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史记殷本纪记载:“自仲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商朝()A外患不断,以致商王多次迁都B实行分封制,诸侯割据混战C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D实行宗法制,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答案:C解析:材料中“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可见是由内乱导致宗法制和分封制破坏,从材料中只能看出内乱,看不出“外患不断”。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A推动商品经济发展B肯定郡县制的进步性C促进分封制的
2、瓦解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称为食邑。食邑制是分封制的产物。战国时各国任用官吏时给予官吏薪俸的制度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故本题选C。3全球通史中载:“秦始皇一举废除了分封制度,不过,继秦而起的汉皇帝更重实际且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下列属于秦汉时期实行的是()A BC D答案:C解析:图依据齐、鲁、宋、卫等分析可知其为西周时的分封制;图依据长城和咸阳、九原郡等分析可知其为秦朝的郡县制;图依据“济南郡”“高密国”等分析可知其为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图依据“中书省”“大都”等分析可知其为
3、元朝的行省制。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C。4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礼记”“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等信息可以推断出,这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有关,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始于秦朝,故B项错误;郡县制不是贵族政治,故C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属于西汉时的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错误。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由此可知,宗族势力
4、赖以生存的基础是()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村落相对稳定,为宗法制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C、D两项是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与题干内容无关。而商品经济需要广阔的市场,不利于聚族而居。6汉景帝中期,“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这表明()A汉代已解决王国问题B汉代改王国为郡县C此时王国出现郡县化倾向D“推恩令”的实行取得一定效果答案:C解析:依据“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可知,中央控制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但
5、王国并没有被废除,因此A、B两项错误,C项正确。“推恩令”是汉武帝颁布的,D项与题意不符。7古代宰相的职权可概括为“入(宫)则参对(君主)而议政事”“出(宫)则监察(百官)而董(督)是非”。下列对宰相职权的说法正确的是()A事无巨细,大权独揽 B参与决策,监督执行C秉承诏令,上传下达 D拾遗补阙,以备顾问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参对而议政事”“监察而董(督)是非”可知,宰相不仅要参与决策,而且要监督百官是否有效执行,故B项正确。A项夸大了宰相权力,C项忽视了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D项“以备顾问”把宰相等同于秘书咨询官员。8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
6、一和连续的。”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 D宗法制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主要是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就是中央通过各种措施控制地方,这有利于防止国家的分裂和割据,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9从两汉到明清,“封建”藩王的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始终镶嵌在单一制的大一统帝国内,时断时续地与中央集权制并存着。下列对这一阶段藩王的说法,错误的是()A“封建”藩王更多的时候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B藩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分封诸王C从总体看藩王越来
7、越难以撼动中央君主的权威D从总体看藩王越来越失去对地方政治、经济的控制权答案:B解析:随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藩王的权力日益萎缩,对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的控制力逐步减弱,渐渐沦落为仅仅“衣食租税”。由此可知,A、C、D三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B项。10秦朝为了加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措施之一是在中央设立了丞相,而明朝时期却废除了丞相。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封建制度日益发展和巩固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C明朝统治者采取不同的统治策略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日趋衰落答案:B解析:注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封建制度的差别。前者是指
8、封建制度下的组织管理模式,组织管理模式的专制集权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丞相由设立到废除,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封建制度日趋衰落。11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被称为“君父”,各地官吏被称为各地的“父母官”。这说明了我国封建社会()A家国同构的建国理念和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B封建君主专制深入人心,得到普遍拥护C封建剥削沉重,民众处境艰难,民不聊生D君民关系和谐融洽,统治稳固答案:A解析:由“封建社会中皇帝被称为君父,各地官吏被称为各地的父母官”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具有鲜明的家国一体的理念,所以A项正确。B、D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2宋史纪事本末卷2载:“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
9、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这段材料表明宋代()A丞相权力被大大削弱B开始实行郡县制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增强D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免答案:C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答案:A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门下省负责宰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可驳回,据此可知答案为A。宋朝的枢密院主管军事,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清明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均无封驳权,排除。14近年来,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若
10、电视剧中出现下列剧情,与历史事实相符的有()汉武大帝中汉武帝亲自指挥平定“七国之乱” 隋唐英雄传中,一个读书人以科举成名,官至礼部侍郎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辅佐朝政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受笔录A BC D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本题可采用排除法,平定“七国之乱”的是汉景帝,说法错误;内阁大学士出现于明朝,错误;军机处由雍正帝设立,错误,排除含有的选项,本题选D。15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11、。”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答案:C解析:本题以传教士明恩溥的记述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学子坚持不懈参与科举考试的情况,而“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表明,明恩溥认为学子的目的不是为追求名利,而是他们天生的忍耐性,这反映了学子的价值追求,A项错误,C项正确;该材料主要说明中国学子对考取科举的价值追求,并未体现学子的愚昧无知和对科举制人才失去选拔的功能,B、D两项错误。16一个王朝几百年中绝大部分君主“非暴即暗,非暗即辟,非辟即懦”。一方面需要最杰出和最有能力的君
12、主,另一方面“产生”的却是大量的平庸无能之辈。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A君权至高无上B君权不可转移,在一家一姓中传承C君主立贤不以长D君主立嫡不以长,立长不以贤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封建君主制的特点。在君主制下,君主实行“家天下”,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故较少贤能。A项不是后世君主无能的原因,C项说法错误,D项并非普遍适用且从属于B项。据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B。17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答案:A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
13、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国封建社会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的权力逐渐被削弱,权力一步步集中到中央。故A项符合题意。秦汉至宋元,行政权始终掌握在君主手中,B项错误;元代后期宰相权力很大,C项错误;贵族政治在秦朝就已经被打破,D项错误。18“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元代行省制度()A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B造成地方行政效率低下C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D导致地方治安难以维持答案:D解析:“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显然不是指行省制度使地方缺乏实
14、行割据的地理基础,而是指其导致地方治安难以维持。19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598年)又下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下列关于开皇年间选官、用官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有()下诏举“贤良”等说明隋朝将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重视官员的品德和修养等首创了武举和殿试等选拔方法能促进尚学学风的兴起A BC D答案:D解析:依据“下诏举贤良”“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可知,正确;武则天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由此可知错误;由“志行修谨、清平干济”可知,正确。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D。20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
15、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之久。”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A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B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D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答案:C解析:明代以前中国封建王朝存在相权与君权的斗争,当时并不是集体决策,最高统治权和决定权仍在皇帝手中,故C项说法错误。21据历史大脉络载:14世纪以后,中欧和西欧建立了民族国家的列国体制。中国却丧失了走向改弦更张的方向中国始终是一个整体。中国在政治上不能“改弦更张”的主要表现为()A多民族国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化和发展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6、C统治者实施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D中央各机构分权制衡,体系稳固答案:A解析:14世纪以后,欧洲出现了较大的变动:经济上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和民族国家的发展;思想上表现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中国与西方相比在政治上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和强化,A项正确。14世纪,中国处于元末明初,B项说法错误;C项体现的是统治者在经济和外交方面的政策;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22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不断完善和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按其相同职能分组不正确的是()A御史大夫、通判 B丞相、参知政事C太尉、军
17、机处 D郡县、行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类及鉴别能力。C项中,太尉是秦朝负责军事的最高官员,而军机处是清朝中央的办事机构,二者在职能上不属于一组。23以下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A中书省 B内阁C军机处 D礼部答案:C解析:本题以一则清代档案史料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题干材料中的“内阁”及拟文的语气可知,本题中的档案史料只能是接近皇帝的人以皇帝的名义撰拟的,军机大臣的职责与此相符。24从秦朝到清朝两千多年的吏治发展中,地方官员的选任制度不断演变,但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大一统
18、的中央集权统治B维护君主专制统治C体现君权至上和皇恩浩荡D确保选官、用官制度的连续性和一贯性答案:A解析:依据“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可知,中央把地方主官的任免权控制在中央,其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加强中央集权。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A项。B项与题意不符,C项属于表面现象,D项不是其根本目的。25据白新良教授考证,乾隆四年至十三年(17391748年),军机处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由军机处撰写的廷寄谕旨数量激增,二是军机处议政范围也进一步超出雍正旧轨,三是军机处经办其他事务开始增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军机处的皇权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B军机大臣已参与中枢军国要务的决策C军机处
19、的职责进一步扩大D军政大权集中到军机处答案:C解析: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D两项;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根据材料信息“由军机处撰写的廷寄谕旨数量激增”“军机处议政范围也进一步超出雍正旧轨”“军机处经办其他事务开始增多”可知,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0分,其中26题19分,27题13分,28题18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
20、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鉴于秦朝之亡在于天子之“孤立”,汉初乃广建王、侯,分封大批功臣、宗室子弟,小者为侯,大者为王,共计二次。最初分封有异姓王,后则非刘不王,与郡同时存在。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汉中央政府尽收诸侯支郡,王国只能领一郡,王国地位下降,相当于郡。国王惟衣食租税而已,不与政事。材料三藩镇割据或半割据所造成的内轻外重,显然是对隋及唐前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否定。两宋一反唐后期藩镇割据之道而行之,立足于收权,而且颇为彻底。既“收其精兵”、“制其钱谷”、削其支郡、“稍夺其权”,又以路转运、提刑、常平、安抚四监司为
21、工具收夺州县诸权和监察地方官吏从法理上说,中央政府以命令授权形式将部分权力交与行省行使,一切治权皆属中央政府,行省只是中央的代理而已。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斯对秦始皇提出的建议
22、。并分析其理由。(6分)(2)根据材料二,汉初实行什么制度?分析其原因和影响。(6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唐、宋对地方管理各有什么特点?又有何弊端?元朝是如何处理这些弊端的?(7分)答案:(1)建议: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理由:随着诸侯血缘关系的疏远,分封诸侯互相攻打,天子无力阻止;郡县制下的官员易于控制,有利于天下安定。(2)制度:郡国并行制。原因:吸取秦朝天子因“孤立”而亡国的教训。影响:实施初期巩固了汉朝的统治,但随着诸侯国的发展逐渐威胁了中央集权,最终引发“七国之乱”。(3)唐代地方权力过重,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最终导致藩镇割据;宋代地方权力过轻,压抑了地方政府
23、的积极性、创造力,削弱了地方军队的战斗力。元代实行行省制度,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解析:第(1)问,可根据史料提取答案,答题时注意概括,切忌摘抄文言文。第(2)问,“制度”“原因”根据材料即可回答;“影响”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第(3)问,“特点”及“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由所学知识可知,针对这些弊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书中记载:“秦既称帝,患周之败,以为起于处士横议,诸侯力争,四夷交侵,以弱见夺。于是削去五等,堕城销刃,箝语烧书,内锄雄俊,外攘胡粤,用一威权,为万世安。然十余年间,猛敌横发乎不虞,適戍强于五伯,闾阎逼于戎狄,响应于谤议,奋臂威于
24、甲兵。乡秦之禁,适所以资豪杰而速自毙也。”材料二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一书即以欧洲的史实为例,提出君主专制制度“必须依赖伟人存在,这个伟人必须是大智大睿,无所失误,而且必须是全心全意协同于国家利益的”。然而具有这样品德和能力的人不仅“无论何时何地都难以找到”,“相反,专制制度的本质却总是把平庸之辈最终送到权力的顶峰,他们的无知与愚昧又总是以个人喜恶为标准,把国家引到错误的方向上去”。张星久试析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基本矛盾(1)据材料一分析,秦朝认为周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为此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意义?(5分)(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汉政府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为此汉政府实行的措
25、施是什么?该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汉代统治者是如何消除这种影响的?(4分)(3)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基本矛盾是什么?你认为对这对矛盾的解决最糟糕的历史阶段是什么时期?为什么?(4分)答案:(1)原因:西周实施分封制,诸侯割据混战,少数民族的侵扰。措施: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中央官僚体系,加强君主专制;北击匈奴,南伐百越,开拓疆域;焚书坑儒、收天下之兵,加强对全国思想、军事的控制。意义: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开拓了疆域;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原因:不实行分封制,在民众起义汹涌时没有支持辅助力量。措施:推行郡国并行制。影响:封国
26、得到发展,成长为可以与朝廷对抗的力量,危及中央集权。消除影响的措施:推行“削藩”政策,颁布“推恩令”。(3)基本矛盾:君权的无限性与君主实际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历史阶段:明清时期。原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君主将全国军政大权全部控制在自己手中。28任何权力如果不加以有效约束,就会被滥用,在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尤其如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一统天下,置御史大夫。汉设御史台,归属办理宫中内务的少府,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专门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期将天下分为十三部监察区,由刺史代表皇帝对地方实行监察。京师长安附近七郡为司隶校尉部,司隶校尉除三公之外对朝廷百官都可弹劾。魏晋以
27、后,监察制度的变化有二:一是御史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成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独立监察机构;二是不再设置固定的地方监察机关,改由中央不定期地派遣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吏,而御史的职权,也不断加强。宋元时期,宋代监察制度的变化主要是在地方设立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元代尤重监察御史,御史台与出令的中书省互不统属;御史大夫有权直接选任台官,因而大大提高了监察官员的地位。材料二古代监察机构及官员相对独立,有职有权,是廉政建设中制衡机制的体现。从整个政治结构来看,是同体监督;但从结构内部的相互制约来讲,其相对独立,又是异体监督的表现。监察官员权力过大,不加制约也不行。开元年间,唐玄宗就规
28、定弹奏应先通过御史台副长官御史中丞,再通报中书、门下,然后方可弹奏。唐中宗时又下令弹劾官员必须先送奏章,有关部门批准后才可当廷弹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御史的权力。宋代又给尚书省以奏报御史失职之权,使政府与监察部门相互牵制。这种制约权力的方法,在廉政肃贪、保证监察制度的正确施行中起到了一定作用。(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时期的监察制度较秦汉时期有何变化。(6分)(2)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是如何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的。(6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谈谈你对古代监察制度的看法。(6分)答案:(1)监察机构由归属其他机构到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监察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由设置固定
29、的监察机关到中央不定期派遣官员进行监察,御史的职权不断加强。(2)秦朝由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武帝时期,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官吏;魏晋以来,中央不定期地派遣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吏;宋代在地方设立通判,监察地方官。(3)特点:比较重视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府机构与监察机构的相互制衡。看法:有利于廉政肃贪,保证政治的清明;在封建社会,监察制度完全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解析: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的“一是二是”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据材料可知,秦朝时,御史大夫为监察机构;汉武帝时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魏晋以后由中央不定期派遣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吏;宋代在地方设通判,负责监察地方官。第(3)问,“特点”结合“制衡机制”“同体监督”“异体监督”来回答;“看法”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