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跟踪训练(十二)一、选择题1近代以来,西方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大量涌入,与中国本土(主要是都市)的风俗互相碰撞、交融,形成富有现代意味的风俗景象。下列选项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中山装、旗袍 B面包房、咖啡屋C西式别墅 D火车、汽车解析中山装、旗袍都是将西方元素和中国元素相结合的产物,故A项正确;面包房、咖啡屋都完全是引进西方的产物,故B项错误;西式别墅也完全是引进西方的产物,故C项错误;火车、汽车也完全是引进西方的产物,故D项错误。答案A2“番菜挣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文中的“番菜”与正宗传统西菜是不一样的,正宗西菜的生、臊、腥颇不和中国人的口味,广东人遂
2、加以中国传统烹调技法加以改造,名之曰“番菜”。西菜传入中国后的变化反映了()A西餐深刻影响了国民饮食B民众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C近代饮食的中西合璧特征D国人对西方餐饮去芜存菁解析根据题目中“正宗西菜的生、臊、腥颇不和中国人的口味,广东人遂加以中国传统烹调技法加以改造”,番菜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广东人遂加以中国传统烹调技法加以改造”,并非完全的崇洋媚外,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C项正确;题目中反映的是近代中国饮食出现中西合璧特征,故D项错误。答案C31912年3月5日时报上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曾这样生动地描述:“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
3、拜跪礼灭。”引起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辛亥革命的推动 B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C西方文明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提倡解析根据材料中是1912年的剪发、禁止缠足等,说明我国辛亥革命时期注重对社会习俗的变革,故选A。答案A4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解析甲乙两图分别反映的是清末婚嫁和民国婚照,无法反映日常服饰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仅反映婚姻礼俗的变迁,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表述以点代面,同时B项“已取代”表述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甲图到乙图反映的是明媒正娶、媒妁之言的旧式婚礼向简洁的新式婚
4、礼转变,故C项正确;图片不能反映婚姻自主的观念,甲图与乙图也无法反映“流行”的“普遍”程度,故D项错误。答案C5辛亥革命时期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习俗改良是()A断发易服 B婚丧仪式简化C穿着洋装 D白话文风行解析辛亥革命时期断发易服具有了革命色彩,故A项正确;婚礼仪式的简化没有反清革命色彩,故B项错误;穿着洋装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白话文并没有盛行,故D项错误。答案A6据民国史籍记载:“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辫子。”据此可见()A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B革新与传统思想并存C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D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
5、解析剪辫子只能体现反封建思想,不能说明民主共和思想,故A项错误;剪辫子反映的是革新思想,而剪除辫子要选择吉日祭拜祖先,反映的是传统思想,是革新与传统思想并存,故B项正确;剪除辫子不是西式生活方式,故C项错误;剪辫子是思想的革新,不是传统思想复兴,故D项错误。答案B7“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段顺口溜比较完整地反映了()A礼仪风俗的简约化 B民族经济的工业化C传统服饰的西洋化 D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解析礼仪风俗简约化只是材料中反映一个方面信息,故A项错误;民族经济的工业化不是材料体现的信息,故B项错误;传统
6、服饰的西洋化只是材料体现的一个方面,故C项错误;材料中“自由帽,文明装,进步靴,说几句义务话”体现出服饰以及生活近代化,故D项正确。答案D8下侧框内所叙内容为申报上的报道。材料说明()A晚清时期思想观念变化剧烈B妇女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C习俗变迁具有自由平等特征D报纸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潮解析依据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该现象出现于中华民国时期,故A项错误;由材料“互换约指”“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徙”,青年男女都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故B项错误;材料“宣读婚约”“携手同归”“主动离婚者中妇女占近半数”等婚姻习俗,体现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故C项正确;宣传民主科学思潮出现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
7、时间上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9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讲学,林徽因和徐志摩陪同翻译。在上海,泰戈尔可能会看到的社会现象有()公共汽车的运行民众观赏电视节目吉檀迦利自由恋爱成为一种时尚改良旗袍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A B C D解析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故正确;电视节目出现在建国后,故错误;自由恋爱成为一种时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错误;改良旗袍是在民国时期流行,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10晚清时期,“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采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可见当时()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中国社会习俗普遍完成近
8、代化C中西文明在矛盾冲突中相互渗透D西方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解析晚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西方物质文明有抵制作用,“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表明中国物质文明逐渐西化,西方物质文明没有深深融入中国社会,故A项错误;晚清时期中国社会习俗受西方的影响近代化刚刚开始,故B项错误;中西文明相互矛盾冲突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凡物之极贵重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表明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逐步接受了西方的科技文化,故D项正确。答案D11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
9、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A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C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D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解析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故A项错误;题干只提及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但不能由此推出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故B项错误;材料谈及的只是中国一些城市开始实行新式婚礼,但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传统婚俗依然存在,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前后,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故D项正确。答案D12民国政府定新年为元旦后,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
10、,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这反映了()A政治运动推动历法改革进程B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C传统观念与习俗具有强大惯性D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推广解析材料中反映出民国确定新的节日和历法,但没有得到百姓的认可采用,故“政治运动推动历法改革进程”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可知百姓没有接受新的习俗,故“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百姓习俗没有随着政策改变,可知传统观念仍然强大顽固,故C项正确;从“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
11、耳,民情大可见矣”,可知西方节日没有得到推广,故D项错误。答案C13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学校地点特色中央女校北京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神州女校上海设国文、国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女子法政学堂上海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A.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C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的提高D妇女得以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析根据材料中“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中设立的“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体现出辛亥革命后妇女参政的可能性,故A项正
12、确;在材料中,女子学校的专业设置,并未提及守旧势力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部分女子学校的即为个例,就说妇女社会地位的普遍提高,这是不准确的,故C项错误;传统文化的束缚解放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A14徐珂清稗类钞:“上海繁华甲于全国,一衣一服,莫不矜奇鬬(斗)巧,日出新裁。其间由朴素而趋于奢侈,固足证世风之日下,然亦有由繁琐而趋于简便者,亦足见文化之日进也。衣由宽腰博带,变而为轻裾短袖。”材料根本上反映了()A上海是近代中国最繁华的城市B服饰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C攀比之风的盛行导致世风日下D近代服饰变革体现文明碰撞解析近代随着五口通商,上海逐渐发展起来,成为近代中国最繁华的城市,材料“莫不矜
13、奇鬬(斗)巧,日出新裁”反映近代上海服饰的变化,不能从根本上反映上海是近代中国最繁华的城市,故A项错误;材料“衣由宽腰博带,变而为轻裾短袖”表明近代上海服饰受西方的影响,这是一种社会习俗变迁,没有体现出现象的本质,故B项错误;攀比之风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近代上海服饰西化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5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中餐西餐传统四合院欧化四合院等马车、轿子火车、电车、汽车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新式婚礼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式服
14、饰传入中国,民间仿效之风悄然兴起。19世纪末,一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联名上书,建议变法维新,其中既有政治大事,也有服饰习俗。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服制,要求人们改变服装样式。新创制的中山装和旗袍开始流行。摘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图表,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表现在饮食、建筑、交通、婚姻习俗方面;第(2)问据材料中“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得出受西方的影响;根据材料中“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联名上书
15、,建议变法维新,其中既有政治大事,也有服饰习俗。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服制,要求人们改变服装样式。”得出维新变法和南京临时政府政策的推动;第(3)问积极影响主要从对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产生的影响角度分析,进而认识到它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答案(1)方面:饮食、建筑、交通、婚姻习俗。(任答三点即可)(2)原因:西方的影响(或西式服饰传入中国);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推动;南京临时政府政策的推动。(3)影响:丰富了物质生活;改变了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任答一点即可)16历史名人的一举一动往往透露出一个时代的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16、蔡元培的三次婚姻第一次婚姻: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第二次婚姻:1902年,迎娶黄仲玉(1920年病逝);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姨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第三次婚姻:1923年,迎娶周峻;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大,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恋爱经过。(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男装的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服饰西化的原因。(3)材料二印证了近代中国婚俗怎样的变迁过程?(4)归纳中
17、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规律。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近代生活习俗变迁的原因和规律的掌握。在解题时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原因和规律的归纳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思考。答案(1)变化:由传统的中式服饰逐渐向以西服为主的西式服饰的转变。(2)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社会政治运动的影响。生产方式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冲击。(3)过程:由旧式婚姻到中西合璧,再到完全新式。(4)规律: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并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