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训练16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解析注意时间“民国建立前一两年”,A、C、D三项都是民国建立后。答案B2.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小说中的是()A主人公去教堂参加新式婚礼
2、B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流行歌曲C儿童在东交民巷胡同里玩耍D人们通过电视观看定军山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能力。义勇军进行曲出现在抗战时期,电视在中国出现晚于20世纪20年代,东交民巷属于使馆界,中国儿童不可能在那里玩耍。排除B、C、D三项。答案A3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B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解析太平天国的“蓄发令”的颁布,是汉民族反对满清贵族统治的
3、体现。而“剪发易服”和“保辫会”的出现,实质上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民主与封建专制残余的较量。所以,整段材料都在反映政治上的斗争。答案C4“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这是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A曹先生与徐小姐在剧院看电影B张小姐基本上是乘坐电车上班C谭先生积极收集全国各地的战况D夏太太在家收看上海电视台的节目解析中国最早的电视台是1958年的北京电视台,所以D项在1943年不可能出现。答案D5上海洋场竹枝词:“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谁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下列说
4、法正确的是()A当时的汽车又称蒸汽机车B材料反映上海已进入立体交通时代C该现象反映了中国交通近代化历程D此种现象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提取和应用材料关键信息的能力。材料涉及汽车与电车,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结合史实排除A、D。立体交通涉及海陆空,汽车与电车不能说明。只能判断该现象反映了中国交通近代化历程。答案C6.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上海达吴淞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
5、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主要依赖外国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ABCD解析由材料中“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上海达吴淞”可以判断正确。由材料中“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判断正确。由材料中“自台湾府城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可以判断正确。由材料中“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可以判断正确。故选A。答案A7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
6、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A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B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C让中国人放弃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抵制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和所学史实可知,外国人创办报刊的目的就是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答案B8下表出自交通杂志(1935年1月)。这一对比研究可以用来说明()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单位:分)运输方法运费(吨/公里)运输方法运费(吨/公里)肩挑34.0驴车18.0公路汽车30.0轻便铁路2.4独轮车19
7、.2铁路2.0A.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B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C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D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解析表格反映出轻便铁路与铁路的运费比其它运输方法费用低好几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铁路得以发展的一个因素,A项正确。B项易错选,因对表格所列举的运输方法种类作表面理解;由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同样不能作为C、D两项的依据。答案A9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谕”道:“报馆之设,所以宣国是而通民情,必应亟为倡办”,并颁布了“允许自由创立报馆、学会”的诏令。以下对该诏令的分析,理解正确的是()A清朝实行君主专制,不可能下达这样的诏令B该诏令说明维新运动时期国民有一定的出版自由C在该诏令影响下,出
8、版了中国人自办的申报D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报纸有中外纪闻时务报民报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百日维新期间,推行了一些民主措施,光绪皇帝“允许自由创立报馆”,说明国民有一定的出版自由,A容易排除;申报是由英国人创办的,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排除C、D,故选B。答案B10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解析从题干中可知定军山是京剧,同时又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用西方电影形式来呈现,显然是中西合璧。定军山摄
9、制于1905年,故A错误。C、D与题干无关。答案B11.晋北妇女的婚姻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经历了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完全自由恋爱,从“相亲不出50里”到“互联网上找知音”,择偶标准也从选择“嫁汉吃饭”到寻找“知心爱人”。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流动频繁,知识视野扩大B择偶观念开放自由、个性化C互联网发达,有利于思想交流D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进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材料中择偶方式和标准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由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进步导致的。答案D12.以明朝那些事成名于互联网,受到读者热捧的“当年明月”,说自己“熟练掌握了历史”,写的是正史。人们谓之“网络史学”“草根史学”
10、。这一现象()A促使史家从印刷发表空间转入网络发表空间B是新业余史家时代到来的标志C完全改变了人们对历史的态度D彻底改变了历史研究的模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明朝那些事成名于互联网,谓之“网络史学”,首先说明了史家从印刷发表空间转入网络发表空间。而新业余史家时代到来的标志,完全改变了人们对历史的态度,彻底改变了历史研究的模式,都夸大了网络对史学研究的作用。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阅读材
11、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长发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迎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材料二材料三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试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摘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材料四当时一般人认为,
12、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3)根据材料四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并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解析第(1)问考查维新思想,阅读材料一获取有效信息,把握材料主旨,从军事、外交、卫生
13、等方面阐述。第(2)问须阅读图片信息:长袍马褂是中国传统服装,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新服饰,由此可知,由传统至现代化之趋势,结合所学阐述中山装产生的背景。第(3)问依据关键信息“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认识基于批判与继承的原则阐述。答案(1)主张:易服、剪辫。理由:影响外交;影响工业生产;影响军事;不利于个人卫生;有损民族尊严。(2)变化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方式: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3)新变化: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是必由之路;文化碰撞
14、交流所激发出来的历史进步作用是巨大的;学习和融合外来先进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同时要保留文化的民族性与延续性。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广告媒介,广告传播的影响力更大,进而成为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招牌的位置多出现在门面或门前,多以悬挂、镶嵌、砌筑的方式来设置。招牌作为广告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具体来说,一是书写店铺的名号、字号,如点心铺书写“老宝泰”“晋阳豫”等;二是传达商家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特色,如招牌上书写“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等;三是反映行业性和服务范围的词句,如“知味停车,闻香下马”等。招牌作为古代广告信息传播媒
15、介,从其悬挂的位置来看,又分为不同的横额、竖招牌、挂板及店外冲天招牌等。大家论坛论中国古代的广告传播媒介材料二19世纪80年代,有人赋诗赞颂在中国兴起的一个新事物有线电报:“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贵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边一线。”无线电报在中国运用于新闻传递始于1918年,当时法国人在上海法租界顾家宅设无线电台,这使中国人可以和欧洲人一起及时得知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新战况。当时,路透社所使用的海底电缆常有阻断,消息传递有时不够及时。不过法国人却没有用这台无线电台与路透社进行商业竞争,只是将一些电讯免费送往上海各大报刊登。通讯技术进步与中国近代报业演进
16、(1)根据材料一概括招牌广告的特点。(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成果在中国得以推广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信息传播技术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答案(1)特点:和商业活动紧密相连;位置醒目;取名高雅;内容丰富;诚信经商;形式多样。(任取四点)(2)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政府(清政府或民国政府均可)政策的作用;近代中国人民思想解放思潮。(3)影响: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扩大共享范围。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娱乐方式。(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提高了办事效率,提高了生活的质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推动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利用通讯技术犯罪,传播不良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