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2717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2-1精品系列历史2012版 专题20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教师版)【考点定位】(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着重考查“师夷长技”思想(林则徐、魏源、徐继畬、姚莹的贡献)和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贡献)。(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概况、主要内容和意义。(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重点考查十月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概况、“问题与主义”之争。【三年高考】一2012高考试题及其解

2、析(精选)1(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6)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国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A B C D2(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3(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1

3、7)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 (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五四运动时,不是指的五四运动,是一个大概念,这一场“知识最光荣的运动”是指新文化运动,打倒偶像要求民主,不要个人崇拜,启蒙要科学,不迷信,具有理想思考判断的精神。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含义。4(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15)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

4、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C孙中山、章太炎 D陈独秀、胡适【答案】:B【解析】:题中材料实际是指出了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即选B项。5(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22)“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答案】:D【解析】:题中材料所述众多思想潮流在中国同时出现的时期,最早也只能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严复翻译的西学著作

5、天演论原富法意群己权界论6(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23)从右侧的书目看,严复的翻译主要涉及哪一领域? A宗教文化B科学技术C社会理论D文学艺术【答案】:C【解析】:把题中书目及其主要内容翻译成课本中学过的内容(“进化论”、国富论、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等)即可判断为C项。7(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28)(20分)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表2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表2时间主要活动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1年在“建成”“扬威”舰实习1877年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187

6、9年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189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6分)(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6分)(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8分)【答案】:【解析】:(1)从材料一

7、可以直接看出严复参与了洋务运动的创建海军和近代教育的实践活动,再联系洋务运动政治和文化背景即可答题。(2)着重理解“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这里的“标”是指学习、采用西方先进技术;“本”是指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严复的主张是技术和教育并重,重在教育。(3)从题中所涉及的时间段(19世纪中后期)范围内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国内政治状况、经济基础、思想状况等角度概括其客观原因。8(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22)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

8、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 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材料二 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直到后来看到

9、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康有为论材料三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 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4分)(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答案】:(1)内涵:抨击专制皇权;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宣传近代

10、西方学说;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2)略。【解析】:求。9(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

11、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材料二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分)(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

12、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8分)(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 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3分)【答案】:【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第(4)问,指出一个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 1分,指出两个及以上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3分。【解析】:本题以史学研究和史学观点为切入点,全面考查了学生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和论证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1)从材料一中的“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分析与其相

13、关的选官制度;依据课本知识指出“格物致知”的目的。(2)从材料一中的“营制造者、讲求政艺”来分析变化,并通过时间信息,联系洋务运动、维新变化、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要史实,分析原因。(3)结合西方代议制的扩展与完善的相关事实(建立、特点、完善、扩展等)分析。(4)三个词语都与生活联系密切,任选一个,按时序述说含义或用法的变化过程即可。二2011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1(2011年全国卷文综14)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品论:“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14、这表明作者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效仿美国发展资本主义2(2011年北京卷文综16)“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拔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答案】:A【解析】:张维屏是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此时有关世界地理(“四海拔图“)的专著,在题中选项仅有A项。3(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5)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

15、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4(2011年安徽卷文综14)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答案】:C【解析】:认真理解各选项的含义,A项属地主阶级洋务派言论;B项属地主阶级顽固派言论;D项属新文化运动前期资产阶级激进派观点;只有C项符合维新

16、派反对“中体西用”、主张君主立宪的思想。5(2011年浙江卷文综16)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6(2011年浙江卷文综21)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17、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A B C D【答案】:B【解析】:中国工人阶级找到自己的领袖应该在1921年中共建立后,项可排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项可排除;从“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一信息中可见是正确的。7(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22)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戋发醒作用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8(2011年

18、全国卷文综37)(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 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

19、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 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摘编自孙中山全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8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10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

20、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14分)【答案】:【解析】:(1)从材料一中“民惟邦本”、“因民所利”、“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等关键词归纳内涵,突出儒家理想的“仁政”。(2)从王韬(早期维新派)和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主张(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及其仿效国家(英、美)的不同归纳不同点;从两人思想中的传统因素和西方因素及思想重点归纳相同点。(3)指明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必然要点明二者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本质区别,尤其是二者对君主制的不同态度。从内因、外因和探索的主体总结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兴起的必然性。三2010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1(2010年北京卷文

21、综16)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这反映作者 A抨击迷信思想B痛斥君主专制 C批判宗法制度D回击复古逆流【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可知作者认为国家政治命运不可寄托在神仙身上,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2(2010年广东卷文综16)“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 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C. 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 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3(201

22、0年江苏卷历史8)“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行径来源:学科网ZXXK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答案】:D【解析】:“多数国民“是为民众,“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是为觉悟,由此选出D不是难事。解答材料类选择题,必须按照材料第一性、课本第二性的原则解答。4(2010年海南卷历史15)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

23、,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答案】:D【解析】: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康梁的维新思想,由时间限定即可排除A项。由题干引文中的“创世”“变局”“不世出之机”可知该文作者积极评价西学之东渐,是主张适应时代需要进行变革的,排除B、C两项。只有D项符合题意。5(2010年重庆卷文综39题第(2)小题)材料二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 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

24、集,陈独秀复吴虞信(2)在材料二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2分)归纳陈独秀的反孔理由。(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2分)【两年模拟】一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精选)1(福建省南安一中2012届高三上期期末历史)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答案】:C【解析】:陈独秀认为,中国未来要超越欧美,必须去除其弊端

25、,施行资本主义的新构想(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即C项。2(江苏省扬州中学2012届高三下期开学质检历史)史学家陈超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答案】:D【解析】:“学了西方仍然失败”是指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政治制度之后仍然失败。3(江苏省无锡市2012届高三上期期末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而又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辛亥革命前后思想由封建士大夫到改良派,由改良派到革

26、命派,由革命派到抛弃“武力”挽救中国,从思想启蒙上探索革命新出路的三次转变。这位历史人物应该是 A张謇 B梁启超 C孙中山 D陈独秀【答案】:D【解析】:从四个选项历史人物的简要经历,即可综合判断为D项。4(山东省枣庄市2012届高三上期期末历史)梁启超指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段话实际上揭示了 来源:学_科_网A辛亥革命毫无建树 B中国民众麻木颓废 C解放思想势在必行 D爱国人士救国无门【答案】:C【解析】:重点理解“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即是认为解放思想十分迫切。5(浙江

27、省温州市2012届高三一次适应测试文综)某校四位同学就“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Renaissance)”这个观点从不同角度展开争论。你认为论证正确的是 甲错误。德先生和赛先生并非古代中国的特征,不存在“复兴”。乙错误。白话文是胡适等人的创造,不存在“复兴”。丙有道理。新文化运动复兴了中国早期民本思想。丁有道理。新文化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A甲 乙 B乙 丙 C甲 丁 D丙 丁【答案】:C【解析】:从主要内容上看不存在复兴,甲正确;从性质上看是思想解放,丁正确;白话文是次要内容,乙理由不充分;丙的理由表述错误。6(辽宁省沈阳二中2012届高三12月考历史)一般来说,当帝国的

28、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个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是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B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知识分子 C辛亥革命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派 D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答案】:D【解析】:题中材料强调民权,在中国这一主张的最早倡导者是D项。7(内蒙古巴彦淖尔中学2012届高三上期期中历史)在近代中国,改名成为一种时尚,如胡适(18911962)原学名胡洪骍,他在上海因听人讲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进化论原理,而改名为胡适;诗人柳亚子(18871958)初名慰

29、高,号安如,因仰慕法国思想家卢梭,改字人权,号亚卢,意为亚洲之卢梭,后觉不够谦逊,改为亚子。上述材料反映了 A西方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B改名已趋向政治化C这些人追求民主与进步 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8(浙江省2012届高三调研文综)严复晚年说:“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对严复上述言论理解错误的是 A放弃进化论 B重新评估传统 C反思西方文明 D肯定孔孟之道【答案】:A【解析】:A项结论无法从本题材料信息中得出。9(北京市海淀区2012届高三零模文综)(32分)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变革

30、具有重大影响。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种种观念,诸如贵族有超凡的天赋,国家就是一个家族,以及厚古薄今等,在春秋晚期及战国时代受到了根本上的修正。君主及统治集团此时虽然仍然被认为有着神性祖先,但少数胆大之士敢于质询:作为大臣或君主什么才更重要,究竟是祖先呢,还是个人能力。换句话说,现在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此前为封闭集团专用的地位开放为大家竞争。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及其对当时社会变革的影响。(8分)材料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西方史学界通常被称为“清教革命”,表明宗教因素对于革命进程有重

31、要影响。(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填写以下表格。(10分)教 派代表的势力和影响清教国教天主教材料三 民初著名记者黄远生谎:自西方文化输入以来,新旧之冲突,莫甚于今日。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盖吾人须知,新旧异同,其要点本不在枪炮工艺以及政法制度等等,若是者犹滴滴之水,青青之叶,非其本源所在。本源所在,在其思想。(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制造”“政法制度之争”和“思想上之争”的表现。(8分)来源:Zxxk.Com(4)你是否同意作者所说的新旧冲突“本源所在,在其思想”?说明理由。(6分)(提示: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划,做出判断,再说明理由)【答案

32、】(2)教 派代表的势力和影响清教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2分)清教徒在革命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分)国教代表国王的意志,专制统治的工具;(2分)建立民族教会。(2分)天主教代表罗马教廷和专制势力,受到英国各阶层的普遍反对。(2分,回答激化矛盾引起光荣革命亦可)(3)制造之争:洋务运动。(2分)政法制度之争: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4分)思想之争:新文化运动。(2分)(4)同意。(判断不赋分)思想意识对社会政治和经济有重要影响;(3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不断深化,从学习器物、制度发展到思想领域。(3分)不同意。(判断不赋分)新旧冲突根本在于中国传统经济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2分)专制制度与

33、西方民主制度(2分)的冲突。仅仅靠思想文化或者单方面肯定西方文化也难以解决中国社会问题。(2分)(理由与判断必须吻合,否则不得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精选)1(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1届第一次联考文综)“故自昔惟意大利亚足以纲纪西洋,自意大里(意大利)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竞,于是佛郎机(法兰西)英吉利代兴。而英吉利尤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这段材料表明魏源的观点是A重视商业 B重视宗教的作用 C重视军事实力 D重视向西方学习技术【答案】:A【解析】:从题中“英吉利尤炽(最强盛),不务行教(教化)而专行贾(商业),且佐行贾以

34、行兵(军事)”可见,魏源认为英国的强盛,商业最重要,军事第二。2(湖南省雅礼中学2011届高三八次月考文综)戊戌维新之前,主张维新的人,发表各自意见。严复在上皇帝万言书请皇帝“结百姓之心”,方法是“亲至沿海各地,巡首省方,纵民嵩乎,瞻识共主”。谭嗣同在仁学中说:“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依据这些资料,下列叙述哪一项最为适宜 A两位维新者,都抱有新思想,都反对旧观念 B认同维新者,重点各有不同,但都主张民主C严复思想激进,谭嗣同思想保守 D严复思想保守,谭嗣同思想激进【答案】:D【解析】:同样是维新思想,两人有区别。严复认为最好是皇帝亲自到沿海巡视;谭嗣同认为皇帝

35、应该为民办事,办不好事即可改换他。3(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1届第一次联考文综)一位学者自述因为爱看地方戏曲,才对民间传说有大概的领略;又因为社会上流行思想革命,我才大胆提出打破传统学说的见解;也因为征集歌谣的缘故,而注意到许多风俗材料。影响这位学者行为的最可能是 A鸦片战争前的程朱理学 B晚清时期的中体西用说C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 D“文革”时期的破旧立新说4(2011届新课标全国卷文综模拟四)有一个时期,中国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时间很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象,例如:曙光、新生、自由、救国、新社会、新气象、新文化、新中国、新妇女、进步青年、平民教育等。这些期刊的名

36、称所表达的精神源于A戊戌变法运动B 清末新政运动C 新文化运动D 抗日救亡运动【答案】:C【解析】:从题中关键词“新文化”、“进步青年”等进行判断。其余三项不强调题中所述的词汇。5(四川省成都树德中学2011届高三下期入学考试文综)梁启超在评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 A反对君主专制 B西方的“长技” C介绍研究西学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答案】:C来源:学_科_网Z_X_X_K【解析】:从时间上看是两次鸦片战争以后,“西学”包括先进技术、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思想等。A、D两项不符合梁启超这个维新派所推崇的内容;B项包含在C项中

37、。【一年原创】1有论者称“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符合这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答案】:D【解析】:本题材料可简化为: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面肯定西方思想文化。即选D项。2梁启超在1923年撰写的纪念申报创办七十周年的文章中认为,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学西方,第一阶段是学器物;第二阶段是学制度;第三阶段是学精神文化。以下各项中,属于第二阶段的代表性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D“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答案】:C【解析】:AB两项是第一阶段学器物(技术);

38、D项是第三阶段学精神文化(思想)。3王韬认为:“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文中的“默深先生”是指 A林则徐 B魏源 C曾国藩 D李鸿【答案】:B【解析】:“师长”一说即“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是魏源。4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 A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 B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 C保皇派,革命派,维新派 D洋务派,革命派,保皇派5一位传教士将他描述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对他来说,“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没有人比得上中国人,也没

39、有宗教比得上儒家。虽然他创办了许多的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这位传教士所描述的“他”应该是 A林则徐 B洪秀全 C张之洞 D郑观应【答案】:C【解析】:理解“创办了许多现代化事业,但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这就是洋务派代表,即C项。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心身,西学应世事。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二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陈旭麓近代

40、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 康有为揭橥孔子和经学的旗帜,并借用西学对其进行改铸,从而把孔子塑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的缔造者,把经典改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理论的载体。康有为之所以能这样做,与经学与时俱进的特征、自身学贯中西的知识储备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很大关系。康氏所为,开援西入儒之先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对构建当代新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研究材料四“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新青年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洋务派对传统文化与西学关系的认识,并据材料二说明其认识的局限性

41、。(4分)(2)据材料二、三分析康有为为什么要利用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8分)(3)据材料四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持有的偏见及原因。(8分)【解析】:原因。【考点预测】纵观20102012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这一专题,以“师夷长技”思想、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四个方面为主要考查内容,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主要集中考查新文化运动。在2013年的高考复习中,除上述主要考查内容外,还应注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各自时代背景的联系、各个思想解放潮流对之后中国近代政治运动的影响等知识点的复习与练习。【高考母题】1近代中国一本著作曾受到日

42、本有识之士的重视和欢迎,有人高度评价道:“本书译于幕末海警告急之时,最为有用之举,其于世界地理盲无所知的幕末人士,此功实不可末也。”该书是 A康輶纪行 B海国图志 C孔子改制考 D变法通义【答案】:B【解析】:译于幕末即19世纪六十年代,书的主要内容是世界地理,即可判断为B项。2海国图志中说:“古之圣人刳舟剡楫,以济不通,弦弧剡矢,以威天下,亦岂非形器之末岂火轮火器不等于射御乎?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魏源此言意在强调 A传统的舟船弓箭是有用之物 B向西方学习要转变传统观念C坚船利炮是西方之长技 D学习西方是为了战胜西方【答案】:B【解析】:题中材料表明,学习西方技术类似于中国传统的实用技

43、术(射御),应该重视而不该否定。3被誉为洋务派第一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这表明他A主张“中体西用” 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认识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的所在【答案】:D来源:学&科&网Z&X&X&K【解析】:材料认为,“末”为工商、技术;隐含“本”为先进制度,即D项所述。4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钱玄同先生(18871939)曾经提出“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的观点。该观点产生的原因是 A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B白话文运动的兴起C新文化运动中的偏激倾向D文学革命的

44、推动【答案】:C【解析】:提出反封建礼教、封建顽固思想就一定要废除汉字,这是C项所述现象。5近代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职,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厌也。”此人的主张是 A加强君主专制 B实行相互监督 C实行君主立宪 D倡导民主共和【答案】:C【解析】:题中材料表明,一方面要设议院,另一方面要保留君主,即C项。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李鸿章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 森有

45、礼回答:“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材料二 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 侯官严氏丛刊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请回答:(1)对于材料一中李鸿章与森有礼的观点。你是如何认识的?(2分)(2)材料二中严复认为“中学”和“西学”有何差异(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2分)(3)20世纪初我国在引进和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思想文化成果有哪些?(4分)【答案】:情给分)。【解析】:(1)简要比较中国洋务派与日本外交公使对西方文化、生活习俗的态度,批判或肯定,态度要鲜明。(2)从“中学”和“西学”主张的侧重点答差异。从经济基础、社会条件、启蒙思想传入等角度思考原因。(3)结合20世纪初这一时间段,简述体现“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而取得的中国思想文化成果。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