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九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50560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九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九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九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九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九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九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九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九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九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九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九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九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九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九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材料反映的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

2、解析】选A。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商建国大计。2.(2020石家庄模拟)下图分别是江苏省吴县金山乡选举委员会发的选民证(1953年6月4日)和北京市西单区选举委员会发的选民证(1953年10月21日),这些选民证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各级人民政府的建立 B.城乡居民实现了基层自治C.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建立【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1953年”“选民证”等信息可判断此时应该是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人民拥有了选举人民代表的权利,因此这两幅图可以说明当时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故选C;各级人民政府在此之前已经建立,

3、排除A;仅根据选民证无法得出实现了基层自治的结论,排除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在1954年,排除D。3.“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这个宪法”的制定()A.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历程B.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C.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解析】选C。由材料“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可以得出所述为1954年宪法,分析选项,C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改

4、造开启的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A不正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不正确;“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D不正确。4.“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它的里程碑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治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它”()A.增强了临时宪法的作用B.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开展C.反映了基层民主的创新D.体现了多党合作的特点【解析】选B。“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可知描述的是1954年宪法,这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符合民主程序,这一宪法

5、颁布后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建设,故选B;1954年宪法不是临时宪法,排除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不是基层民主,排除C;体现多党合作特点的是政协制度,排除D。5.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同时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修订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表明()A.民主政治建设“春天”将至 B.“文化大革命”错误已被彻底纠正C.民主政治初步构想已经形成 D.依法治国方略已经正式确立【解析】选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地位的重新确立,表明民主政治建设的“春天

6、”将至,故A正确;由“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可知“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尚未得到彻底纠正,故B错误;民主政治构想初步形成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故C错误;依法治国方略提出于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故D错误。6.(2020宣城模拟)下表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合理的是()史实结论A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得到了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揭开了筹建新中国多党联合执政的序幕B1964年1月28日,法国世界报刊登了中法两国建交的公报中国打破了长期的外交僵局C19641974年十年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主义民主政

7、治遭到彻底破坏D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解析】选D。据材料“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结合所学可知,1982年的新型政党方针,有助于团结无党派及民主党派人士,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故选D。7.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国际社会试图干扰中国收回香港B.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C.“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

8、端有借鉴作用D.“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解析】选C。题干是说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为了解决我国的问题,但是最终却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并为其他国家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借鉴,故选C。8.(2020苏州模拟)美国某学者指出:“如果把一个国家比作一台计算机,那么,政党体系就相当于这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中国这台机器上运行的操作系统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它能不断进行自我升级。”下列属于该“操作系统”自我升级表现的是()A.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B.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C.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

9、伟大构想D.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解析】选B。材料涉及的是政党制度,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是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升级版,故选B;材料体现的是政党,而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法律体系,排除A、C、D。9.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 实结 论A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君主专制制度宣告终结B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C1955年日内瓦会议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D1987年台湾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打破长达38年的两岸同胞隔绝的状态【解

10、析】选D。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允许民众回大陆探亲,两岸长达38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变化,故选D;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退位,君主专制制度宣告终结,排除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排除B;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召开的,排除C。10.1963年,中国共产党致信台湾当局,指出只要台湾回归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台湾领导人意见妥善处理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由台湾领导人全权处理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台湾领导人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这说

11、明当时()A.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一国两制”方针 B.大陆和台湾的敌对关系被打破C.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D.台湾试图脱离美国控制【解析】选C。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故B错误;材料内容强调只要台湾回归祖国,其他问题都可以谈,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已形成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总体构想,故C正确;材料强调中国共产党对台湾问题的态度,不涉及美国对台湾的控制,故D错误。【拔高训练】“欣逢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我愿趁此机会进一步阐明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

12、统一的方针政策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一文献()A.首次公开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B.系统地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C.强调“九二共识”是两岸合作的政治基础D.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解析】选B。由题干信息“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81年叶剑英的谈话。1981年,叶剑英系统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与题意相符,故B正确。11.(2021年福建适应性测试)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定,将“人民公社”改为“乡、民族乡”,“人民公社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改为“乡长、副

13、乡长”,“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改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一决定旨在()A.转变基层政府的职能B.实行政企分开C.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发展乡镇企业【解析】选A。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旧有的人民公社体制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的情况下做出的,是为了服务农村发展而采取的转变基层政府职能的措施,A正确。B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排除;C是这一决定的背景而不是目的,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开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和资源有利于发展乡镇企业,但这一基层组织的改革不仅仅是为了发展乡镇企业,而是服务于整个农村的事务,D不完整,排除。12.19

14、84年,邓小平对港澳观礼团说:“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包括骂共产党的人,都要大团结。”这一精神的贯彻()A.加强了中国政府对港澳的领导B.有助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C.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D.有利于保持港澳的繁荣稳定【解析】选D。从材料中“对港澳观礼团说”“都要大团结”等信息,可知主要是有利于保持港澳的繁荣稳定,故选D。材料中“1984年”港澳尚未回归,A错误;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B错误;C中“经济”与材料中“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的角度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女性与社会(1

15、2分)回首一百多年以前的中国,我们想象中的中国女性裹着小脚,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德规范羁绊而闭守家中。梁启超认为,女性强弱和国家强弱成正比。女性不是天生衰弱,其衰弱是由于缠足和不受教育这两点。他批判女性缠足,极力主张女子受教育的必要性。1900年清议报登载了日本的男女交际论,“女权”一词在中国首次出现。从清末到民初,“女权”到处传播。女性论者认为她们也拥有“人权”,重点是女性如何贡献国家,主张“尽与男子一样的义务”“摸索新角色”“拒绝做女国民”。1911年辛亥革命后,“女权”的讨论汇聚到是否应该拥有参政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女平等原则被写进宪法。现代中国女性因积极参与社会活

16、动,就业率高而受世界瞩目。按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国女性占全国就业者的45.3%。摘编自日须藤瑞代中国“女权”概念的变迁依据材料和所学,解读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的变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解析】根据材料“女子无才便是德其衰弱是由于缠足和不受教育这两点极力主张女子受教育女权一词在中国首次出现1911年辛亥革命后,女权的讨论汇聚到是否应该拥有参政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女平等原则被写进宪法按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国女性占全国就业者的45.3%”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儒家思想影响、近代民族危机产生、社会变革推动思想解放、新中国成立推动女性地位提高等角度对女性地

17、位变迁的历史背景进行阐述,并从中国由古代到近现代女性地位变迁折射中国社会进步的层面进行总结叙述。答案:在古代,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地位低下,成为家庭附属品,缺乏独立人格,不利于女性发挥作用。(2分)晚清时期,民族危机严重,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兴起,受西方思想影响,提倡女性废除缠足、接受教育、为国奉献等,女性开始得到解放,女性地位逐渐提高。(2分)民国时期,君主专制结束,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女权意识进一步提高,女性开始争取参政权利,地位进一步增强。女性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国家做出一定贡献。(2分)进入现代,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地位得到法律的保证,享受各种政治权利,随着改革

18、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与个人素质普遍提高,就业率大大提升,接近男性,为社会创造了更多财富,中国女性的地位与作用受世界瞩目。(4分)总之,中国女性由地位低下,到逐渐解放,再到受世界瞩目,折射出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发展状况,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2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美国与台湾关系大事记1950年6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有关封锁台湾海峡的声明中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19、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公报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李庆山志愿军援朝纪实材料二1948年9月8日,蒋介石签署“修正国定纪念日日期表”。其中规定:“9月3日是抗战胜利纪念日,全国一律悬旗庆祝。”1951年8月,周恩来签署通告,宣布将抗战胜利纪念日改定为9月3日,每年全国举行纪念。至此,海峡两岸抗日胜利纪念日保持一致,但纪念活动却各搞各的,自说自话。2008年,国民党再度执政,台湾当局恢复了对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纪念规模。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

20、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两岸表述虽各有侧重,但彼此照顾到对方的关切,互动意味明显加强。席志刚胜利日:两岸,70年(1)材料一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与台湾关系的演变历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台湾地位认识的变化,结合史实分析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对台政策的背景。(6分)(2)材料二反映了台湾和新中国分别设立抗战胜利纪念日,每年举行纪念活动。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两岸纪念抗战胜利日活动从“各搞各的,自说自话”到“互动意味明显加强”的有利因素。(6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变化”,可根据材料一“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等信息回答;第二问“背景”,可

21、从新中国成立、中国实力增强、国际地位及世界局势等角度回答。第(2)题,可从主观、客观两个大的方面回答,主要角度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两岸的政策、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等。答案:(1)变化:从台湾地位“未定”(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到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2分)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美国对新中国政权采取孤立、敌视、包围、封锁政策;美苏对抗;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4分)(2)有利因素: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大陆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的政策措施;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晤,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与努力。(6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