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单元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课时跟踪检测1“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这说明王韬主张()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学习制度,改革强国C武装暴力,革命救国D实业救国,商战富国解析:选B根据材料“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可知,王韬认为洋务派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就使清王朝走向独立自强道路的愿望属于舍本逐末和无法实现的愿望,其引申主张即力主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2187
2、5年,郑观应在易言中写道:泰西列国“设有上下议院”。“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这一认识()A是对中体西用的具体表述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C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D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解析:选C“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可知已经超出了洋务思想的范畴,故C项正确。3“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其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盖独有所见,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材料中先生的政治主张是()A主张民主共和 B提倡民主科学C主张君主立宪 D倡导中体西用解析:选C材料中“非徒感今上之恩”“中国倡民权者
3、以先生为首”表明主张君主立宪制,而“然其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其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也符合康有为的思想,故C项正确。4“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他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把它们纳入儒家总的解释之中。由于他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都要多。”这段话适宜于评价()A李鸿章和中体西用B康有为和孔子改制考C胡适和新文化运动D孙中山和三民主义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思想把西方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这段话适宜于评价康有为和孔子改制考,故B项正确。51908年梁启超著的王荆公是20世
4、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这表明梁启超()A希望从历史中找到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B期待光绪皇帝能以宋神宗为改革的榜样C为戊戌变法宣传维新思想提供历史依据D把王安石打扮成追求民主政治改革先师解析:选A材料中梁启超称王安石为“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是在当时的国内背景下希望从历史当中寻找到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故A项正确。6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解析:选D梁启超主张“伸民
5、权”“设议院”,通过文章唤起国人变法维新和救亡图存的意识,D项正确;“民主科学,自由平等”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旨,A项错误;“民主共和,主权在民”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B项错误;“托古改制,变革维新”是康有为思想的特点,C项错误。7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该历史现象应出现在()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国民大革命时期解析:选B维新变法时期向西方学习上升到政治制度层面,符合材料内容,故B项正确。819世纪晚期,梁启超曾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后来又到
6、湖南长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当时“时务”的主要内容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学习外国利器,觅制器之理C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D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解析:选C根据时间判断,此时的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时务学堂是培养维新变法人才的学校,时务报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阵地,所以此时的“时务”应是维新思想,A项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新思想,B项是洋务运动的思想,D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故选C项。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
7、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梁启超全集材料二: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考证当时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账,证明5月2日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当时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 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摘编自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变法的两种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归纳材料二“上书”(上奏)的特点。概括这一事
8、件的历史地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等信息进行归纳判断其态度;其原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大批现职官员”“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从4月14日开始到5月8日才结束”“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等信息概括归纳其特点;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分析其地位。答案:(1)态度一:支持变法。原因:他们认识到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手段。态度二:反对变法。原因:废除八股取士危害到他们的个人前途和利益。(2)特点:上书人员有官员和举人;上书时间长,次数多;有组织,但没有统一的领导人。地位:揭
9、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或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币制紊乱之故,而致外国干涉之财政,则国亡。即不尔,而币制缘此不能整理,国库所入,岁岁告不足,则政府破产而国亡。货币购买力日落,百物腾涌,民穷财尽,救死不赡,铤而走险,盗贼蜂起,乱党乘之,则国亡。即不尔,而全国食力之小民,皆转死于沟壑,则国亡。即不尔,而全国人皆匍匐于外国资本家金融家之下以求一饱,则国亦终亡。是乎亡征万千,而无一不与币制相缘。然则,今日当举之政虽万千,而颁定币制,实为其最重要之一端,可断言矣。梁启超饮冰室文集材料二:1914年,币制局总裁梁启超提出了完整的币制改革理论和设想:首先
10、是中国的货币宜采取金本位,但在过渡阶段可先采取银本位,以为致用,然后向金本位过渡;新的货币宜铸一种主币、九种辅币,主辅之间互相统属,实行十进制;主币允许自由铸造,但要收取高额铸费;从前官局所铸一元银元,皆许作为国币使用,旧铸币允许暂时按市价流通;钞票的发行量,应限定在不超过一年的赋税收入的范围内,这样才不至于出问题。戎新会、侯瑞浅论梁启超币制改革主张(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主张币制改革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币制改革的特点。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以币制紊乱之故,而致外国干涉之财政”可以归纳为统一币制,维护金融主权等。第(2)问,根据材料二“在过渡阶段可先采取银本位,以为致用,然后向金本位过渡”可以归纳为循序渐进;根据材料二“从前官局所铸一元银元,皆许作为国币使用,旧铸币允许暂时按市价流通”可以归纳为重视民生;根据材料二“限定在不超过一年的赋税收入的范围内,这样才不至于出问题”可知金融改革需从现实出发。答案:(1)目的:统一币制;增加财政收入;改善民生;维护金融主权;挽救国家危亡。(2)特点:借鉴西方金融理论;循序渐进;重视民生;从现实需要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