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度春季学期湛江市第二十中学第一次阶段性考试高二年级 历史 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命题: 审题: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1左传记载,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我们有什么近处的封地?这表明西周分封A有利于扩大周王统治区域 B抑制了分裂割据局面C使中国疆域范围基本确定 D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2. 夏朝时期,天下万国,夏王为“诸侯之长(盟主)”,到了周朝,“天下一家”,周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这一变化反映
2、了A. 各部族文化融合的加强 B. 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C. 政治制度的宗法伦理化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3. 钱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钱穆评价的这一制度其特点是A. 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关系占统治地位B. 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C. “家”“国”不分,等级依旧森严D. 最高统治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4十六国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例如,后赵政权有孝廉试经的制度;北魏孝明帝以考试选拔御史,参加者八百余人;北齐文宣帝以策试选三百人,参加者达二三千人。上述材料表明十六国北朝时期A君主权力有所强化 B九品中正制被废弃C世族阶层已经没
3、落 D儒学社会影响弱化5. “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堂。”“政事堂”设在门下省,主要是因为门下省A. 具有审核诏令及封驳权 B. 负责草拟及颁发诏令C. 有权召集三省长官议事 D. 秉承政令并贯彻执行6. 元代政治制度研究认为,元世祖末年,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但是终元一代,行省官名义上一直属于中央机构官员,其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依然如故。这说明元代的行省制度A. 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平衡 B. 削弱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C. 实现了地方政府高度自治
4、D. 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7. 下列两则材料分别对应的朝代是A. 汉朝、清朝 B. 唐朝、元朝 C. 唐朝、清朝 D. 宋朝、元朝8. 通过一系列诏令和措施,革除靠资历出身而取官的陋习,下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举荐贤良方正立言极谏之士”。这样,在人才选拔制度上汉武帝推动了A. 由高门政治向选贤政治的转变B. 地方人才选拔荐官体系的构建C. 系统考核中央官吏标准的制定D. 对被举荐人考试方法的类别界定9. 钱穆提到:唐代科举考试中实行“公卷通榜制”。所谓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呈送给能文章有学问的政府大僚阅看;通榜是考后出榜前,根据社会及政府先辈的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这一做法A. 完
5、善了察举制度 B. 反映了社会舆论决定考官选择C. 扩大了统治基础 D. 可能使科举制公平性受到质疑10. 明代仁宗皇帝曾赐给吏部尚书赛义,礼部左侍郎杨士奇、杨荣金银章各一枚,印章上刻有“绳愆纠缪”四字,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这说明当时A. 六部成为皇帝顾问机构 B. 监察制度由此建立C. 中央各部实现权力制衡 D. 专制皇权得到强化11. 唐太宗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股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这反映了唐太宗A以民为本的国家治理思想 B君主应该接纳臣民的谏议C认为君主是国家治理根本
6、D充分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12. 中国古代,“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这一观点A. 认为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B. 与唐宋王朝走向瓦解的历史教训相符合C. 主张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D. 强调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13.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A. 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趋于合理B. 地方行政监察体制日益完善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不断扩大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14. 在古代雅典,官员只有
7、通过任职资格审查等程序才能正式就职。官员在接受资格审查时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包括:直系亲属的姓名以及其中男性亲属所在的村社名称;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这一做法A扩大了公民参政权B保护了平民利益C防止了官员的腐败D维护了城邦体制1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后来向着日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材料表明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主要得益于A. 贵族阶级的衰落 B. 中产阶级的壮大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全体人民的推动16. 在古代雅典,公民大会只能在五百人议事会事先提出的
8、议题范围内讨论,任何提议讨论新议题的公民都会因“违制罪”而被诉之陪审法庭。这体现了雅典A注重程序的观念B尊重传统的习俗C法律至上的原则D公民自由受限制17.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在雅典“政事的最后裁断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公众决议所宣布的命令可以代替法律”。这说明,在古代雅典A. 城邦法律缺少实用性 B. 群众有尊重历史传统的习惯C. 民主观念日趋于淡薄 D. 国家决策具有一定的随意性18. 古罗马的法理概要中说:“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即该国本身特有的法。至于出自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因为一
9、切民族都适用它。”以下关于市民法叙述正确的是A有利于罗马共和国的统一和社会稳定B有利于调解罗马帝国境内的民族之间的关系C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D真正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9. 罗马法学家认为,法官进行司法裁判时应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查士丁尼在编辑法学阶梯时也明文规定:“一个人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这体现的原则是A己法自守 B程序正义 C无罪推定 D形式主义20. 罗马法早期采取“子女身份从母”的原则确定其自由身份,出生时母亲是自由人(包括解放自由人)的,子女就是自由人;出生时母亲是奴隶的,子女也就是奴隶。帝国时期逐渐改为,凡胎儿自怀孕至出生,生母曾一度取得自由权的,纵使生母于分娩
10、时仍为奴隶,出生的婴儿即为自由人。这一变化反映出罗马A法律体系逐渐成熟 B注重维护公民自由C奴隶制度逐渐瓦解 D法学观念更加理性二、非选择题(21题10分,22题12分,23题18分,共4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汉代以后,我国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就正式分由不同机关行使,实现了在职能、权力和人员等三方面的分离,和现代国家三权分立的方式相似。有所不同的是,作为宪政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一部分的分权体制是从总体上以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制约为目的而作出的政治安排,这三种权力的最终来源是人民,而我国古代无论
11、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皇帝负责。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材料二: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2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美】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1)依据材料一,中国的分权在隋唐时期最典型的制度表现是什么?从制度功能上指出古代中国的分权与古代雅典分权的根本不同。 (5分) (2)依据材
12、料二,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和目的。(5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范进中举是清朝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篇,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在广州,有个54岁的老童生范进,被广东学道周进录取为秀才。范进中了秀才,丈人胡屠户到贺,并教训了他一顿。范进向丈人借旅费应考乡试,被他痛骂及奚落,后范进瞒着丈人去考试。出榜当日,范进因家中没有粮食,只得拿母鸡到市场去卖。同时间,报录的人到达范家报喜,贺范进高中举人。邻居到市集向范进报喜,但他未敢置信。范进亲眼看到喜报后,因欢喜过度而发了疯。众人商议治理范进的方法,最后建议由胡屠户掌掴范进以治其疯。
13、胡氏在无可奈何之下答应治理范进,但他惧怕报应,不敢下手,于是饮酒壮胆。胡氏大着胆子下手,掌掴范进,使他清醒过来。范进恢复正常,丈人及邻居们向他阿谀奉承,极尽恭维,丑态毕露。后来范进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出任山东学道。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要说明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说明准确、全面。)23. 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相知”,更是“相亲”的。古老文明的智慧更可以照鉴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之后,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
14、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趋于完善。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秦国郡辖县制度的形成,大概要到战国末期。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罗马与秦汉的专制政体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秦汉郡县的机构庞大,人员众多,但塔顶是至高无上、独揽大权的皇帝。罗马帝国的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帝国那样复杂,罗马皇帝控制了行省主要官员的任命,对行省监督也趋于严格。 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
15、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汉郡县制和罗马帝国行省制建立的相同之处。(3分) (2)据材料二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秦帝国和罗马帝国均重视法治的相似因素。(8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当今国家治理的启示。(3分)20202021学年度春季学期湛江市第二十中学第一次阶段性考试高二年级 历史 试卷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ACBAAABADD11121314151617181920ACDD
16、CDDABD二、非选择题25.(1)制度表现:三省六部制(1分) 根本不同:古代中国的分权服务于(或加强了)皇权专制,古代雅典的分权服务于(或保障了)奴隶制民主政治。(4分) (2)特点:公民监督(自下而上);定期投票;预防为主。(3分) 目的:维护民主政治。(2分) 26.示例一 情节:老童生范进54岁还在参加科举考试。(2分) 历史现象:科举考试折射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价值取向。(2分) 说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科举制成型之后,读书考试做官这一价值观模式成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主要选择。这一价值观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也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4分) 但是,科举制形成的这种
17、价值观念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只寻求考试做官,使他们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发明,最终造成中国的迟滞与落后。(4分) 示例二 情节:范进参加乡试中举,参加会试中进士,出任山东学道。(2分) 历史现象: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2分) 说明:隋朝时期,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作为选官方式。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立明经进士两科,科举制形成。到了唐朝之后,科举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主要的选官制度。唐朝时期,首创殿试和武举;宋朝时期,殿试称(成)为定制,并创立糊名法,考试侧重时务。(4分) 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为八股取士制度。科举制的推行,为统治阶级笼络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具有相对公平公正性;但是科举制也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4分)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亦可。)27.(1)相同:形成都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都是向帝国发展及扩张的产物;都有利于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6分) (2)相似: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3分)相似因素:两国法律传统浓厚;实践效果显著;解决统治范围扩大后的新矛盾。(6分,言之有理即可) (3)启示:从国情出发;重视制度创新;完善法治;不同文明相互借鉴等。(言之有理即可,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