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579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解析》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调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参与建构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

2、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汉字的衍生和分类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感知方式。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

3、“类”。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为分类的依据。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联系。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

4、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再如“”字,本来是象形的纵横相交的十字路口,殷商时代的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但当它在后世以“”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须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

5、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比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人们意识中的世界是由语言文字建构的,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B. 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滋蘗,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C. 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如“米”“黍”等字,却完全没有表抽象意思的类名。D.

6、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体现汉字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归类。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论述了从象形的汉字中看中国古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这一观点,从汉字的衍生和分类、汉语的句式等方面展开论述。B. 古代汉字中的“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为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观点提供了例证。C. 文章第三段论述了汉字是以象形“初文”为根衍生的,人们一看到以“初文”为义符、以类相从的字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D. “役”字原不从“”,后以“”为义符,人们才觉得从役与在路上奔波有关,这证明了汉

7、字不一定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字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的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B. 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这使汉字有了强烈的象形性;汉字的象形性又反过来使中国人的思想缺乏运算、推理、判断等活动。C. 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意思时,无须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D. 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理解古人的生活重心和兴趣,感知其思维方式和知识观念,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答案】1. B 2. D

8、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A项,“人们意识中的世界是由语言文字建构的”错误,原文第一段“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参与建构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知只是“参与建构”;C项,“却完全没有表抽象意思的类名”错误,表意绝对,以偏概全,根据第三段“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两处文句可知,“木”便是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D项,“进而引申出再引申出”错误,曲解原文,改动了逻辑关系,原文所说的几种引申情况彼此之间是并列关系,而

9、非选项所说的一脉串联式的关系。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这证明了汉字不一定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错误,应该是证明了“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

10、,确定答案。B项,“使中国人的思想缺乏运算、推理、判断等活动”错误,原文只是说中国人“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并不表明“中国人的思想缺乏运算、推理、判断等活动”。故选B。【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

11、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水袖之痛肖复兴 胡文阁是梅葆玖的徒弟,近几年名声渐起。作为梅派硕果仅存的男旦演员,胡文阁的声名无疑沾了梅派的光。当然,他自己很努力,唱得确实不错。六年前,我第一次看他的演出,是在长安剧院,梅葆玖和他前后各演一折御碑亭。坦率地讲,说韵味,他还欠火候,和师傅有距离;单说声音,他要比师傅更亮也更好听,毕竟他正当年。 其实,我对胡文阁的兴趣,不仅在于他梅派男旦的声名和功力,还因为听他讲了自己的一件往事。 20世纪80年代,他还不

12、到20岁,在西安唱秦腔小生,却痴迷京戏,痴迷梅派青衣,便私下向名师李德富先生学艺。青衣的唱腔当然重要,水袖却也是必须苦练的功夫。四大名旦中,水袖舞得好的,当数梅、程二位。水袖是青衣的看家玩意儿,它既可以是手臂的延长,载歌载舞;又可以是心情的外化,风情万种。那时候,不到20岁的胡文阁痴迷水袖,但和老师学舞水袖,需要自己买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做水袖。这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当时需要22元,正好是他一个月的工资。为了学舞水袖,花上一个月的工资, 也是值得的。但关键问题是,那时候, 胡文阁的母亲正在病重之中他很想在母亲很可能是一辈子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给母亲买上一件生日礼物。但是,他已经没有钱给母亲买生日礼物

13、了。在水袖和生日礼物两者之间,他买了七尺杭纺做了水袖。他想得很简单年轻人,谁都是这样,把很多事情想得简单了下个月发了工资之后,再给母亲买件生日礼物。在母亲的病床前,他把自己的想法对母亲说了。已经不能讲话的母亲嘶哑着嗓子,“呃呃”地不知在回答他什么。然而,无情的病魔没有给胡文阁补上母亲生日礼物的机会。母亲去世了,他才明白,世上有的东西是补不上的,就如同落到地上的叶子,再也无法如鸟一样重新飞上枝头。 30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胡文阁都非常后悔。水袖,成为他的心头之痛,是扎在他心上的一根永远拔不出来的刺。 胡文阁坦白道出自己的心头之痛,让我感动。 我们也常常会面临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事业

14、、爱情、婚姻、子女我们觉得每件事都比父母重要。即使在母亲病重的时刻,胡文阁还觉得自己的水袖更重要呢。 都说人年轻时不懂爱情,其实,年轻时是不懂亲情。爱情,总还要去追求,亲情只要伸手接着就是,那么轻而易举。问题是,胡文阁还敢于面对自己年轻时的浅薄,坦陈内疚多少孩子吃凉不管酸,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对不起父母的地方,没有什么心痛之感,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 想起我的父母,我常常会涌出无比惭愧的心情,因为在我年轻的时候,一样觉得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父母总是被放在了后面。记得当初母亲从平房搬进新楼之后,已年过80,腿脚不利索,我生怕她下楼不小心会摔倒,便不让她下楼。母亲去世

15、之前,一直想下楼看看家前面新建起来的元大都公园,总是兴致很高地对我说:“听说那里种了好多月季花!”正是伏里天,我对她说:“天凉快点儿再去吧。”谁想,没等到天凉快,母亲突然走了。那时候,总以为父母可以长生不老地永远陪伴着我们。我们就像蚂蟥一样,趴在父母的身上,理所当然地吸吮着他们身上的血。 我不知道,如今的胡文阁站在舞台上舞动水袖的时候,会不会在一瞬间想起母亲。不知道为什么,自从听到他讲述自己这件30多年前的往事之后,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电视里,再看到他舞动水袖的时候,我总有些走神,忍不住想起他的母亲,也想起我的母亲。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写

16、胡文阁作为梅派男旦的声名和功力,目的是为下文写他的心头之痛做铺垫。B. 作者写到许多年轻人对待亲情和对待自己的事情的不同态度,意在表明,胡文阁的“心头之痛”,并非个别现象,从而增强文章的现实意义。C. 胡文阁决定先买水袖再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主要原因就是他觉得亲情容易得到,所以可以暂时不必在乎。D. 作者在写胡文阁时,融入了自己的切身体会,使文章情感更加厚重感人,也更能引发读者深思。5.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一句。6. 紧密结合全文,理解“水袖”在文中的含义。【答案】4. C 5. 参考答案:比喻。把追求让自己错失尽孝机会的事物等比喻成“刺”“绣

17、花针”,把牺牲亲情获取的成功、事业等比喻成“美丽的图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年轻人只顾自己的事情而不懂亲情不珍惜亲情的现象; 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批评及痛心之情。 6. 参考答案:胡文阁的水袖,具体的水袖,因为买水袖,胡文阁失去了给母亲买生日礼物的机会;我的“水袖”。抽象的水袖,具体指我年轻时自己的事情。因为觉得自己的事情重要,我错过了陪母亲看月季花的机会;年轻人的“水袖”。抽象的水袖,具体指年轻人心中的事业、爱情、婚姻、子女等。年轻人为了追求这些事情而忽视或不珍惜亲情。(从“具体”和“抽象”两个角度答也可以,注意“紧密结合全文”)【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

18、,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觉得亲情容易得到”于文无据,“可以暂时不必在乎”也是曲解,文中说“母亲去世了,他才明白,世上有的东西是补不上的,就如同落到地上的叶子,再也无法如鸟一样重新飞上枝头”“30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胡文阁都非常后悔。水袖,成为他的心头之痛,是扎在他心上的一根永远拔不出来的刺”,如果胡文阁真的觉得亲情容易得到可以暂时不必在乎的话,那他为何在母亲去世后还非常

19、后悔呢?故选C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鉴赏文章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看题干有无鉴赏角度的暗示,如本题“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一句”,题干已经指明是“修辞”角度,故考生应先明确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结合语段解释为什么是这种修辞,最后结合文段分析效果,分析效果一般要先答出一般效果,再结合句子分析具体的效果。“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结合上文来看,“30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胡文阁都非常后悔。水袖,成为他的心头之痛,是扎在他心上的一根永远拔不出来的刺”,由此可知,作者先把“追求让自己错失尽孝机

20、会的事物”比作“一根刺”,接着又比作“绣花针”,“美丽的图画”是喻指牺牲亲情获得的成就事业;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作者内心对只顾自己的成就而不珍惜亲情的惋惜痛心之情。【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中词语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紧密结合全文,理解水袖在文中的含义”,然后到文中找出包含“水袖”这一词语的句子,再按照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逐层分析挖掘。如“水袖却也是必须苦练的功夫。四大名旦中,水袖舞得好的,当数梅、程二位。水袖是青衣的看家玩意儿”,这里的“水袖”是戏曲的特技之一;如“不到20岁的胡文阁痴迷水袖,但和老师学舞水袖,

21、需要自己买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做水袖”“在水袖和生日礼物两者之间,他买了七尺杭纺做了水袖”,此处的“水袖”是胡文阁唱戏用的水袖,这些都是具体的事物。如“水袖,成为他的心头之痛,是扎在他心上的一根永远拔不出来的刺”,这里的“水袖”应是指因水袖而失掉对母爱的回报的沉痛反思;如“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事业、爱情、婚姻、子女我们觉得每件事都比父母重要。即使在母亲病重的时刻,胡文阁还觉得自己的水袖更重要呢”“如今的胡文阁站在舞台上舞动水袖的时候,会不会在一瞬间想起母亲再看到他舞动水袖的时候”,这里的“水袖”是指年轻人对事业追求的执着而忽略了亲情等等。【点睛】鉴赏语言是高考常考题型之一。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

22、鉴赏对象的表达方式,如属于景物描写,一般从修辞、动静、虚实、空间、感官等角度入手,如属于人物描写,一般从修辞、动作、细节等角度入手;然后明确句子陈述的对象,分析效果的时候,要注意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情感(心理、品质等)。如本题中就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考生就可以先明确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境分析效果。(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 。从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0.02本,但对比2013年的4.77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

23、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和4.91期,与2014年相比也出现 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2年至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35本、2.48本、3.22本和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4年的58.1上升至64.0,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3. 82分钟增

24、加了28.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 0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后以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OO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16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材料二:2014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年增加了3.4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年上升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

25、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5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年人均图书阅读量4. 56册、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

26、民 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摘编自2017 - 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材料三: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 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40本、20本和11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18个国家平均工作时间为5.736小时,而中

27、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9.249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间,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7.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B. 根据材料一,2015年成年国民人

28、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 比2014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C. 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D. 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8. 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显示2013至2015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B. 材料一显示,2015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

29、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C. 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D.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9. 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答案】7. B 8. B 9. 制定我国的阅读法,从立法角度保障国民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鼓励国民读书。从材料看,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途径促进全社会阅读氛围,如韩美均颁布读书法,这值得我们借鉴。而从现实环境看,我国尚未就阅读立法,这方面的空白需要填补。大力发展教育,

30、进一步养成和深化国民的阅读习惯。从材料看,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识字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国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且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还包括教材和教辅,如能在这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好教材、教辅的作用,会更有利于阅读的推广与深化。【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A项,“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理解错误,由材料一“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可知,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的说法无中生有。C项,“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说法错误,由材料二“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

31、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可知,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D项,“最直接原因全世界最大”说法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到,此说法于文无据。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A项,“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表述错误,由材料“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 。从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0.02本”的数据可知,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高于2014年。C项,“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理解错误,由材料三“2015年我国

32、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并不能说明“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分析不恰当。D项,“都认为”理解错误,材料一只是谈及我国的情况,并没有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此外,材料三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越来越好”。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本题应该从材料出发,如材料中介绍受教育程度对国民的阅读习惯有很大影响,我们可以从发展教育方面入手来提高国民阅读量。另外,还可以借鉴文本中介绍的别国在促进阅读方面的经验,来为我国的阅读现状制定相应的策略。比如材料中介绍的有些国家通过立法和一些经济手段来鼓励阅读,因此可以提议制定我国的关于阅读的法律法规来提高国民

33、阅读量。【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郑兴裔字光锡。早孤,叔父藻以子字之,分以余赀,兴裔不受,请立义庄赡宗族。及藻没,遂解官致追报之义。乾道初,建

34、康留司请治行宫备巡幸,兴裔奏劳人费财,乞罢其役。徙福建路兵马钤辖,过阙入见,询以守令臧否,兴裔条析以对。帝曰:“卿识时务,习吏事,行当用卿。”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建、剑、汀、邵盐策屡更,漕臣请易纲运为钞法,兴裔极言其不可。帝善其数论事,诏加成州团练使。时传闻金欲败盟,召兴裔为贺生辰副使以觇之,使还,言无他,卒如所料。累差浙东、浙西、江东提刑,请祠以归。寻诏知阁门事兼干办皇城司,又兼枢密副都承旨。军妇杨杀邻舍儿,取其臂钏而弃其尸,狱成,刑部以无证左,出之。命兴裔覆治得实,帝喜,赐居第。丁母忧去官,服阕,复故职,除均州防御使。再使金,还,迁

35、潭州观察使。复请祠,起知庐州,移知扬州。扬与庐为邻。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民旧皆茅舍,易焚,兴裔贷之钱,命易以瓦,自是火患乃息。又奏免其偿,民甚德之。修学宫,立义冢,定部辖民兵升差法,郡以大治。楚州议改筑城,有谓韩世忠遗基不可易者,命兴裔往视,既至,阙地丈余增筑之。帝阅奏,喜曰:“兴裔不吾欺也。”(选自宋史郑兴裔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B. 会复置武臣/提刑

36、就命/为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C. 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D. 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义庄”旧时多指某些较富有的族人拨出部分田地,作为宗族的田产,以供祭祀、办学、救济本族孤寡等费用。B. “丁母忧”指为母服丧。旧制,“丁母忧”、“丁母艰”、“丁母丧”“内艰”都指遭逢母亲丧事。“丁忧”指古代官员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C. “服阕”指在父母亲去世后,

37、朝廷官员开始服丧;仪礼丧服中所规定的丧服,分五个等级,称为五服。D. “学宫”旧指各府县的孔庙,为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有时也指学校,文中“修学宫”的“学宫”即指学校。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郑兴裔感恩叔父抚养。他幼年丧父,由叔父郑藻抚养长大;当叔父郑藻去世后,他就辞去官职,以表达对叔父的追念与报恩之意。B. 郑兴裔为官忠于职守。当传闻金国想毁弃盟约时,他受命出使,将事情查实清楚;任扬州知州时,他遏制了邻地互相送礼的歪风。C. 郑兴裔关心民间疾苦。到任扬州后,自己借钱给百姓,让他们把房顶的茅草换成瓦片消除了火灾隐患,后来又免去他们的欠债。D. 郑兴裔为政多有智

38、谋。复查杨氏案,最终查得实情,受皇上恩赐;制定了部辖民兵升差的法度:在楚州改动筑城时,想出好办法。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徙福建路兵马钤辖,过阙入见,询以守令臧否,兴裔条析以对。(2)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答案】10. C 11. C 12. C 13. (1)郑兴裔调任福建路兵马钤辖,经过宫阙,进入拜见皇上,皇上拿地方官员的好坏来询问他,郑兴裔分条剖析来回答。(2)扬州有很多屯兵,粮食匮乏,按照惯例要从其他地区买进,郑兴裔搜求财政漏洞来填补,粮食于是充足了。【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

39、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武臣提刑”“郡县”“法”“兴裔”“格目”“属县”“吏”“令”,虚词“为”“之”“其”“因”,“武臣提刑”为官职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格目”意思是“表册”,为专有名词,作“创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再结合本句意思:恰逢朝廷重新设武臣提刑,就任命他去担任;郡县积事日久玩忽懈怠,监察法度都废弛了,郑兴裔创设条目,分发给下属各县,官吏都无法为非作歹,于是将这些条目制成法令。句子可以断开为:会复置武臣

40、提刑/就命为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服阕指在父母亲去世后,朝廷官员开始服丧”说法错误,“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不是指“开始服丧”,也不是特指“朝廷官员”。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

41、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自己借钱给百姓”“免去他们的欠债”说法错误,原文是说“兴裔贷之钱”“又奏免其偿”,说明郑兴裔是让官府借钱给百姓,后又上奏朝廷免除他们的债务。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徙福建路兵马钤辖”省略主语“郑兴裔”

42、,翻译时补齐;“徙”,调任;“过”,经过;“阙”,宫阙;“臧否”,善恶、好坏;“询以守令臧否”,状语后置,省略句“(上)以守令臧否询(之)”,皇上拿地方官员的好坏来询问他;“条析”,分条剖析;“以”,目的连词,来;“对”,回答。(2)中“扬”,扬州;“重屯”,指很多屯兵;“乏”,匮乏;“例”,名词作状语,按照惯例;“籴”,买入;“例籴他境”,按照惯例要从其他地区买进;“搜括渗漏”,搜求财政漏洞;“以”,目的连词,来;“遂”,于是,就;“足”,充足。【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

43、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郑兴裔字光锡。幼年丧父,叔父郑藻把他当作儿子抚养,把多余的财产分给他,郑兴裔不接受,请求设立义庄来赡养宗族内的贫户。等到郑藻去世,他就辞去官职表达追念和报恩之义。乾道初年,建康留司请求修建行宫以备皇帝巡游驾临,郑兴裔上奏说这样做劳民伤财,请求免除这项徭役。郑兴裔调任福建路兵马钤辖,经过宫阙,进入拜见皇上,皇上拿地方官员的好坏来询问他,郑兴裔分条剖

44、析来回答。皇上说:“你很识时务,熟悉政事,正应重用你。”恰逢朝廷重新设武臣提刑,就任命他去担任。郡县积事日久玩忽懈怠,监察法度都废弛了,郑兴裔创设条目,分发给下属各县,官吏都无法为非作歹,于是将这些条目制成法令。建、剑、汀、邵等地盐务政策屡次变吏,管漕运的官吏请求将成批运送大宗货物变为凭钞交易,郑兴裔极力奏陈此事不可行。皇帝赞赏他屡次上书议论政事,下诏加封为成州团练使。当时传闻金国想要毁弃盟约,召命郑兴裔担任贺生辰副使(出使金国来)探查此事,出使回来,说并没有别的事,最终如他所料。郑兴裔屡次被派往浙东、浙西、江东担任提刑,请求回来担任散官。不久下诏让他担任知阁门事,兼任干办皇城司,又兼任枢密副

45、都承旨。军妇杨氏杀了邻居的儿子,取走了他的镯子,扔掉了他的尸体,定案之后,刑部因为没有证据佐助,因此放了她。又让郑兴裔复査,最终查得实情,皇帝很高兴,赐给他房屋。为母服丧离职,丧期过后,官复原职,授任均州防御使。第二次出使金国,回来后,升任潭州观察使。请求告老担任散官,又被起用为庐州知州,迁任扬州知州。扬州与庐州相邻。一开始,郑兴裔在庐州曾拒绝相邻地方互相送礼,等到迁任此处,查阅郡中文籍,看到之前拒绝的礼物只有送出的记录,没有收回的记求,于是上奏严明这项禁令。扬州有很多屯兵,粮食匮乏,按照惯例要从其他地区买进,郑兴裔搜求财政漏洞来填补,粮食于是充足了。百姓以前都住茅草屋,容易被火焚,郑兴裔把官

46、府的钱借贷给人民,命令建瓦房来取代茅草屋,从此火灾隐患就平息了。他又上奏朝廷免除他们的债务,百姓非常感激他。他又修建学校,设立公墓,制定部辖民兵升差法,郡中因此政治修明,局势安定。楚州上奏议改动筑城,有人说韩世忠的遗迹不能改动,让郑兴裔去看看,到了之后,挖地一丈多增筑了城池。皇帝读了奏章,高兴地说:“郑兴裔没骗我。”(二)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杜牧暖云如粉草如茵,独步长堤不见人。一岭桃花红锦黦,半溪山水碧罗新。高枝百舌犹欺鸟,带叶梨花独送春。仲蔚欲知何处在,苦吟林下拂诗尘。【注】张祜:唐代诗人,家世显赫,初居姑苏,后至长安,辟诸侯府,被元稹排挤,遂至淮

47、南,隐居以终。黦(yu):污迹。百舌:一种叫声婉转的鸟。仲蔚:“张仲蔚者,平陵人也,与同郡魏景卿俱修道德,隐身不仕,常居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句连用两个比喻描写了暮春时节诗人来南亭所看到的美好风光。B. 第三句写桃花满山遍野开放,就像红锦一样美丽灿烂,没有污迹。C. “独步长堤不见人”,这“人”可指任何人,也可指诗人的朋友张祜。D. “独送春”运用拟人手法,以梨花送春,照应题目中的“残春”二字。15. 从全诗看,表现了诗人对张祜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4. B 15. 对张祜的思念之情,诗人南亭散

48、步时看到美丽的春光,却不能与朋友一起欣赏,因而勾起了对张祜的思念;为张祜的遭遇而打抱不平,诗人用百舌鸟欺负其他鸟,象征张祜遭元稹排挤;对张祜的深切同情,诗人借张仲蔚这个典故,表达对张祜的被迫隐居、有才华不能施展境遇的深切同情。【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B项,“就像红锦一样美丽灿烂,没有污迹”不恰当。“一岭桃花红锦黦”的意思是一岭桃花渐残,像红色丝绸沾上了污迹。故选B项。【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49、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然后归纳。“独步长堤不见人”写诗人自己一人独行没有朋友相伴,这里的“人”指朋友,也就是指张祜,表达对张祜的思念之情;“高枝百舌犹欺鸟”,意思是高高的树枝上,百舌鸟欺负其他鸟,结合注释可知,诗人用百舌鸟欺负其他鸟,象征张祜遭元稹排挤,这是为张枯的遭遇而打抱不平。最后一联“仲蔚欲知何处在, 苦吟林下拂诗尘”,意思是要想知道才华横溢的张仲蔚现在在哪里?他正在林中吟诗做隐士。参考注释可知,诗人借张仲蔚这个典故,把张祜比作张仲蔚,写出张祜被迫隐居、有才华不能施展的境遇,表达出诗人对张祜的深切同情。【点睛】第2小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

50、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名篇名句默写16. 填写下列诗文的空白部分。(1)在离骚一文中作者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

51、句子是:_ ,_ 。(2)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_,_。(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句子是:_,_。【答案】 (1). 长太息以掩涕兮 (2). 爱民生之多艰 (3). 羁鸟恋旧林 (4). 池鱼思故渊 (5). 安得广厦千万间 (6).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具体考查学生情景默写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识记式默写和情景默写,做好情景默写的基础是理解性背诵,还要注意字词的书写,例如“息”“涕”“羁”“厦”“俱”“庇”。第卷 (表达题,共8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古人说:“一生

52、一死,乃见交情。”这话不错,患难之交最珍贵。可凡事都有悖论:瓷器越华贵,越经不起碰摔;交情越深厚,越经不起伤害。楚汉之际,张耳与陈余结为 ,后来只因一次误会,竟 , 刀戈相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价值观不一样很难交朋友。许多人觉得薛宝钗最配贾宝玉,宝玉偏不喜欢。无他, 。有的人交朋友很实际,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嘛,可是一旦目的达不到,就翻脸不认人,所谓的“好朋友”成了“狗屎一堆”。有一首诗写得好,说朋友是“雪夜的火炉,雨中的红伞,无言的牵挂,彼此的忧欢,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人的胸膛”可是,我们无须背诵华丽的辞藻,不必探寻朋友的哲理内涵。人之交友出于天性。“嘤其鸣矣,求其友

53、声”,为的是能有几位同行的人生路上伙伴,走得不寂寞。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莫逆之交 针锋相对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见利忘义B. 刎颈之交 水火不容 话不投机半句多 唯利是图C. 刎颈之交 针锋相对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唯利是图D. 莫逆之交 水火不容 话不投机半句多 见利忘义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秉性相同,还能互补,关系不大B. 秉性不同,关系不大,不能互补C. 秉性不同,关系不大,还能互补D. 秉性相同,关系不大,还能互补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为的是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

54、走得人生路上不寂寞B. 为的是能有几位人生路上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C. 为的是人生路上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D. 为的是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人生路上【答案】17. B 18. C 19. C【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段,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简单地说就是志同道合。“刎颈之交”与上文“交情”“深厚”照应,使用正确。水火不容:水和火是两种性质相反的

55、东西,根本不能相容,后多用于比喻人与人之间有深仇大恨,不能在一起。针锋相对: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意见、观点等尖锐对立。后文出现的“刀戈相见”这一结果是由水火不容造成的,故“水火不容”使用正确。话不投机半句多:彼此心意不同,谈话不能相契,干脆就沉默不言。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形容一方有意一方无意,多用于形容恋爱中的“单相思”或“暗恋”现象。此处不存在“单相思”或“暗恋”现象,故“话不投机半句多”使用正确。唯利是图:指只贪图利益不顾及其他。见利忘义: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此处未涉及“义”,故“唯利是图”使用正确。故选B。【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

56、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还要要注意句子的前后成分和句式特点。括号后强调“价值观不一样很难交到朋友”,与“秉性不同”相对应,所以排除AD;这句话重点是强调“能互补”,以期与后文“很难交为朋友”形成对比,故排除B项;根据文中语境可知,“秉性不同,关系不大”朋友间能够互补。故选C项。【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首先应判定选项中句子的成分,看有无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然后关注上下文,确定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与上下文保持一致,从而选出最佳选项。原文语序不当,“人生路上”应

57、该做状语,放在“能有”之前。故选C。20. 下面是某班长在一次班会上的结束语,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够简明得体,请找出并修改。为了让我们班有一个良好的班风,我们坐在一起献计献策。刚才同学们的抛砖引玉,体现了对班级的爱心和责任心,我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表示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也表示会遵守纪律,迎头赶上。我殷切期望大家携起手来,共同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我班的班风从此有一个彻底的改观!这既是目前的当务之急,也是责无旁贷的。【答案】(1)“抛砖引玉”用于先发言者自谦,应改为“精彩的发言”:(2)“给予高度评价”不合身份,应改为“感到十分高兴”;(3)“学习成绩差”太直

58、露,伤人自尊,应改为“学习成绩不大理想”;(4)“殷切期望”与身份不合,应改为“希望”;(5)“目前的”与“当务之急”重复,应删去“目前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作答此题,应该先明白这是一则班会结束语,是班长主持的。在语言表达方面,既要鼓励、肯定班集体,又要尊重同学。具体而言,“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是自谦之词;此处形容同学们的发言不妥

59、,应改为“精彩的发言”。“给予高度评价”明显属于居高临下类型的总结,不符合人物身份和对象,应改为“感到十分高兴”。“学习成绩差”的表达不利于激励同学,且容易伤害这些同学的自尊,应改为“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殷切期望”指深厚而迫切地期望,多用于上对下、长辈对晩辈;此处指班长对同学们的期望,明显不妥,应改为“希望”。“当务之急”指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这个成语之前又出现了“目前的”,明显赘余,应删去“目前的”。【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

60、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21.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示例:这漫山遍野的桃

61、花,开得热火朝天,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材料:慷慨昂扬 光辉灿烂 热烈蓬勃力透纸背 璀璨耀眼 如火如荼晚霞 星斗 书法_。_。_。【答案】这布满天空的晚霞,红得如火如荼,把激情抒发得慷慨昂扬。这挂满苍穹的星斗,闪得璀璨耀眼,把宇宙装点得光辉灿烂。这遒劲酣畅的书法,写得力透纸背,把灵魂燃烧得热烈蓬勃。【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仿写句子要做到:理解例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义与原句一致。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甚至关联词也要一一对应。注意例句的修辞手法,仿句要与之保持一致。注意例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色彩等,仿

62、句用词要与之相似。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与之一致。最后可将仿句与例句及要求对照,看是否完全符合要求。解答仿写题目,关键是明确题干的要求和对例句的分析,例句如是单句主要分析句子结构,如是复句主要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句式和例句一致,仿写题大多数都要考修辞,因此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不要忽略。例句是“这,把”的句式,把词语分类仿写即可。【点睛】句子仿写的基本要求:仿写的要求分为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显性要求是:命题者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要求;隐性要求是:隐含在被仿写的句子中的要求。1、句式要统一。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形式。句式要统一,是指仿句与被仿句的结构要一致,这就

63、要求仿写前仔细观察。如果试题给出了句式,要求与某一画线语句句式相同,这样,句式的一致就成了所造语句是否符合要求的关键。有时要仿写的是一个短语,那就要首先考虑到短语结构一致,如例句是主谓结构,仿写语句也应如此。有时候是语段的仿写题,就要考虑与整个语段句式一致。修辞要相同。指仿句和被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要完全相同,仿写前要仔细审视,看被仿句用了哪种或哪几种修辞手法。四、作文22. 完成下列作文。世界上还有许多无形的墙,这建筑在人类的心里,它往往使人与人之间发生误解和纷争 请以“墙”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答案】例文:跨越心灵的墙

64、曾经因为家里贫困交加,入不敷出,我常常迷茫无助,渐渐地我陷入自卑的世界中无法走出来。上学时,记得老师说过,我们应该要主宰自己的人生轨迹,那时的我似懂非懂,后来在书中看过这样一句话:我就是我的主宰。慢慢地,好像被这句话感染了,以为自己能够从自卑地心墙中解放出来,可是,我没有预想地那样强大。考试考砸了,我会悲泣;比赛比输了,我会伤心;和同学闹矛盾了,我会流泪;为了小事顶撞父母而使他们不快,我会懊恼不已.是,所有的这些,让我无法冲破自己的心墙,让我无法救赎自己的心灵,交流有了隔膜、沟通有了壕沟、思想有了枷锁、心灵有了城墙。求学路上,听过很多大道理,尝试过很多办法走出心墙,让自己脱胎换骨:当你自卑时候

65、,洞悉“你之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是因为你跪在地上”的道理么?当你痛苦的时候,想到“人比神伟大,因为神不懂痛苦;只要还能流泪,就还有希望的种子”的意蕴吗?聂鲁达在太阳颂歌中说“过去我不了解太阳,但那时我过的是冬天”,但他还是了解了太阳;鲁迅先生不也曾有过“人最苦闷的是猛醒之后的无处可走”的苦恼吗?但他毕竟走出了心灵的“沼泽地”。我渐渐明白了,我对自己说:哪怕再微弱的光,也是刺向黑夜的利剑。有形的墙,我们必须面对;这无形的心灵的墙,我们更难以回避。为了思想的安全和心灵的自由,为了自己的信念与身后的两行实实在在的脚印。我们必须撞开心灵的墙。终于有一天,“轰”我听到了墙的倒塌声。我的努力有了结果,我

66、欢呼雀跃,朦胧之中,出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自信、乐观、微笑、言与行的统一、灵与肉的和谐.“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经历磨难,才能走向心灵的成熟。冷静的处理纷繁复杂的事情,不必苛求一草一木的完美无缺;智慧地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保持健康稳定的心境尤为重要。回首过往,我是因为自卑、胆小,走不出家庭的阴影,更走不出自己筑的心灵的高墙,后来慢慢明白了,要摆脱命运,还要敢于冲破高墙,相信自己能跨越心墙。不要因为害怕有的种子难以发芽,就拒绝播种,让自己的园圃一片荒芜;不要因为害怕别人的嘲讽,就拒绝迈开尝试的脚步,让自己的将来一事无成。相信,撞开心灵的墙,就打开了精美的画

67、卷:清澈见底的淙淙流水,巍峨厚重的绵延群山,争奇斗妍的各式花草,美轮美奂的崭新建筑!相信,撞开心灵的墙,就铺设了成功的桥梁:体验尝试的感受,品味奋斗的欣喜,借鉴失败的启迪,接受未来那让人心醉的灿烂的微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题干要求以“墙”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考生一定要认真审题,明确文体。审题:首先解读材料,世界上还有许多无形的墙,这建筑在人类的心里,它往往使人与人之间发生误解和纷争此处的“墙”指无形的“墙”,可以指情感、隔阂、思想观念等,当然考生也可以通过写有形的“墙”来对比,总之,必须围绕“墙”这个话题来写。立意:1. 放开怀抱,拆除心灵之墙,主动与外界沟通,使自己

68、放松心情,远离孤独和寂寞远离猜忌和恐惧,重新构建人情世界,乐观面对生活。2. 拆除观念之墙。坦诚相待,加强沟通,加强理解,以便增进友谊,共同发展,共同进步。3. 于俗世中建起墙,隔绝庸俗,隔绝喧嚣,保护自己的心灵空间,成就高尚的节操。素材:1. 提到墙,便会想起那篇萦着缕缕愁绪与哀思的项脊轩志。曾经是多么温暖的一个大家庭:归有光在书阁中潜心学习,祖母嘘寒问暖,不仅鼓励他要像祖父那样学有所成,为国尽忠,而且催促孙儿多出来走动,否则“大类女郎”,像个女孩似的,憋坏了身体。想必作者写到这儿时,唇边也会泛起淡淡的微笑吧。然而自祖辈逝后,这个家也就渐渐散了,“墙往往而是”,去次厨房,也要七拐八绕。这些墙

69、,不仅断绝了亲戚间的来往,也阻隔了家人之间心灵的交流。望着被分割得破碎的院子,归有光的感慨与悲哀,更与何人说?2. 二战后,为防止德国法西斯势力东山再起,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世界两大阵营分区占领了德国。那堵将柏林一分为二的墙是德国人民心中永远的伤。一度团结一致,共同对外的德意志民族也被分割,各自被打上了“民主”与“联邦”的标签,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对立。俗话说,打断了骨头也连着筋,两边的人民都惦记着墙那边的血亲。然而,当九十年代,那座象征了屈辱与分裂的柏林墙轰然倒下,盼望已久的团聚终于实现,重逢的亲人却发现了对方眼底里的陌生。那座墙不觉间已驻进了他们的内心,至今,原东德与西德两个地区仍存在严重的生

70、活差异与心理隔膜。3. 这种阻隔,使自己的内心充溢着自由,它维护着这种自由的独立。在这面墙的后面,一个个生命使自己的灵魂驰骋在精神的原野,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自己的精神穿梭于巨大的时空,无数古今哲人的思想穿梭于自己身旁。多么的自由!多么的独立!结构:记叙文可采用这样的结构:以时间的变化、事件的变化,或者人物的心理变化为顺序来组织文章。本文以时间和人物心理变化为顺序来安排文章,非常巧妙。儿时因为贫困自卑,走不出心墙,后来努力尝试,失败了,再努力,终于跨越了心墙,回首来时路,明白了人生的道理:敢于冲破高墙,相信自己能跨越心墙,迎来自己的未来!【点睛】写好记叙文,首先要有审题、拟题、选材、结

71、构四个步骤。正确的审题应该做到三点:1.看题目要求是写人还是写事,如果是要求写人的文章,叙述的重点就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来表现人物;如果是写事的文章,人只是其中的主角,主要是通过整个完整的事件来突出主题。2.看题目限定的范围。在题目中也许已经限定了写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人。3.看题目有没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指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怎样选材呢?1.写生活的小细节。2.反映时代新风貌。3.写某个具体时期或者某个具体地点的人。记叙文可采用这样的结构:1.引入:人物外貌描写点明题旨;2.蓄势:从不同的角度选取;3.揭题:详写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内涵的一件事;4.点化:紧扣题旨或议论或抒情。- 24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