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十一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1、基本线索本单元包括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涉及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日本侵华、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等内容。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独立斗争并逐渐走向合作;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局势由内战走向抗日;中共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2、基本特征 总特征:大革命失败后,出现了国共对峙局面。20世纪 30年代初日本开始侵华,致使民族矛盾地位上升,国共之间阶级矛盾地位下降。国共的内战对峙是最基本特征。 政治特征: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红色政权,走农村包围城
2、市的道路;国民党坚持反共反人民的立场,双方展开了“围剿”和反“围剿”斗争;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国共两党从对峙走向合作,中国由国内战争转向民族解放战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经济特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了国民经济;共产党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后,开展经济建设,形成了“红色经济”。 外交特征:日本开始侵略中国,中国掀起抗日救亡浪潮。 社会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逐步演变为中日民族矛盾。【主干知识整合】1、国民政府的统治 (1)内外政策 大革命失败后,实行反共政策,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残酷屠杀。面对日
3、本的侵略和红色政权的壮大,先实行不抵抗政策,后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在民族危机加重和国内外压力下,被迫实行“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策。 (2)对日本侵略的妥协 “九一八”事变后,采取不抵抗政策,使东北沦陷,寄希望于国联的所谓主持公道。 “一二八”事变中,一度实行不抵抗政策,后又妥协退让,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从上海撤军。 在华北事变后,达成“何梅协定”,采取适应日本“华北政权特殊化”要求的方针。 (3)对中共和进步力量的镇压 19311935年,连续发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红军到达陕北后,又策划“剿共”。 1933年,镇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活动;1933年,与日伪军夹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
4、盟军;1933年,进攻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和十九路军。 2、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 (1)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道路 大革命失败后,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揭开了创建人民军队、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序幕。 积极创建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进行土地革命,加强根据地经济建设,进行反“围剿”斗争,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实施战略转移,进行工农红军长征,革命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2)召开会议,加强组织建设 “八七”会议,中共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遵义会议,解决了路线、方针、政策和领导核心问题,是中共
5、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为后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组织抗日救亡运动 东北沦陷后,组织抗联,抗击日军。与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签订抗日停战协定,声援其进步活动。领导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4)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九一八”事变后发表宣言,谴责日本侵略,揭露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华北事变后,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
6、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日本侵华的扩大 (1)1927年的“东方会议”,确立了吞并东北、侵略中国的方针。 (2)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第二年建立伪满洲国,吞并东北。 (3)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4)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迫使国民政府达成“何梅协定”,扶持汉奸政府,策划华北自治,强化政治、军事、经济控制。4、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1)“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谴责日本侵略,揭露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2)“一二八”事变后,十九路军奋勇抵抗,上海人民踊跃支援。(3)组织东北抗日义勇军,中共组织抗日联军。(4)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主张和活动
7、,对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5)冯玉祥与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6)第十九路军爱国将领蔡廷锴联合国民党内部反蒋势力李济深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宣布反蒋抗日。(7)华北事变后,中国领导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8)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规律方法点悟】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及阶级内部矛盾交织,国、共、日三方发展发生重大变化,历史发展出现错综复杂的局面,有较大的考查潜力和空间。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意义、日本侵华的重大事变、国共两党关系的调整等,仍将是常考的内容。
8、2、把握规律性东西:(1)中国共产党从实践和理论上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的深刻内涵。(2)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 3、掌握几次重要“转移”: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中共最高领导权由错误转移到正确;中共中央和红军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 4、掌握几次重要“变化:” 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大革命失败后的武装反抗“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反蒋”华北事变后的“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后的“联蒋抗日”。中国社会两对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对中国政局影响的变化、对中共探索革命道路的变化。日本侵华的策略变化及其国民政府内外政策的变化和中共对国民党政策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