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6孔雀东南飞 并序一、读准字音(1)箜篌(kng)(hu)(2)哽咽(gng)(y)(3)伶俜(lng)(png)(4)葳蕤(wi)(ru)(5)公姥(m)(6)磐石(pn)(7)窈窕(yo)(tio)(8)否泰(p)(9)络绎(lu)(y)(10)踯躅(zh)(zh)(11)鲑珍(xi)(12)冥冥(mng)(13)驻足(zh)二、通假字终老不复取 _箱帘六七十 _蒲苇纫如丝 _虽与府吏要 _府吏见丁宁 _奄奄黄昏后 _取,通“娶”,娶妻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纫,通“韧”,柔韧要,通“邀”,相约丁宁,通“叮咛”,叮嘱,嘱咐奄,通“晻”,暗沉沉的相见常日稀 _儿已薄禄相 _誓不
2、相隔卿 _及时相遣归 _三、一词多义(1)相副词,互相名词,福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指代兰芝,可译作“我”动词,休,休弃使回娘家动词,派动词,送(2)遣为仲卿母所遣 _县令遣媒来 _十七遣汝嫁 _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副词,多么,何等疑问代词,什么副词,多么介词,被动词,成为动词,是介词,替,给(3)何何意致不厚 _隐隐何甸甸 _汝今何罪过 _作计何不量 _(4)为为仲卿母所遣 _十七为君妇 _非为织作迟 _阿母为汝求 _四、词类活用以此下心意 _卿当日胜贵 _足以荣汝身 _逆以煎我怀 _便利此月内 _仕宦在台阁 _中道还兄门 _千万不复全 _使动用法,使受委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3、地使动用法,使荣耀使动用法,使像受煎熬一样意动用法,以为最吉利名词作动词,任官职,做官名词作状语,半中间形容词作动词,保全五、古今异义汝岂得自由古义:_今义:不受拘,不受限制。千万不复全古义:_今义:务必(表示恳切叮咛)。自作主张。无论如何。奄奄黄昏后古义:_今义:气息微弱的样子。叶叶相交通古义:_今义:运输事业的统称。可怜体无比古义:_今义:值得怜悯。暗沉沉的。连接。可爱。举手长劳劳古义:_今义:常表赞同或要求发言的动作。蹑履相逢迎古义:_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逼迫兼弟兄古义:_今义:指同辈之间或旧军队中对士兵的称呼。迎接。这里指兄,哥哥。告别时的动作。六、特殊句式非为织作迟,
4、君家妇难为 _为仲卿母所遣 _誓天不相负 _君既若见录 _亦自缢于庭树 _仕宦于台阁 _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汝是大家子 _何言复来还 _渐见愁煎迫 _判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全诗通过对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催残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1本诗的小序有何特点?答案:“小序”虽短,却具备了记叙文的六个要素,起到了“内容提要”的作用,它是全诗的总纲。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悲剧的原因以及悲剧发生的结果。这样便于
5、读者对全诗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性、概括性的了解。2这首诗是我国“古今第一首长诗”,请根据提示,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环节梳理情节,填写下表。答案:情节内容起止点开端兰芝被遣 发展夫妻誓别 再发展兰芝抗婚 高潮双双殉情 尾声告诫后人 答案: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并序序言作诗缘由引子托物起兴 凄凉哀怨开端兰芝请归 贤良聪慧发展被遣归家求情 赠物 严妆辞归 誓别 伤归情意深厚镇静刚强阿兄逼婚拒婚逼嫁迎娶藐视权贵敢于反抗高潮、结局双双
6、殉情死别殉情忠贞不渝宁死不屈尾声合葬化鸟(浪漫色彩)1故事一开头刘兰芝向焦仲卿自陈时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七为君妇”她被遣回娘家,刘母大为震惊,说道:“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七遣汝嫁”作者为什么要这样重复交待?对应考点:把握写作意图答案:表明了刘兰芝的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刘兰芝有这样优秀的品德仍被驱遣,再次强调了刘兰芝的无辜与委屈。照应了刘兰芝“三日断五匹”以及做嫁衣时“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的情节,表现了刘兰芝的勤快利落。2文章四次描写刘兰芝落泪,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仔细咀嚼,耐人寻味。试分析刘兰芝的这四次落泪。对应考点:分析文章内容答案:刘兰芝第
7、一次落泪是在她不堪焦母凌侮自请遣归“却与小姑别”之时。面对刁蛮专横、刻薄、寡情的焦母,刘兰芝没有丝毫的软弱和妥协,直到与小姑告别之时,她的眼泪才像断线的珠子一样落下,这样描写刻画了她善良柔顺、豁达而又刚强的性格特点。第二次描写刘兰芝落泪是在她与小姑道别后。潸然而下的泪水似乎诉说着她满腹的难言之痛,揭示了特定氛围中人物隐秘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渲染了一种悲剧气氛,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县令遣媒来”,刘母要刘兰芝“去应之”,刘兰芝的“含泪”拒绝是第三次落泪。这里刘兰芝的“含泪”既揭示了她恪守盟约忠于爱情,又衔接了线索,暗示了故事的进一步发展。阿兄逼嫁,太守“明日”迎亲,此时的刘兰芝被推至悬崖绝
8、壁,前无进路,后无退路,如此悲惨的结局怎能不让她心肝欲裂?她只能“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3如何理解结尾“化鸟”这样的情节安排?对应考点:把握情节的作用答案:这首诗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精心塑造人物形象,在结尾安排了“化鸟”这一情节,则是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则充分地表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矢志不渝的爱情,表现了人们对幸福婚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从而更充分地表现了诗歌的主题。4刘兰芝为什么要“自请遣归”?从中可以看出刘兰芝怎样的性格特点?对应考点:分析人物形象答案:主动请“休”,这对于刘兰芝来说,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不得已而为之
9、的反抗行为。刘兰芝的这个举动表现了她刚强果敢、自尊不屈的性格特点。5刘兰芝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这一细节描写有何作用?对应考点:赏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答案:这表现了刘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从中看出她遇事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离别前“严妆”这个细节精巧而别致,对于刻画和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起到了烘云托月的效果,可以说有“一石三鸟”的作用: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刘兰芝外貌的俊美;刘兰芝梳妆打扮似乎在向焦母表明她始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充分展示了她蒙受委屈后保持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的情操和柔中带刚的性格特征;细致入微地刻画出刘兰芝不愿离开焦家而又不得不离开的痛苦和凄楚。6
10、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对应考点:分析表现手法的作用答案: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7赏析比兴手法。对应考点:鉴赏表现手法的作用(1)诗歌开头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运用了什么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案:这两句是托物起兴的手法,以飞鸟徘徊起兴,来写夫妇离别,这是汉代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目的是引起下文,一则以孔雀飞离时徘徊眷恋引出故事;二则
11、营造哀怨缠绵的气氛,为全诗定下悲伤的基调。(2)诗歌开头刘兰芝自陈“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古诗中“赋”的手法,采用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赋”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这里采用这种手法意在强调刘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暗示了焦母逐走刘兰芝的无理,激起读者对刘兰芝的同情,对焦母的愤怒。8阿兄逼嫁后,用“赋”的铺陈方式写太守家迎娶的场面,这样写是为表现刘兰芝不同寻常的身价。除此还有哪些作用?对应考点:鉴赏表现手法的作用答案:反衬刘兰芝鄙视权贵、不贪图富贵、忠贞于爱情
12、的高尚情操。太守家的热闹场面与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绝望痛苦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悲剧效果。妙用排比,增加气势孔雀东南飞 并序这首诗多处运用排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或渲染氛围,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例如在描写刘兰芝被遣回家时,作者不厌其烦地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运用一连串夸张的铺排,描写了刘兰芝的装束、衣饰、姿态、容颜,既写出了她超越世俗之美,更表现出了她的从容镇定。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短语或句子并列,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排比句句式工整,内涵丰富,语气连贯,可以增添语言的气势美,可以构建形式的整齐美,可以打造文章的层次美。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简练,意味深长,使文章充满了理性的美。尤其是在作文结尾之时,若能巧妙运用,能使文章增色许多,并加深文章的意境。运用排比时需要注意:必须要从表达的需要出发。要设计好排比中各项排列的顺序,注意各分句间的内在关系。或以时间的先后为序,或以范围的大小为序,或以程度的轻重为序等。总之,要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把意思一层一层地写下去。这样才能使读者得到的印象也跟着步步加深。排比的方法不仅可以构成排比句,也可以构成排比段。运用尝试:请完成“随堂练习案”第16题(微写作)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