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必修3人教新课标第4章第1节导学案(知识点剖析)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知识点剖析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 (一)气候条件 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漫长而严寒,地表积雪深厚,河流封冻,冻土广布;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配合得较为协调。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的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
2、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间,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等。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状况如表4-1所示。 表4-1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状况地区温度带10 的积温作物南部暖温带3400 以上冬小麦、早熟棉花、暖温带水果可正常生长中部中温带10003400 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向日葵、亚麻等春播作物北部寒温带1000 春小麦、大豆 (二)地形和土壤条件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 东北地区在地形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北部为松花江与嫩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南部为辽河水系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中部是松辽分水岭。其地形和土壤特征如
3、表4-2表示。表4-2东北地区的地形和土壤特征地面结构地貌类型及地形区分布优势资源山环水绕山地西部大兴安岭森林资源丰富,位居三大林区之首北部小兴安岭(黑龙江)东部长白山沃野千里平原南部辽河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平原面积广大,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土壤肥沃北部松嫩平原东部三江平原 1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地形通过坡度、平坦程度、地块大小等差异性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坡度因素。如东北区的森林面积广大,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如从大兴安岭的西侧开始,自东向西进入内蒙古高原,植被由森林逐渐过渡到了草原,成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
4、地。 二是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主要表现为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这种变化造成农作物分布随海拔高度而有所不同。 总之,东北地区多种多样的地形为实现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 耕地面积广大,分布集中。东北区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东北地区大面积的耕地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东北土地面积广阔的特点为东北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东北地区人少地多,也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性。 宜农荒地最多。东北地区是全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其中可供开垦的仅黑龙江省就有300万公顷。东北的宜农荒地不仅数量多,而且土壤的自然肥力高,
5、且集中连片、地势平坦、便于开垦。 土壤肥沃。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土壤肥沃,作物生长好、产出高。东北区土壤类型很多,其中黑土和黑钙土是最重要的耕作土壤。松嫩平原东部和北部为黑土区,富含腐殖质。松嫩平原中西部为黑钙土分布区。黑土、黑钙土的有机质是我国土壤中含量最高的。东北区土地资源优势为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条件。其国土整治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要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加速以商品粮为重点的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 (三)社会经济条件 东北区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特殊的历史发展条件,是我国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域工业系统。 本区已逐渐形成以钢铁、机械、石油、
6、化工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市场,这都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东北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和重工业基地,为建设东北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北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基地、甜菜和水果基地、牧业基地和水产基地,并且仍是目前国内土地潜力较大的开荒基地。农业是以种植业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业区。东北区提供的商品粮,为全国粮食供求平衡作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交通运输也得到相应的改造和发展,现在本区已具备发达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这个运输网以铁路
7、为骨干,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运为主,航空、管道相结合的种类齐全的运输网。对外联系方便,农业生产与周边国家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及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均为本区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可以看出,东北区较好的工业基础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及特殊的人地比例都有利于东北地区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总之,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二、东北地区的农业布局特点 (一)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类型主要有耕作业
8、、林业及畜牧业,如表4-3所示。 表4-3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地域性农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类型主要分布地区主要产品类型主要自然条件耕作农业区耕作业平原地区,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热量和水分条件配合较好,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农作物的需求;平原广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林业和特产区林业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白桦、人参、鹿茸、苹果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畜牧业区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的温带草原区及部分林区草地马、牛、羊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拥有众多的优良牲畜品种(二)东北地区
9、主要农产品的具体分布地区 农业布局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分析某地发展农业的条件时,要从热量、降水等气候因素以及水源、地形、土壤、市场等各个方面去分析,辨析出有利的方面和不利的方面。如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为气温低;大城市“菜篮子工程”的主导因素是城市的发展和分布(即市场因素)等。分析农业生产的特点一般从耕作制度、主要农作物类型方面去分析。农作物种类则要从气温、降水量方面考虑。如东北平原湿润但气温低,因此种植春小麦、马铃薯、甜菜等耐旱作物;华北平原热量条件比较好,以冬小麦、棉花等作物为主。列表4-4如下所示。 表4-4东北地区农产品分布地区农产品分布地区粮食作物水稻东部山区的
10、山间河谷盆地及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目前已经扩展到50N以北的黑龙江沿岸小麦生长季节较短的北部地区,尤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玉米分布普遍,以中部松辽平原最为集中,成为我国的“玉米带”谷子分布普遍,以比较干旱的西部地区所占比重较大高梁辽河平原为主产区经济作物大豆以平原地区最多,北部多于南部甜菜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其次是三江平原亚麻以黑龙江产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哈尔滨附近特产鹿茸、人参长白山区苹果梨延边柞蚕茧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产区苹果辽南畜产品三河马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东北红牛松嫩平原西部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一)东北商品粮基地的概况及发展情况
11、 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稳定,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00多万吨,商品粮达60%以上,占全商品粮的1/4多。 全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商品粮基地。以黑龙江垦区为例,播种和大部分田间收割基本上实现了大型机械化生产,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商品粮基地的发展。东北商品粮基地今后要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二)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东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为该区域商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在东北地区商品农业的
12、开发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黑土层几乎流失了一半等等这些问题,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为此,东北区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在东北区内部的不同区域,提出了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可列表4-5如下所示。 表4-5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农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农业发展重点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
13、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山区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另外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大力协作,这也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