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线索一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线索二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方式,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线索三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线索四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
2、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石器锄耕: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铁犁牛耕a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b两汉:西汉赵过发明耦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c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犁耕技术日渐完善。铁器的出现及其作用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铁制工具还促进了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斯塔夫里阿诺
3、斯全球通史核心论点:铁器的利用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兴修及水运业的发展。 (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4)水利灌溉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5)经营方式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个体农
4、耕(小农经济)a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c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自耕农的出现及历史地位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都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核心论点: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保障,但具有不稳定性,统治者重视小农经济的稳定发展。 2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
5、有。(2)夏、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条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大量出现。确立a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结果: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1官营手工业(1)历程夏、商、西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汉武帝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2)特点经营方式: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产品质量:凭借国家权力,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3)成就冶金业:商朝青铜铸造繁荣;西周晚期出现铁
6、器;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发明灌钢法。制瓷业与丝织业时期制瓷业丝织业商周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商朝已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秦汉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魏晋南北朝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隋唐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元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明清手工业的管理制度明中叶以来实行手工工匠纳银代役制度,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清代正式废除匠籍制度,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主要手工业产品比明代有所增长,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些手工
7、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纲要核心论点:明清时期手工业工匠以纳银代役代替直接劳作;废除控制人身自由的匠籍制度。这扩大了手工业者的人身和生产自由;也改善了民营手工业的生产环境;推动了手工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2民间手工业(1)特点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2)发展历程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隋唐时期: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宋元时期: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
8、;元代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3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1)西汉: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称誉。(2)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3)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图证历史】铁犁牛耕的演进信息提取:铁犁牛耕技术自春秋战国时代出现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成为助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传统步犁定型,成为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的变革。
9、【构图解史】耕作方式的演进信息提取: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促进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图片解史】汉代画像砖“弋射收获图”信息提取:作品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弋射图,下部为收获图,画面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明的某些鲜明特征。【知识拓展】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组成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漫画解史】均田制信息提取: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土地
10、兼并盛行,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于是统治者实行均田制,农民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构图解史】古代手工业信息提取:古代中国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丝绸、陶瓷、茶叶更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大名片。【图解历史】家庭手工业信息提取:在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图片解史】水排信息提取:水排是鼓风冶铁工具,由东汉太守杜诗创造,以水力为动力,实现了供风形式的革命性变化,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图证历史】天工开物信息提取: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有人称它是一
11、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重点一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1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亦称“个体农民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以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以个体为生产经营单位,以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方式,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对点训练1.(2020广东茂名一模)家产均分继承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继承原则,其在唐代被载入唐律,宋承唐制,其在继承法中的地位更加稳固。这种制度的实行()A源于人多地少的矛盾B推动了多子多福观念的形成C规范了耕织结合模式D巩固了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解析:选D。
12、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家产均分继承巩固了这种经营模式,故选D项。2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特点的一种概括。它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至宋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农业体系的总目标,有利于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对点训练2.(2020江苏南通调研)下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画面中心为一农夫,驱赶二牛力耕,上部一年轻妇人举锄耘田,左上角还有一头小牛犊在戏耍。图文信息说明的是()A牛耕技术普及全国B男耕女织的生产状态C曲辕犁进一步完善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解析
13、:选D。材料“画面中心为一农夫,驱赶二牛力耕,上部一年轻妇人举锄耘田”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选D项;从材料看不出牛耕技术普及全国,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男耕,没有提到女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曲辕犁的信息,排除C项。3租佃关系(1)地主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制。租佃制下,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租佃关系形成于战国时期,宋代,租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形式。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2)在租佃制下,地主与佃农虽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但佃农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利,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自主权。租佃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
14、减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对点训练3.(2020山东日照校际联合检测)宋朝时,佃户租种地主的土地,都需要缔结契约,契约一般都分画疆畎,写明田主、租田人和见知人,并规定地租的数量、交纳形式,以及租佃的期限等。租佃契约制的施行反映出当时()A农民生产活动受到限制 B生产者积极性受到重视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解析:选B。租佃契约制的施行使佃户对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可提高生产者积极性,故选B项;租佃契约制使农民生产活动有了更大的自主权,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新的生产方式,排除D项。 “史料实证”下的
15、“问题意识”实证1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影响史料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广大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随着荒地的不断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数量超过了公田。这种井田以外开垦的私田,性质不同于井田制的所谓“私田”,它们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解读】本段史料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和土地制度的变化对封建小农经济形成发展的影响。【思考】据史料分析说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对推动封建小农经济形成的影响。
16、试答:【提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促成“公田”向“私田”的转变,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生。实证2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及影响史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史料二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集史料三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前期中期后期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北方278人84.5%274人63.9%121人40.3%南方51人15.5%155人36.1%179人59.7%【解读】(1)史料一为古代文献
17、史料,主要反映汉代江南地区的落后。史料表明江南地广人稀,经济发展缓慢。(2)史料二为古代文献史料,证明了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史料表明南宋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江南地区。(3)史料三说明北宋南北方科举入朝做官人数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南方入朝为官的人员数量逐渐增多。【思考】(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会出现从史料一到史料二的这种变化?(2)史料三表格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试答:【提示】(1)魏晋南北朝、唐中后期及宋代,北方战乱较多,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东晋、南朝及南宋等政治中心在南方,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南方地理条件优越
18、,土壤肥沃等。(2)从史料三表格信息看出,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北宋时期南方通过科举入朝为官的人员数量逐渐增多,客观反映了经济重心转移对教育文化的影响,说明文化中心随经济重心转移而变化。实证3古代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的关系史料【解读】本段史料展示了汉代、唐代、宋代三个历史阶段人口分布的特点,折射出三个历史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的关系。【思考】据史料图片,指出中国古代区域人口分布状况的发展趋势,分析这一趋势变化的主要原因。试答:【提示】区域人口分布状况呈现“南增北减”的发展趋势。古代中国人口受经济发展(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等)、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政治中心的转移等因素的
19、影响。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1小农经济的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生产工具革新缓慢。(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易催生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和民族性格。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结构看: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2)从生产力发展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方式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0、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地所有制看: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5)从国家干预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1客观分析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1)积极因素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和推广:如筒车的出现,铁犁牛耕的推广。个体小农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政府持续推行重农政策,修缮水利,减轻赋税,等等。(2)消极因素个体小农经济规模小,生
21、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小农经济的低效性,限制了小农生产者扩大再生产的空间。历代王朝的专制统治、沉重剥削,加上周期性的社会动荡。2辩证地看待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
22、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及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认识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1)政治上:分散的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条件和经济基础。 (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
23、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反映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家庭和睦的观念。重点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措施、特征“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1工商食官“
24、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以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为“食官”。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对点训练1.(2020广东惠州调研)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素封”的群体,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这可以说明()A分封制的瓦解B工商食官政策破坏C土地兼并严重D阶级关系发生变化解析:选B。材料“被称为素封的群体”指代那些无法通过做官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后通过经商或其他劳作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的人,材料“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
25、与王者同乐”,说明工商食官遭到破坏,私商兴起,故B项正确。2匠户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唐代出现工匠定期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服役的制度;宋代雇匠实行薪酬制;元代实行“匠籍”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不得脱籍改业,世代相袭;明代匠户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清顺治二年(1645年)废除“匠籍制”,匠人获得自由身份。对点训练2.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选A。据题干及
26、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府加强对民间手工业的控制,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A项正确。“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实证1明清时期匠户制度的变化史料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营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范文澜中国通史【解读】本段史料反映出明清时期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的松弛,这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思考】史料反映出明清时期的工匠地位有何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试答:【提示】
27、变化:从定期服役到纳银代役到完全废除匠籍;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影响: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自由劳动力;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客观上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实证2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封闭性史料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解读】史料阐述了中国古代手工业传承具有封闭性的特点及其成因。【思考】据史料信息,归纳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手工业传承的特
28、点,分析指出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试答:【提示】特点:传统手工业技艺世代传习。原因:官府的立法保护及对手工业者的干涉;手工业市场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自卫措施。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1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1)整体地位:是农耕经济的补充,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2)发展趋势:部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进步,分工不断细密。(3)经营方式: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在明清时期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4)历史局限: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转型和发展。2古代中国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
29、技术革命的原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5)技术水平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难以得到交流提高。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看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原因(1)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商品流通扩大,白银广泛流通,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出
30、现。这种农耕经济繁荣的局面得益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政策。(2)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统治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采取了鼓励生产的措施,这些因素使我国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呈现日落前的辉煌。研真题引领航向1(2018高考全国卷T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命题点:战国时期手工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解析:选D。根据地图可知,铁器主要分布在黄河中
31、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新疆地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是先进的生产工具,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当时是比较发达的地区,由此可知,铁器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故选D项。当时铁制农具未得到普遍使用,冶铁技术也没有普及,可排除A、C两项。仅凭新疆和中原地区铁器分布情况,不能得出两地联系密切,可排除B项。2(2018高考全国卷T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命题点:汉代农耕经济的特点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
32、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西汉时期,百姓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他们在将粮食换成钱币的过程中遭到商人盘剥,导致其出卖土地而流亡,答案为B项。自商鞅变法以来到晚清,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改变,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C项错误;富商大贾并没有操纵税收,D项错误。3(2016高考江苏卷T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命题点: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解析:选B
33、。材料描述的是翻车,使用的是人力,并非自动化农具,故A项错误;翻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B项正确;翻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筒车,故C项错误;古代农业生产始终不能摆脱自然的束缚,故D项错误。4(2016高考全国卷T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命题点:汉代田庄经济的特点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选D。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块地上有6人在劳作,其中4人翻地,后面跟着2人播种,这反映了集体劳作的情形。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
34、,因而出现了图片中的情形,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图片情况,排除。5(2016高考全国卷T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命题点:宋代土地制度的影响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选B。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正确,宋代的“不抑兼并”政策助长了土地兼并,因此租佃关系盛行;C项与题干无关;D项说法错误,宋代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6(2019高考江苏卷T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
35、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命题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解析:选A。根据材料 “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私有物品,这说明土地私有制出现,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也没有体现对商业的抑制,故排除B、C两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7(2019高考海南卷T4)“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
36、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命题点:明清农耕经济的特点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解析:选B。材料“明朝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说明清朝重视农业,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故选B项;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农业祭祀礼仪的继承而不是所有制度的继承,排除A项;材料“各代皇帝奉礼如常”只是说明重视农业,不能说明满洲贵族成为农耕者,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重农,不是笼络反清政治势力,排除D项。8(2019高考全国卷T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
37、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命题点:清代农耕经济的特点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等信息可知,当时江南个体农耕经济普遍,故C项正确。9(2018高考江苏卷T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命题点:明清农耕经济发展的特点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解析:选C。解题
38、先从时间与区域看,即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理解关键词“桑蚕”“稼穑”即农民种地养蚕,按照常理,地主收田租应在秋收谷物之后进行,但当时江南地区地主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说明农村的副业有了一定的规模,逐渐成为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农户收入多依靠家庭副业,所以C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才开始瓦解,所以A项错误;题干未涉及农耕技术,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地主照旧催收地租,可见地主剥削程度并未减轻,D项错误。10(2017高考全国卷T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39、这反映了当时()命题点:汉初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析:选C。材料中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说明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义利观的变化,排除A;西汉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B错误;“地方豪强势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错误。11(2019高考北京卷T12)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命题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
40、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在新疆发现东周时期楚国的丝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丝织品技术先进、做工精良,已经远播西域地区,故A项正确。12(2018高考全国卷T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命题点:宋代手工业的特点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析:选A。材料“
41、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排除B项;只依据四川井研县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排除D项;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以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13(2017高考全国卷T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命题点:唐代土地政策的影响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
42、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析:选A。材料中占有20130亩土地者占总户数的74.1%,说明多数人都能靠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当时敦煌地区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占有土地300亩以上的大土地所有者仅占总户数的1.4%,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20130”“74.1%”可知,拥有小块土地者占多数,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农业生产效率的信息,排除D项。14(2016高考全国卷T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命题点:明末经济的发展A.市镇经济与手
43、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选A。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明朝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项错误;材料说明由于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农村雇工的待遇得到改善,A项符合题意。练模拟能力提升1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财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这说明,战国时期()A五谷开始种植B铁犁牛耕已经广泛使用C土地私有出现D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解析:选D。由材料“人善治之,财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可知,战国时期通过精耕细作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故选D项。A项错在“开始”;材料中未涉及铁犁牛耕,B项错误;材料
44、中未涉及土地私有,C项错误。2汉代农民“外出为庸(佣)”的现象颇为普遍,如“第五访少孤贫,常佣耕以养兄嫂”;“申屠蟠家贫,傭为漆工”;“栾布穷困,卖庸于齐,为酒家保”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土地集中日益严重C租佃关系普及深化D水陆交通长足发展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汉代农民外出为庸(佣)的现象颇为普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高度集中使得百姓缺乏土地而外出谋生,故选B项。汉代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A项;明朝以后租佃关系普及,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水陆交通,排除D项。3(2020全国“超级全能生”联考)唐后期,南方兴建的水利工程数量超过北方,有些水利工
45、程的规模也很大,如练塘、孟渎、仲夏堰等都能灌溉成千上万顷田地以至几个县。而且南方各地开垦了许多湖田、渚田、山田,这使水域、山区的土地也得到利用。这表明()A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南方呈现可持续发展状态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人口增加使人地矛盾尖锐解析:选C。据题干中“唐后期,南方兴建的水利工程数量超过北方,有些水利工程的规模也很大山区的土地也得到利用”可知,南方生产力水平提高,故选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A项错误;从材料看不出南方呈现可持续发展状态,B项错误;题干中未提及人地矛盾问题,D项错误。4(2020山东临沂模拟)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
46、江北诸州“就水广种粳稻”。真宗时期,又“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到三地播种。这些措施()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加快了粮食品种的研发C体现了重视农业生产D促进了南北商品的流通解析:选C。题干材料中宋太宗和宋真宗针对农业颁布诏令并采取一些措施,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选C项;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与材料“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到三地播种”不符,排除A项;这些措施推动了南北物种间的交流,排除B、D两项。5(2020广东佛山二模)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A缓和
47、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解析:选A。据材料“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产作物的推广增加了粮食产量,可以养活更多人口,有利于缓和明清人口增长的压力,故选A项。6下图是近年出土的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中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还出土了数量惊人和做工精美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依然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B从墓葬的规格可见当时王国问题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C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
48、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D该墓葬的竹简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佛教思想精髓解析:选C。西汉时官营手工业占主导,且材料中海昏候为皇室成员,据此可推断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大多出自专供皇室、贵族的官营手工业,故C项正确。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解析:选A。题干材料“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故
49、选A项。当政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的内容不符,B项错误;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C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不是奴隶社会的产物,D项错误。2(2020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战国策记载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这段记载反映了()A秦国已经采用牛耕技术B水路成为主要运输方式C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D秦国统一六国成为其时民心所向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秦以牛田,水通粮”可知,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这段记载说明秦国已经使用牛耕技术,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秦国用河流运送粮食,不能得出水路是主要运输方
50、式的结论,故B项错误;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至全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秦国的强大而非其统一六国的趋势,故D项错误。3下面是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所记载的关于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内部交易情况的部分截图,该截图内容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正月收白犬骨及肝、血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收薪炭三月可粜黍。买布四月可粜穰及大麦。收敝絮五月粜大小豆、胡麻。籴穬,大小麦。收敝絮及布帛A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C手工业生产规模大D无须同外部市场发生联系解析:选B。汉代田庄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与材料中“内部交易情况”不符,故A项错误;田庄的产品种类丰富,材料中“
51、汉代田庄内部交易”表明自给自足,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手工业生产数量和规模,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汉代田庄内部交易情况”,没有涉及同外部市场联系不等于无须联系,故D项错误。4下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戈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B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C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D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解析:选A。从图中可以看出,画面中既有射猎、捕鱼的场景,也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场景,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图中没有手工业生产的场景,故B项错误;从图中看不出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等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故C项错误;我国封建社会的
52、土地制度以土地私有制为主,故D项错误。5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朝代 农业措施 西周 休耕制 战国 “尽地力之教”秦汉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唐宋 禁捕青蛙 明清 “桑基鱼塘”A.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B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D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解析:选D。从材料中各朝农业措施中都有保持地力、休耕、套作等保护环境的内容可知,这些措施体现了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故D项正确。6(2020广东江门调研)唐宋时期的庄园具有“藏富于民”“为国守财”“为国养民”的特点,与乡村社会的宗族组织融合,庄园经济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这说明
53、当时的庄园()A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B一定程度上代行乡村治理职能C实行类似西周的宗法制度D推动了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与乡村社会的宗族组织融合,庄园经济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相符,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与题目中“庄园经济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不相符,故D项错误。7(2020福建福州二模)唐中后期,官府在雇佣工匠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仍规定“巧手供内”者不在“纳资”的范围之内。这一规定意在()A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B垄断手工业生产市场C保证官
54、府作坊的优势D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解析:选C。据题干可知,在唐朝中后期,雇佣工匠比较普遍,但是官府仍然规定官营手工业者不能用交纳钱财的方式来以免除徭役,以保证官营手工业的技术人手,即首先要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地位,故选C项。8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品种多样,美观精致,多用于皇帝诏敕和官府文书。这反映了()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解析:选B。材料中“宣州产的宣纸”“浙东产的藤纸”“益州产的麻纸”说明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唐代造纸业
55、的发展,与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无关,故A项错误;由材料内容不能推断该造纸业是否为官府经营,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故D项错误。9(2020湖南省长郡中学调研)下表反映了唐代天宝乾元年间课役户口数的情况。 年代不课户不课口课户课口天宝十三载(七五四)3 888 50445 218 4805 301 0407 662 800天宝十四载(七五五)3 565 50144 700 9885 349 2808 208 320乾元三年(七六)1 174 52914 619 587758 5822 370 799上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政局动荡影响赋役征收B均田制遭到了严重破坏C国家财政
56、收入日益减少D社会贫富差距日趋加大解析:选A。根据表格可知,公元755年以后,国家控制的课役户口数在迅速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爆发安史之乱,这说明政局的动荡影响了赋税的征收,故A项正确。10(2020山东济南期末)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一做法()A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B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C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D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解析:选C。针对题干中“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对土地买卖的规范化管理进
57、一步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故选C项。11清朝前期,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这种收益往往大于地租收入。这表明当地()A农业生产走向衰落B生产关系出现变化C雇佣关系逐渐形成D土地兼并有所缓解解析:选B。由题干中“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可知,山区地主依据土地所有权分享矿山收益,且这一收益大于地租收入,这表明当地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12据地方志记载,在福建第一次记载双季稻的35个县的地方志中,明代12个,清代23个;广东61个县有双季稻记载,其中明代1个,清代60个。这一现象()
58、A拓展了农业生产范围B有利于缓解耕地不足C扩大了水稻耕种面积D得益于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可知双季稻种植增多,水稻一年两熟制得到发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有利于缓解耕地不足的状况,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水稻一年两熟制的发展,并未涉及农业的其他方面,排除A项;双季稻一年两熟是在同一耕地上一年内两次种植,并非扩大了耕种面积,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政府政策,排除D项。13汉至明南北方户数的变化时代北方户数南方户数南方户数占总户数比重(%)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965万111万10.3唐(天宝元年,742年)493万257万34.3宋(元丰三年,1080年)459万830万64.4明(隆庆
59、六年,1572年)344万650万65.4上表呈现的史实表明()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B南方生产力水平更发达C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D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解析:选C。据题干可知,汉至明南方户数呈上升趋势,在总户数中占的比重过半,反映出经济重心由北方转到南方,故选C项。14(2020湖南省长郡中学调研)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解析:选D。根据材料“秦汉时期
60、,漕运为东西方向”“唐代,漕运线路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动既体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同时也体现了政治中心由西安向北京的转移,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中国封建社会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只是总括而言。如果画一条封建社会人口变化的曲线,就立刻可以看出它并不是平滑地缓慢上升,而是具有在一段时期内大起大落和在整个封建时期内做台阶式“跃迁”这样两个特点。大体上说,一个历时较久而又比较强大的封建王朝(如两汉、唐、两宋、明、清等)的初期,人口增长十分迅速,大约到中期达到高峰,而后停滞,到新旧王朝交替时期则急剧下降,人
61、口的变化呈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在封建社会特定的生产力水平制约下,人口增长与土地之间的内在紧张和矛盾是无法避免的,当人口超过农业生产能力的极限时,劳动力不仅无法带来财富,还会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短缺造成相对过剩人口。人地紧张引发的阶级矛盾必然会引发激烈的冲突,历史上每一次农民起义都是以人地矛盾为内涵的阶级冲突的表面化和激烈化。这种冲突的结果一方面是改朝换代式的政权更迭;另一方面是由战争导致的人口锐减和相对缓解了的人地关系。范文澜先生把人口的波段变化视为朝代的波段、政治的波段,用人口的增减说明古代朝代的盛衰。摘编自肖晓珍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人口变化规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封建社会
62、人口变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人口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概括古代人口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解析:第(1)问特点,据材料从变化趋势、人口变化规律等方面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关系,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回答时具体论述即可。第二小问启示,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定合理人口政策、重视人口发展规律方面分析概括。答案:(1)特点:人口总体呈上升趋势;存在一段时期内的大起大落现象;有些封建王朝人口变化有规律;人口的兴衰与朝代的兴亡有一定关系;受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任答三点即可)(2)关系:人口变化和农业生产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口随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增
63、长;人口的过快增长会造成劳动力过剩,激化社会矛盾;人口过多、人地矛盾导致过度垦荒,造成水土流失、战争,影响农业生产。(任答两点即可)启示:要根据国情制定人口政策;人口的发展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要正确认识人口发展规律;人口的发展要与农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16(2020湖南株洲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观察上述图片,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合适的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对观点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材料中三幅图片均是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产品,三者工艺精美,体现了我国古代手工业发达,领先世界;同时材料中三件手工业产品也体现汉民族文化与其他地区、
64、民族文化的融合。任意选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论述即可。答案:示例一 观点:我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论述:我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美誉。我国古代的手工业有官营与民营两大类别,早期的官营手工产品大多不计成本,产品极为精美。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的技艺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出现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礼器等代表作品;秦汉至魏晋时期,我国青铜铸造技术更加纯熟,秦铜车马、汉代马踏飞燕、魏晋的铜鎏金佛像等都是艺术极品。 汉代以后,陶瓷与瓷器制造不断发展,唐代南青北白系统初具雏形。唐代的唐三彩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陶瓷文化物品蜚声海内外。唐三彩体现了唐代墓葬、社会生活、外交与民族交
65、流等方方面面,是现代研究唐代社会的重要文物资料;宋元以后,瓷器制造更加发达,出现了多个瓷器专业市镇,如景德镇、汝窑、钧窑等。宋元瓷器远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交流物品之一。 此外,我国古代的丝绸、冶铁、造纸、煮盐、造船等方面也都独立发展、各具特色,水平极高。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且唯一一个文明延绵不断的国家,古代手工业是中华文明兴盛发展的一个极佳见证。 示例二观点:古代文物反映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论述:图片中汉代的青铜奔马形象俊美,别具风姿,反映了我国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也凸显了汉代北方中原与游牧民族交流融合的文化特质。 北魏的铜鎏金佛像造型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铜鎏金佛像体现了外来宗教文化与中国手工艺术的结合,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兴盛。这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体现。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是唐代手工业高超水平的代表之一。骆驼既是唐代丝绸之路发展的侧面反映,也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标志性动物。 古代文物所反映的共同历史事实,是中国虽地处世界东方,但自古以来都与世界保持着连续的经济与文化往来。经济文化的交流不断是中华文明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