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评之六:对弟子规的争议该怎么看最近,关于弟子规的争论引发媒体关注。有人认为它是中华蒙学的经典,通过韵语童谣的形式讲述了最基本的做人做事的礼仪和行为规范。但也有不少人,甚至是一些名人却认为,弟子规里面没有童真童趣,“那种档次的东西即使搁在古代,也不是什么好货色,用现在的眼光看,更是误人子弟”。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列出材料中隐含的不同观点,不作评论。最后一句具有普适性,可用于作何一篇时评作文。或者说,本段开头方法具有普适性)这不由得使我们想到了希伯来文化。由于长期的颠沛流离,犹太民族流传下来的典籍并不多,但希伯来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却是举足轻重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犹太人对自己的
2、文化充满敬畏之心。犹太小孩一出生,父母就会在他的枕边放上一部塔木德,犹太人把这部书视为民族智慧的圣经。等孩子刚知道亲吻妈妈的时候,妈妈就会让他在每次亲吻妈妈之后,都要亲吻一下塔木德。这本塔木德将陪伴孩子的一生,也就是说,每个犹太人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塔木德,而且终生研读。(语言上“不由得使我们想到”做到了段落间的顺畅连接;不直接论述弟子规好坏,而是论及希伯来文化,其实采用的是类比法,为下文观点的提出作铺垫,与下文“需对文化有敬畏之心”照应。)相比之下,中华文化的典籍浩如烟海,举世无双。美国人文主义大师威廉房龙说:“与其说中国是一个国名,不如说中国是一种文化。”倘若没有悠久灿烂的文化,中国将不成其
3、为中国,中华民族也将黯然失色。但我们却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起码的敬畏,反倒给予批判甚至排斥。法国著名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说:“没有继承,便没有文化,我们不能够也不应该排斥我们的任何遗产”。(“相比之下”一词使过渡自然;引用名人名言,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更加丰富文章内容;论证文化的重要性,引出观点不应该排斥文化遗产。作者的观点呼之欲出但又未出,这体现了论证是一个过程,而不急于抛出结论)弟子规的内容,即便从今天来看,多数也是具有正面价值的。它教育孩子做人的规范、行为的准则和生活的哲理。它和所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一样,将中国人的实践精神,浓缩在至理名言中,让后人体悟。我们不能因为这其中缺少逻辑验证的
4、过程,就怀疑其现实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完全用西方文化的那一套规则去校验弟子规,似乎脱离了历史与现实的语境,也脱离了中华文化土壤,当然有风马牛不相及之讥。从技术层面上说,即便弟子规不是所谓标准的童蒙启学之作,那也不应否认其在传统文化传承历史上所具有的文化启蒙功能。更何况正是这一功能正在默默教化着我们的下一代,并被广泛证实着其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对于这一点的抹煞,不知是无视现实,还是另有动机?(“千呼万唤始出来”,作者的观点水落石出。论证颇具严密性,先论弟子规具有正面价值,再从论敌的角度论为什么有人对其怀疑;最后采用让步说理方式弟子规的价值。“不能因为有什么样的缺点,而否定其优点”“即便那也不应”等语
5、言彰显了论证之严密性)于是,我们不禁想起了屠呦呦和她的青蒿素。屠呦呦的经历和青蒿素的发明,说明一国之传统文化之于科学、社会的贡献,有多么重要和宝贵。中药的积淀、西学的方法,最终淬炼了青蒿素的神奇。弟子规也一样,如果我们能用西学的方法论,将弟子规中有价值、有文化含量的因子萃取出来,以福荫后代,难道不正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所需要殷殷而为吗?如果只是醉心于扳倒弟子规的教育地位,或者纠缠于其内容中少数有悖于现代伦理的枝叶末节,这应该是今天我们对待弟子规的正确态度吗?(本段从论敌的角度论对待弟子规的正确态度;能联系时事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再连用反问句,加强语气。)鲁迅曾经说过,“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
6、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党的十八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今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动不动就树起“打倒”思维、张扬“颠覆”意识,还是需要以“血脉”为根基,以“灵魂”为旗手,做有意义的建设性工作,这恐怕才是弟子规的争议给我们带来的有价值的思考。(由弟子规引申到对于文化的正确态度,这是升华,同时也增加说服力度和厚度)总评:文章思路清晰,观点明确,先探究问题根源,从根本问题上进行正反两面论证,继而再回到问题上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应采取怎样的态度,结尾回到根本上进行升华。语言上,十分准确严谨,段落衔接上也很流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文字不同于一般的时评文章,而更接近于我们当下议论文写作的范例。既展示了议论文写作的思辨色彩,在语言上又具有传统的诗性叙述。这些文化因子的植入与谈文化的文字很是契合。目前,我们班同学写作议论文思路具有思辨色彩,但缺乏文采,几乎没有名言与例子。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