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部分 近代中国 专题十一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20102019年高考全国卷考情一览表 考 点 2010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合 计 1卷 2卷 1卷 2卷 3卷 1卷 2卷 3卷 1卷 2卷 3卷 1卷 2卷 3卷 32.1840至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5 年3 考 28 28 28 10年6考 33.旧民主主义革命 5 年1 考 29 10年2考 考 点 2010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合 计 1卷 2卷 1卷 2卷 3卷 1卷 2卷 3卷 1卷 2卷 3卷 1卷 2卷 3卷 34.新民主主义
2、革命 5 年2 考 29 29 30 29、30 29、30 10年9考 3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5 年4 考 30 30 30 30 30 30 30 10年11考 命题分析与备考建议:(1)近几年对晚清变局的考查侧重于近代中国外交的变化:一是从清政府的角度考查外交观念的落后性;二是从地方督抚的角度考查近代外交观念在中国的出现(2)“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考点的考查几率较高,考查角度也比较灵活。侧重考查以下知识点:一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二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的领导权;三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坚定性和顽强性;四是先进的革命文化,特别是革命策略的灵活性;五是爱国
3、主义精神(3)“抗日战争”考查的几率很高,属于命题的重点区域。考查的视角从大方面看有三点,分别是共产党抗日、国民党抗日和日军侵华罪行。针对国民党抗日,近年来侧重考查其抗日期间的进步表现和重大努力 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考点32 1840 至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考向一 1840至1860年间列强侵略 1.(2018全国1,28,4分,难度)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
4、作为。这反映了(C)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解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对比了甲午战争时期中国和日本的舆论宣传,在日本刻意“包装”,误导欧美舆论的情况下,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说明清朝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外交的功能,故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的进程取决于战争双方,欧美舆论无法左右,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利用舆论进行包装是为了掩盖其侵华罪行,不是为了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之一是
5、强调西方媒体认可日本的宣传,支持日本侵华,并非鼓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2.(2018天津,5,4分,难度)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A)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解析本题考查清政府的禁烟措施。从题干中对外商如若走私鸦片清政府必将按照清朝法律进行严惩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清政府对于禁烟的坚
6、决态度,故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清政府要求外商具结承诺,与各国政府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禁止外商带鸦片来华,反映了鸦片贸易在当时是不合法的,故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外商在中国享有治外法权,故D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3.(2018浙江,8,2分,难度)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A)A.领事裁判权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 解析材料“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符合领事裁判
7、权的规定,故A项正确;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开放通商口岸无关,故B项错误;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贸易特权无关,故C项错误;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居住及租地权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4.(2015安徽,15,4分,难度)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B)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依据材料信息“深
8、入久闭的中国内地讲道、设堂”“北京的公使”等可知,该条约是北京条约。南京条约没有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传教、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规定,排除A项。C、D两项并非签订于拿破仑三世执政时期(18521870年),故排除。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5.(2014江苏,5,3分,难度)下面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B)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图片中“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贸易”说明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有关,“香港仍坚持赏借”
9、体现了清朝皇帝仍坚持天朝上国的思想,故B项正确。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6.(2012北京,15,4分,难度)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B)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列强不满足于既得利益。英国联合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后,就决定采取武力方式扩大侵略权益
10、,B项正确。西方国家希望中国扩大开放以满足其侵略要求,A项不正确;C项与史实不符;总理衙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设置的,排除D项。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7.(2011福建,18,4分,难度)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D)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解析从题干看,林则徐认为当
11、前最急迫的问题是白银“漏向外洋”而“藉寇资盗”,即由于鸦片贸易猖獗,白银大量外流,为列强提供了侵略中国的资金。因此林则徐认为宁可“损上益下”,也不能使白银“漏向外洋”。本题的一个关键词是“最大危害”。A、B两项都是鸦片泛滥的危害,但与D项比较,都不是“最大”,故排除。C项与林则徐的本意相矛盾,排除。故D项正确。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8.(2013重庆,13,20分,难度)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到了19世纪,沙俄逐渐形成了夺取南疆喀什噶尔的基本构想:在经济上,替俄国资产阶级在这一亚洲心脏地区开辟其他列强不易进入的销售市场;在政治上,把它变成
12、俄国控制下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进可以经帕米尔、克什米尔威胁英属印度,退足以阻遏英国向北的扩张。19世纪60年代,俄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动。60年代中叶,沙俄还计划对伊犁和乌鲁木齐实行军事占领。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 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 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材料二 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1877年7月,当西征军一举规复吐鲁番之际,他向清政府提出“设行省、置郡县”,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1884年11月17日,清政府正式发布新疆建省
13、上谕:“新疆底定有年,绥(安定)边辑(和睦)民,事关重大,允宜统筹全局,厘定新章。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摘编自沈传经、刘泱泱左宗棠传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疆喀什噶尔对俄国的战略价值,以及俄国对新疆侵略计划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方面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提出的新疆建省的理由。(4分)(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6分)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参考答案(1)在亚洲心脏地区的销售市场;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从南疆喀什噶尔扩大到伊犁和乌鲁木齐。农奴制度被废除,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拓展市场、领土扩张
14、的愿望更加迫切。(2)西北边患严重;新疆战略地位重要。(3)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加强对新疆的管辖。解析本题考查新疆问题,从正面肯定新疆建省的积极意义。第(1)问“战略价值”依据材料一逐句进行分析概括,从新疆的地理位置对俄国当时政治、经济的作用回答;“变化”依据材料一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可以得出答案;“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19世纪60年代俄国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思考。第(2)问“理由”依据材料二“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得出西北边患严重,依据“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得出新疆的战略地位重要。第(3)
15、问从国家统一、民族关系和抵御外来侵略以及加强对新疆管辖等角度思考。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考向二 186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 1.(2019全国2,28,4分,难度)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D)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解析题干材料来源于1898年的一份英文报纸的报道,其报道的内容并不符合事实,但可以反映出报道者的一种主观态度,即把慈禧太后看作是改革的破坏
16、者,这实际上是一种同情、赞同改革的心态,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可排除;题干材料只是主观报道了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的关系,并不涉及清政府对外国人的态度,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是西方媒体的报道,不能反映西方国家政府的信息,故C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本题反映了命题专家对核心素养的关注。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本题主要关注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题目中的报道可以作为史料,但需要进行辨析,虽然该报道不符合事实,但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报道者的主观态度就成了史料,可以说明当时部分西方人士同情、赞同戊戌变法的历史认识。考点32
17、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2.(2019浙江,9,2分,难度)在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甲午战争后,大陆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重要人物是(C)邱逢甲 徐骧 刘永福 丁日昌A.B.C.D.解析邱逢甲、徐骧、刘永福均参加了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且是其中的重要领导人,丁日昌(18231882)曾任福建巡抚,主管台湾事务,但丁日昌在甲午战争之前就已经离世,故选C项。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3.(2018全国2,28,4分,难度)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
18、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D)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材料、获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事实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进贡,并没有反映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故A项错误;题干说明,琉球等地依然向中国进贡,这表明传统的朝贡体系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地方督抚维护琉球向中国进贡的传统朝贡体系,并没有干预朝廷的外交事务,故C项错误;从
19、材料来看,地方督抚提出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来评说日本行为的曲直,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外交受到了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故D项正确。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朝贡体系 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为核心的政治秩序体系。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使用汉字、尊崇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1842年,中国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首次以条约规定了中国和外国的外交关系,朝贡体系的基础遭到了不可挽回的动摇。1871年,清朝政府又被迫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朝贡体系开始破裂。之后,随着中法战争中中法新约和甲午中日
20、战争中马关条约的签订,朝贡体系内最后的成员越南和朝鲜也脱离了这一体系,朝贡体系彻底崩溃。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4.(2018北京,16,4分,难度)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A)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考点32
21、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林纾将列强比作狮王、狼、狗等,弱国比作羊、兔子等,本题解题的关键语句是“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林纾通过这一质疑性的语句提醒中国人要时刻警惕被列强侵略瓜分的危险,故A项正确。题干中林纾是在谴责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故B项错误;林纾谴责列强以保护弱国之名行瓜分弱国之实的现实,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林纾意在揭露列强侵略瓜分中国的史实,并没有涉及对清政府的态度,故D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5.(2016江苏,9,3分,难度)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年 份 英
22、 国 日 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解析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所占百分比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
23、剧,故A项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日本和其他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此时的英国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头号强国,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项错误;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变化,故D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从通史角度理解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及影响(1)阶段特征 19世纪4060年代:列强以发动战争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主要国家为英、法、美、俄。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
24、输出为主;主要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曾短暂独霸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侵华主要国家是美日。(2)双重性影响 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建设性(客观影响):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6.(2014海南,11,2分,难度)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
25、、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C)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材料中“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体现,该政策主要是为了扩大美国在华的特权,故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A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义和团运动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制约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7.(2014山东,18,4分,难度
26、)“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D)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可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技术等,由此可知D项正确。B、C两项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署的,此后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但顽固势力仍然强大,排除。南京条约签订时,没有出现“举国争言洋务”的现象,排除A项。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8.(2014重庆,6,4分,难度)从187
2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D)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解析材料中李鸿章强调只有轮船开到重庆,英国商民才能到重庆经商、居住,而当时长江的通航条件极差,轮船很难到达重庆,因而他是借故拖延重庆对外通商,D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故错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李鸿章的做法不是变相的同意,而是借故拖延,
28、B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9.(2013全国2,29,4分,难度)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C)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本题通过清政府设立领事馆这一历史细节,考查清朝外交的时代特征。注意把材料所反映的信息,放在1877年中国社会的大环境下思考。材料表明,清政府1877年在新加坡设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日本等多处设领事馆,这一变化体现出清政府的外交在形式上已经
29、向近代外交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B项错误。A、D两项与史实不符。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10.(2012海南,14,2分,难度)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B)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解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教会成为西方列强的帮凶,并凭借不平等条约中的特权欺压中国百姓,因此,教案频发的历史现象说明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B项正确。A项与材
30、料信息明显不符;C项并非传言出现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外国的欺凌;D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在19世纪60年代中期即已结束。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11.(2011全国,31,4分,难度)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B)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解析本题通过东南互保这一历史现象,考查清
31、末政局的特征。从材料信息看,中央政府对列强宣战,而东南各省却勾结列强以求自保,这使清朝的统治权威受到损害,导致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故选B项。东南保护约款强化而非遏制了列强在华势力,A项错误;C、D两项均不符合史实,也无法从材料中得以体现。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12.(2015江苏,22,13分,难度)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
32、,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
33、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6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分)(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4分)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参考答案(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3)说明:甲午战争
34、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危害及影响。第(1)(2)问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回答即可。第(3)问围绕“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回答: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考向三 太平天国运动 1.(2015江苏,6,3分,难度)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
35、“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D)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太平天国从“喜剧”(即强盛)走向“悲剧”(即衰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D项从本质上说明了这一点,故正确。腐朽享乐的思想行为和不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仅仅是其局限性的表现,不能成为“根本原因”,B、C两项错误。定都天京并非战略失误,A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2.(2014海南,13,2分,难度)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兑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
36、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B)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解析清政府当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故A项错误;题干时间1862年以及“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说明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的正常运转,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官僚学习西方,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行为,不可能控制国家金融体系,故C项错误;材料显示不出“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的信息,故D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3.(2011全国
37、,29,4分,难度)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对待儒学态度的变化,考查角度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拜上帝教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起了动员组织作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对儒学采取了反对的态度,但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深入发展,拜上帝教难以满足
38、其维护政权的需要,而农民阶级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运动后期洪秀全不得不借助儒家思想维护政权,故A项属于主要原因。B、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是原因。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4.(2010山东,11,4分,难度)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A)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 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近代化”,即从近代化的角度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解题思路如下: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考点33旧民主主义革命 考向一 民主革命的进程1.(2018江苏,8,3分,难度)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
39、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B)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收回利权的斗争。从题干民谣中的“近代四川”“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等信息可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进而引发了武昌起义,加速了清政府的垮台,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广西金田,五四运动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而爆发,国民革命运动兴
40、起于广东,这些事件的爆发均与四川无关,故A、C、D三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2.(2018浙江,27,2分,难度)20世纪初叶,出版于上海的某论著说:“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颡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上述言论意在(A)A.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 B.再举斗争旗帜,掀起“二次革命”C.呼吁以革命方式唤起“亚洲觉醒”D.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 解析“我中国今
41、日不可不革命”,意在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革命的必要性,但没有体现出与“二次革命”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革命的必要性,但没有体现出与“亚洲觉醒”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与改良道路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3.(2015海南,15,2分,难度)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解析根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
42、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目的是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4.(2015浙江,19,4分,难度)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B)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
43、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体现的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体现的是民主共和制度。从刘邦到孙中山,体现了中国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的发展历程,故选B项。专制与民主并不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A项说法错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C项“决定作用”说法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题干材料信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5.(2015北京,16,4分,难度)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
44、,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B)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解析太平天国是一个由农民阶级建立的政权,提倡“剪辫蓄发”主要是出于反清的需要,而不是与西方文明相对接,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在当时仍然是一个封建性质的政权,故C项“提倡民主自由思想”错误。辛亥革命期间的“剪辫易服”与“宗教信仰”无关,故D项错误。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与革命党人的“剪辫易服”均带有反清色彩,故选B项。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6.(2013天津,6,4分,难度)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
45、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 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解析临时约法于1912年3月颁布,此时距武昌起义胜利已近半年,故B项不是“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的主要原因。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大力提倡白话文,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有全国报纸数量和总销售量,D项内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排除。辛亥革命开启了民智,故武昌起义后人们更加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答案为A项。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46、考点35 7.(2011江苏,6,3分,难度)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解析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仿照美国政体建立的,故选A项。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联邦制、中国没有超过日本、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B、C、D三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
47、35 8.(2010海南,17,2分,难度)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B)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两个时间点“1895年”和“1900年”。前者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之后,当时维新变法思潮居于主流,因此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遭到社会舆论的抨击。后者则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当时清政府勾结列强绞杀了义和团运动,已经完全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民众已经
48、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因此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得到社会舆论的同情。故B项符合题意。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考向二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1.(2019天津,7,4分,难度)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B)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从材料“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可以看
49、出湖北革命军有明确的革命目标,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现真正的民权,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并不广泛,故A项错误。材料虽然来自纽约时报,但是并未涉及辛亥革命是否受到国际舆论的支持的相关内容,故C项错误。由材料“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并未体现明确反帝的内容,故D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2.(2018全国2,29,4分,难度)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
50、,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C)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从所学知识以及题干材料来看,当时孙中山只是在思考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并吸取俄国革命的经验,并不能说明孙中山要走苏俄革命的道路,故A项说法错误。孙中山并没有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以及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故B、D两项均错误;孙中山的意思是希望借鉴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即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故选C项。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3.(2014广东,16,4分,难度)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
51、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B)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解析材料显示民国初年山西某些地方官员出身科举,并且仍行清代官僚之礼仪,这说明辛亥革命并未彻底扫清封建思想,故B项符合题意。1917年维新变法运动早已结束,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落后现象,并不能体现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故C项错误。1917年国民革命尚未发生,故D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4.(2013海南,14,2分,难度)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
52、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B)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解析根据题干中数据分析,全国有15个省宣布独立,其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所以选B项。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项。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5.(2013全国,29,4分,难度)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B)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
53、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程度型选择题,要求选择“最能体现”中国现代化发展趋向的历史事件,现代化包括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等。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趋向,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选择B项。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多元视角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资产阶级革命。(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
54、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辛亥革命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3)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引进西方工业文明,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文明的发展。(4)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5)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6.(2011海南,17,2分,难度)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A)A
55、.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解析判断革命的性质主要看革命的任务,辛亥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A项体现了反封建的成果,符合题意。判断革命性质的主要依据是革命的任务而不是革命的领导者和主力军,故B、C两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故D项说法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7.(2011广东,16,4分,难度)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
56、扣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等入手,可知材料反映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B、D两项;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项。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8.(2010大纲,15,4分,难度)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C
57、)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当中华民国成立一年有余的时候,国内的农民尚不知中华民国为何物,这说明辛亥革命脱离群众,对农村的影响有限,故应选C项。A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从材料中的“1913 年”可判断此时的革命党人已处于合法状态,因此B项有误;材料中的“老农茫然惶然”只能说明老农对辛亥革命缺乏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因此 D项有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考点34新民主主义革命 考向一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1.(2019全国2,29,4分,难度)19
58、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B)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影响。根据题干材料中全国各界联合会宣言的内容,并联系时间信息“1919年11月”,可知题干中的宣言内容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后社会各界的斗争,认识到“合群自救”的重要性,这说明人民群众的爱国觉悟得到提高,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后,社会上还存在“问题与主义”之
59、争,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肯定五四运动后的各界爱国斗争,并未直接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或肯定马克思主义,故C、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2.(2018全国1,29,4分,难度)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C)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60、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本题材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前者反对俄国式的道路,主张实业救国;后者主张“劳农主义”,联系时代背景可知即俄国式的暴力革命。在争论中,社会主义的思想得到传播,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当时尚未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不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争论双方在救亡图存的方式上持不同的观点,故D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3.(2018浙江,10,2分,难度)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如一声春雷,震醒了原来冰封的大地。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
61、大会召开于(C)A.北京 B.南京 C.上海 D.武汉 解析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在上海召开,故C项正确。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4.(2013山东,13,4分,难度)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B)A.武装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D.国民革命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信息1923年。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是指向俄国人学习,走俄国人的道路,只有无产阶级革命属于新方向,故选
62、B项。武装革命以往就有,无法体现革命新方向,排除A项;民族革命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已经提出,也无法体现革命之新方向,排除C项;国民革命尚未开始,排除D项。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5.(2011全国,30,4分,难度)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解析“公车上书”是1895年康有为等举人联名上书皇帝,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标志着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但其影响只局
63、限于上层知识分子中。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有青年学生、商人、工人阶级的广泛参与,可见两者的群众基础差别很大,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程度也有很大不同,依据上述分析可知选择A项。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1.(2019浙江,11,2分,难度)1922年,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的创刊号写道:“现在大多数人民所要求的是什么?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为了要和平要统一而推倒为和平统一之障碍的军阀,乃是中国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D)A.湖北新军起义 B.护国运动 C.“二次革命”D.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1922年”和“为了要和平要
64、统一而推倒为和平统一之障碍的军阀”,可知此时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时期,中国近代史上为结束军阀割据而进行的革命运动是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战争,故D项正确。考向二 国民革命 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2.(2016海南,19,2分,难度)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A)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 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D.中国革命性
65、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解析由“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可以看出广大民众自觉地接受了革命的要求,并四处传播,可见革命的要求与他们的利益相符,故A项正确。“打倒土豪劣绅”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的口号,不是国民党的,故B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包含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三个部分,仅一个口号无法表明其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从“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可以看出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D项错误。考点
66、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3.(2015全国1,29,4分,难度)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D)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解析本题属于隐形比较类试题,即北洋政府时期和东周时期政局的比较。东周时期,诸侯割据混战,战争连绵不断,分析四个选项,只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出现过军阀割据的局面,如材料中提到的“皖直交斗”反映出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之间的混战,故选D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义和团运动时期、辛亥革命时
67、期都没有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排除其他三项。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4.(2015山东,18,4分,难度)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C)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解析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开始,在国共两党合作的背景下苏联建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为中国革命培养人才。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两党合作失败,故出现题干中“苏联将莫斯
68、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C项符合题意。题目限定词为“更改校名”,故应突出1928年的时代特征,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明显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A、D两项。校名的更改突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与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无关,排除B项。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5.(2014天津,8,4分,难度)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D)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完成了
69、民主革命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等信息可判断,“革命的火焰”是指19261927年的北伐战争。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因此D项符合题意。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后不久,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排除A项;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而北伐战争并未完成这一目标,排除B、C两项。考点32 考
70、点33 考点34 考点35 6.(2012山东,13,4分,难度)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D)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比较分析能力。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封建势力,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所以D项符合题意,A、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C项表述正确,但与近代化无关。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7.(2011广东,17,4分,难度)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
71、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下表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C)省份农会会员数时间 广东 广西 湖南 湖北 江西 山东 直隶 河南 1926 年 6 月 647 766 8 144 38 150 4 120 1 153 284 1 342 270 000 1927 年 6 月 700 000 8 144 4 517 140 2 502 600 382 617 284 360 245 500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北伐战争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扣住表中时间“1926年6月”“1927年6月”,这处于国
72、民革命时期。1926年下半年起,随着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同时国民革命的中心从珠江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才会呈现出湖南、湖北、江西会员数的大幅度提升,故选C项。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考向三 国共十年对峙1.(2018北京,17,4分,难度)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 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C)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73、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解析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探索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转向农村,通过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之后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C项正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于遵义会议之前,故A项错误;中共七大召开于“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创之后,故B项错误;井冈山道路的开辟在遵义会议召开之前,故D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2.(2016全国2,29,4分,难度)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
74、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利用所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930年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了题干中所说的粮食产量增加的现象,故A项正确。水稻产量的增加不是靠军事保护可以取得的,故B项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根据地政府的任务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主要精力应用于武装斗争,
75、故C项错误。题干未涉及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故D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3.(2015天津,6,4分,难度)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B)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土地革命。其基本内容是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本质上反映了中
76、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故B项正确。A、C两项是目的,D项是作用,均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4.(2014海南,18,2分,难度)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B)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解析中共二大已经确立了民主革命的目标和纲领,所以A项不正确;1928年,中国
77、共产党内走中心城市暴动道路的主张仍然占主流,所以C、D两项不正确;依据材料“从莫斯科回来的同志轻视理论”,以及1928年在苏联境内召开的中共六大,主要是为了总结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教训,可以得出国民革命深受共产国际影响这一结论,所以本题选B项。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5.(2014四川,6,4分,难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C)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消除了
78、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解析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属于进步的革命力量,宪法大纲中剥夺“资本家、富农”的政治权利,说明其含有理想化因子,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故C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国共合作,结束于1927年国共合作的破裂,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由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A项错误;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反帝反封建,并不反对资产阶级,而宪法大纲中剥夺“资本家、富农”的政治权利,同民主革命纲领是不符的,B项错误;江西瑞金时期,党的领导人很多是从莫斯科回国者,因而此时苏联对中国革命影响较大,D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
79、35 6.(2013全国1,30,4分,难度)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B)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提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信息应放在1928年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当时中共六大认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不足以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如果要取得全国胜利,农民游击战争必须
80、与“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结合。这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仍然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故B项正确。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7.(2012大纲,18,4分,难度)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B)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 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 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 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 解析1930年10月,国民党军队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无疑对于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争取反“围剿”的胜利
81、创造了条件。故B项正确。处于军事优势地位的是国民党军队,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由反蒋到抗日)是在1935年,故A、D两项错误,C项与破译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无关,故予以排除。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8.(2010重庆,18,4分,难度)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A)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上纠正了陈
82、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即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之时共产党人没有组织武装力量进行有效抵抗,致使革命力量受到巨大的损失,所以A项符合题意;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排除B项;民族革命战线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出现在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之时,时间不符,故排除。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考向四 解放战争 1.(2019全国2,30,4分,难度)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
83、的目的是(B)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题干材料的内容是对干部培训的正规化要求和内容的转变,突出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的培训,由此,联系时间信息“1948年10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形势已经明朗化,中共中央已经着手储备国家建设管理的人才,故B项正确;当时土地改革已经在解放区内取得丰富经验,与材料要求的干部培训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生产是在中华人民共和
84、国成立后展开的,与本题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C、D两项均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2.(2019天津,10,4分,难度)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这次会议是(B)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从材料“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可以看出这是在解放战争期间,土地改革已经在一些地方完成,但是并未在全国完成,故
85、B项正确。中共七大是在抗战时期召开的,此时并未进行土地改革,也不可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A项错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1954年召开的,此时土地改革已经结束,故C项错误。中共八大是在1956年召开的,此时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故D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3.(2018全国1,30,4分,难度)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A)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
86、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叙述,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夕,欧美国家试探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中共中央的态度有两层信息:一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二是按照自己的需要确定建交的时间,两层信息的共同点就是独立自主,故A项正确;当时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只是试探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尚未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也未形成具体的针对即将成立的新政权的外交政策,故B、C两项错误;新政府需要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87、只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故D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4.(2018北京,18,4分,难度)下图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D)A.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B.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C.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 解析本题考查重庆谈判。从题干中的时间“1945年”和漫画中的“国”“共”“建国”等信息可推知,漫画反映的是重庆谈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庆谈判是在抗战结束后国人期盼和平民主建国的背景下召开的,故D项正确。淞沪会战是国民党军队组织的,不是国共合作的结果,故A项错
88、误;双十协定是重庆谈判的成果,故B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国民政府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故C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5.(2018江苏,10,3分,难度)下面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C)A.全面内战爆发时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D.渡江战役结束后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解放战争。从柱状图可看出1948年11月中国共产党兵力超过了国民党兵力,此时正处于三大战役期间,故C项正确。全面内战爆发于1946年6月,战略反攻开始于1947年6月,这两个时段均是国民党兵力多于中国共产党兵力,故
89、A、B两项错误;渡江战役结束时不是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的开始时间,故D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6.(2017全国3,30,4分,难度)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B)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
90、事物、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表明人民解放军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故B项正确。人民解放军反击帝国主义力量与社会主义阵营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人民解放军的反击并没有切断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故C项错误。“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D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7.(2012四川,19,4分,难度)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
91、”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A)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解析B、D两项均出现在1949年,排除;C项“缺乏正确判断”与题意相反,排除。解放战争初期,“上层人物”多支持国民党集团,但国民党坚持独裁专制,丧失民心,故“上层人物”转而支持共产党,故A项正确。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8.(2011天津,7,4分,难度)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B)A.解决了人
92、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 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重庆谈判,意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迁移能力。从材料信息中“毛先生此次去重庆”,可以看出张治中指的是重庆谈判,这次谈判,国共双方达成协议,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障人民权利,故选B项。A、D两项始终未达成协议,均排除;C项是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达成的协议。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考点3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考向一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斗争 1.(2019全国1,30,4分,难度)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
93、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C)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题干材料指出了毛泽东所认为的中俄革命的区别,毛泽东用俄国革命的特点反衬出中国革命的特点是联合资产阶级进行革命,因此其意在指出中俄两国革命性质的区别,即中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是社会主义革命,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中俄革命的区别,而不是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扩大的问题,也
94、未涉及右倾错误,故B、D两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2.(2019北京,17,4分,难度)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它(D)A.是八路军正面战场的战区之一 B.壮大了新四军的力量 C.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 D.是敌后战场的组成部分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敌后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故D项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场是敌后战场,故A项错误;新四军指的是在南方坚持抗战的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晋察冀在北方,故B项错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是陕北的延安,故C项错误。运用排除法解答历史选择题,可大大提高正确率。具体做法就是根据题
95、干材料,给选项“找错”,本题三个选项都有明显史实性错误,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3.(2019天津,9,4分,难度)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对于日寇对我国的领土侵略和内政干涉,表示激烈的反抗”,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的压迫,“勇敢地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反映了(C)A.日本全面侵华导致了民族危机加深 B.国共两党有合作抗日的意愿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初步奠定 D.中共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宣言为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八一宣言
96、”,在该宣言中,中国共产党号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故C项正确。日本全面侵华是在1937年,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国民党对抗战的态度,故B项错误。民主联合政府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提出来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4.(2018全国2,30,4分,难度)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97、。”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考生作答本题,需要准确地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说明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美国记者的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的农民受到尊重,能决定自己的事情,从而“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在抗日战争时期,这对于激发农民的抗日热情具有重要的意义,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可知,当时抗日根据地实行“双减双交”政策,封建
98、土地制度并未完全废除,故B项错误;美国记者记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状况,与国民革命无关,故C项错误;美国记者的记述并未提到国民党,无法得出抗日根据地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这一结论,故D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5.(2017全国1,30,4分,难度)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B)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
99、的力量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整理历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和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题干材料中的“陕甘宁边区”形成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全民族抗战开始后),是特定的历史地理概念。材料信息强调了工人、农民与地主、资本家有平等的权利,这符合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适应了全面抗战的形势需要,故B项正确。根据时间概念,可排除A、C、D三项。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6.(2017全国2,30,4分,难度)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
100、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D)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影响。从材料信息看,仅在山东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已经非常强大,这说明经过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的力量由弱小逐步壮大,也表明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国民党虽然占据优势,但共产党的力量也不容小觑,故选D项。革命工作重心转移发生于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后期,故A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于土地革命时期,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统一战线问题,排除C项。考点32 考点33 考点
101、34 考点35“反映”“体现”类选择题 1.题型特点:近年来,全国卷历史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科能力的考查,表现之一就是“反映”类选择题的逐年增加。此类试题意在考查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并通过对表象的分析理解进而发掘事物内在本质的现实认知力。此类试题注重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解题思路: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反映”“体现”所体现的现象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次的;考查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一般来说,“反映”多用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体现”多用于结论型选择题,考查获取历史结论或寻找支撑题干结论史实的能力,试题考
102、查的不仅仅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而且是在此基础上对某一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深层次理解。解题诀窍:“反映”“体现”就是从现象透视到“本质”或者揭示其“特点”,而本质就是要深刻到制度层面、抽象到规律层次、总结到独一无二的特点。所以,既然是“反映”“体现”,就不要用现象来“反映”“体现”现象。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7.(2016海南,20,2分,难度)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B)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 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合 C.削
103、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 解析1942年是抗日根据地最艰难的时期,团结各阶层力量共同抗日尤为重要,地主阶级随着国民党的政策时有动摇,适当降低减租额可以增强他们的抗战积极性,故B项正确。由“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可以看出是在保护地主的利益,故A项错误。实行减租,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不能说明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故C项错误。1942年的规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王明“左”倾路线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双减双交”政策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党就逐步确立
104、了“双减双交”政策。洛川会议上,我党第一次用纲领的形式正式确定了“双减双交”政策作为我党在全民族抗战时期的基本土地政策。这与国共十年对峙和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有着不同的性质,其特点有三:首先,这一政策是在日本全面侵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以抗日救国纲领的形式提出的,具有统一战线的性质;其次,制定这一政策的基本目的是团结抗日、一致对外,体现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一致性;再次,这一政策虽具有改良性和不彻底性,但它削弱了封建剥削,解决了农民的生活问题,是全民族抗战时期最符合实际的进步性土地政策。它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抗战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它使解放区的土地占有关系和阶
105、级结构发生了有利于革命的变化,为以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阶级和物质条件;它联合了地主阶级,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对争取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8.(2015安徽,16,4分,难度)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A)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解析辛亥革命发
106、生于1911年,“三十周年”即1941年,这时正处于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辛亥革命,旨在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故选A项。B项国民革命时期是指19241927年,C项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D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9.(2015江苏,10,3分,难度)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D)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
107、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解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标志是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A项错误。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是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即日军占领武汉后,故B项错误。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失守,这一时期国民党军队没有扭转战局,故C项不符合史实。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由于国共合作的实现,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形成了全国性抗战局面,故D项符合题意。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10.(2015重庆,7,4分,难度)“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
108、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发表这一宣言促进了(B)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C.联合政府的早日成立 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解析由“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可判断,该宣言发表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前,此时国共两党正处于对峙时期,由此可判断A项错误,因为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C项与史实不符,联合政府并未成立;D项发生于全民族抗战时期,不是中国共产党发表该宣言的直接影响。由材料内容可判断,此宣言应为“八一宣言”,它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正确答案为B项。考点32 考
109、点33 考点34 考点35 11.(2014福建,16,4分,难度)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C)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解析根据题干“长征期间”信息予以判断。“八一宣言”发表于1935年,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长征期间”相符,故C项正确。八七会议召开于1927年,故A项错误;遵义会议是长征期间召开的会议,但它主要解决党内矛盾,与材料“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
110、加剧”无关,故B项错误;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不属于长征时期,故D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12.(2014山东,19,4分,难度)“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它描绘的是(C)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的全民族抗战。A项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的内容,国民革命主要集中在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与“北方山岭”等信息不符。B项反映了土地革命时期的内容,D项反映了解放战争时
111、期的内容,不符合题干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有着统一的指挥”等信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整个中华民族在统一指挥下都武装起来了,这种现象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全民族抗战,故C项为正确答案。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13.(2013北京,19,4分,难度)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C)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
112、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并明确表示“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准备与国民党合作。这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对全国抗战局面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故选C项,排除D项。苏维埃政权建立于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而国民革命时期是指19241927年,A项不正确;从材料信息看,苏维埃政权已经建立,B项不正确。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14.(2010全国,33,4分,难度)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
113、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C)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 解析A、D两项均是大兵团作战,与“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不符,排除。B项只在平型关地区,与“广阔地区”不符,排除。百团大战是敌后战场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破袭战,在华北平原2 000多千米的战线上打击日军,C项符合题意。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15.(2014全国1,41,12分,难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
114、录摘编。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
115、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参考答案(“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修改建议:添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全民族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形式较为新颖,难度也不大。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紧扣抗日战争的主题即可。如可以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从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来分析即可;也可以
116、删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一目,可列举全民族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等史实来说明;还可以删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一目,可从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要地位,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来说明等。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考向二 国民党等的抗日斗争 1.(2019浙江,13,2分,难度)抗战时期,某次战役的亲历者感慨地说:“这次打仗我们千万不能忘记鲁南的老百姓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奔走在战场上抬运伤兵胜利的取得,应当归功于鲁南民众有力的支援。”这场“仗”指的是(D)A.太原会战B.百团大战 C.枣宜会战D.台儿庄战役 解析由“鲁南”可知这次战
117、役主要发生于今山东南部地区,故D项正确;太原战役发生于今山西境内,排除A项;百团大战发生在华北广阔地区,与“鲁南”不符,排除B项;枣宜会战发生于湖北枣阳和宜昌一带,排除C项。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2.(2018浙江,11,2分,难度)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上述言论的背景是(C)A.国共两党开始
118、合作抗日 B.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 D.工、农、兵、学、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浪潮 解析A项初步出现在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故错误;B项开始于1937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错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群众运动参与者的身份,故D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3.(2016全国1,30,4分,难度)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
119、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D)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归为“谬误名词”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抗日民主力量常用这些名词和术语,这说明国民政府实行反共政策,实质是国民党力图维护其一党专制的局面,故选D项。禁用“谬误名词”,直接反映了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及其他抗日民主力量的矛盾,故A项错误。1943年处于全民族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本身就是战时政府,故B项不符合题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20、下,国民党作为执政党,掌握着抗战的领导权,故C项不正确。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4.(2016全国3,30,4分,难度)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D)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综合火柴图案中的“十九路军”“抗敌”“挽回利权”“振我中华”等信息,可推知这反映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故D项正确。从题干中无法看出中国民族火柴工业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在产品商标中融入爱国思想的做法在民族工业发展早期已经出现,
121、因此图片所示不属于新的营销方式,故B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5.(2015全国1,30,4分,难度)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B)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解析本题的立意在于探讨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抗战的准备情
122、况,侧重考查考生准确获取、合理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19331937年,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断上升,国民政府的战略部署实质上反映出其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故B项正确。国民政府布置的防御工事主要侧重于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与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不符合,因为以中国共产党为主的反蒋势力多分布在偏远地区,A项错误;国民政府“围剿”红军的区域集中在南方,与豫北、晋北、绥东等地区无关,C项错误;沪杭是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区域,加强此地的防御工事,与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无关,D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6.(2015天津,7,4分,难度)下图为美国特种部
123、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C)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解析从图片中的“1942”、材料中的“美国特种部队”“青天白日图案”“缅甸之星”可以判断出,其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美的合作,故C项正确。A项发生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故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美国对中国的侵略,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特种兵进入缅甸作战,而非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故D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7.(2014全国2,30,4分,难度)1937年11月,中国
124、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A)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解析本题考查顾维钧演说的“主要目的”,四个选项都与题干有一定的联系,但题目要求回答“主要目的”,解答时注意联系1937年11月这一时间背景,这个时期全民族抗战已经开始,在此背景下,顾维钧认为日本的侵略将会导致新的世界大战,其主要目的是争取各国对
125、华同情和帮助,故选A项。其他三项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顾维钧的“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可以排除。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8.(2014天津,7,4分,难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C)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解析A项与题干后面的信息“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不符,故错误;1943年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
126、建社会,B、D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从题干中“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再到“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可以看出,中国的外交逐渐自强,故C项正确。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9.(2014重庆,8,4分,难度)1940年12月23日,重庆大公报报道:“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张书旗为庆祝美国罗斯福总统第三届联任大典特制百鸽图一巨幅(相赠),甚为精致,蒙委员长赞许,亲题信义和平四字,以颜其额。”此图赠与美方的深层用意应该是(A)A.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B.对美国珍珠港遭到袭击表示慰问 C.庆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感谢美国在开罗会议上
127、支持中国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940年12月23日”,这一时期处于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赠与美方百鸽图的深层用意必然是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故A项正确。日本偷袭珍珠港发生在1941年12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时间是1942年1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开罗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4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百鸽图 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10.(2013全国2,30,4分,难度)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D)A.
128、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解析本题以湖北省“减租”这一历史现象切入,考查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政策。注意时间信息为抗日战争期间,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材料中湖北省政府推行“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没有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认可,这说明在民族利益和统治阶级利益的权衡中,国民党中央选择了维持农村原有的土地所有制,A项表述错误,D项符合题意。结合材料中湖北省土地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排除B、C两项。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11.(2013海南,17,2分,难度)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
129、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D)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解析联系1941年2月这一时代背景可知,由于美日矛盾激化,美国准备援助中国,以中国牵制日本。由此可见,美国援华的目的是抗日,而国共之间的纠纷不利于国共合作抗日,因此美国的声明是敦促蒋介石协调国共关系,全力合作抗日,故选D项。从材料来看,美国并非拒绝对华援助,只是要求国共两党消除纠纷全力抗日,故A项错误;促成两党全力抗日,并没有
130、要求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C项错误;美国的意思是解决两党之间的纠纷,并不能说反对国民党的反共政策,B项错误。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12.(2012海南,18,2分,难度)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期(A)A.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 B.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 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从题干可知在抗战时期,中国西南成为中国学者和文人聚居的地方,这些
131、原本生活在东部大城市的学者和文人的到来,带动了这一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故本题选A项。材料不能体现文化专制,也不能说明文化教育“无序”,所以B、C两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13.(2018江苏,22,14分,难度)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
132、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
133、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6分)(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3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5分)考点32 考点33 考点34 考点35 参考答案(1)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2)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3)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政府为抗日战争在经济上所做的准备与努力。第(1)问可根据材料一从军工企业、交通和军费等方面进行概括;对当时历史背景的说明,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日本侵华、抗日救亡运动以及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二,从经济管理体制、经济统制政策以及支持企业内迁等方面进行概括。第(3)问分析时要注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从正面要分析出对“抗战、西南地区以及工业布局”的影响,负面要侧重分析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以及官僚资本膨胀等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