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共8页,全卷37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35小题,共70分)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35小题,共70分)1.
2、图是在“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实验中得到的四条色素带,若将其置于暗室中,并用红光照射,色素带较暗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最终在滤纸条上得到的四条色素带自上而下依次: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其中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因此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色素带将呈暗色,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
3、(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2. 生长旺盛的叶片,剪成5mm见方的小块,抽去叶内气体,做下列处理(如下图所示),这4个处理中,沉入底部的叶片小块最先浮起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包括:光合作用需要水和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水和二氧化碳会影响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需要在光照的条件下进行,光照的强弱也会影响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需要酶的催化,酶的活性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故温度也会影响光合作用。【详解】A、25时,温度适宜,有光照,但水为“煮沸过的自来水”,其中二氧化碳含量少,所以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少,叶片上浮慢,A错误;B、在0的条件下酶的活性很低,在
4、光照条件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很少,叶片浮起很慢,B错误; C、25时,温度适宜,在光照条件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叶片最先浮起,C正确;D、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产生氧气,叶片小块不能浮起,D错误。故选C。【点睛】叶片下沉是由于抽去叶内气体,叶片上浮是由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3. 如图所示为叶绿体中色素蛋白等成分在膜上的分布。在图示结构上( )A. 生物膜为叶绿体内膜B. 可完成光合作用的全过程C. 发生的能量转换是:光能电能化学能D. 产生的ATP可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答案】C【解析】【详解】图中显示出:在光照、色素等条件下完成了水的光解、ATP的合成和还原剂氢
5、的产生。由此可判断出此过程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基粒膜上即类囊体膜上。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将光能转变成电能(水光解不断失去电子形成电子流),再将电能转变成ATP和H中的活跃的化学能,光反应所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而用于植物其他生命活动的ATP全部来自细胞的呼吸作用。故选项C正确。4. 下列有关植物细胞全能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体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B. 高度分化的细胞只有处于离体状态时才有可能表现出全能性C.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之一D. 从一粒大豆种子长成一棵植株体现了细胞具有全能性【答案】D【解
6、析】【分析】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全能性的概念、能比较不同细胞全能性的大小,掌握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及细胞全能性的相关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详解】AC、植物体的体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即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也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之一,A、C正确;B、高度分化的细胞只有处于离体状态且有适宜的条件时才有可能表现出全能性,B正确;D、从一粒玉米种子长成一棵植株是自然生长过程,不能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故选D。【点睛】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7、;(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3)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5. 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A. 解离和压片都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B. 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观察C. 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D. 探究有丝分裂日周期性可为实验取材时机提供依据【答案】C【解析】【详解】A、解离是用解离液(盐酸和酒精)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使细胞分散开,A正确;B、低倍镜视野宽,便于找到分生区,而高倍镜更容易看清染色体,
8、所以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观察,B正确C、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间期的较多,都不能看到染色体,C错误;D、探究有丝分裂日周期性可为实验取材时机提供依据,在有丝分裂的高峰期取材,有利于观察根尖分生区的有丝分裂,D正确。故选C。6. 下列关于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A. 无丝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故不发生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分配B. 细胞衰老的过程中,细胞核体积增大、多种酶活性降低C. 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全能性的大小与分化程度无关D.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坏死来完成的【答案】B【解析】【分析】1
9、、无丝分裂:特点: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过程:细胞核先延长,核的中部向内凹进,缢裂成两个细胞核;整个细胞从中部缢裂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实例:如蛙的红细胞的分裂。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
10、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详解】A、无丝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但仍然发生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分配,A错误;B、细胞衰老的过程中,细胞核体积增大、多种酶活性降低,B正确;C、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一般情况下,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其全能性的实现越困难,C错误;D、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来完成的,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无丝分裂的特点、过程和实例,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的知识,识记各个过程的主要特点。7. 如图表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时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
11、分子数的数量关系下列解释肯定不正确的是()A. 可以用于表示细胞分裂的中期B. 时染色体的螺旋化程度可能达到最高C. 间期用表示最恰当D. 可表示细胞分裂完成【答案】C【解析】【分析】一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时,不含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时,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据题意图中a代表染色体,b表示染色单体,c表示DNA数目。【详解】细胞分裂的中期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含有两条染色单体,A正确。代表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中期染色体的螺旋化程度达到最高,B正确。染色体和DNA数目是体细胞的二倍,代表的是有丝分裂后期,C错误。中染色体和DNA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表示细胞分裂完成,D
12、正确。【点睛】易混点: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1:2:2,后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1:0:1。后期染色体数目由于着丝点的分裂而加倍,同时染色单体消失。8. 图 1、图 2 分别表示某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 3 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 条染色体上 DNA 分子数的变化,图 4 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染色体和 DNA 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 1 所示细胞中共有 4 条染色体,8 个 DNA 分子;图 2 所示细胞中有 0 条姐妹染色单体B. 图 1 所示细胞处于图 3 中 BC 段;完成图 3 中
13、CD 段变化的细胞分裂时期是后期C. 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如图 4 中 d 所示的情况D. 图 4 中 a 可对应图 3 中的 BC 段;图 4 中 c 对应图 3 中的 AB 段【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1:图1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分析图2:图2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分析图3:图示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其中AB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1个变为2个,是由于间期DNA的复制;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2个变为1个,是由于后期着丝点的分裂;分析图
14、4:a、c表示染色体DNA=11;b表示染色体DNA=12;d表示染色体DNA=21,这种情况不存在。【详解】A、图1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图2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没有姐妹染色单体,A正确;B、图3中BC段表示有丝分裂的前、中期,故图1所示细胞处于图3中BC段;图3中CD段变化的原因是姐妺染色单体分离,故应为有丝分裂后期,B正确;C、在没有染色单体存在时,染色体数等于DNA分子数,故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如图4中d所示的情况,C正确;D、图4中a可对应有丝分裂后期,该时期在图3中位于CD段;图4中c可对应有丝分裂末期,在图3中
15、位于D点之后,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曲线图和柱形图,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各曲线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各柱形图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9. 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基因分离定律。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的是A. F2表现型的比为3:1B. F1产生配子的比例为1:1C. F2基因型的比为1:2:1D. 测交后代比为1:1【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分离的实质指的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
16、,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F2表现型的比为3:1,属于实验的结果而不是实质,A错误;B、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所以的产生配子的比为1:1,B正确;C、F2基因型的比为1:2:1,是产生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的,属于结果而不是实质,C错误;D、测交后代比为1:1,是检测F1基因型的,不能直接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D错误。故选B。10. 纯合的黄色圆粒(YYRR)豌豆与绿色皱粒(yyrr)豌豆杂交(符合自由组合规律
17、)。F1自交,将F2中全部绿色圆粒豌豆再种植自交,则F3中纯合的绿色圆粒是F3的( )A. 1/2B. 1/4C. 1/12D. 1/16【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意在考查考生运算能力。明确豌豆的遗传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F1的基因型为YyRr, F1自交,F2中全部绿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及比例为yyRR:yyRr=1:2,1/3yyRR自交后代都是纯合的绿色圆粒(基因型为yyRR),2/3yyRr自交后代纯合的绿色圆粒是F3的2/31/4=1/6,合在一起是1/3+1/6=1/2,A正确。11. 用纯种开红花与纯种开白花植物品种杂交,F1在低温强光下开红花,在高温
18、荫蔽处开白花,这一实例说明A. 表现型是基因型的外在表现形式B. 基因型决定表现型C. 基因型不同表现型也不同D. 表现型形成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表现型是基因型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般情况下,基因型决定表现型,但表现型还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即表现型=基因型+环境因素据此答题。【详解】A、表现型是基因型的外在表现形式,但还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A错误;B、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B错误;C、基因型不同时,表现型也可能相同,C错误;D、纯合红花植物与另一纯合白花植物杂交,F1在低温强光下开红花,在高温荫蔽处则开白花,说明表现型是
19、基因型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D正确。故选D。12. 对于孟德尔所做的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来说,不必具备的条件是()A. 选用的一对相对性状要有明显的差异B. 实验选用的两个亲本,一定是纯种C. 要让显性亲本作父本,隐性亲本作母本D. 要让两个亲本之间进行有性杂交【答案】C【解析】【分析】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亲本为高茎和矮茎的纯合子,子一代全部是高茎,子二代中高茎:矮茎=3:1。【详解】A、选用的一对相对性状要有明显的差异,如高茎和矮茎,圆粒和皱粒,A正确;B、实验选用的两个亲本,一定是纯种,子一代为杂合子,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B正确;C、可以让显性亲本作父本,隐性亲本作
20、母本,也可以让显性亲本作母本,C错误;D、要让两个亲本之间进行有性杂交,才能得出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故选C。13. 让独立遗传的黄色非甜玉米YYSS与白色甜玉米yyss杂交,在F2中得到白色甜玉米80株,那么F2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杂合植株约为( )A. 160B. 240C. 320D. 480【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黄色非甜玉米YYSS和白色甜玉米yyss能独立遗传,说明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黄色非甜玉米YYSS与白色甜玉米yyss杂交,F1的基因型为YySs,其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非甜(Y_S_):黄色甜粒(Y_ss
21、):白色非甜(yyS_):白色甜粒(yyss)=9:3:3:1。据此答题。【详解】F2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性状为黄色甜(Y_ss)和白色非甜(yyS_)。两种表现型中各有三个组合,每种表现型中杂合的组合为2个。所以F2中表现不同于双亲的杂合植株占4/16,根据白色甜玉米80株,占子二代的1/16,可知F2的总个体数为8016,所以表现不同于双亲的杂合植株数为8016(4/16)320株。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熟练运用9:3:3:1的规律进行简单的计算。14. 下列各组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22、. 水稻的早熟与晚熟B. 绵羊的长毛和细毛C. 小麦的抗病和易感病D. 豌豆的紫花和白花【答案】B【解析】【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详解】A、水稻的早熟与晚熟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B、绵羊的长毛和细毛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B正确;C、小麦的抗病和易感病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D、豌豆的紫花和白花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故选B。【点睛】15. 夫妇双方均无白化病,但他
23、们第一个孩子是白化病患者,则他们再生一个小孩不是白化病的概率是( )A. 0B. 25%C. 75%D. 100%【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对表现型均正常的夫妇,且他们的双亲中都有一个白化病患者,说明这对表现型均正常的夫妇都是杂合体,基因型均为Aa,据此解题。【详解】据分析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生一个白化病孩子的概率为1/4,再生一个小孩不是白化病的概率是与第一孩子无关,概率为3/4=75%,故选C。16. 下列各基因型中,属于纯合子的是( )A. AaBbCcB. AAbbccC. aaBbccD. aaBBCc【答案】B【解析】【分
24、析】纯合子是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基因型个体,如AA(aa);杂合子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遗传因子组成不相同的个体,如Aa。【详解】A、AaBbCc中三对基因都杂合,所以是杂合子,A错误;B、AAbbcc中三对基因都纯合,所以是纯合子,B正确;C、aaBbcc中两对基因纯合一对基因杂合,所以是杂合子,C错误;D、aaBBCc中两对基因纯合一基因对杂合,所以是杂合子,D错误。故选B。17. 下列关于X、Y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X、Y染色体正常情况下不会同时出现在男性肌肉细胞中B. X、Y染色体上的基因只有一部分是同源的C. X、Y染色体正常情况不会同时出现
25、在精子中D. X、Y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答案】A【解析】【分析】X、Y染色体是一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可以正常联会,X、Y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同,存在X特有区段、Y特有区段和X、Y的同源区段。【详解】A、肌肉细胞为体细胞,同时含有X、Y染色体,A错误;B、X、Y染色体形态大小虽然不同,但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存在同源区段上,B正确;C、精子中只含有X染色体或只含有Y染色体,C正确;D、在减数分裂时,X、Y染色体可以联会,属于同源染色体,D正确。故选A。18. 位于Y染色体上的基因也能决定性状,人的耳廓上长硬毛的性状就是由Y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现有一对夫妇,丈夫患有此病,若生一个男孩,其患病
26、的概率为( )A. 100%B. 75%C. 25%D. 25%【答案】A【解析】【分析】人的体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详解】Y染色体只存在于男性体内,通过父亲传给儿子,所以丈夫患此病,则其儿子一定患此病,故选A。19. 如图所示为某动物卵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情况,该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3个极体和1个卵细胞,其中一个极体的染色体组成是1、3,则卵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是A. 1、3或2、4B. 1、3C. 1、4或2、3D. 2、4【答案】A【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减数第
27、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病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由减数分裂过程可知:减数第一次分裂经过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产生了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极体,其中的染色体组合为互补关系;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经过了着丝点的分裂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最终
28、形成了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其中的一个极体由于和卵细胞经过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产生,故该极体的染色体组成与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相同,另外两个极体的染色体组成相同且与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表现为互补,A正确。故选A。20. 动物的卵细胞的形成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不同点是次级卵母细胞将进行普通的有丝分裂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最终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一个卵原细胞经复制后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卵细胞不经过变形阶段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分裂成的两个细胞大小不等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初级卵母细胞的一半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不同点形成部位精巢卵巢
29、过程变形期无变形期性细胞数一个精母细胞形成四个精子一个卵母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细胞质的分配均等分裂不均的分裂相同点成熟期都经过减数分裂,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据此答题。【详解】次级卵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都不能再进行普通的有丝分裂,错误;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最终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正确;一个精原细胞复制后形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一个卵原细胞经复制后也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错误;精子的形成需要经过变形过程,而卵细胞不经过变形阶段,正确;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等大,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分裂成的两个细胞大小不等,正确;精子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初级
30、精母细胞的一半,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也是初级卵母细胞的一半,错误。故选A。21. 下图为患红绿色盲的某家族系谱图,该病为隐性伴性遗传,其7号的致病基因来自( )A. 1B. 2C. 3D. 4【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干可知,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该遗传类型的最大特点为交叉遗传,根据该特点追踪X染色体的传递规律,据此答题。【详解】7号是患者,其带有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于母亲5号。5号不患病是杂合子,其致病基因来自于1号或2号。又因为1号不患病,所以5号的致病基因来自于携带者2号母亲。根据上述分析,7号的致病基因来自于2号,B正确。故选B。【点睛】22. 如图若O表示某精子,那么图中细胞
31、不属于该精子形成过程是( )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在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两次细胞质分裂不均等,而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细胞质是均等分裂的。【详解】A、该细胞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即联会现象,可属于初级精母细胞,A错误;B、细胞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并且细胞质是均等分裂的,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B正确;C、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并且着丝点分裂,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由于细胞质是均等分裂的,可以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C错误;D、该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可以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或次
32、级卵母细胞,D错误。故选B。23. 噬菌体X174是单链DNA生物,当它感染宿主细胞时,首先形成复制型(RF)的双链DNA分子。如果该生物DNA的碱基构成是:20%A,30%G,10%T和40%C。那么,RF中的碱基构成情况是()A. 20%A,30%G,10%T和40%CB. 15%A,35%G,15%T和35%CC. 10%A,40%G,20%T和30%CD. 35%A,15%G,35%T和15%C【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在单链DNA分子中,A+T=30%,所以形成的双链DNA分子中,A+T=30%,由于A=T,即各占15%;同理可求出G=C=35%,B正确。故选B。考点:
33、本题主要考查DNA结构,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计算的能力。24. 如图所示,甲、乙两种不同的病毒,经病毒重建形成杂交病毒丙,用丙病毒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产生的新一代病毒可表示为( )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阅读题干获取知识点,本题考查RNA病毒的遗传物质,然后梳理查RNA病毒的遗传物质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图及选项内容作出判断。【详解】分析题图可知“杂交病毒”丙的组成是甲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乙病毒的RNA,又知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外壳,因此杂交病毒”丙的遗传物质是乙病毒的RNA,丙病毒的子代的蛋白质外壳是由乙病毒的
34、RNA控制合成的,应与乙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相同,丙病毒的子代的RNA由乙病毒的RNA复制而来,与乙病毒的RNA相同。所以丙病毒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产生的新一代病毒与乙病毒相同。故选D。【点睛】25. 下列关于探索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 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B. 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 可以使小鼠死亡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 标记【答案】C【解析】格里菲思证明了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能够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但没有提出转化因子是什么,A错
35、误;艾弗里没有利用小鼠,是将肺炎双球菌在培养基中培养,根据菌落特征进行判断,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C正确; 32P标记亲代噬菌体的DNA,复制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有的带有32P标记,有的不带有32P标记,D错误。【考点定位】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要求学生理解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26. 噬菌体外壳的合成场所是( )A. 细菌的核糖体B. 噬菌体的核糖体C. 噬菌体基质D. 细菌
36、的拟核【答案】A【解析】【分析】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单独存活,只能寄生在细菌体内,因此,在合成自身物质时,利用的原料和场所都是细菌所提供的。【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遗留在细菌细胞外,DNA进入细菌,利用细菌体内的原料和场所,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合成新的噬菌体DNA的蛋白质外壳,因此,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合成场所是细菌的核糖体。故选A【定位】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27. 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或两个DNA,DNA分子上含有许多个基因B. 都能复制和传递,且三者的行为一致C. 三者都是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D. 生
37、物的传宗接代中,染色体的行为决定着DNA和基因的行为【答案】C【解析】正常情况下每条染色体在没有复制时含有一个DNA分子,复制后到着丝点没分裂之前含有两个DNA分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和蛋白质是染色体主要组成成分,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所以三者的行为一致,DNA是遗传物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28. 一个用15N标记的DNA分子含12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有50个。在不含15N的培养基中经过n次复制后,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71,复制过程共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m个,则n、m分别是A. 3、490B. 3、56
38、0C. 4、1 050D. 4、1 120【答案】C【解析】【分析】DNA分子中,两条链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互补配对,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知道DNA中碱基种数和其中一种碱基的数目,即可确定其他碱基数目。DNA复制过程中,以解旋后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子链。【详解】DNA复制n次后含有15 N的DNA有2个,不含15N的DNA有2n-2个,又因为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71,所以解得n=4即DNA复制了4次;由于用15N标记的DNA分子含120个碱基对,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胞嘧啶的个数是120-50=70(个),复制4次,得到16个DN
39、A分子,相当于增加了15个子代DNA,所以复制过程需要的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7015=1 050(个),C正确,ABD错误。故选C。29. 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牝鸡司晨”现象表明性别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B. 患红绿色盲夫妇生的孩子均为色盲,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C. 长翅果蝇的幼虫在35下培养都是残翅,可能与温度影响酶活性有关D. 基因型相同个体表现型都相同,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可能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1、“牝鸡司晨”是指原来下过蛋的母鸡,以后却变成公鸡,长出公鸡的羽毛,发出公鸡样的啼声,这种现象称为性反转。2、表现型与基因型表现
40、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或Dd,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详解】A、性反转现象表明性别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A正确;B、患红绿色盲夫妇生的孩子均为色盲,是由于父母将色盲基因传递给孩子,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B正确;C、长翅果蝇的幼虫在35下培养都是残翅,可能与温度影响酶活性有关,C正确;D、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可能不同,如AA和Aa均表现为显性,D错误。故选D。30. 下图表示某细胞中的转录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
41、是( )A. 表示DNAB. 表示RNAC. 表示解旋酶D. 图中可有5种碱基【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表示转录过程,是双链,已部分解旋,表示D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表示RNA;表示的是RNA聚合酶:【详解】据分析,A、B正确,C错误,图中既有DNA,又有RNA,所以含有A、T、C、G、U共5种碱基,D正确。故选C。31. 下列不属于DNA复制和转录的共同点的是A. 需要酶的参与B. 需要ATP提供能量C. 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 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答案】D【解析】【分析】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需要的条件:(1)模板:DNA的两条母链;(2)原料:四种脱氧核苷
42、酸;(3)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4)能量(ATP)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需要的条件:(1)模板:DNA的一条链;(2)原料:四种核糖核苷酸;(3)酶:解旋酶和RNA聚合酶;(4)能量(ATP)【详解】DNA复制需要解旋酶等,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等,A正确;DNA复制和转录都需要ATP提供能量,B正确;二者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DNA复制是分别以两条母链为模板,而转录只是以其中一条链的片段为模板,D错误;综上所述,选D项。【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和转录发生的场所、所需的条件(模板、原理、酶等),并能将两者进行比较和区分,再对选
43、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对于此类试题,考生要学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相似知识点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32. 如图表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部分代谢途径。据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B. 酶3的缺乏会导致人患白化病C.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性状D. 苯丙酮尿症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答案】D【解析】【分析】1、分析题图可知,酶1是由基因1控制合成的,酶2是由基因2控制合成的,酶3是由基因3控制合成的;人体内苯丙氨酸在酶2的催化下转化成酪氨酸,酪氨酸在酶3的作用下转化成黑色素,苯丙氨酸在酶1的作用下转化成苯丙酮酸,人体内如果缺少酶1,会有大量苯丙酮酸形成
44、,造成苯丙酮尿症;如果缺乏酶2或酶3,黑色素不能合成会出现白化病。2、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详解】A、基因与生物体的性状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线性关系,有些性状由多对基因控制,如黑色素的形成需酶2、酶3均正常,即受基因2、基因3控制,A正确;B、由图可知,酶3缺乏时,酪氨酸不能转化为黑色素,会导致人患白化病,B正确;C、由图分析可知,基因1、2、3分别控制酶1、2、3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因此该图中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C正确;D、通过图分析,苯丙氨酸
45、会在基因1控制的酶1作用下转变成苯丙酮酸,会使人患苯丙酮尿症,因此苯丙酮尿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并结合题干信息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33. 下列生物细胞中肯定不含同源染色体的是( )A. 小鼠的次级卵母细胞B. 野猪的初级卵母细胞C. 小鼠体细胞D. 家兔的受精卵【答案】A【解析】【分析】同源染色体是指减数分裂过程中两两配对的染色体,它们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次级性母细胞及减数分裂
46、产生的配子不含同源染色体,其他细胞均会同源染色体。【详解】A、小鼠的次级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不含同源染色体,A正确;B、野猪的初级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其中含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C、小鼠体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D、家兔的受精卵细胞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含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故选A。34. 对维持人类亲代和子代间个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具有重要作用的是( )A. 遗传和变异B.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C 基因突变和受精作用D. 基因突变和减数分裂【答案】B【解析】【分析】受精作用的意义:(1)配子的多样性导致后代的多样性。(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
47、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详解】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35. 关于下列各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 图1所示过程相当于图2的过程,所需原料是核苷酸B. 图1中mRNA与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起始密码子在mRNA的左端C. 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完全相同D. 若中的一个碱基发生改变,其控制合成的多肽链的结构不一定发生改变【答案】
48、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1为翻译过程,为mRNA,为核糖体,为多肽链;图2中为DNA复制,为转录,为逆转录,为RNA复制,为翻译。【详解】A、图1所示过程为翻译,相当于图2的过程,所需原料是氨基酸,A错误;B、图1中mRNA与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根据图示肽链的长短可知翻译的方向是自右向左,故起始密码子在mRNA的右端,B错误;C、(DNA复制)碱基配对方式为A-T,T-A,G-C,C-G,(转录)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G-C,C-G,(逆转录)碱基配对方式为U-A,A-T,G-C,C-G,(RNA复制)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U-A,G-C,C-G,配对方式不完全相
49、同,C错误;D、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中的一个碱基发生改变,其控制合成的多肽链的结构不一定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D。【点睛】透彻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明确各过程所需原料、产物、条件,并能结合题图分析是解题关键。第II卷(非选择题)两个小题,每空2分,共30分。二、综合题36. 根据下图回答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问题:(1)甲图B所示产生H的场所是_;甲图C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关系是_;能使该植物叶肉细胞内有机物的质量增加的是甲图中的_(填写字母)。(2)乙图是_结构,其上分布着_能完成对光能的吸收等;是氧气,可参与的反应及阶段是 _。表示的物质的分子结构简式是_。【答案
50、】 (1).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 (2). 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3). D (4).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或基粒) (5). 光合色素(或色素) (6).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7). A-PPP【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H,同时释放氧气,ATP和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据此分析解答。【详解】(1)图B表示的是有氧呼吸,可以产生H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图C呼吸
51、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正好被光合作用利用,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能使该植物叶肉细胞内有机物的质量增加的是甲图中的D,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2)乙图的上发生水的光解,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其上分布着与光合有关的色素,氧气参与的反应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氧气与H结合生成水。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能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ATP的分子结构简式为A-PPP。【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37. 生物的性状由遗传物质控制:、某种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前者用D、d表示,后者用F
52、、f表示),且独立遗传。利用该种植物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2)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依次为_。(3)若无毛黄肉B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4)若实验3中的子代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5)实验2中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有_。、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DNA,如图表示某DNA的部分片段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6)由图示可知,的名称是_,由共同构成的物质的名称是_。【答案】 (1
53、). 有毛 (2). 黄肉 (3). DDff,ddFf,ddFF (4). 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5). 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 (6). ddFF,ddFf (7). 胸腺嘧啶 (8).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解析】【分析】由题意知,某种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因此两对等位基因在遗传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实验1:有毛与无毛杂交,后代都有毛,因此有毛对无毛是显性性状,且亲本有毛基因的基因型是DD、无毛基因型是dd;实验3,白肉与黄肉杂交,后代都是黄肉,因此黄肉对白肉是显性性状,且亲本白肉的基因型是ff,黄肉的
54、基因型是FF;所以植株A的基因型是DDff、植株C的基因型是ddFF,B与A、C植株的基因型不同,且表现为无毛黄肉,基因型是ddFf。分析图示可知,该图是DNA分子的平面结构,是碱基T,是碱基C,是碱基A,是碱基G,是脱氧核糖,是磷酸。【详解】(1)由实验1:有毛A与无毛B杂交,子一代均为有毛,可判断有毛为显性性状,双亲关于果皮无毛的遗传因子均为纯合的;由实验3:白肉A与黄肉C杂交,子一代均为黄肉,可判断黄肉为显性性状,双亲关于果肉白色的遗传因子均为纯合的。(2)依据实验1中的白肉A与黄肉B杂交,子一代黄肉与白肉的比为11,可判断亲本B关于果肉颜色的遗传因子为杂合的。结合(1)的分析可推知:有
55、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遗传因子组合分别为DDff、ddFf、ddFF。(3)无毛黄肉B的遗传因子组合为ddFf,理论上其自交下一代的遗传因子组合及比例为ddFFddFfddff121,所以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4)综上分析可推知:实验3中的子代的遗传因子组合均为DdFf,理论上其自交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毛黄肉(D_F_)有毛白肉(D_ff)无毛黄肉(ddF_)无毛白肉(ddff)9331。(5)实验2中的无毛黄肉B(ddFf)和无毛黄肉C(ddFF)杂交,子代的遗传因子组合为ddFf和ddFF两种,均表现为无毛黄肉。(6)根据图示,能和A配对,表示胸腺嘧啶,表示鸟嘌呤,因此,由共同构成的物质的名称是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学会根据子代表现型比例推测显隐性关系及亲本基因型,然后应用正推法对后代的表现型比例进行推算,识记DNA分子的结构,结合图形进行分析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