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1421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38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鸦片战争后,在西方殖民者冲击下中国被迫打开大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深刻变化,西方近代文明也对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及社会习俗等产生了深刻影响。近代中国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明显地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物质文化生活变化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特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生活辛亥革命 剪辫放足握手、鞠躬高考资源库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也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友爱之风,说明人民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尊重,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已成社会风尚。考点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唐山 胥各庄辛亥革命九五上海 上海轮船招商局冯如北京 天津上海11 上海崇明12 19世纪80

2、年代高考资源库领域:交通领域。方面:铁路、高速公路和海洋工程等。原因:改进交通,促进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特点:现代山东交通业的发展注重运用高科技。考点三大众传媒的变迁定军山1994高考资源库状况:发展迅速,发展与普及水平居世界前列。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受经济、教育和社会整体信息水平因素制约。发展迅速的原因:是由互联网自身的优势决定的。互联网有信息量大、使用方便、传播迅速、价格低廉、方式多样化等特点。重难点1.促进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演变的因素(1)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使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带来了近代文明。(2)政府政策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刺

3、激下,中国政府也在不同程度上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以适应社会变化,这些改革使中国社会进一步主动发生变化。(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一些先进的中国人通过近代以来的抗争和对外交往发现自己落后,便走在时代前列,积极主动吸收国外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潮流。(5)建国后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作用。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们生活放在重要地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现在更是把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奋斗目标。2.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1)动力变化:

4、从人力、自然力到机械力。(2)技术变化:从引进到自制自研。(3)地区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4)对象变化:日益平民化、普及化。(5)进程变化:先慢后快。(6)种类齐全:海陆空全有。3.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原因: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的大力提倡;中国人民聪明才智。影响:一方面,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有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4.互联网与其他媒介相比有哪些优

5、势?又有哪些缺陷?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1)互联网的优势: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费用低廉;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2)互联网的缺陷:不良信息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利用网络进行犯罪;使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3)启示:互联网比其他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误区警示1.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其不但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相当大的部分;命名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统产业不

6、断得到更新改造。探究题一、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创新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蔡元培的三次婚姻蔡元培、黄仲玉及其子女第一次婚姻: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第二次婚姻:1902年,迎娶黄仲玉(1920病逝);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姨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第三次婚姻:1923,迎娶周峻;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大、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恋爱经过。请回答:(1)上述材料印证了近代中国婚俗怎样

7、的变迁过程?(2分)(2)归纳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规律。(8分)(3)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社会发展变化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4分)【解析】本题以蔡元培的三次婚姻为命题主线,考查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风俗变化的掌握。在解题时要注意用文明史观、发展史观总结社会生活变化的规律。【答案】(1)过程:由旧式婚姻到中西合璧,到完全新式。(2分)(2)规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

8、融合,并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8分)(3)联系:社会生活是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化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4分)二、交通工具的变迁(创新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中国高铁:六个世界之最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在平稳运行的高铁列车上对中国高铁赞赏有加:“我认为这代表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人们能够这样高效地安全地在城市间穿梭,这舒服极了,我们美国人应该跟中国人学习。”中国高铁,一个崭新的世界冠军。以武广高铁为例,它全线长约1 068.8公里位居世界第一;途经桥涵910座位居世界第一;设计运营时速350公里位居世界第一。这样一项

9、艰巨复杂的工程,从开工建设到正式运营却只用了四年六个月零3天这还是世界第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自豪地告诉记者中国高铁的六个“世界之最”: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高、运营速度最高、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人力资源最多。2010年5月焦点访谈节目请回答:(1)材料反映了现代中国在哪个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3分)(2)中国高铁取得六个世界第一的关键因素是什么?(4分)(3)结合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4分)【答案】(1)材料反映了现代中国铁路的发展。(3分)(2)中国铁路运输业能取得世界第一的关键因素有: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引进的同时善于自主创新。(

10、4分)(3)认识:铁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但先进生产力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不可阻挡;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应加大自主创新。(4分)社会生活习俗变化及其原因(2010山东文综)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传统习俗受到冲击文化教育日渐衰落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B.C.D.【名师指津】清末民初,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时期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同时由于辛亥革命时提出了废除缠足等陋习,出现了“大足板子毕业生”。这比前面的“烂秀才”,埋头攻读四书五经,只知“之乎者也”来

11、说,是文化教育的显著进步。选D。对中国习俗变化的分析和理解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鸦片战争、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政治运动在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中国的生活习俗。纵观近几年这方面的高考题,不难发现命题的形式大都是材料型选择题,命题的角度大都选取婚姻或其他贴近生活的习俗现象,考查对近现代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知识的掌握。考查的重点都是阅读、分析、理解能力,而非简单的识记。1.(2010江苏单科)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12、)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B【解析】主要考查概括总结与分析认识能力,以婚姻变化来考查对相关时代背景的掌握。解题的关键是要注意对题干信息的解读。2.(2010上海单科)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B【解析】本题属于情境型材料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要对20世纪中国社会时代背景准确掌握。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迁(2010福建文综)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

13、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名师指津】在解答材料型选择题时要注意抓住材料关键词和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题干材料中“福建茶收购价和上海出口价同步变动”反映出信息交流的快捷,而能实现这一点的只有电报业。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是社会政治经济变动的结果,同时又受到社会思想的制约,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又反过来促进了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改变。从这一角度进行命题是近几年的热点。在复习这部分知识点时要注意结合相关政治经济背景,理解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特点。同时要通过比较的方法认识近

14、代中国铁路交通事业无从发展的原因,从列强侵略的角度认识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目的,从对中国文明演进的角度认识铁路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同时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西方先进文明在中国的传播。1.(2009上海历史)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答案:A2.(2011北京高三起点考试)下图上的标题是“吴淞火轮车”,有关这幅图的说明中不正确的是()A.国人最早打造了上

15、海交通B.说明近代交通在中国出现C.这有利于中国的社会和经济进步D.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扩展答案:A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四次大变化变化时间背景表现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等西方文明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都市兴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二次辛亥革命后推翻了清政府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第三次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改、大规模经济建设、取缔了一些社会丑恶现象人民生活逐步提高,但总体水平不高,城市生活有保障第四次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提高,生活方式

16、多样化二、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哪些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城市向内地城市扩展,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渗透。(3)从水平看:不同方面进程不一致,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整体进程发展缓慢,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水平不一。(4)从动力看:每一次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的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了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三、报刊业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

17、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近代中国,报刊成为革命的思想武器。主要表现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思想启蒙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成为中国向国民党展开针锋相对斗争的武器,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宣传党的思想、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18、改革开放以来,报刊真实、及时、客观地为人们提供了信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典型例题】(2009江苏单科)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1920年4月15日新妇女)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

19、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3分)(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2分)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1分)学生抽样名师指津

20、大展身手在线点评:该生基本能理解命题意图,所给答案基本符合题意。但在具体的答案组织和审题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解答第(1)问和第(2)问时应抓住“变化”一词。在答案的组织上就要体现由到的变化,而不能只看到材料中的新现象。在解答第(2)问中社会条件这一小问时体现出对材料的分析概括不到位的情况。在解答概括型问题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从各方面组织答案。在解答第(3)问时容易受材料表面描述的影响,答其经济视角,其实材料一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婚姻变化。对第(3)问中认识的总结不全面。不仅要看到婚姻的变化,更要看到婚姻自由是相对的这一点。方法指引:在解材料题时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为了全面准确提取材料信息,可用点标点的办法逐一整理材料信息。大展身手(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2分)(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2分)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2分)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3分)(3)视角:历史考查;社会关系考查。(2分)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