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3520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2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9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共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回望过去,我们不仅为灿烂的5000年中华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所骄傲,而且为中国共产党近百

2、年革命文化和改革创新精神所折服,为新中国建国70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自豪。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新时代文化自信首先源于500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文化基因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通过文化基因得以留存和传衍,并在新的时空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从文化意识的萌生发端,经历了文化元素的衍生

3、,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文化形态的进化,文化遗产的传承等过程,经过几千年文化积淀,遂成强劲的中华文化基因。新时代文化自信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40年改革开放胜利的实践。9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并在随后的近30年革命斗争实践中,找到了以社会革命推动文化变革的正确道路,并最终建立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实践活动,用了7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这再次增强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自信。40年改革开放,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

4、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为新时代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文化自信,还源自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再创造。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模板”“再版”“翻版”,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发扬改革创新精神进行集成创新的原创版。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新时代理论文化再创造的集中体现,增强了中华民族坚守中国

5、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自信的动力。中因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我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了公民各项正当权利,为我国成为世界先进的现代化国家保驾护航,坚定了中华民族的制度自信,“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再创造,表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再创造,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强,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摘编自李征新时代文化自

6、信的历史底蕴)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中华民族有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基因,就能够在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B.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动摇,建立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原创的智慧和方案,无须借鉴他国经验。D. 新时代理论文化的创造增强了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自信的动力。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对原因的分析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B. 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有对当下国内外情况的分析。C. 第3段按时间顺序,证明新时代文化自信源于中国共

7、产党领导革命文化胜利的实践。D. 文章第4段采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的手法,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创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2段阐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以夏化夷、协和万邦,还兼收西学。B. 改革开放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延伸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持续改革。C. “长征精神”这一中国特色的革命斗争文化精神,是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胜利的实践。D. 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再创造,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答案】1. D 2. D 3. C【解析】【1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

8、,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中华民族有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基因,就能够在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错误,“就能够”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把必要条件错误理解为充分条件,文章第二段只是说“新时代文化自信首先源于500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可见这不是唯一条件,因为“树立文化自信”还需要其他条件,如“新时代文化自信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40年改革开放胜利的实践”“新

9、时代文化自信,还源自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再创造”;B项,“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动摇,建立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错误,选项张冠李戴,原文是“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并最终建立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而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动摇”;C项,“无须借鉴他国经验”错误,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故选D。【2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

10、项,“文章第4段采用了对比论证”错误,从文中来看,第四段没有对比论证。故选D。【3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长征精神是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胜利的实践”错误,选项对应区域在第三段。“长征精神”发生在新民

11、主主义革命时期,而非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胜利实践。故选C。【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

12、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选自2018全民阅读报告:有趣的灵魂来自书里)材料二:调查数据显示,纸电一起读是受访者阅读的主流,55%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一年同时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与此同时,随着数字阅读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以电子书阅读为主,调查显示19%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一年主要阅读电子书,超过以阅读纸质书为主的受访者12%的占比。同时,调查还显示,近年来新兴的有声书是纸质书和电子书之外的一个有益补充,有12%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一年会同时阅读纸质书、电子书和有声书。仅阅读有声书的受访者占比仅为0.24%,

13、有声书仍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从年龄段看,50后、60后和70后相比其他年龄段会较多接触有声书。(选自2018全民阅读报告解析中国读者的阅读行为和偏好,有删节)材料三:获取的便捷性、内容的丰富以及付费水平皆为市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重要条件。手机成为市民数字阅读最重要的载体的态势已经形成。针对“数字阅读时使用最多的载体”这一问题,“手机”、“网络在线阅读”、“IPAD/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仍然是排在前四的选项。自2012年以来,“手机”一直稳居第一,且所占比例总体呈上升态势,今年的比例高达44.55%,比去年的43.59%增加了近1个百分点,逼近总比例的一半。“从不进行数字阅读”选项连续三年都

14、排在最后一位,从反面说明数字阅读几乎是全民参与的。传统观点曾经认为“数字阅读适合浅阅读、纸质阅读适合深阅读”,但随着数字阅读群体和范围的扩大,数字阅读肯定会不再局限于浅阅读,这可以从“使用数字设备进行阅读的主要对象”中“学习资料”和“专业资料”连续三年的位次都持续上升的调查结果得到佐证。数字阅读因其内容丰富、查询便捷、终端共享、携带方便、成本低廉等给读者带来诸多便捷,但其存在的问题如“容易导致视觉疲劳”“权威性不足”等也成为痼疾。在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的时间分配上,从2012年至今,“纸质阅读数字阅读”已经连续七年高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与往年略有不同的是,2018年“数字阅读纸质阅读”的比例

15、略有回升,由2017年的34.13%上升到36.83%,可以看作是数字阅读逐渐走高的讯号。此外,纸质报纸在新媒体面前继续丧失时效性优势。在每天阅读纸质报纸的时间上,“基本不阅读”从2016年到2018年已经连续三年排于首位,占比41.15%,比2017年骤增10.41个百分点。“基本不阅读”人数的明显增加以及其他阅读时间段人数的减少,反映出新媒介的不断发展、完善、广泛使用,及其在时效性和即时性方面的巨大优点,对纸质报纸这样的传统新闻媒体的打击是致命的;报纸“阅读量”的总体不断下降态势难以逆转。(选自2018上海市民阅读报告,有删节)材料四:纸质书生命力犹存,网店渠道拉动图书零售市场增速回升。第

16、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2016年仍有51%的读者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书阅读,超过倾向于进行手机、互联网在线阅读的读者比例之和。数字化阅读适合快速高效、碎片化的轻度阅读,对于那些呈体系化的深度内容(哲学、经典文学、经济学理论等),传统纸质阅读仍具优势。从图书销售来看,2017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14.55%,创下近年新高,销售份额持续领先的网店渠道是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选自2018年中国全民阅读市场现状及发展潜力分析,有删节)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纸书方面,北京、江苏、广东、上海和浙江的阅读指数相对较高:纸书指数较高的

17、省份,其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较高。B. 西藏、青海、重庆的电子书阅读指数全国领先。其中西藏和青海甚至高于纸书指数,在阅读模式上西部地区呈弯道超车的趋势。C. 北京、上海、青海、西藏这四个省市的电子书阅读指数高于纸书,这表明电子阅读在东西部地区都一样受到欢迎。D. 全国大多数省区纸书阅读指数都高出电子书,这表明纸书阅读仍然受广大读者的青睐,纸书仍有市场发展的空间。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二援引的调查数据表明,纸电一起读成为受访者阅读的主流,新兴的有声书作为纸质书和电子书的有益补充,已日益为广大读者所喜爱。B. 材料三从“基本不阅读”纸质报纸的人数骤增以及其他阅读时

18、段人数的减少这两方面分析新媒体冲击下纸质报纸时效性优势日渐丧失的趋势。C. 材料四从2016年全国倾向纸质书阅读者占比超过数字阅读者与2017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增长率这两方面突出说明纸质书生命力之强。D. 材料二与材料三都指出数字阅读发展加快普及、全民参与的现状;材料一与材料四则表明传统纸质阅读仍具优势,纸电一起读仍是发展主流。6. 你认为数字阅读有哪些优缺点?它具有怎样的发展趋势?请结合材料三、四简要概括。【答案】4. C 5. B 6. 第一问:数字阅读的优点:内容丰富、查询便捷、终端共享、携带方便、成本低廉。数字阅读适合快速高效、碎片化的轻度阅读。数字阅读的缺点:容易导致视觉疲劳;权威性

19、不足。第二问:数字阅读群体与范围将不断扩大,将由浅阅读向深阅读发展。【解析】【4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的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一中圈出相关的信息,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项,“这表明电子阅读在东西部地区都一样受到欢迎”错误,这一推论缺乏充分可靠的实据,从材料一的图表上虽然能看出北京、上海、青海、西藏这四个省市的电子书阅读指数高于纸书,但并非所有的东西部地区都是如此,这四个省市不能代表“东西部地区”。故选C。【5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

20、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A项,推论不当,“新兴的有声书作为纸质书和电子书的有益补充,已日益为广大读者所喜爱”这一表述于文无据,材料二第二段只是说“调查还显示,近年来新兴的有声书是纸质书和电子书之外的一个有益补充,有12%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一年会同时阅读纸质书、电子书和有声书。仅阅读有声书的受访者占比仅为0.24%,有声书仍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并不能看出“已日益为广大读者所喜爱”;C项,

21、夸大其词。“从2016年全国倾向纸质书阅读者占比超过数字阅读者”这一表述欠严密,根据原文“2016年仍有51%的读者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书阅读,超过倾向于进行手机、互联网在线阅读的读者比例之和”,“进行手机、互联网在线阅读的读者”并不完全等同于“数字阅读者”,后者范畴更大,前者只是后者的一种形式;D项,“都指出数字阅读发展加快普及、全民参与的现状”这一表述不严密,依据原文“从不进行数字阅读选项连续三年都排在最后一位,从反面说明数字阅读几乎是全民参与的”这一表述,“全民参与的现状”表述有夸大之嫌。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

22、此题,首先要明确筛选的方向,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区域,圈出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概括。如本题问的是“你认为数字阅读有哪些优缺点?它具有怎样的发展趋势?请结合材料三、四简要概括”,这里有两个问题,同时给出了设题的区域,考生只要到材料三、四中找到数字阅读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发展趋势即可。从材料三来看,“获取的便捷性、内容的丰富以及付费水平皆为市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重要条件”“数字阅读因其内容丰富、查询便捷、终端共享、携带方便、成本低廉等给读者带来诸多便捷”,从材料四来看,“数字化阅读适合快速高效、碎片化的轻度阅读”,这些都是数字阅读的优点;从材料三来看,“但其存在的问题如容易导致视觉疲劳权威性不足

23、等也成为痼疾”是数字阅读的缺点。再看第二个问题,即数字阅读的发展趋势,如材料三“但随着数字阅读群体和范围的扩大,数字阅读肯定会不再局限于浅阅读”。考生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即可。【点睛】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的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那不只是一场雨冯继芳下雨的晚上,她喜

24、欢窝在阳台的藤椅上听雨、春天的雨总是那么多情,滴答,滴答,一滴滴落下来,不急不缓,诉说着衷肠。你爱听,便寻个地方坐下来。不爱听,便去做自己的事。她捏着茶盏,抿一口茶汤。茶是金骏眉,金黄色的茶绒茶毫,细小紧密,汤色金黄,茶中珍品。郑海就来了。郑海进门时,头发上挂着雾一般的水珠。“怎么不打伞?看,头发都湿了。”她忙起身去拿毛巾。“打伞,岂不辜负了这场春雨。”郑海边撩头发边笑。“也是,你大老远跑到我这里赏雨,总得先和雨接触一下。”“大老远?”“嗯,一千米也不近呢。”她抿着嘴笑。“一千米,是不太近。”郑海呵呵地笑。她也呵呵地笑。“其实,在来的路上,我在雨中待了一会儿。”“我说你头发怎么湿了。”她笑着把

25、毛巾递过去。终于安静下来,两人坐在窗前的藤椅上,喝茶,听雨。窗外烟雨迷蒙,重峦叠嶂,若隐若现的山峰把远山的朦胧幻化成一幅婉约的水墨画。室内茶香袅袅,空气中流动着一种看不见的气息,在两人周围缭绕。“我说,那个”郑海转过身,想说点儿什么。“嘘,安心听雨。”她把食指放在唇上,眼睛盯着窗外。郑海笑笑,不再说话。雨似乎小了很多,嘀嗒声渐远。“以后,你还能陪我听雨吗?”她似乎刚从梦中醒来。“我明天上午九点半的飞机,这里的工程已经结束,该回家了。”郑海望着窗外,神情落寞。“要走了?”“走了。”“真的走了?”“真的走了。”郑海走的时候,她只送到门口,门关上的一瞬间,她的眼圈红了。那只是一场雨吗?没有人回答她,

26、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震耳欲聋的春雷不知何时也消失在天际。她回到阳台在藤椅上坐下,捏起茶盏喝茶。茶是金骏眉,金黄色的茶绒茶毫,细小紧密,汤色金黄,茶中珍品。金骏眉很配这绵绵春雨,只是天空的雨已经止住,窗棂上的雨滴还在滴,很快,就坚持不下去了。记得小时候,妈妈总是做好饭,和她坐在餐桌旁等爸爸下班。每次,只要门外传来哗啦哗啦钥匙串的声音,那就是开饭前的号角。她会跑到门边,等着爸爸进门。爸爸放下手中的包,把她抱在怀里,亲亲她的小脸,把她举过头顶。在与爸爸的嬉戏中,她总是笑得手脚乱舞。妈妈看到,会笑着说:“快别疯了,让爸爸洗手吃饭。”她就会挣脱爸爸的大手,学着妈妈的口气:“快别疯了,洗手吃饭。”爸

27、爸捏一下她的小鼻子,拽一下她的小辫子,再去洗手。一家三口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情景,她怎么都忘不掉。后来,家里换了大房子,爸爸却不怎么回家吃饭了。妈妈做好饭,也不再等爸爸,而是默默地坐在饭桌旁吃饭,脸上再也看不到笑容。多年后,回忆起这段日子,她都痛彻心扉。当年妈妈的沉默,比撕心裂肺的哭泣还让人心疼。这些年一路走来,她渴望婚姻,又害怕背叛,暗夜里,妈妈默默吃饭的样子时常浮现在脑海。她给自己定下规矩,只在对的时间,爱对的人。没想到,爱情是悄悄来临的,甚至有些猝不及防,她爱上了合作伙伴有家室的郑海。她知道,郑海也喜欢她,只要她愿意,爱情唾手可得,可她没有。雨又下起来了,一滴,一滴,又一滴,一滴滴落下去,不

28、急不缓。她捏着茶盏,抿一口茶汤。茶是金骏眉,金黄色的茶绒茶毫,细小紧密,汤色金黄,茶中珍品。窗外,两只燕子在雨中低飞。“风渐渐,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这首词从她脑海里冒出来,一抹忧伤便在屋里弥漫开来。真的要把日子过成这样吗?她窝在藤椅上,看着窗外的燕子,陷入沉思。叮,有信息传来,她拿起手机,是妈妈发来的微信。妈妈说:“我和你徐叔叔明天就回去了,这几天,在云南玩得很开心。姑娘,谢谢你给我们安排的云南之旅。”放下手机,她忽然想结婚了,想有个随时能聊天的伴儿,还想有个孩子在屋里跑。她换了住处,从原来的一楼搬到另一栋楼房的三十楼。新住处的飘窗很大,能涌进更多的阳光。

29、她坐在飘窗宽大的窗台上,能看到外面更多的风景。她开始等待一场别致的雨,雨后能看到彩虹的那种。(选自天池2019年第5期)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照应了题目中的“雨”,也预示了这是一个被淡淡的忧伤笼罩了全篇的雨夜故事。B. 作品中引用纳兰性德的赤枣子风淅淅一词表达了女主人公心内短暂的惶惑之情,让小说的语言更有诗意。C. 小说在处理女主人公和郑海的情感关系时使用了语言、动作描写,将二人欲言又止的矛盾心理和感情的界限描写的淋漓尽致。D. 文中划线句子,既是疑问,也是反问。既写出了她心内惶惑感,又写出了她对自己的责问与警醒,催促她做

30、出更好的选择。8. 小说使用不少的笔墨描写了女主人公儿时的家庭回忆,这段描写对主人公的刻画和文本的理解有什么作用?9. 请你结合文本理解分析本中三次重复出现的语句“茶是金骏眉,金黄色的茶绒茶毫,细小紧密,汤色金黄,茶中珍品”的作用。【答案】7. A 8. 插叙。丰富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家庭的回忆使主人公性格更丰满立体。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家庭的痛苦经历为下文女主人公决绝的拒绝婚外恋,并坚定寻求美丽的爱情做铺垫。深化主旨,让情节富有波澜。因为这段不愉快的童年故事,主人公才能够有拒绝诱惑、“只在对的时间,爱对的人”的认识。 9. 推动情节的发展。三次喝茶展示三个不同的场景,每次喝茶的意义和情感

31、也随之发生变化。起强调的作用。加深读者印象,引人深思,让爱情的矛盾与纯粹显得更加深刻。象征作用。(如果学生答比喻也可酌情给分。)反复强调茶是好茶,是珍品,象征着爱情的可贵以及女主人公对爱情的珍视和不愿意玷污与扭曲爱的决心。【解析】【7题详解】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A项,“也预示了这是一个被淡淡的忧伤笼罩了全篇的雨夜故事”错误,不能预示全篇是被忧伤笼罩的故事,女主人公有坚定的爱

32、情方向,雨夜的她虽然寂寞,虽然渴望爱情,但是在情感的界限里她仍然是与郑海发乎情止乎理,她坚定的知道自己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绝不会偏离了爱的方向。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要纵观全文,不能以偏概全,只顾皮毛。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概括设题段落的内容,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本题问的是“小说使用不少的笔墨描写了女主人公儿时的家庭回忆,这段描写对主人公的刻画和文本的理解有什么作用”,首先到文中找到女主人公有关儿时的家庭回忆,概括其内容,然后分析这些内容与人物形象、小说情节以及主旨之间的关系。从文中来看,上文写郑海临行来告别,下

33、文写女主人公拒绝与郑海之间的婚外恋,中间插入女主人公对儿时的回忆,故这部分属于插叙的内容;从插入的内容来看,主要写女主人公儿时的家庭痛苦经历,也是因为这一经历,女主人公拒绝婚外恋,故从情节上来看,为下文女主人公的行为做了铺垫;从主旨来看,因为儿时家庭的变故让女主人公“给自己定下规矩,只在对的时间,爱对的人”;从形象来看,插叙的内容让女主人公的形象更为丰满。考生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答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理解分析本中三次重复出现的语句茶是金骏眉,金黄色的茶绒茶毫,细小紧密,汤色金黄,茶中珍品的作用”,然后要到文中找到这三处内容,从情节、

34、内容等方面分析作用。第一次在文章开头,“她捏着茶盏,抿一口茶汤。茶是金骏眉,金黄色的茶城茶毫,细小紧密,汤色金黄,茶中珍品”,第二次在中间郑海离开之后,“她回到阳台在藤椅上坐下,捏起茶盏喝茶。茶是金骏眉,金黄色的茶城茶毫,细小紧密,汤色金黄,茶中珍品。金骏眉很配这绵绵春雨,只是天空的雨已经止住,窗棂上的雨滴还在滴,很快,就坚持不下去了”,第三次在文章最后女主人公决定放下这婚外恋之后,“她捏着茶盏,抿一口茶汤。茶是金骏眉,金黄色的茶城茶毫,细小紧密,汤色金黄,茶中珍品”,结合具体的情节可知,这三次喝茶情境不同,人的心境不同,一开始应该有期待,中间应有失落,最后应该是释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这三句

35、话中强调“茶是好茶”“茶是珍品”,此处的“茶”好比是爱情,茶的好、珍则象征了爱情的可贵,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珍视以及追求纯洁之爱的决心。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答题。【点睛】分析文章段落作用,一般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文章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为,结构上:总领全文或总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内容上:开篇点题(扣题);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如果开头段是环境描写,也可以从环境描写作用分析,如渲染、烘托.气氛等。文章中间段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某某情节做铺垫等。内容上:交代了内容,突出了人物特点;考虑对情节的作用。文章结尾段的作用,结构上:

36、总结全文;照应文章开头(题目);首尾呼应等。内容上:点明(升华)中心;揭示(或深化)文章主题(画龙点睛);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无穷,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考虑对塑造人物或对故事情节的作用。还有,如果段落用了某种修辞,还有从该修辞所产生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胡晋臣,字子远,蜀州人。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为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以公辅荐诸朝,孝宗召赴行在。入对,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弊。试学士院,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轮对,论三事:一,无忽讲读官,以仁宗为法;二,责谏官以

37、纠官邪,责宰相以抑奔竞;三,广听纳、通下情,以销未形之患。又极论近幸,上览奏色动。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感稍霁,首肯久之。赵雄时秉政,手诏下中书问近幸姓名。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近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置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服除再召,以五事见,曰:“选将帅,广常平,治梁壤,更铨法,通褚币。”上谓辅臣日:“胡晋臣言可行。”除度支郎,系迁侍御史。朱熹除兵部郎官,以病足未供职。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光宗嗣位,迁工部侍郎,除给事中,每以裁滥恩、惜名器为重,内

38、降持不下,上嘉其有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正谢日,上命条上军政利害。既而朝重华宫,孝宗谓回:“嗣君擢任二三大臣,深惬朕意,闻外庭亦无异词。”晋臣拜谢。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上自南郊后久不御朝,晋臣与丞相留正同心辅政,中外帖然。其所奏陈,以温清定省为先,次及亲君子、远小人、抑侥幸、消朋党,启沃剀切,弥缝续密,人无知者。未几,薨于位,赠资政殿学士,谥文靖。【注】近习:君主宠爱亲信的人。(节选自宋史胡晋臣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B.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

39、/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C.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D.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行在,即“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专指天子巡行天下所到之地。B. 轮对,宋代一种官制,官员每隔数日轮流上殿策对时政利弊,也叫“转对”。C. 常平,古代调节米价方法,政府丰年购粮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储粮以稳定粮价。D. 工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40、不正确的一项是A. 胡晋臣才学突出,见识高卓。绍兴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后被荐入朝,受到孝宗召见。他明确指出当时的政治弊端,官职也得以升迁。B. 胡晋臣为官正直,不惧权贵。他敢于斥责皇帝身边的亲信,包括谏官和宰相,皇帝看了奏章脸色都变了。C. 胡晋臣侍奉大宋,竭忠尽智。他辅佐孝宗和光宗两位皇帝,都是尽心竭诚,光宗不亲临朝政时他更是小心辅政,后来死于官任上。D. 胡晋臣恪尽职守,深得褒嘉。在担任给事中期间,光宗褒奖他有操守,后在重华宫朝拜时,孝宗又称赞他“深惬朕意”。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2)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

41、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胡晋臣的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的变化亏损,皇帝威怒才稍微平和,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2)胡晋臣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担任汉州知州,再任潼川路提点刑狱,后因父母的丧事离职。【解析】【10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

42、“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论”是动词,宾语是易,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奏”的内容是“熹不即受印为傲慢”,而不是“奏”“熹”,故应在“傲慢”后断开,排除B项。故选C。【11题详解】该题考查考察古代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错误,“全国土地、赋税

43、”由户部掌管。故选D。【12题详解】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胡晋臣他敢于斥责皇帝身边的亲信,包括谏官和宰相”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责成监督的官员纠正官风,责成宰相抑制官员对名利的追求,又着重评论了皇帝身边受宠的近臣。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

44、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口陈”,口头陈述;“悉”,详尽;“至”,到;“折变”,变化亏损;“霁”,平和;“首肯”,点头表示赞同。第二句中,“以”,因为;“亲”,父母,双亲;“外补”,到京城外补缺;“知”,名词做动词,做知州,担任知州;“除”,授,拜(官职);“忧”,父母丧事;“去”,离职。【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

45、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参考译文:胡晋臣,字子远,四川人。考中绍兴二十七年进士,担任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认为他有辅佐国君之才把他推荐给朝廷,宋孝宗召他前往行宫。入宫对答,上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方

46、面的弊病。试用于学士院,授官秘书省校书郎,后升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轮流奏对时,(胡晋臣)谈论三件事:一、不要忽视讲读官,要效法仁宗时期;二、要求谏官检举官员的不当之处,要求宰相遏制竞相跑官的人;三、(应该)广泛听取、采纳意见,掌握下层的情况,来消除尚未形成的祸患。又着重评论了皇帝身边受宠的近臣,皇帝看完奏章后变了脸色。胡晋臣的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折变,皇帝神色稍微缓和,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丞相赵雄当时执掌朝政,皇帝亲手写诏书下到中书省询问近臣的姓名。晋臣第二天到中书省,主持政事的官员询问他其中的缘故,胡晋臣说:“近臣弄权,丞相怎么能不知道呢?”随即分条详陈,把权力大的近臣上报。皇帝

47、对此事深有感悟,从此近臣十分害怕。胡晋臣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担任了汉州知州,再任潼川路的提点刑狱,因父母丧事离职。守丧期满再被征召,拿五件事觐见,分别是:“选拔将帅,扩大常平仓,兴修水利,修订选拔、任用官吏的条例,推行纸币。”皇帝对辅政大臣说:“胡晋臣说的可以实行。”(胡晋臣)担任度支郎,几次升迁担任侍御史。当时朱熹被授予兵部郎官,因腿病没有到任。侍郎林栗因与朱熹的论易观点不合,上奏称朱熹不立刻到任是对皇帝的傲慢行为。晋臣上疏请求留下朱熹而驳斥林栗的上奏,众人议论推重他。光宗继位后,胡晋臣调任工部侍郎,任职给事中,常常以裁减过度的 恩惠,珍惜名声和人才为要务,皇帝赞赏他有操守,

48、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正式上朝谢恩那天,皇帝命他分条列举军政方面的利与害。不久在重华宫朝拜前任皇帝孝宗,孝宗对他说:“现任皇帝提拔任用的二三位大臣,非常合我意,听说朝廷外面也没有不同的意见。”胡晋臣磕头谢恩。任命胡晋臣为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皇帝自南郊回来后很久不临朝,胡晋臣和丞相留正同心协力辅佐朝政,朝廷内外一派安定。他所上奏陈述,以冬温夏凊、昏定晨省为先,其次提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抑制侥幸得官、消除官员结党,真心诚意辅佐皇帝,切中事理,弥补过失谨慎细致。不久,死在官任上,朝廷追赠他为资政殿学士,谥号“文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

49、小题。秋晚登城北门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注】城北门:成都城北门。幅巾:当时读书人闲居时的一种装束。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诗中用杜陵借指长安,暗喻故都汴京。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描绘诗人装束和出游地点,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闲散的生活和日趋衰颓的状况。B. 颔联巧用“杜陵秋”暗指宋朝故都汴京,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C. “搔首”“倚楼”的描写,表

50、现诗人心忧国家安危,感叹命途未卜,抒发了忧国深情。D. 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戎马生涯,“非复昔”包含着对戎马生涯已成往事的感慨。15. 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答案】14. B 15. 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眼前凄凉的景象使人愁绪满怀。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沦陷故都的怀念、忧虑之情。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诗人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搔首不安,愁肠百结。壮志难酬的悲愤。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

51、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颔联巧用杜陵秋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错误,从诗中来看,从诗中来看,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前一句中“散关”是南宋

52、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后一句是说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陆游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无比忧虑。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本题问的是“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然后到诗中找到“愁”的表现或者能够引发“愁”的内容,最后概括作答。从诗歌标题来看,秋晚登城北门交代时令、活动,首联“

53、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叙出游地点、时间、景象以及感受,“卷地西风”造成的凄凉景象使人发愁;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颈联“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对此发问: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肠百结,这是为国事而愁;尾联“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横槊赋诗”,借指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很多感慨,诗人虽然离开南

54、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这是为自己不得志而愁。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愁”的原因。【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

55、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强调做人要坚持原则,面对高位厚禄等物质诱惑也不能违背礼义的句子是“_,_。”(2)蜀道难中,诗人用“_,_”两句,从侧面写出蜀道的高险,以衬托入蜀的艰难。(3)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理想,抒发政治感慨。苏轼赤壁赋中“_,_”两句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答案】 (1).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 万钟于我何加焉 (3).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4). 猿猱欲度愁攀援 (5). 渺渺兮予怀 (6). 望美人兮天一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

56、名篇的能力。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本题中的辩、义、猱、度、予、渺,都要格外留意。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莫高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有“东方罗浮宫”之称。因为其内千窟,每窟均有不同的_佛像,亦有“千佛洞”之称。它是建筑、彩塑、壁画组成的综合艺术体,( )。莫高窟藏经洞_了多种中外宗教典籍和文献,大量壁画的石窟,真实反映了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佛教思想的传播和中

57、国化的过程,真实地纪录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古代敦煌是多民族聚居地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有诸多民族在这个地区生产、生活,能看到的许多壁画都留下他们活动的影子。壁画中还出现了商贸、酿酒、粮油加工、皮草制作、兵器制造等手工业方面的画面。所有这些画面,都再现了敦煌地区农业、畜牧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状况,莫高窟形象地描述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敦煌莫高窟是一座独具特色、_的宝库。虽然主要以佛教内容为题材,但若揭去宗教的面纱,我们不难发现,研究历史的任何一个方面都能在这里找出所需的图像资料。因此,把敦煌莫高窟称作“画在墙壁上的图书馆”一点也_。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形态

58、 汇聚 博大精深 不过分B. 型态 会聚 浩如烟海 不突兀C. 型态 汇聚 浩如烟海 不过分D. 形态 会聚 博大精深 不突兀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不仅是中古社会的历史画卷,而且是佛教艺术的典范B. 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典范,而且是中古社会的历史画卷。C. 是佛教艺术的典范,也是中古社会的历史画卷。D. 是中古社会的历史画卷,也是佛教艺术的典范。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大量壁画的石窟,真实反映了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佛教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化的过程,真实地纪录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B. 大量壁画的石窟,真实反映了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佛教

59、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化,真实地纪录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C. 石窟的大量壁画,真实反映了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佛教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化,真实地记录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D. 石窟的大量壁画,真实反映了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佛教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化的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答案】17. A 18. B 19. D【解析】【17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形态”,形象词,形式或状态,指事物存在的样貌,或在一定条件下

60、的表现形式,“形”是指物体的形状;“型态”,事物在某一条件范围下所表现的形式,“型”则指物体的类型;语境是形容“佛像”的样貌,应使用“形态”;“汇聚”,强调从各个不同的地点、方向集中到一起由少到多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常用于“物”;“会聚”,强调各方会合后各自仍独立存在,常用于“人”;语境是说莫高窟藏经洞集中了多种中外宗教典籍和文献,是物,应使用“汇聚”;“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书籍等多得无法计算;语境形容“莫高窟”,应使用“博大精深”;“不过分”,没有超过一定的程度或限度;“不突兀”,不突然,不出乎意

61、料;语境是说把敦煌莫高窟称作“画在墙壁上的图书馆”没有超过限度,应使用“不过分”。故选A【18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从所处的位置来看,填写的句子在第一段的最后,是对莫高窟的总体评价,这一评价应该对下文起到统领的作用,故内容上应与下文形成呼应;从第二段来看,该段先说“莫高窟藏经洞汇聚了多种中外宗教典籍和文献,大量壁画的石窟,真实反映了古代敦煌以及河西度廊佛教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化的过程,真实

62、地纪录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这是展示莫高窟在佛教艺术上的特点,接着“古代敦煌是多民族聚居地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有诸多民族在这个地区生产、生活,能看到的许多壁画都留下他们活动的影子都再现了敦煌地区农业、畜牧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状况,莫高窟形象地描述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这是说莫高窟在展示古代社会方面的价值,由此可知,括号中应先说“佛教艺术”,再说“中古社会”,这就排除AD两项;从第二段内容的比例上来看,显然是突出莫高窟在再现中古社会方面的价值,故括号中句子应使用递进句,强调后者,这就排除C项,该项“是,也是”是并列关系。故选B。【19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

63、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大量壁画的石窟,真实反映了古代敦煌以及河西度廊佛教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化的过程,真实地纪录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第一个问题是语序不当,“真实反映”的主语应该是“壁画”,而不是“石窟”,故改为“石窟的大量壁画”,排除AB两项;第二个问题是成分残缺,“反映的传播和中国化”缺少中心词“的过程”,应该是“真实反映了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佛教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化的过程”,排除

64、C项。故选D。【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

65、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20.阅读下面文段,围绕“国家精神”,根据画线句子仿写三句话,组成排比句式。国家精神是什么?简单两个字,就是一个国家的“国魂”。它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赤子精神。_。_。_。【答案】 (1). 它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奉献精神。 (2). 它是一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无畏精神。 (3). 它是一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奋发精神。【解析】【详解

66、】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能力。仿写时一定要与例句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一致,还要注意内容上的关联。本题,要求围绕“国家精神”,参考例句“它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赤子精神”的句式,写两句话,与原句前后构成排比句,也就是用“它是一种(诗句)(诗句体现出的精神特点)的精神”写两句话即可。21.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人脸识别”下定义。(不超过35个字)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它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对生物体(一般特指人)本身的生物特征来区分生物体个体。这是一项高端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是一项热门的计算机技术,具体而言,就是计算机通过视频采

67、集设备获取识别对象的面部图像,再利用核心的算法对其脸部的五官位置、脸型和角度等特征信息进行计算分析,进而和自身数据库里已有的范本进行比对,最后判断出用户的真实身份。【答案】人脸识别是特指通过分析、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以及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人脸识别下定义”,然后回顾“下定义”的模式,再根据模式筛选信息,给“人脸识别”下定义。“下定义”的模式:被定义概念=种差+临近属概念,一般采用“是的”陈述模式。首先浏览语段,找到临近属概念,根据“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

68、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它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对生物体(一般特指人)本身的生物特征来区分生物体个体。这是一项高端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可知,“人脸识别”的临近属概念是“计算机技术”;然后筛选种差,如“通过视频采集设备获取识别对象的面部图像,再利用核心的算法对其脸部的五官位置、脸型和角度等特征信息进行计算分析,进而和自身数据库里已有的范本进行比对,最后判断出用户的真实身份”,最后按照“下定义”的模式进行答题。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某中学举行了一场以“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为主题的辩论赛。辩论正方的观点是:中国人不应该过洋节,这是崇洋媚外的表现,

69、会致使本土文化逐渐流失。辩论反方的观点是:中国人应该过洋节,对于世界文化,我们都主张多元并存,兼收并蓄。倘若因为担心洋节的兴起会使我国的传统遭到破坏,而选择去抵制,这不是一种爱护行为,而是对自己的文化极度不自信的行为。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你觉得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呢?请你在正反双方中选择一方作为自己的立场写一篇辩论稿。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过洋节不等于遗忘传统近年来,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一个个洋节来势凶猛,大有反超中国传统节日、喧宾夺主之势,无怪乎有人要惊呼“抵制外来文化侵略”,无怪乎有学校要封校禁止过洋节然而,洋节真

70、的能冲击我们的传统节日吗?这么想未免太缺乏文化自信了。承载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传统节日,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盼,千百年来,何曾间断?洋节对中国传统节日观念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消费行为上面。其实,各种各样的洋节在中国的火爆,正是得益于很多商家把洋节包装得无比热闹,助推了洋节在中国的流行。中国年轻人过的圣诞节,是舶来品,没有虔诚的宗教信仰,只有热销的平安果;没有安详和宁静,只有喧闹和沸腾,又何谈文化冲击?过洋节并不一定代表着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冷落,这只是说明了年轻人对新事物的一种好奇。就像你觉得苹果好吃,但有一天你发现橘子更好吃,但你并不一定会因为橘子好吃而不爱吃苹果。黄佳明在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困

71、境及其出路中说:“圣诞节的温馨、愚人节的娱乐、情人节的浪漫、万圣节的疯狂,都因给不重视传统文化而变得平淡的年轻人的生活,增添轻松愉快的时刻而备受青睐。”也正是如此,年轻人过洋节的原因很简单,不是因为文化信仰,而是因为轻松愉快。这些洋节在西方和在中国显然有着不同的内涵,有着不同的本质。年轻人过洋节,不过是拥有了一个可以用来狂欢的日子,甚至不过是“逗乐”而已。所以,年轻人热热闹闹地过几个洋节,算不上“节日殖民主义入侵”,也并不代表着中国的传统节日受到了冲击。如果说中国的传统节日被人们淡忘了的话,那每年春节前夕也就不会出现所谓的“春运”了。之所以传统节日并没有受到那么多的关注,首先是因为我们的传统节

72、日讲究的是团圆,要求自家亲人欢聚一堂,而离其他朋友较远,这也就不利于制造这么火热的气氛。如果担心传统节日受冲击,那不妨改进传统节日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让传统节日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最后,我想再说明一下,洋节热是经济发展与全球化的结果。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的全球化,中国的节日实际上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传播到了其他的国家,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当传统节日遭遇洋节,我想没必要“一山不容二虎”,没必要一定要让东风压倒西风,也没必要“犹抱琵琶半遮面”,我们完全可以充满自信、大大方方、快快乐乐地过个洋节。【解析】【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次作文为任务驱动型

73、材料作文,写作前,考生要先识别任务,如本题要求考生在正反双方中选择一方作为自己的立场来谈自己对中西文化冲突的态度,然后要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审题】首先分析材料。材料的中心事件是某中学举行的一场以“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为主题的辩论赛,材料中呈现出正反双方的观点,正方认为“中国人不应该过洋节,这是崇洋媚外的表现,会致使本土文化逐渐流失”,反方认为“中国人应该过洋节,对于世界文化,我们都主张多元并存,兼收并蓄。倘若因为担心洋节的兴起会使我国的传统遭到破坏,而选择去抵制,这不是一种爱护行为,而是对自己的文化极度不自信的行为”。考生可以选择

74、正方观点,分析一部分国人过洋节的动机,指出过分推崇洋节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分析中国传统节日存在的文化价值;可以选择反方观点,从文化的多元并存、百花齐放角度谈论洋节的存在价值;还可以从辩证分析的角度谈论自己对此的态度。最后还要分析文体,材料要求写成“辩论稿”,这就要求观点要明确,辩论要有力,论据要充足。参考立意:珍视传统节日,不必追逐洋节;抵制洋节,过中国人的节日,传承中国人的文化;洋节蕴含的文化内涵,值得借鉴;将中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坚挺中国主体文化,包容西方文化;兼容并蓄,才能为我所用;百花齐放方为春。行文构思:开篇点明洋节是舶来品,消费影响多于文化影响,并用一个幽默的吃苹果和橘子的比喻说理

75、,以小见大;接着指出洋节的热闹也无非是“逗乐”,不必大惊小怪,诚惶诚恐;最后指出,传统文化根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要不断改进、创新,以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让中国的传统节日也走向世界。素材1.当前,在中国流行的主要洋节日:文革前就有的:圣诞节、感恩节、开斋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等。改革开放后新引入的: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2.关于文化的交融和独立。作为节日文化,属于文化范畴,讨论节日问题,应从文化的概念来谈。洋节是西方文化。要不要洋节,是要不要西方文化的问题。3.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从来是具有世界性、多民族性的。我们中国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也都是众多文化的融合体。东汉,我们从西天引

76、入了佛教,使魏晋时期的哲学(玄学)也融进了悲观出世,因果报应的色彩,从而丰富了我们的哲学思想。在唐代我们完成了儒道佛的三教合一,才有了大唐盛世。元末明初,我们引入了基督教,现代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技术随传教士引入我国,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现代科技。清初,康熙大帝以非常远见的眼光允准天主教在北京建立教堂,并为之亲题万有真源大匾。这时期,我们引进了更多的西方先进文化,从而出现了康乾盛世。4.笔者认为,文化是一个“化”的过程。文化需要丰富和发展,这是人的需要,也是文化自身进步的需要。不关注人的需要,还谈什么以人为本?对洋节日的态度,表现为对人需求的态度,对文化发展的态度。5.国学是什么,我们的民族文

77、化衰落,是西方文化入侵造成的吗?一位坚持抵制洋节观点的新浪网友在笔者博克下跟贴说:圣诞节乃耶酥诞生的节日,西方人要过圣诞节,因为他们都信基督教!而中国,大多数人连基督教是什么都不知道,就盲目的跟随外国人过什么圣诞!他们只知道圣诞爷爷,不知道这个节日的意义。中国人自古都是信儒教和佛教(我甚至觉得毛泽东思想也是一种信仰),而我们现在不顾给中国人留下千年教义的孔子,不顾让中国得到解放的毛主席,而去为一个不知道是谁的人过生日!不可笑吗?吗!盲目跟随,会被老外笑话的!不要自作多情啦!可怜无知的中国人。这是抵制洋节论的典型观点。6. 东莞禁止员工搞任何圣诞活动的公司老板说,他平时是以“国学”教育员工的,他

78、要求他的员工每天要背诵弟子规等国学读物。社会上另一些标榜自己是坚持中国文化的,还提出了废除公元纪年,恢复夏历纪年,甚至还煞有介事的穿起唐装,以示与众不同。对此,笔者认为:坚挺中国主体文化与包容西方文化不矛盾,而且是可以并行的。成都和东莞以强行抵制西方文化的办法来保护自己文化的做法值得商榷。历史证明,闭关锁国,关起门来称王称霸,从来不会使自己强大。7.东莞老板让员工背诵弟子规、朱伯庐治家格言就以为是在学习、弘扬国学。这很滑稽。人们都知道国学是一个非常庞大和深奥的系统,它包括儒学、传统中医学,老庄哲学、经学、理学等等。弟子规、朱伯庐治家格言等只是小孩蒙学的初级读物,用英语作比喻,这大约只相当于英文

79、字母。如果有谁说他会念字母,就是懂英文了,人们一定会认为这人疯了!另外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传统文化里糟粕与精华是并存的,弟子规、朱伯庐治家格言就是这样的读物。不能正确分辨优劣,只生吞活剥的背诵,不是对待国学的正确态度。8.穿什么、怎么打扮,用什么历法纪年,甚至女人裹小脚,男人都束起长发,或辫子,都按宋、元、明、清时代的样式去过元旦(就是今天说的春节)。那也只是个人爱好,顶多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复古怪现象,根本到不了文化层面。但你把这些东西,以提倡(在我国,领导的提倡从来是和规定画等号的)或作为规定要向社会宣传,要大家也必须这样做,就属侵权了,起码也是属于一种文化专制。9.坚持抵制西方文化论的一个重要

80、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衰落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入侵造成的。事实是这样吗?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宗教是精神鸦片的翻版。将中国传统文化衰落归罪于西方文化入侵是不符合历史实际,是不公平的。西方大量文化的引入,丰富了我们的文化,提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质量。是建有大功的。这一点,只要不是瞎子,睁眼看一看就会知道。至于我们传统文化的衰落,笔者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文化发展规律的原因,也就是一些不符合人们现实生活需要的传统文化被自然淘汰了。比如二十四节气(坚持抵制观点的北大某教授提出的)。由于现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二十四节气已不能准确涵盖现在的天气状况;另外由于农业科技的发达也不完全靠二十

81、四节气来进行生产活动。因此二十四节气逐渐被淘汰不用了。而这只能赖自然环境的变化,与洋鬼子的文化侵入无关。二是,按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原因。在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与时俱进,发展与更新,而成了社会前进的累赘。比如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就输在了市场价值面前。其中,还有重要的一点,这就是一些标榜国学的人的人为破坏。由于这一点非常敏感,在电视讨论中,本人没有涉及。但笔者认为它确实是一个重要原因。事实是,长期以来我们与优秀传统文化为敌,大“革”传统文化的命。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五四运动中被作为封建文化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仅剩了一点点皮

82、毛。但,所剩的这点可怜物,又在文革间遭到第二次严重扫荡,把人们深爱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具有悠久中华文明色彩的节日当作糟粕扔弃掉。而将一些低俗文化,甚至垃圾文化当做了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我们的国学、传统文化精神几乎被彻底消灭光了。于是,我们今天的国学家们,只剩了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的念古籍(有的连古籍也看不懂),而根本不懂中国文化是由各种文化融合碰撞出的这一事实,不懂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泰山不让土壤方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包容精神。所以才提出了我们不能光讲包容,我们要看到西方文化入侵的现实,要保卫民族文化的这种狭隘、极端缺乏文化自信力的话。总之,这是因我们传

83、统文化自身的原因而遭到的挫折,怪不得洋鬼子。笔者认为,要想坚挺中国主体文化,就必须检讨这段历史失误,正确认识什么是传统文化,是么是垃圾文化。清醒认识中国文化在现今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位置。否则,就永远会是心胸狭隘、眼光短浅,文化素质低下的可怜儿,不会得到世界的尊重的。10.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是文化发展的规律,也是不可阻挡的社会发展潮流。世界文明的发展,决定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而不是互相抵制和歧视。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基督教教义中引人向善的精神,同中国的道德体系有一致性,也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补充与完善。吸收其精华,对现时中国社会文化建设将大有裨益。洋节,给中国带来了人类的另一种文明,它

84、的浪漫诗意和温馨人情,给世人增添了更多的喜气。特别是父亲节、母亲节和感恩节,与我国本土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道德情感不仅毫无冲突,反而特别吻合。也就是说,这些洋节也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为什么要排斥呢?11.抵制洋节论,打出的唯一可让人同情的理由是他们是按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作出的要保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的要求,担忧中国主体文化被西方文化冲击掉,及因西方文化的进入,会使中国文化主体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怕这一代青年人被西方文化俘虏过去(才进行抵制的)。应该承认,这是很好、而且很能摆得出的一个理由。遗憾的是,这一理由,没有真正理解文化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关系,没有认识到文化的民族个性与人类文明的共性是共存共荣

85、的关系。而是将保护文化的民族特性与其它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立起来。实际,文化的精髓,或者说它发展的生命力,在于这个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如前面所述,中国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也正因其开放,才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盲目地排斥外来文化,是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不自信的文化形态,往往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12.只有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按文化发展规律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才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唯一途径。抵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只能使自己的文化失去生命力,而逐渐趋于灭亡。因此,以抵制洋节和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方法来保护民族文化是与联合国科教文的规定背道而驰的,是不可取的。13.笔者认为,外来节日作为对本国传统节日是必要的

86、、有益的补充,是十分正常的文化交流现象,不宜提到保护民族文化上来谈论。我们保卫民族文化应建立在对民族文化的自信的基础上。昨天,一位在法国负责中法文化交流的朋友,打电话给我,她说:在巴黎,庆祝中国春节的活动,是巴黎市长亲自带头的。中国春节的庆祝活动比他们过圣诞节一点也不逊色,而且不带任何商业色彩和政治色彩。人们也都知道,在西方许多国家,都正在热衷学习我们中国文化,过我们的春节,学习我们的京剧、中医、武术。在美国纽约州是将中国农历大年初一定为全州法定节日的。相对西方人在重视自己的圣诞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的同时,并不排斥其他国家的节日文化,我们却以仇视、抵制圣诞节的方式,来保卫民族文化,这种行动不是显得

87、太过愚蠢和狭隘了吗?这样的民族心理,还能发展文化,干出什么大事业吗?14.对西方文化,包括圣诞节之类的节日文化,别那么紧张和神经质,应当看的淡些和从容些。我们可以宽容西方市场经济这样与民族传统思维格格不入的东西,为什么非得要抵制那些,浪漫、富有人情、诗意的节日呢?15.抵制圣诞节的十博士认为大部分国人在对西方圣诞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使用圣诞节的称谓,甚至浑然不觉地加入到狂欢行列。这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这几位博士很可爱,他们把自己看的忒高明了,把节日文化太意识形态化了。实际,人们创造的许多节日,其功能只有一个,就是娱乐,娱

88、乐天地和娱乐自己。许多中国人并不知道春节和端午节的来历,不是照样吃饺子,吃粽子吗?!很多人,包括一些党员和博士生们,见庙烧香,见佛磕头,但他们不会念佛经,更不知道这弥勒佛原来是西方的神,不是照样也跪拜得很好玩吗?虽然现在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公元纪年是以耶稣降生那一年作为元年的,我们不仍在庆祝“新年”吗?我们单纯的博士们,干吗非得要求在圣诞节热闹的人都必须知道这节日的来历呢?16.毛泽东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外国文化不是洪水猛兽,充分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当民族、

89、国家处于兴盛时期,文化认同不仅强烈,而且也易于接受外来文化。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具有了睁眼看世界的能力,我们变得开放而包容,而这正是一个文化多元时代应有的文化性格。【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

90、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