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周礼考工记载:“矢人为矢,缑矢,参分。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参分其长,而杀其一。五分其长,而羽其一。以其笴厚为之羽深。”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2“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2、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3管子曰:“若岁凶旱水泆(溢),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指穷人)为庸(指佣工)。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其倡导的经济理念是A重农抑商,以固民本 B农商并重,以均贫富C国家调控,以工代赈 D开源节流,与民休息4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根本的社会变化”主要体现在文官政治取代了前朝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封建制度内部孕育出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农业文明、城
3、市文明和物质文明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封建社会继续发展,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A BC D5下图是万里茶路示意图,一条弥漫着茶香的曲线从中国福建的武夷山脉伸向俄罗斯的恰克图。这便是由中国晋商开辟的绵延清代200余年,长达万里的中国“茶叶之路”。这反映出清代()A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过程B重农抑商政策逐步被打破C地域商帮崇尚逐利进取精神D工业文明推动的商品化浪潮6乾隆年间,“闽省客商赴浙江湖州一带买丝,用银三四十万至四五十万不等;至于广(今广东地区,下同)商买丝银两动至百万,少亦不下八九十万两;此外苏杭商人贩入广省尚不知凡几”。这表明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广东商人比福建商人资金雄厚苏杭是丝织品的主要产
4、地对外贸易使广东商人生意兴隆A BC D7素菜在我国历史悠久,但成为一个菜系,则是在汉代以后。齐民要术中有素食专辑,宋代则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素食专著。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发展滞后 B新的思想因素C专制统治干涉 D商品经济推动8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该材料说明唐朝()A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水陆交通B重视发展国内商业却忽略海外贸易C交通的发展促进海外贸易繁荣D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9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
5、代中国的表现有盐铁官营制度早市夜市出现商人群体形成重农抑商政策A BC D10南宋岁时广记售农用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上述材料表明A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B宋代定期举行的草市比较繁华C宋代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D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11有古诗这样描述江南养蚕情景:“东风二月暖洋洋,江南处处蚕桑忙。蚕欲温和桑欲干,明如良玉发奇光。缲成万缕千丝长,大筐小筐随络床。美人抽绎沾唾香,一经一纬机杼张。咿咿轧轧谐宫商,花开锦簇成匹量。莫忧八口无餐粮,朝来镇上添远商。”这反映出当时A南方经济相对落后且与外界隔绝B小农家庭
6、经营方式趋向多元C耕织结合仍是主要生产方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朗12据松窗梦语记载:歙县的“贾人几遍天下。良贾近市利数倍,次倍之,最下无能者逐什一之利”。歙人潘侃曾说:“良贾急趋利而善趋时,非转毂四方不可”。许氏世谱记有“徽歙以富雄江左,而豪商大贾往往挟厚资驰千里”。这反映A徽商藐视国家经济政策B长途贩运是徽商的重要经营方式C徽州商业传统源远流长D徽商资本雄厚13诗经甫田中曾这样描述齐国当时的农业状况:“无田(din,佃,治理)甫田(tin)(大田),维莠(yu,杂草)骄骄。”据此可以推知()A战国时期战争频繁 B春秋时期出现了私田C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D诸子百家有轻农思想14礼记王制中有
7、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后在恭王三年(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释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该现象A丰富了井田制研究的视角B质疑了礼记王制的真伪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成因D证实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存在15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反映出()A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日益密切B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C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16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初会痼疾。其原因是()A实行重农抑商
8、政策的力度不够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17清初嘉兴人张履祥设计了这样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今即其遗业,为经画之如左:瘠田十亩,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池畜鱼、畜羊五六头,以为树桑之本。竹果之类虽非本务,一劳永逸,五年而享其成利矣。”这一模式体现了()A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B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C自给自足的生产特点 D农业和手工业协调发展18宋代,典卖土地、房屋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典卖“,是指将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出典给他人,收取一定的典价,在约定期限内原价赎回。典卖者大多数是贫困农民。据宋史记载,当时”豪民图谋小民
9、田产“,出典人要求回赎典物时,”则迁延月日,百端推脱“,辗转当选月,已经到了赎典截止的期限,使得出典人终无赎回之日。而宋律规定只有典契证验显然者,才允许业主收赎。这说明A典卖强化发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B典卖是当时豪强掠夺农民的方式之一C典卖实际上把财产的所有权实行转让D地主利用典卖规则抢夺农民利权19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20傅衣凌指出,唐代宰相的地域分布,关内道占291%,河北道218%,河南道204%,河东道145%,江南道占6%,均高于陇右道、山南道、
10、淮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这反映出()A唐代文化重心已转至南方 B江南道的小农经济发展迅速C唐代政治重心仍然在北方 D江南道的军事战略地位突出21下表反映了西汉农民家庭平均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据此可知()项目 数量(钱) 备注收入 粮食 8500 折算为货币的大致数值支出 赋 田租(上交实物) 283 折算为货币的大致数值 人头税(上交货币) 406 役 徭役与兵役 2200 部分兵役,农民亲身应役,其他以货币代役 开支 食 4918 以战国时期的数据为参考 衣 2732 祭祀等 300 西汉农民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 B西汉农业生产力普遍得到提高C西汉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 D西汉农民的收入
11、主要供给官府22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写道:“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以下对班固经济思想的理解准确且全面的是A重视农业生产 B承认商业的重要性C继承重农抑商思想 D提出农商并重思想23商王朝的重大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通常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卜吉凶,其中牛骨使用最多,用龟甲的较少。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生产活动中普遍使用牛,牛骨充足B作为书写材料,使用牛骨较龟甲便利C商王朝并不重视农业,大量宰杀耕牛D游牧和畜牧是重要的生产方式,牛骨头数量多24高王凌在近代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变化中指出:在南海县
12、九江乡,明末清初已是鱼塘十之八,田十之二,力农本务无几。材料反映出()A农业经济的衰退 B农业产生资本主义萌芽C自然经济的解体 D经济结构的变动25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传统中国在城市和市场两个领域的“赛跑”中最后却成了输家,它走的是一条歧路,没能朝通向“现代化”的目的地跑去。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中国古代城市由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运河和沿海地区发展B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城市的政治、军事职能导致古代城市难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市C中国古代实行抑商政策,明清又实行锁国政策D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缓慢26下面为李文冶引用清末1888年5个地区的实地调查,计算出
13、的雇工经营与土地出租的收益比较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A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C农业经营的资本主义化加剧 D南方的土地比北方更加市场化27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数量(家) 72 3 ? 100 153A2B31C73D19328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权度(指度量衡制度)法规定“权度以万国权度公会所制定铂铱公尺、公斤原器为标准”。为照顾各地传统习惯,将权度分为旧制和新制,两制同时使用,并规定“所有公私交易之权度,不得用以外之名称”。这些措施A有利于推动贸
14、易的发展 B便利了欧洲列强的经济侵略C为官僚资本的发展提供便利 D影响了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29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据此分析,表述正确的是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B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D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依然持续发展30从1885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这表明()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
15、化31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投资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其中表中序号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A英国、美国、苏联 B美国、日本、苏联C英国、日本、美国 D美国、英国、日本32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9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弊。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业 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C金融业形势发生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33马戛尔尼使团总管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记(1804年)中写到:在中国,90%的农民可
16、以认为是个体农民,给一个中国农民足够的土地(足够到他和他的家人用锄头能够耕种得过来),他会比任何欧洲的农民更好地利用那块土地,但是,我们的农民可以创造的价值是租金的三倍,而他(中国农民)几乎会无法养家糊口。下列各项与材料所述相符合的是()对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认可个体家庭仍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单位西方的商品倾销造成了中国农民的贫困圈地运动推动了英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A BC D34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项目 1912年 1936年轻工业产品 进口比例 547% 143% 出口比例 109% 252%重化工业产品 进口比例 1
17、37% 47% 出口比例 36% 69%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B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C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351940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制定的国土计划设定纲要中提出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机器工业;中国东北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和部分机械及轻工业;在中国华北,注重制盐和矿业的开发;华中允许某种限度的轻工业发展;内蒙古以发展羊毛业为主,华北发展棉花,华中则要限制生产可与日本农作物竞争的农产品。该纲要说明A日本强化中日间的经济合作物资交流B日本要有步骤地在中国推进工业化进程C以日本的本土经济带动东亚经济发展D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
18、体系361894年,当中国的洋纱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了20倍的时候,洋布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仅仅一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B外商对华洋布营销策略的失当C外商大量投资中国织布业D中国传统织布业逐步使用洋纱37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据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发昌机器厂创办京师大学堂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党改组A BC D38下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属于造成B段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放松侵略为其提供发展机会B政府的鼓励政策激发了投资热情C群众性爱国运动为其赢得市场D政治革命为其扫清发展障碍39张骞曾指出“无工商则农困塞。本对末而言,犹言原委,义有先后而无轻重。“”鄙人但望发展中国地利物产,供实业之用耳。“这一认识A认为工商先行才能活跃经济B从新视角肯定了农业的作用C体现了其传统重农抑商思想D主张牺牲农业以发展工商业40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由此可知18381852年间( )A英国商品输出尚未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局面B英国商品输出并未真正完全打开中国市场C中国经济日益成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附庸D中国征内地税抵制了英国商品的对华倾销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