绪帝自戊戌政变后即被囚禁瀛台,直至去世。康有为、梁启超则从清廷派系之争为光绪抱屈。而据官方史料,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在御前会议同意断交、宣战,光绪帝发言激烈。预备立宪开
11、始后,清廷档案对光绪帝政务活动均有系统记录,军机大臣及皇帝身边人员并有日记,足证光绪帝的最后十年仍参与处理国事。这说明()A历史事实虽是客观的,历史的书写却需要合理的想象B历史虽是过去的现实,历史的信息却可以以各种方式存在C历史学追求的是史实的纯粹与客观,而非细节的毛发毕具D历史研究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档案记录,还要有口述历史相佐解析题目材料中官方史料和清廷档案的记录以及军机大臣及皇帝身边人员的日记,均是这一时期历史信息的存在方式,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 (20174月浙江选考,T26)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从文章和书迹两个方面否定兰亭序是王羲之所作。后有
12、人发表兰亭序的真伪驳议,表示不同意见。对此,该学者又写了驳议的商讨以作回应。毛泽东当年对此形式颇表赞同。这种讨论方式说明()A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B学术争论以澄清事实为鹄的,并不承载还原历史真实的责任C历史学应像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D历史的价值判断往往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解析20世纪60年代关于兰亭序真伪的争论,体现了当时“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特点,是说明学术争鸣的现象存在,而不是说明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故A项错误;学术争论有利于澄清事实、还原历史真实,故B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关于兰亭序真伪的争论是说明在学术上提倡
13、百家争鸣,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兰亭序真伪的争论,而不是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故D项错误。答案C (201610月浙江选考,T26) 有历史学者曾以忧时伤世的感情袒露自己在抗战孤岛香港,读宋人著作的心灵感受,对两宋交替之际“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所述人事利害之回环,国论是非之纷错,殆极世态诡变之至奇。乃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这说明()A问题意识有助于廓清扑朔迷离的历史与现实是非B家国情怀往往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相关事件的理解C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往往贯穿于对现实的把握与选择D历史学者需坚守自己的专业范围不为现实利害所扰解析由材料信息“以忧时伤世的感情以相印证,则忽豁
14、然心通意会”可知家国情怀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故B项正确。答案B(1)明确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的特点是由它的内容和社会功能决定的,具有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过去性、具体性 、阶段性、因果性、借鉴性和综合性的特点。(2)明确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研究者的立场不同,如站在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立场上,站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立场上等。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3)注意史学研究运用辩证唯物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多种史观分析思考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4)注意史学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公正性。 三、常用的史学研究视角1
15、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2现代化史观: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即生活方式、习俗的变革。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
16、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3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看待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其贯穿的主线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注重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重视全球范围内整体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4社会史观: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社会问题,关
17、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的进步。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转向”,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与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以及“小人物”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本质上体现了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5生态史观:生态史观是生态学和历史学“杂交”的产物。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
18、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这突出表现在自然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等,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6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7革命史观:就是从现
19、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时代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革命史范式是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新史学发展革命史观更多地表现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传承。1(2020金华十校高三联考)司马迁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之意,成就了史记这座史学丰碑,引得后世史家争相仿效。这说明
20、()A史家阅历决定其史识之境界B史著的写作方法决定其影响C儒家观念影响着史著的写作D史著贯穿着史家对规律的把握解析:选D。根据题干可知,司马迁通过史实现象揭示本质,探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社会的各种发展演变,说明史著贯穿着史家对规律的把握,D项正确。题干强调史著贯穿着史家对规律的把握,而没有涉及“史家阅历决定其史识之境界”“史著的写作方法决定其影响”“儒家观念影响着史著的写作”,排除A、B、C三项。2备受瞩目的信阳城阳城址18号战国楚墓发掘最近取得新进展,内棺中一把古剑被小心翼翼地拨开后立刻显出凛凛寒光,跨越2 000多年仍然锃亮无比,使人仿佛回到了那个刀光剑影的时代。
2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有关过去时代的知识,必须借由实物证据才能构建B随着考古深入,有关该时代的认识今后一定更准确C若想了解该时代,应依循直接观察的方式加以验证D有关证据的关键之处,是证据必须被加以恰当阐释解析:选D。除实物证据外,历史文献等也可构建过去时代的知识,故A项错误;B项表述过于绝对,可能会验证过去的一些认识,也可能由于错误释读得出错误结论,故B项错误;墓葬只能反映该时期的一部分信息,故C项错误;考古证据,最终还需要历史学家给出恰当的合理的解释,才能更接近真实,故D项正确。320世纪70年代在新疆米兰古城遗址出土了据称是唐代回纥人坎曼尔抄写的坎曼尔诗签,被史学大师郭沫若赞誉为“无价
22、之宝”。1991年学者杨镰经过学术论证和计算机关键字检索等,指出这一文物应系伪造。下列对此问题的叙述,最为合理的是()A坎曼尔诗签是出土的实物史料,真实性不容置疑B文物都须经计算机等先进科技验证,才能辨别真伪C郭沫若是权威史学大师,其结论应比杨镰先生可信D包括出土的文物在内都可能造假,故需要多方考证解析:选D。由“1991年学者杨镰经过学术论证和计算机关键字检索等,指出这一文物应系伪造”可见出土的文物也可能造假,故需要多方考证,故选D项。A、B两项表述过于绝对。C项明显夸大了郭沫若的影响。4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
23、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A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B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发表,宣布将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D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解析:选D。据有关理论,可知“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与材料中“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相符,是“历史结论”,故选D项。5(2020绍兴模拟)在古代,没有用“专制”或“专制主义”定义中国政制。用“专制”定义中国源于孟德斯鸠,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中国流行,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的“规范认识”,直至今
24、天。这一“规范认识”源于()A“西方中心论”B“西学中源说”C“中体西用说” D“全球史观念”解析:选A。“西方中心论”是通过殖民化全球后逐步形成的优等心理,从西方的角度来看整个世界,认为西方文化优于非西方文化,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他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他们从西方的角度出发,认为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他们建立了先进的民主制度,而中国仍然是落后的专制制度,故选A项。6(2020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测试)“火烧阿房宫”的真假在历史上素有争论,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认为“阿房宫未成”,杜牧阿房宫
25、赋则写道“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得出结论是“阿房宫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并不存在”。据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凡是史学大家司马迁的作品均值得信任B史学作品的价值一定高于文学作品C双重证据法是史学考证的重要方法之一D考古太费劲,找到原始记录即可信解析:选C。司马迁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但不是全部,故A项错误;史学作品也有信史、野史之别,文学作品也有部分蕴含很高的历史价值,故B项错误;孤证不立,故史书记载与考古发现等应相结合,双重证据是史学研究重要方法,故C项正确;历史记录存在主观性,不能完全作为历史事实依据,故D项错误。7历史学是一门关
26、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他对皇帝、宗室贵族、外戚和官僚在政治方面的残暴行为,生活方面的奢侈腐朽,有所揭露。他为陈胜、吴广作“世家”为古代、当代的著名学者、医者、商贾以及其他各行各个阶层的代表人物立传,又对天文、历法、礼乐、水利、经济、少数民族,以专章论述。比较具体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前期正在形成的多民族国家的面貌。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据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等整理 材料二希罗多德说:“我的责任是报道人们所说的一切,但我自己不
27、一定就相信这些全是真实的。我的这项声明适用于我的全部著作。”公元前5世纪时,他写成著名的历史(亦称希波战争史)。在他看来,希波战争实际上就是雅典的民主政治与波斯的独裁政治之间的战争。雅典之所以击败波斯帝国,主要就是因为雅典的公民享有民主和自由,而波斯则是一个专制国家。他以纯粹人性化的术语阐释了这场战争和它的影响,他坚决反对任何天神干涉人类事务的想法。在他看来,男人和女人的命运不论好坏,都是完全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的。 据(美)贝内特希尔等西方社会史等整理 材料三于今日泰西通行诸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
28、,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我国兹学之盛如彼,而其现象如此,则又何也?吾推其病源,有四端焉。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缘此四蔽,复生二病。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合此六弊,其所贻读者之恶果,厥有三端:一曰难读,二曰难别择,三曰无感触。 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 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 (1)据材料一、二,概括司马迁和希罗多德在史学观方面的共同点。(2)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能否据此判断历史学等同于文学艺术?为什么?(3)据材料三及
29、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梁启超批判旧史学的认识。解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归纳。(2)第一小问判断,根据常识,历史学不能等同于文学艺术;第二小问理由,第一要解释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出发点,第二要阐明文学想象和历史想象的不同,最后要点明历史叙述中不能使用夸张、虚构等文学手段。 (3)注意材料的时间1902年,梁启超批判旧史学,目的是批判专制;联系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再联系1898年百日维新的失败,可见梁启超学习西方已从制度过渡到思想;材料中梁启超对旧史学全盘否定,这不利于中国史学的继承发展。答案:(1)共同点:反对残暴和专制,坚持人本主义,具有求真和批判精神。(2)判断:不能
30、。理由:司马迁据史料复原历史场景,鲁迅有此评价。但它与文学艺术的想象思维不同,历史想象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恢复历史的真相为目的。不可在叙事中运用夸张、虚构等文学手段。(3)认识:梁启超借批判旧史学把矛头指向封建专制,是为唤起民众的爱国心。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梁启超认识到史学的重大作用,学习西方由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但他全盘否定旧史学,在近代中国思想界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中国史学的创新。一、选择题1(2020衢州高三质检)对于要不要发掘秦始皇陵,社会各界争论已几十年。主张发掘者认为,发掘秦始皇陵不仅可以“证实文献”,还可以“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反对者认为,“技术上的瓶颈常常会使文物
31、的开掘成为破坏”。1997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完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以下认识正确的是()历史文献需要考古证实其真实性考古发现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文物发掘应以保护为前提只有技术上成熟才能对文物开掘ABC D解析:选D。考古可以对历史文献的真实性进行证明,但不是所有的历史文献都需要考古的证明,故错误;考古首先要考虑其对文物的保护,而不是一味追求其经济利益,故正确;文物发掘应以保护为前提,故正确;无论技术成熟与否,如果没有以保护为目的,不需要开掘,故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2(2020金丽衢十二校模拟)著名的历史学家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
32、“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那个主义史学便是史料学。”他强调的是()A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历史B要依照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来选择史料C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D史学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史料解析:选C。材料不能说明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历史,属于对材料的误读,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要依照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来选择史料,故B项错误;据材料“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那个主义”和“史学便是史料学”可知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
33、料的考证和辨析,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史学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史料,故D项错误。3(2020嘉兴基础测试)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载体。下列材料中,最无可辩驳的实证日本侵华罪行的是()A中国人民控诉日军侵华的言论B日本美化战争的宣传单C日本战犯在东京审判中的笔供D外国史学家的史学著作解析:选C。史料的种类很多,但研读史料最关键的就在于真实性,原始史料也被称为第一手史料,说服力最强,中国人民控诉日本侵华的言论,不属于第一手史料,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过于偏激,故A项错误;日本是战争的发起者,其美化战争的行为歪曲了历史,最不具有说服力,故B项错误;日本战犯在东京审判中的笔录属于原始史料,真实揭露了日本
34、侵华并犯下滔天罪行,故C项正确;外国史学家的史学著作属于主观材料,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有失真实,故D项错误。4(2020台州质量评估)近日,普林斯顿大学首次将爱因斯坦的旅行日记独立成册发行,其内容在西方引起不小的震动。日记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引起广泛关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日记是个人的回忆录,属于口述史料B日记是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更可信C日记和其他史料一样,都需要进行甄别D日记属于无意史料,其真实性毋庸置疑解析:选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日记是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情,不是事后的追忆,属于文字史料,排除A。日记是一手史料,是考订史实、补正历史的重要的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日记不一定比二手史
35、料更可信,排除B。日记是按照年月日记录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日记中谈及的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情况,需要与其他史料一样,都需要进行甄别,才能明确其史料价值,故C项正确。有些个人日记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真实性需要甄别,排除D项。5(2020绍兴选考科目诊断性考试)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初版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太祖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众将强拥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今人研究则认为,“太祖”制造了契丹南下的假情报,利用率军出
36、征之际授意将士黄袍加身。下列对此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历史事件纷繁复杂,真相需得到考古学的证明才可弄清B重修的太祖实录因史官无所隐晦故其记载真实可信C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性质是为彰显政权的合法性D史书记载没有客观公正可言,对史书记载应持怀疑态度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古代历史研究的认识。从材料中可知,陈桥兵变在宋初就众说纷纭,宋太宗要求重修太祖实录,虽然强调“善恶必书,无所隐晦”,但和今人的研究对照,可说明重修太祖实录并非真实可信,最大可能是为了平息猜疑,彰显政权的合法性,故C表述最合理。6有学者说: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挟持幼主,权倾朝野。顺治朝修史夸赞他的功绩,回避其杀害功臣的事实;康熙帝
37、夺回权力后修史记录了他擅权欺君的罪行;乾隆朝修史时则为称述先祖功业肯定了他的功绩。这位学者意在()强调史学理论是影响历史解释的重要因素指出政治需要损害了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倡导对同一历史人物必须要有不同的评价说明古代官修史书具有政治说教的功能ABC D解析:选D。材料中并未体现史学理论的影响,而是不同统治者的不同态度,故错误;依据材料“清初、顺治朝、康熙朝和乾隆朝”对摄政王多尔衮的态度不一致可知,政治需要损害了历史记载的真实性,故正确;材料中也并未倡导对同一历史人物必须要有不同的评价,故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不同时期对多尔衮的不同态度,可知古代官修史书具有政治说教的功能,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7司
38、马迁虽然以人物为中心研究历史,但已意识到千变万化的历史现象中,总有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在起作用,正是这种意识促使他立下了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写史宏旨,使他的史记成为千古传颂的一座史学丰碑。这说明()A史学家的生活阅历是其进行历史移情的基础B史著多样化的写法往往决定其能否流传久远C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寻激发史学家的历史使命感D史学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深受自我意识的牵制解析:选C。根据题干可知,历史学家对于他的研究对象自身具有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的制约性或规律性的意识越强,他对历史运动的深层内涵的洞察就可能越加深刻,从而激发历史学家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寻和历史使命感,C
39、项正确。8后世的史学家们发现,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像和珅、李鸿章等,学者们查找资料,结合时代背景往往认为他们并非定论中那么不堪,亦有“不得不为之”的理由。这说明()A评价历史人物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B越往后人们评价历史越接近客观事实C对历史人物评价不应该有定论D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解析:选D。题干强调结合时代背景,并没有否认评价历史人物有客观标准,故A项错误;题干并没有说越往后人们评价历史越接近客观事实,故B项错误;题干只是表明,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更精确的认识历史人物,并没有说不该有定论,故C项错误;强调时代背景,必然导致评价多样性,故D项正确。9(2020桐乡模拟)2
40、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解析:选C。从材料“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可知,题目强调的是历史共识需要具有批判思想,故选C项。A、B两项均与题意无关,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均排除。10
41、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述,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A社会变迁的角度 B社会群体的角度C社会思潮的角度 D现代化的角度解析:选B。著作强调的是变迁中的人,而不是变迁,故A项错误;知识分子、绅商、学生、军人集团都属于社会群体,故B项正确;材料与“社会思潮”无关,故C项错误;现代化指采用新式机器生产的过程,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11(2020杭州模拟)著名的宋史专家邓小南教授经常会提醒学生在面对学界的新观点
42、时,要思考:新研究为什么会得出新的认识,是因为有新材料,还是因为有新的思考视角。近年来,我国历史研究开始了“眼光向下”的学术转向。“眼光向下”指历史研究中以普通民众为对象、以日常生活与大众文化为中心的研究取向。以下关于“眼光向下”这一视角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弥补了书面文献多限于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缺陷B利于摆脱精英主义的思维窠臼C打破了过去“一元”“单向”的研究模式D流于关注细微琐事,没有深刻意义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学术界新的研究视角“眼光向下”这一史学方法的认识。“眼光向下”是指历史研究的视角关注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不是拘泥于细微琐事,故D错误,符合题意;“眼光向下”可以
43、弥补书面文献关注重大事件,关注精英群体的缺陷,从而提供新的研究模式,故A、B、C三项正确。12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为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他强调历史研究应()A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历史D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解析:选C。“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为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说明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反对单一的价值判断,强调多角度的认识和考察历史,故C项正确;材料与正确的价值判断、历史的主次原因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无关,故A、B、
44、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以来,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有个变化的过程。清末认为,它是中外交流中一个普通事件。民国成立后,认为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是导致鸦片泛滥,烟毒流于中国。1930年前后,认为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之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刘超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 材料二学术上的苏联话语和中国政治上的革命话语相结合,决定了我国20世纪6070年代的世界史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主题和特征:各国各时期的革命史、资本主义殖民侵略史、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成为世界历史研究的主要领域。 刘新成、刘文明中国的世界
45、史研究六十年 (1)根据材料一, 20世纪以来中国教科书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有何变化?(2)根据材料二,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指导思想是什么?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说明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解析:(1)提取材料一信息: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有个变化的过程:清末普通事件,民国导致鸦片泛滥,烟毒流于中国,1930年帝国主义侵略之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说明对鸦片战争的认识逐步深入,地位逐步提升。 (2)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二信息:“各国各时期的革命史、资本主义殖民侵略史、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可见主要以革命史观为史学研究思想。第二小问,从这种史观出发,鸦片战争是侵
46、略战争,给中国带来沉重灾难,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方面。答案:(1)变化:由“普通事件”到“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历史地位逐步提升。(2)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或革命史观。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成为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及商品倾销市场等。14辛亥革命既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史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新中国初建,研究者把辛亥革命定位为“近代三大民主革命高潮之一”。50年代末,研究暂趋沉寂。1961年以后,研究者从不同侧面对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辩证分析了辛
47、亥革命的历史地位。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对辛亥革命因其资产阶级属性而“立足于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辛亥革命史研究重新步入正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得出如下的一些认识。在政治史方面,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在思想文化史方面,辛亥革命则是一场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经济史方面,辛亥革命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在社会史方面,辛亥革命造成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剧变,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进步;革命史方面,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在民族史方面,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史方面,辛亥革命埋葬了封建帝制,推动了近代化进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世界史
48、方面,“辛亥革命在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摘编自走出辛亥革命评价问题的困境(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确立一个主题,对材料二中的史料进行解读。(2)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可以划分为哪两个阶段?请说明你划分的理由。并据此指出影响史学研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解析: (1)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各省纷纷响应的形势图,可拟定恰当的主题,然后叙述从武昌首义到各省纷纷响应最终建立民国清帝退位的过程即可。 (2)第一小问对材料进行梳理分层,可知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以“文化大革命”为界,可分为“文化大革命”及之前以及新时期两个阶段;第二小问联系相关阶段特征
49、,可以看到新时期,学术研究百花齐放,而之前受种种影响,具体到对史学的解释而言,则是由于不同的史学范式所致;第三小问,分析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时期及新时期影响辛亥革命研究的因素即可。答案:(1)示例主题:辛亥风云。解读:革命时机,调动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了武昌空虚。革命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革命扩展,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革命成果,建立了新政权中华民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革命由武装斗争走向和平渐进的道路。(2)阶段:以“文化大革命”结束作为界点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理由:前期以革命史观为唯一研究范式,后期在兼顾革命史观的同时,也以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作为研究范式。因素:研究者所处时代对研究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