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效提能》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必修二经济史.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4023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效提能》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必修二经济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效提能》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必修二经济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效提能》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必修二经济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效提能》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必修二经济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效提能》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必修二经济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效提能》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必修二经济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效提能》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必修二经济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效提能》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必修二经济史.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效提能》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必修二经济史.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效提能》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必修二经济史.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效提能》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必修二经济史.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效提能》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必修二经济史.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效提能》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必修二经济史.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效提能》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必修二经济史.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效提能》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必修二经济史.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效提能》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必修二经济史.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效提能》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必修二经济史.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经济史检测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4莆田模拟)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最早发源于黄河流域,古人一直运用它来安排农事。由此可以说明影响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A气候条件B地理环境C地质特点 D生产经验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可知,气候条件对农耕生产影响较大,故答案为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地理环境、地质特点与生产经验的信息描述,故B、C、D三项均不选。答案:A2(2014四校联考)方勺在泊宅编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铠(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

2、材料反映当时福建()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A BC D解析:由“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说明正确;“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铠,下为碓米”说明正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C3(2014吉林检测)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材料反映了()A汉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B汉代贫苦百姓普遍通过经商致富C司马迁的重商思想D汉初工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解析:据材料“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末业,贫者之资也”可知,作者对商业是重视的,故C项

3、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题不符;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C4(2014广州调研)广东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明(宣德四年)祖庙门前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炎,慧(梁文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由此可见当时的佛山()居民仍有宗法观念铸造业兴盛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居民重视风水A BC D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的社会生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在祖庙门前,多炉并冶,说明铸造业兴盛;梁文慧接受堪舆家的建议,搬走了祖庙门前的炉房,说明居民仍有宗法观念,且重视风水。材料中没有出现雇佣关系的信息,不正确,故选C项。答案:C5(2014汕头测评)189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

4、诗人吉卜林在白人的负担中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负担,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弟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奴隶(殖民地)的需要。”这表明吉卜林()A反对种族歧视政策B认为欧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C鼓励欧洲的殖民扩张D认为欧洲应该学习殖民地文化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题干中“承担起白人的负担”意味着诗人奉行白人至上的原则,因此必以欧洲为中心,也不会主张学习殖民地的文化,排除A、B、D三项。“1899年”“去满足你们的奴隶(殖民地)的需要”,表明诗人在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新一轮的殖民扩张进行辩护,故选C。答案:C6(2014湖南联考)下表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

5、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1914年世界主要国家平均关税率国家百分比国家百分比英国0俄罗斯38德国13中国5法国20美国(1913)30A.中国、德国坚持自由贸易政策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自由贸易政策C英国此前的外贸政策保持不变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解析:材料所给1914年(美国为1913年)的国家平均关税率,英国最低,美国、俄国高,此时第一经济大国是美国,排除D;从材料中无法看到自由贸易政策的坚持与放弃,排除A、B。英国关税率最低,体现了英国坚持自由贸易政策。答案:C7(2014淮北一模)下表为“近代中国植茶面积、茶产销量统计表”,就其反映的现象,表述不正确的是()类别年代植

6、茶面积(万亩)产量(万担)内销(万担)外销(万担)1861625312.5202.51101871819409.5202.52071886934.9567.46205362.46A.农业经济中自给自足的成分不断减少B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始终处于出超地位C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D商品经济在近代中国得以进一步发展解析:据表格材料时间信息为近代前期,这一时期中国植茶面积增多,产量增加迅速,销售额尤其是外销数额呈上升趋势,据此可知A、D两项正确;据所学知识,这时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茶的出口量持续上升,中国逐渐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故C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与史实不符,故B

7、项符合题意。答案:B8(2014汕头检测)造成下表现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中国关税收入总额及在中央政府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情况收入比重1913年1 697万元21%1928年17 914万元41%1929年27 554万元51%A.中国基本实现关税自主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C中国综合国力大大提升 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表格可以看出中国关税收入的变化主要是在1928年和1929年迅速增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中国基本实现关税自主,故选A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是这一时

8、期的表现而不是原因,B项不正确;中国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这一时期的史实不符,C、D两项不正确。答案:A9(2014吉林质检)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颁布,规定开始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此项政策()A承认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并行发展B全面否定了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成果C标志着农村经济进入商品经济发展阶段D农村经济活动开始以市场调节为主解析:农产品统购派购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说明农村经济进入商品经济发展阶段。故选C项。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B项与史实

9、不符。D项中的“开始”表述不当。答案:C10(2014保定一模)19531957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苏联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到“一五”计划完成时,已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中苏两国经济建设成就均得益于()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指令性计划的实施C对农业改造的成功进行D两国在政治经济上的相互支持解析:1953年此时中国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对农业的改造的确对两国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后期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过激的行为,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排除C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但中国并未对苏联

10、建设有太多支持,排除D项。中苏两国均实行计划经济,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经济,故选择B项。答案:B11(2014蚌埠二模)杨奎松教授把“大跃进”发动的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过强的民族悲情意识;一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你认为“民族悲情意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近百年的屈辱发展历程B中美关系的破裂C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实现D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缺乏解析:中国发动“大跃进”运动是为了迅速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民族悲情意识”就是指中国人民对近代以来中国贫困落后的认识,而导致近代以来中国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故答案选A。答案:A12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

11、(19782007年),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1988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2003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与三个阶段相对应的关键词是()A“乡镇企业”“民工潮”“新农村建设”B“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民工潮”C“民工潮”“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D“乡镇企业”“新农村建设”“民工潮”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初步成效后,1984年起,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出现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现象,“民工潮”涌现;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党和政府提出“新农村建设”目标。答案:

12、A13(2014邯郸一模)下表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二五”的部分主题词摘编“一五”(19531957年)工业增速超英赶美“二五”(19581962年)“大跃进”大倒退“六五”(19811985年)走向改革开放“八五”(19911995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改革潮涌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一五”计划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B“二五”期间工业生产大倒退C“六五”期间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八五”期间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解析:根据所学史实“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故A项错误;“二五”计划后期经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调整,

13、有所恢复和发展,故B项错误;“六五”计划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深化是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故排除C项。答案:D14(2014新乡调研)观察1913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对比表191319261931195219651985英国04171761.7美国33205396.73.5由此可以判断()A关税税率取决于国家经济实力B自由贸易政策促成了科技革命C经济危机冲击贸易自由化政策D布雷顿森林体系促使税率下降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美国经济实力逐渐超过了英国,而从材料可知,在不同时期,英国的关税税率整体上低于美国,故A项不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世

14、界金融体系,与关税税率升降无必然关系,排除D项。从表格信息看,与其他时间相比,1931年时,英国和美国的关税税率都是比较高的,这和两国在经济危机时期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有关,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15(2014黄山七校联考)某班学生在探究学习“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这一问题时,得出以下结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罗斯福新政把救济、保险、就业较好地结合B战后西方国家建立“福利国家”制度主要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C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导致国民资产大量转移D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有利于社会和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的理解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A、B、D三项符合史实,

15、故排除;战后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资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政府税收,高收入者纳税负担相对较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民资产的转移,但不是“大量”,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16(2014淮北一模)1922年年底,列宁说:“我们在集体农场上做了很多愚蠢的事,集体农场不是今日之决策。”而后来斯大林却大张旗鼓开展农业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场。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新经济政策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B苏联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C斯大林修正了列宁不务实的政策D苏联开展工业化建设迫切需要资金解析:实践证明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A说法不正确;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表述错误;从“集体农场不是今日之决策

16、”到“建立集体农场”,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化的推行,农业通过集体化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答案:D17(2014潍坊一模)中国知识界曾掀起了一股谈论苏联和社会主义的热潮,他们认为“国家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避免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下生产的无规划性以及由此造成的混乱和浪费。”由此判断,苏联当时实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经济体制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解析:据材料“国家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避免了混乱和浪费”可知,这是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征的描述,C项符合题意。答案:C18(2014潮州二模)下图是美国在20世纪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示意

17、图,其中标号阶段发展的原因是()A罗斯福新政实施 B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C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D战后经济体系的建立解析:据图片可知,标号阶段是指“1945年(二战后)至1973年”,这一阶段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便于美国的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扩张,故D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阶段;B项发生在阶段;C项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答案:D19(2014宝鸡一模)某国际组织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它内部成员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距很大,是南北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是双赢的选择和结果。它有大国的主导,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经

18、济地位,为它的成立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动力,这是它的显著特点。”该组织是()A上海合作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C北美自由贸易区 D欧洲联盟解析:从材料中的“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南北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之一”“大国的主导”即可判断选择C项。答案:C20(2014扬州模拟)著名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技术与经济一体化的建立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在统一的“世界国家”中,这种一体化能让整个人类协调一致,统一行动。这个“世界国家”的建立必须与以往的“统一帝国”的建立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以往“统一帝国”建立采用武力的方式,而“今天这个世界上,武力统一世界的尝试,只能自取灭亡”。由此看来,汤因比认为()“世界国家

19、”的建立依赖于技术与经济的一体化克服全球性危机只能依靠和平而非武力方式“世界国家”的建立使世界各国能获得均衡利益“世界国家”从本质上和传统民族国家没有区别A BC D解析:根据所学史实,经济全球化建立的“世界国家”并不等于民族主权国家,故排除;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暂时处于不利地位,故错误,选A。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1题14分,22题12分,23题14分,共40分)21(2014深圳一模)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

20、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 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材料二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

21、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维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材料三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1)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由此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4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

22、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6分)(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请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2分)(4)通过上述各国环境污染与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你得到哪些启示?(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关键信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可以判断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小问美国治理荒漠化措施的特点由材料相关内容归纳得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的变化需联系之前美国有关政策考虑。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破坏环境的一些做法;第二小问据“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

23、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来归纳材料主要观点;第三小问结合所学谈认识。第(3)问由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发生氰化物泄漏可知,这是发达国家将重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事例,同时发展中国家为吸引外资发展经济而忽视环境保护也是导致该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第(4)问要密切围绕上述材料谈启示。答案:(1)主要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国家干预;转变观念;立法保护;综合治理。(任答两点即可)变化:国家加强对社会经济领域的管理;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4分)(2)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严重破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关注计划

24、,不关注民生、不注重资源的节约与保护。观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认识:环境问题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民众生活带来威胁,导致社会矛盾尖锐;苏联解体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环境问题不是导致其解体的唯一因素。(6分)(3)原因: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占优势主导地位,一些发达国家将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2分)(4)可从经济体制与环境治理、经济发展方式与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与民生幸福、国际合作与环境保护等方面作答。(2分,言之有理即可)22(2014德州联考)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中外历史的发展

25、进程表明:“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材料二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长江与外界便捷地来往。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马汉海权论(1890年出

26、版)材料三1875年清廷发布上谕,称“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清政府先后向英法两国订购军舰,并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自造军舰。1876年起陆续派遣学生分赴英、法等国学习海军,又在沿海一带陆续开设海军学堂,学习英文、几何、代数、驾驶、天文、海图、算法等诸务。(1)以1619世纪世界殖民霸权的转移为例,说明“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3分)(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马汉提出“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的原因。(3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海军产生的主、客观因素,

27、依据材料三中筹划海防的目的和具体措施,简要评价清政府的决策。(6分)解析:第(1)问,根据时间范围1619世纪,概括新航路开辟后,西、萄、荷、英、法等国争夺世界殖民霸权及其结果、影响,特别是对英国的影响进行说明。第(2)问,要注意到马汉著作出版的时间1890年,联系此时西方正在进行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长江流域在地理上、经济上具有特殊战略地位及列强的政治经济目的来归纳。第(3)问,主观上从中国国内洋务思想、洋务运动角度解答,客观上从西方对中国的影响角度出发。评价从主观目的、措施、客观影响等角度出发,重点应关注其积极意义。答案:(1)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进行殖民扩张,获取了巨额财

28、富;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发达,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强国;通过与荷兰、法国的殖民战争,18世纪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和海外市场,海外贸易和掠夺为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奠定了基础。(3分)(2)西方各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急需扩大海外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控制中国有利于满足其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要求。长江流域在地理上、经济上具有特殊战略地位;通过控制长江流域可以从政治上控制中国,维护其政治、经济特权。(3分)(3)因素:客观上,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西学东渐。主观上,洋务派力图通过洋务运动实现自强;洋务派兴办近代企业

29、也为创办近代海军创造了条件。(3分)评价:清政府筹划海防旨在抵抗列强侵略,具有积极意义;兴办海军和近代教育事业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分)23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的内容、方式和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由于普遍推广了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大大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在这种繁荣下也潜

30、伏着危机。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世界近代现代史材料三凡是为了满足你个人和你家庭的切实需要所必须做的,不论什么,都应当尽力去做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要多买一些东西。凯恩斯预言与劝说(1931年初版于英国)材料四城市和农村的粮食消费量(19521961年)(人均千克)年份全国城市农村1952197.51957203.0196.0204.51961180.8153.5据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考尔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整理(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3分)(2)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有关。简要说明它们与经济危

31、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是否形成悖论,简要说明理由。(5分)(3)材料四中,19521957年和19571961年中国的粮食消费量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可知“消费社会”的出现是英国生产力发展及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产物,结合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去分析其原因。第(2)问结合材料二、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是导致危机的原因,材料三是克服危机的措施。两者不形成悖论,依据时代背景阐述理由。第(3)问从材料四表格中不难看出粮食消费量的变化,依据相应时间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答案:(1)原因:世界市场扩大(或答世界贸易扩大、全球化起

32、步也可),英国可以消费世界各地的商品;英国成为殖民帝国(或殖民扩张),能掠夺到世界各地的廉价产品;资本主义发展,物质财富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追求享乐(或人文精神发展);商业宣传。(每点1分,答出任意3点给满分3分)(2)关系:材料二是出现危机的原因;材料三是克服危机的办法。(2分)不形成悖论。(1分)理由:材料二反映了过度消费会为经济发展埋下危机,材料三则是提倡用合理(必要)的消费来促进经济正常发展。(2分)(3)19521957年:增加。(1分)原因: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增加。(2分)(如果答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政府重视农业可给1分)19571961年:减少。(1分)原因:“大跃进”运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破坏了农业生产;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如果只答“左”倾错误、社会主义总路线、中苏关系恶化只给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