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梳理 点拨 巧记课前自主 基础梳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1.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2.掌握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1.知道儒、墨、道、法、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特征。2.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主张政治思想: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这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的主张。伦理观:提出“性论”。义利观:倡导“”。(2)评价:孟子被尊称为
2、“”,地位仅次于孔子。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善养浩然之气亚圣2荀子(1)主张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他认为,“”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主张“”。伦理观:“性论”,认为人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的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认为治国应以为主,也主张。(2)评价:荀子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天制天命而用之恶礼教礼法并施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反映了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认识、利用和改造能力的增强。二、墨子与墨家主张:“兼爱”
3、“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提倡“”,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铺张浪费,主张“”“”。尚力节用节葬【易错提醒】孔子的“仁”不同于墨子的“仁”孔子的“仁”和墨子的“仁”不同:孔子所说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子的仁是指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三、庄子与道家 主张:提出“”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提出“”的人生态度。认为天与人“”,主张人应顺从自然。齐物逍遥不相胜【特别提示】儒家与道家的比较1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2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庄子主张“顺自然”;荀子主张“
4、制天命”,人定胜天。四、韩非与法家1主张(1)、相结合,建立的国家。(2)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2评价: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基础。法术势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变法革新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理论法家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当时正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他们要求通过改革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发展封建经济,实现国家统一。在这一过程中,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建立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五、孙膑与兵家(兵家代表人物)主张: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
5、重视的作用。六、百家争鸣的影响对后世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学说构成了 2 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法家思想中的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他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利于己的形势人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哲学基础变革精神【明析概念】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学派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图解历史】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1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传统的礼法秩序的破坏,学术的下移,促进了文化的觉醒,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2战国时期各家的代表
6、人物:儒家的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兵家的孙膑。3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探究 突破 升华课上互动 重难探究要点一 儒家思想 史料探究史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史料二: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
7、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荀子探究 1:比较史料一、二中孟子和荀子在人性问题上观点的不同之处,反映到政治上有什么不同?学生试答:提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关键是如何挖掘、培养这些善的萌芽,统治者在政治上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统治者在政治上应该礼法并重。史料三: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告子章句上探究 2:
8、依据告子的言论概括告子的主张。学生试答:提示:告子认为人性本是没有善恶的,但后天环境会影响人习性的形成,即后天环境是决定人性向善或向恶的根本原因。史论升华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比较思想家异同点 孔子孟子荀子“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以道服人”同民本思想为政以德君轻民贵君舟民水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异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要点二 百家争鸣 史料探究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
9、发展。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探究 1:据史料一归纳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学生试答:提示: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史料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史料三: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史料四: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
10、治,交相恶则乱。史料五: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夫民之性,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探究 2:上述四则史料分别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思想家的言论?学生试答:提示:老子的无为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韩非的“法治”思想。探究 3:假如你是一位平民,你会接受哪些思想?理由何在?学生试答:提示:墨家思想。战国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渴望和平,墨家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提出“兼爱”“非攻”主张,符合人民的愿望。史论升华春秋战
11、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1)原因根本原因(经济):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大变革时代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为各阶级、各学派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了一个平台。政治原因:“士”阶层的活跃;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网罗人才,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教育方面:私学兴起使教育逐渐普及和平民化。(2)意义先秦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百家争鸣过程中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
12、放特点。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阅读与思考请结合上述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思考文化觉醒与社会大变革的关系。提示:(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争夺、较量。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可以畅所欲言。(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
13、活跃并受到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礼贤下士;“士”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4)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解析与探究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分析儒家学派成为显学的原因。提示: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后,稳定社会、安抚人心成为历史发展的迫切需要,儒家学派的主张正反映和适应了这种要求。同时儒家学派就如何治理国家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对于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十分
14、巨大的作用,适合大一统的封建帝国进行统治,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儒家学派成为显学。自我测评1列举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主要观点。提示:(1)儒家:孟子和荀子。孟子“仁政”学说、民贵君轻学说、人性本善说、养浩然之气;荀子“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人性本恶论、主张礼法并施而以礼教为主。(2)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尚力、节用、节葬。(3)道家:庄子“齐物”观,认为任何事物本质上是相同的;持“逍遥”的人生态度;顺其自然的天命观。(4)法家:韩非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政治上要及时变法革新。(5)兵家:孙膑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
15、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2概括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提示: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蓄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对点 反馈 巩固对点检测 当堂反馈知识点一 孟子、荀子与儒家1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思想家思想主张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A.教育思想B农本思想C民本思想D重农抑商解析:
16、孔子的“仁”“为政以德”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C 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A 项错误;农本思想与重农抑商思想属于经济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B、D两项错误。答案:C知识点二 墨子与墨家2(2018全国卷)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
17、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 C 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 A 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 B 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 D 项错误。答案:C知识点三 庄子与道家3(2018山东济宁高二月考)庄子在骈拇中写道:“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庄子接受儒家倡导的道德理性B庄子
18、提倡功利主义人生价值观C庄子倡导听任自然,顺应人性D庄子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解析:材料中庄子认为天下人们因为名利而改变本性,这违背了顺其自然的人的本性,庄子主张听任自然,顺应人性,C 项正确。答案:C知识点四 韩非与法家4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由此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A人情关系B伦理道德C法制建设D礼乐秩序解析:从材料中的“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可知,韩非主张严刑峻法,加强法制,且韩非属于法家代表人物,法家提出法治思想,故 C 项正确。答案:C知识点五 孙膑与兵家5下列军事思想属于孙膑的是()A兵贵
19、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B军队应“以治为胜”,必须严格执行命令C重视军队的素质和作战技能D懂得战争的规律,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解析:A 项是孙子的思想;B、C 两项是吴起的军事思想;D 项是孙膑兵法中的主张。答案:D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三:“
20、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1)材料一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的认识。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3)据材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答案:(1)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崛起。(2)认识: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推崇的主张:墨家的“强本节用”思想。不足:法家“严而少恩”。(3)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word部分:请做:课时跟踪检测精题优选 增强实力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