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1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579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1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2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1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2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1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2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1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2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1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12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1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12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1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12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1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12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1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12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12.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12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12.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12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12.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12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12.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12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12.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12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12.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十二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高考目标定位】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劫难【基础知识梳理】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

2、经济基础。(2)“一五计划” 条件: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1954年宪法颁布 基本任务: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意义:开始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3)三大改造 性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的赎买政策 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的探

3、索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确定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1960年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2)探索失误 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文革”动乱使国民经济遭到劫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3.经验和教训(1)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4、,而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而不能急于求成。(4)生产关系调整必须与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 (5)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2、表现: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3、调整与整顿:(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2)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全面整顿,对于全面动乱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党与国家

5、正常工作秩序的恢复,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极大地增强了邓小平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心中的威望,成为后来改革开放的先声。【要点名师精解】一、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突出特点 1.主要任务:一五计划主要提出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打下基础。二是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继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把其分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2.突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其原因如下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

6、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三大改造的实质三大改造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促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训练】(2011枣庄模拟)使用下列两幅反映同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图片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拟定的研究主题是( )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B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C群众庆祝企业股份制改造成功D城乡掀起“大跃进”运动【解析】选B。互助组是中国劳动农民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组成的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集体劳动组织,土改

7、以后得到广泛发展;在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中,发展成为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初,全国范围内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二、1957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主要失误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十年“文革”的比较3.经验教训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和教训:要充分认识国情;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 (2)“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要正确确定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训练】(2011淮北模

8、拟)1960年底,毛泽东针对造成当时经济困难的原因明确提到了“人祸”的问题,并且明确指出:“这人祸不是敌人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人祸”指的是( )A长期战争的破坏 B混进党内的阶级敌人的破坏C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D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禁运【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从1958年开始,我党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经济建设上犯了“左”倾错误,使得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是导致三年经济困难的根本原因。【感悟高考真题】1、(2011福建文综T19)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

9、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思路点拨】本题以过渡时期的经济形态为命题的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精讲精析】选B。从材料时间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可以判断出这时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基本胜利,革命胜利后到1956年属于过渡时,这一时期社会形态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当属于新民主主义,也可以从题干中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反映出来。A项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成是1840年-1919

10、年,与题目的时间不吻合。C项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应当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D项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只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2、(2011海南单科T2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结合一五计划的成果图分析备选项。【精讲精析】选C。选C。上海、天津等地原来是工业比较先进的地区,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布局在东北和西部为主,全国这些地区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作为原来工业的较发达的上海、天津逐渐在全国的工业比重中下降。所以低

11、于全国平均水平。故选C。A项明显错误,B项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与上海、天津增长率低不能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与题意无关。故选C。3、(2011北京文综T19)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年代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个体手工业开始年41.53.2430.720.6结束年54.517.127.20.041.2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A.19461949B.19521956C.19661976D.19781982【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精讲精析】选B。从表格中材料可以得出:全民、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

12、的产值急剧下降,这正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间应是过渡时期,故选B。A中1946年与全民所有制占到41.5%,1949年占54.5%相矛盾;故排除。C项文革中不存在公私合营私营等经济。D项改革开放时期公私合营、私营、个体手工业等经济所占比重应该较大。4.(2010山东高考)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C.【解析】:19531958年是我国一五计划实行时期,此时我国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1958年我国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我国国民经

13、济比例严重失调,出现三年严重自然灾害,1960年我国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有所恢复,故C项符合题意,19701975年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受打击,75年以后邓小平主持工作后才有所恢复,19791984年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答案:C5.(2010安徽高考)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图5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A. B. C. D.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结合教材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是在90年

14、代初,排除,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十四大之后,排除。答案:B6.(2010江苏高考)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解析】:“上海市装订生产合作社”说明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也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故正确答案为D。答案:D7.(2010天津高考)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

15、大跃进运动 【解析】: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所以导致这一时期”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故选D。二五计划实行期间“单位GDP”以开始下降故A错,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人民公社化分别在指导思想和生产关系方面犯了左错误,故题干不符B、C也不选。答案:D8.(2010上海高考)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A. 推行了土地改革 B. 组织了人民公社 C. 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解析】:20世纪50年代初,正值我国建国之初,重工

16、业一片空白,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国政府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由此开始实施“一五”计划。答案:C9.(2010全国2)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这反映新中国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 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解析】:展示所学知识,1950年,建国后的国民经济百废待兴,亟待恢复,故不可能出现D的情况;根据所学,可知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出现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52年,故排除B;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争取国家财经的根本好转,1950年春夏之际,政府开始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但是其

17、内容主要是调整公司关系和劳资关系,这部分人不能全面带动银行存款总额的提高,故本题通过题干的材料信息推理选择A。答案:A10.(2009上海高考)右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析】:抓住图片中“北京公私合营企业”和“1956年9月20日”等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是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时期答案:D11、(2009广东高考)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年代195319541955195619571958增长率(%)30.216

18、.25.628.211.466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解析】:工业生产增长率连续多年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说明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而单纯从工业生产的增长率无法说明工业基础是否雄厚,也不可能说明是否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所以B、C、错误。D选项只是看到了最高和最低,没有全部利用数据答案:A 【考点精题精练】:一、选择题:1、1949年时,中国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几乎没有重工业;1952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6.6%,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35.5%;到1957年

19、,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到了48%。对这几个数字的说明,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中国逐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中国已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C.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D.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实现合理转型【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自1949年至1957年,中国重工业从无到有,在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快速上升,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实施。因此,本题实际上是考查一五计划的意义和作用,C项表述正确。A项不符合实际,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B项对应的史实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D项对应史实是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A、B、D三项均与题

20、干信息无关。2、(2011南通模拟)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被许多学者誉为“五十年代现象”。与此现象的形成没有关联的是( )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B.计划经济体制形成C.经济落后,物资匮乏 D.经济建设屡遭挫折【解析】选D。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产积极性提高,A正确;由于经济落后,物资供应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B、C正确;50年代经济建设中,“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挫折,D符合题意。3、“小商小贩等戴了资本家帽子,拿了很少定息的,可以摘掉帽子,取消定息,加入工会。”材料反映的现象最可能发生

21、于( )A.19501952年 B.19531956年C.19671978年 D.19921997年【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材料分析能力。材料“小商小贩等戴了资本家帽子,可以摘掉帽子加入工会”反映了19531956年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我国某一时期将总投资的55.8%用于基本建设,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其中又把 88.8%用于重工业建设。这一时期应当是(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C.“一五”计划时期 D.1960年经济调整时期【解析】选C。题干材料说明国家所有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特别是重工业比重所占比例较大,这与“一五”计划

2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相符合。5、(2011清远模拟) 1957年陈云作了题为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讲话。他说:“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和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围绕这一观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体现了中共八大会议精神 B.反映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总结了“一五”计划的经验D.在以后的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解析】选D。材料信息表明,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急躁冒进思想进行了批评,但他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他的建议是在1957年提出的,而1958年就发生了更冒进的“大跃

23、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D的说法错误。6、用口号来解读历史,别有一番历史的“味道”;用有味道的口号组成的漫画解读历史更有“味道”。观察下图口号组成的漫画,请推测,漫画中的口号出现的背景是( )A.建国初期,经济凋敝 B.土地革命,国家稳定C.人民公社,信心膨胀 D.改革开放,国人自信【解析】选C。由图中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二十年超美”、“十五年超英”等可知这具有急躁冒进的特点,可知当时处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期。7、195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建国10周年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为用十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赶上英国而奋斗”、“

24、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产生这种“狂热”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B.“抗美援朝”胜利C.“左”倾错误影响 D.三大改造完成【解析】选C。材料体现的史实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体现了党的“左”倾错误,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8、(2011哈尔滨模拟)下表是19571962年中国粮食出口和进口情况(单位:千吨),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粮食生产取得大丰收,故出口多,进口少B.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积极纠正“左”倾错误,进口粮食满足国内需要C.20世纪50

25、年代末,中国推行土地私有化,故粮食产量大幅提高D.20世纪60年代初,中美关系逐步缓和,故粮食出口少而进口多【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时代背景阐释问题的能力。20世纪50年代末,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人民积极性,农业生产遭受损失,故A不正确。19591961年出现严重经济困难,60年代初,中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B说法正确。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故C错误。中美关系缓和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故D错误。9、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

26、了根本性变革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解析】选C。从材料看,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实质上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A项根本性变革是错误的;B项的经济体制改革则是发生在1978年后,时间上不符合;D项的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主要是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又主要是指对工农业发展比例的调整,所以D项也不符合题意。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即该时期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实际上就是对“左”倾错误的一定程度的纠正。10、(2011广州模拟)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

27、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A.一化三改 B.综合平衡C.多快好省 D.以粮为纲【解析】选B。1958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以达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发展。周恩来的对联就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1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图反映的是19561965年间我国 (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 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 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19561965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这一时期,

28、我国工农业生产发展比例失调,重工业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煤炭、钢铁、石油属于重工业,可以排除A、C、D三项,从图表看,曲线符合这一时期农业粮食生产发展的基本情况。12、(2011中山模拟) 新中国领导人非常关心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毛泽东晚年,在经济上可说是重农主义者,“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粮为纲”“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等,都是他提出来的。然而“文革”期间多数农民仍然处于贫困状态,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粮荒”。在“文革”期间,毛泽东如此重视农业,还会出现“粮荒”的原因不包括( )A.计划经济体制影响 B.“文化大革命”冲击C.人民公社体制束缚 D.“大跃进”运动开展【解析】选D。“大跃进”

29、的错误在1962年前后已经有所调整,D符合题意;我国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人民公社化体制无法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A、C正确;“文革”中大量的干部群众离开岗位“闹革命”,对经济建设产生了不利的影响,B正确。13、 田汉诗云:“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这首诗佐证了( )A新中国“一五”计划钢铁建设的巨大成就B大跃进时期违背客观规律对环境的破坏C人民群众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D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材料信息“炉焰”“炼钢”说明描述的是以大炼钢铁为标志的“大跃进”运动。“枝干横斜叶半黄”“炼

30、钢何惜相思树”说明大炼钢铁造成山林被毁,木材被砍伐,环境遭到破坏,故应选B。14、国家统计局编写的新中国50年中记载,“1976年同1966年相比,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粮食产量仅增长9.7%,年平均增长不足1%。工业增加值平均只增长7.6%,工农比例严重失调”。这说明( )A.党内严重的“左”倾错误导致了这一局面B.“文革”严重滞缓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C.“文革”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无任何成就D.“文革”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文革”十年,我国经济虽然也在发展,但增长水平极为有限,故B正确,C有误。A、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15、19

31、58一1961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统计(单位:万吨)影响上表中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要求过急,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生产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 D“文革”的“左”倾错误严重干扰农业生产【解析】:根据题干所给的时间1958年1961年和表格提供的农业产量统计数据,结合所学知识,这个时期经济建设出现严重问题主要是由于党的主要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所以正确选项是C。二、非选择题:16、材料一 解放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搜刮和连年战争的破坏,工农业生产下降,

32、交通不畅,物资奇缺,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在国民党长期通货膨胀政策下培养出的巨量投机资本,利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全国出现4次大规模上涨风。物价的大波动,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危害。(6分)(2)材料二中的表格数据反映了什么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中所反映的情况出现的原因。为扭转这种局面,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8分)(3)材料三中的票证反映我国当时实行怎样的经济体制?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票证制度的原因。(6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题,抓住材料

33、一中的关键信息“工农业生产下降”、“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巨量投机资本”、“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来概括建国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危害。第(2)题,依据材料二中的表格信息及相关史实,概括回答。第(3)题,结合计划经济体制的相关史实,概括回答。答案:(1)原因:工农业生产下降,国家财政基础薄弱,投机资本造成市场不稳。危害:造成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的巨大困难。(2)情况:农副产品产量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农业生产。努力: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3)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原因: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的影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产品短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