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8357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从中国文学的历史来看,中国的文学也有审美追求,但不管是理论家还是中国文学的作者,从来不曾认为文学是为审美、为文学的,而是更多地将文学当作了一种生存的方式和手段,绝大多数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中国文学也因此形成了生活化的本质特征。这主要表现于下列几方面。一、以文求官。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以文求官的传统。战国策士游说君主,阐述政治、外交主张,以谋取职位。这游说之辞整理成文,便是战国策中的文章。当时也有不少策

2、士并没有向君主面陈己见,而是通过书信对君主进行游说。汉代自司马相如因子虚赋而见知于汉武帝,作赋以求仕进便屡见不鲜。六朝受士族情趣的影响,历代帝王都喜爱文学,故献诗以求住进亦不在少数。自隋朝开始,科举制度通过诗文选拔官员,由此产生了士人以诗文备考的行为。如白居易策林序说自己为应举,曾和元镇等在华阳观“闭门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唐代之后,这种备考行为更为普遍。二、以作诗文为官员职守。中国古代,士大失首先是以官员的身份活跃在社会之中,故向帝王陈言献策,以文学来歌功颂德,进行讽刺和教化,也是他们职责所在。中国古代的文体中,官员写作行政公文类文章是必不可少的,诸如奏、议、章、书、表,等

3、等。尚书中的那些典、漠、诰、训、誓、命的写作,都出于史官之手。春秋时的百国春秋及左传国语的写作也都是史官的职责。三、以诗文交际。礼有“无辞不相接”和“礼尚往来”的规定,故诗在西周就开始用于人际交往。汉以来,诗文广泛用于人们的人际交往,这类诗词,不外乎对特定对象表示赞美、劝勉、怀念、祝贺、哀悼、要求、邀请,或诉说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说明某一问题。如宇文少府赠李白以桃竹书筒,李白作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简答谢。全唐诗收录将近五万首诗,而这类诗歌大概有三万首之多。四、以诗文娱情遗兴。以诗文娱情遣兴在先秦早已有之。如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诸赋,都是娱楚襄王之作。汉代的诸多赋作,也具有娱乐的性质。此后的唐、宋、

4、元、明、清各代,文人集会、宴会、结社等,都免不了以诗文相娱,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宴饮、奉和酬唱之作。中国古代不仅产生了大量的娱乐诗文,而且产生了一些旨在娱乐的诗歌形式,如唱和诗、赋得诗、联句诗等。五、小说、戏剧作为一种生存、生活方式。宋元时伐的话本、戏曲作者多为民间艺人。而民间艺人创作、演出小说、戏剧,更多是为了生存。明代盛行宫廷庆赏剧,或为祝寿、或为节庆而创作和演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或为求任,或是所任官职的职责所在,或为交际以扩大生存空间,或为娱乐性情,或为生存方式,这些作品原本都是生活的一个部分,体现出生活化的特征。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

5、文学史上的文学作品多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其审美功能逐渐弱化以致消失。B. 司马相如子虚赋被汉武帝赏识后,作赋求仕屡见不鲜,也致使六朝士人献诗求仕。C. 礼规定人们交往中要有文章,要注意礼尚往来,诗歌在西周就已开始用于人际交往。D. 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除为了求仕外,其他目的的文学作品本质上是生活的一个部分。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提出总论点,中间是五个分论点,最后总结论点。B. 文章列举白居易叙述自己和元稹等人精心备考之事,论述士人以诗文备考的行为。C. 文章以尚书左传出自史官为论据,论证古代官员以作诗文为职守的观点。D. 文章主体

6、,按时间顺序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五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有详有略。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战国策中的文章是战国策士游说君主以谋取职位的文辞,这表明,中国以文求官的传统源远流长。B. 全唐诗收录的诗歌中六成左右是交际性质的诗歌,这说明我国古代,人们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诗歌。C. 历代产生了大量娱情诗文,如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这表明,诗文可以作为消遣之用。D. 宋元民间艺人创作、演出小说、戏剧主要是为了生存,这表明,艺人这个职业很早就在中国社会产生了。【答案】1. C 2. D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

7、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其审美功能逐渐弱化以致消失”说法于文无据,文章第一段只是说“从中国文学的历史来看,中国的文学也有审美追求,但不管是理论家还是中国文学的作者,从来不曾认为文学是为审美、为文学的,而是更多地将文学当作了一种生存的方式和手段,绝大多数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并没有说审美功能逐渐弱化以致消失。B项,“因为也致使六朝很多人献诗求仕”错误,因果分析不当,第二段说的是“六朝受士族情趣的影响,历代帝王都喜爱文学,故献诗以求仕进亦不在少数”,可见六朝很多人献诗求仕是因为六朝帝王都喜爱文

8、学。D项,“除了为了求仕之外”错误,应包括“以文求仕”在内。最后一段说“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或为求仕,或是所任官职的职责所在,或为交际以扩大生存空间,或为娱乐性情,或为生存方式,这些作品原本都是生活的一个部分,体现出生活化的特征”。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按时间顺序”错,文章不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论述的。文章第一段说“

9、中国文学也因此形成了生活化的本质特征。这主要表现于下列几方面”,最后一段说“综上所述”,中间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可见本文是总分总的逻辑顺序。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

10、持一致。本题中,B项,“这说明我国古代,人们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诗歌”于文无据。文章第四段只是说“全唐诗收录将近五万首诗,而这类诗歌大概有三万首之多”,但不能就此说明我国古代人们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诗歌。故选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

11、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

12、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

13、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

14、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继承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中国教育报2017年3月7日第2版)材料二: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

15、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16、。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

17、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材料三:“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

18、我们的历史。”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一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

19、,有删改)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B. 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C. 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D.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生命力。B. 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要亲近

20、“下里巴人”,也就是要亲近群众。C. 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越高,表明现在很多人愿意了解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D. 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6.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答案】4. C 5. C 6. (1)中高考要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文化的讲授灌输方式。(2)传承传统文化,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3)青少年要多读书,不能用碎片化阅读取代书籍的阅读。(4)社会要加强对民众的阅读引领。(答任意三点即可)【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查对

21、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C项,“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说法错误。原文材料二“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但结合前后的语境来看,“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 ,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这些信息肯定了中国诗词大

22、会的功用,由此可知,“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应是感叹在有许多少年观众因此而爱上诗词,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生命力”说法错误。材料二说的是“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

23、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文中说的是有了可能,选项太绝对。B项,“材料二指出,也就是要亲近群众”说法错误。应该是亲近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D项,“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说法错误。原文是“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故选C。【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

24、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材料一中“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由此可以得出中高考要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文化的讲授灌输方式;如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可概括出传承传统文化,要赋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而从材料三来看,主要以张一清的感受提及社会要加强对民众的阅读引领,不能用碎片化阅读取代书籍的阅读。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进行概

25、括。【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

26、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新生(前苏联)基里尔梁波夫(1)皮包屁股,是指那些在战争中失去双腿、坐着小车在火车过道里滑来滑去、口中大唱悲歌的人。我父亲即是这样的人。1942年他从坦克学校毕业后就上了前线,1945年,他的队伍在华沙城下遭到伏击,所有人都成了肉饼,只

27、有父亲幸存下来。(2)我当时5岁,疏散后跟妈妈回到列宁格勒,并不知道父亲发生了什么事。从战地医院出来后,父亲没有回家,显然是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我想他仍在战斗,妈妈大概以为他死定了。没有任何他的消息,也没有阵亡通知书,不过却常常有从喀山来的信件寄到战前我们跟外婆住过的地方。有一天,我们从妈妈收土豆的农庄里回城,车厢内爬进一个坐着木头小车、身穿破背心、衣服脏兮兮胡子乱蓬蓬的人。他用双手支撑地板,滑过车厢过道,唱着一支关于营队侦察员的歌。妈妈仔细地看着他,然后就大叫起来,向他跑去,不过那男人却突然决绝地转过身子,向相反的方向滑走了。他在走廊附近跌落到小车外面,剩下的路只好匍匐前进。当我们追上他时。

28、发现他已经烂醉如泥。(3)他是我的父亲。妈妈扳过他的身子,久久亲吻着他肮脏的脸颊和因失眠、醉酒肿胀的眼睛。她哭了,号啕大哭。(4)我们把他带回家。从此生活在一起。父亲没有任何身份证明,从野战医院出来后住过大大小小的车站:靠乞讨为生,此外父亲伤得很重,包括心灵和身体。(5)夜晚我常常被阵阵喊叫惊醒。父亲从床上跌到地板上,打着滚,蜷缩着身子。最可怕的是他那绝望的吼叫:“腿,腿疼呀”妈妈不知该怎么办,只是一个劲儿地哭,我也哭,因为怜悯和恐惧。有时我竟希望他没有回来。(6)父亲从不和我说话。仿佛我根本不存在。自从他出现后,妈妈不再关心我,以前她常常坐在床边跟我交谈,可是自从父亲回来后,我不得不睡在地板

29、上,我突然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他们尝试重新建立自己的幸福生活,我则成了局外人,无法在家庭的崭新蓝图中占据一席之地。有一天妈妈对父亲说。她想生个孩子,父亲说,他也想有个孩子。不过这很难,他是个残废,没有收入,抚恤金还没发,有个孩子生活很难。妈妈说,没关系,很多人过得比我们差,还养活了3个孩子呢。我真想大声叫。你们是有儿子的呀,你们要拿我怎么办呢?难道我对你们来说就是个空位子吗?(7)不久,妈妈对父亲说,她怀孕了。她一句话也没跟我说,但是我一清二楚,我整天都跟他们在一起,尽管对他们来说我并不存在。(8)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非常小,长着一张老人的脸。我常常走到他的床边看着他,这是我的兄弟,我觉得

30、自己对他的爱一点儿也不少于我对父母的爱,尽管他生下来就是为了取代我,这很明显,因为他们甚至给他取了我的名字科利亚。(9)每天早晨妈妈都去上班,父亲坐在他的小车上为他应得的抚恤金奔波,我则整日坐在窗台上看着外面,秋去冬来,冬去春来。孩子们上学了。他们却忘了让我上学,或者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我已经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我的兄弟在长大。很快他已经能够单独走上几步路了。父亲开始领到他的抚恤金,甚至还在某个残疾人事务所里谋了差事,妈妈现在是工厂的车间主任,一切都很美好,我们的家庭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幸福生活。夜里父亲不再叫喊,妈妈也早就停止了哭泣,只有我仍旧每日坐在窗台上,生活不声不响地从我身边悄悄溜过。有

31、一天父亲说:“我想去看看科利亚。”(10)妈妈哭了。(11)“把我带到他那儿去,”父亲说,“他毕竟是我们的儿子”(12)“没错,没错。”妈妈急忙应和。(13)我默默地看着他们收拾行装,却有种奇怪的轻松感觉。我已经很久没跟他们在一起,我甚至从不出门,不过这一次我决定跟他们一起去。(14)我们从家里出来。一路上谁都不说话,父亲在妈妈旁边滑行着,努力不使自己落后。(15)路上他们从一个老奶奶的手里买了一束金合欢,我跟在他们身后,长久以来第一次感到自己无比幸福。(16)墓地上空无一人,大片雪花静静地飘落下来。妈妈很快就找到那座坟墓。(17)“在这儿。”她指着。(18)父亲看着小坟丘,久久地一言不发,后

32、来他从怀里掏出一瓶酒放到嘴边喝了几小口,然后将瓶子递给妈妈,妈妈也喝了一小口。(19)“我会记住,”父亲说,“就算死了,也会记住”(20)妈妈又哭起来。(21)“孩子们都在这儿。”她哭着说。(22)“走吧,”过了很久,父亲说道,“该去接科利亚了”(23)他们向出口走去,很快就消失在白茫茫的雪花中。(24)而我则留在了自己的墓旁。(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6期,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段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人物的身份经历,奠定了小说哀伤悲凉的感情基调。B. 小说中写到父亲军校毕业后就上了反法西斯的战场,可见其热爱祖国,勇于献身;伤残后乞讨流

33、浪,不愿意拖累家人,可见其热爱家庭,勇于担当。C. 小说前文情节有些地方似乎不太合乎情理,如“父亲从不和我说话,仿佛我根本不存在”,弟弟出生后,父母“给他取了我的名字科利亚”等等,但到了小说最后,这一切都得到了合理解释。D. 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故事,通过描写人物言行、心理,塑造了人物形象,凸显了主题,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对新生的期待。8. 文中多次写到母亲的“哭”,试概括其中包含哪些情感。9. 请探究小说标题“新生”在文中的多层意蕴。【答案】7. A 8. 对父亲不愿意拖累家人的理解与感激;对父亲因伤痛带来痛苦的无助与怜悯。对孩子们不幸夭折的痛苦与自责。 9. 指在生活的困境中,弟弟一个

34、新生命的诞生;指随着弟弟的出生,父亲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家庭重新充满希望;指这一家三口的新生,孩子有了父亲,妻子有了丈夫,父亲有了爱他的家庭,一家人得以团聚。指整个社会、国家、民族历经战争洗礼,秩序正在恢复,生活渐趋安定,正在一步步走向新生之路。【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A项,“第一段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人物的身份经历,奠定了小说哀伤悲凉

35、的感情基调”说法错误。小说主题确实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但主体情感却不是“哀伤悲凉”的,反而是对未来对新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主体情感是乐观的。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情感的能力。首先圈出文中写到母亲“哭”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蕴含的情感。如“妈妈不知该怎么办,只是一个劲儿地哭”,这一次“哭”的情境是“夜晚我常常被阵阵喊叫惊醒。父亲从床上跌到地板上,打着滚,蜷缩着身子。最可怕的是他那绝望的吼叫:腿,腿疼呀”,从“不知该怎么办”可知,此处的“哭”表现出母亲对父亲因伤痛带来痛苦的无助与怜悯;如“妈妈哭了”,这一次的情境是父亲说“我想去看看科利亚”,此处的哭是因为父亲的话引

36、发对孩子不幸夭折的痛苦;如“妈妈又哭起来”“她哭着说”,情境是“我会记住,父亲说,就算死了,也会记住”“孩子们都在这儿”,这是在孩子的墓地,父亲的话以及面对孩子的坟墓引发的对孩子夭折的痛苦伤心以及自责。如“她哭了,号啕大哭”,结合前后的具体语境可知,“从战地医院出来后,父亲没有回家,显然是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他肮脏的脸颊和因失眠、醉酒肿胀的眼睛”“从野战医院出来后住过大大小小的车站:靠乞讨为生”,此处的“哭”表现出母亲对父亲不愿意拖累家人的理解与感激。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分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小说标题的意蕴。解答此类题目一般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分析。“新生”,刚产

37、生的,刚出现而富有发展前途的,新生命。从文中来看,这个“新生”既指弟弟的出生,还指父亲、家庭以及国家民族的“新生”。“新生”实指弟弟这个新生命的诞生。从虚指的角度来思考,对于父亲来说,随着弟弟这个小生命的诞生,“每天早晨妈妈都去上班,父亲坐在他的小车上为他应得的抚恤金奔波”,父亲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整个家庭又充满了希望;对于这个家庭而言,“我的兄弟在长大。很快他已经能够单独走上几步路了。父亲开始领到他的抚恤金,甚至还在某个残疾人事务所里谋了差事,妈妈现在是工厂的车间主任,一切都很美好,我们的家庭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幸福生活”,“新生”指一家三口的新生,孩子有了父亲,妻子有了丈夫,父亲有了爱他的

38、家庭,一家人得以团聚;对于国家民族而言,整个社会、国家、民族历经战争洗礼,秩序正在恢复,生活渐趋安定,正在一步步走向新生之路。【点睛】考查标题的含义,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杨维岳传戴名世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

39、。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士民倡。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

40、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曰:“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亦却之。曰:“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

41、流涕,私谥为文烈公。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 (选自南山集,有删节)【注】主:死者的牌位。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B. 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C. 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D. 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42、以维岳故贳之 贳:赦免B. 累昼夜不能寝食 累:连续C. 北兵渡江,京师溃 渡:渡过D. 慎毋以示世也 慎:小心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他宁可不要数百两银子,也不为犯法的富民“代请”。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B. 清兵南下后,下令士民剃发。杨维岳既不剃发,也不躲藏,决心以死明志,别人来劝慰他,他也卧床不应,绝食多日而亡。C. 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画像经常祭拜;在史可法死后,杨维岳又设牌位写文章哭祭他。D. 作者谴责了在民族危难之际贪生怕死的达官贵人,以及不明大义的平民、书生,肯定了杨维岳为守君臣之义而献

43、身的行为。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2)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我小心谨慎地坚守自己的节操,还担心没法报答您的恩德,哪敢因为这件事而连累您?(2)因为国库亏损,军队物资用尽,军队不能出征,发布檄文告晓天下人捐钱财救国。(3)结果陈涉吴广号召起义,函谷关被攻占,项羽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焦土!(4)如果凭借偌大的国家,却自取下策,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例,这就又

44、在六国之下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而已”,罢了,表示限止语气,一般用在陈述句末,据此排除BC;“凡不食七日”,“七日”强调“不食”的时间,做“不食”的补语,不能断开,排除D。本句译为:有人来劝慰他,他只是躺着随便答应罢了。写下宁死也不剃发文字来表现他的志向。一连七天不吃饭,仅存一点气息。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

45、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D项,“慎”,千万。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B项,“别人来劝慰他,他也卧床不应”说法错误。唯唯是指对劝慰者客气而简单的答语,此处有敷衍意。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

46、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兢兢”,小心谨慎;“报德”,报答恩德;“其”,表示揣测,哪里;“以是”,“以”,介词,“是”,近指代词,这件事。第二句得分点:“以”,因为;“谕”,告诉,吩咐;“赀”,同“资”,钱财。第三句得分点:“举”,被攻占;“可怜”,可惜。第四句得分点:“天下之大”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是时:大天下。“下”,居之下,自取下策;“故事”,旧例;“是”,代词,这。【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

47、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译文:杨维岳是庐州府巢县人。生性孝顺而恭谨,爱好读书,坚守正道。曾经凭借他的文章被知府赏识。一天,去拜访知府,恰好碰上一个犯法的富人,知府教杨维岳替他打官司,可以获得几百两银子。杨维岳推辞说:“犯罪

48、自有公法处置。假使这个人不应该判罪,而我接受他的银子,就会不吉利;假使这个人应该判罪,却因为我的缘故而赦免了他,这是用私情干扰公法。我小心谨慎地坚守自己的节操,还担心没法报答您的恩德,哪敢因为这件事而连累您?”知府因此更加敬重他。杨维岳读书读到忠孝大节之处,常常多次流泪。他仰慕文天祥的为人,就画了他的像供奉他。崇祯年间,盗贼蜂起,都御史史可法任扬州巡抚。杨维岳说:“这个人是当代伟人,不可以不拜见。”于是徒步到驻军营地拜见史可法。没过多久,北寇的进攻更加急迫,皇上诏令天下起兵救援。这时史可法已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因为国库亏损,军队物资用尽,军队不能出征,发布檄文告晓天下人捐钱财救国。杨维岳捧着

49、檄文哭着说:“国家大事到这个地步,我还要家干什么呢!”当即变卖家产来做大家的表率。崇祯十七年,皇上死在煤山。杨维岳听到这件事,面向北方痛哭,连续几个昼夜不愿吃饭睡觉。不到一年,清兵渡过长江,国都被攻陷。史可法凭大学士的身份在扬州指挥军队抗清,城池被攻破后为国而死。杨维岳哭着说:“国家培养读书人几百年,以身殉国的,为什么只有一个史公!”于是在庭院里设下史公的牌位,写了祭文哭拜他。家人送来米粥食物,他挥挥手叫拿走;平时喜欢饮酒,也拒绝了。他说:“现在正遇上国家大事如此糟糕,还能吃得下喝得下吗!”过了几天,清兵到来,下令剃发,杨维岳不肯。有人说:“您何不为此而避一避呢?”杨维岳说:“能躲避到哪里去呢

50、?让我死吧!让我死吧!”他的儿子对着他哭泣,杨维岳说:“孩子!我一生读书做什么用?如果有一天要我苟且偷生,我信守大义,坚决不干!我现在能够死得其所了,你哭什么呢?”有人来劝慰他,他只是躺着随便答应罢了。写下宁死也不剃发的文字来表现他的志向。一连七天不吃饭,仅存一点气息。来看望他的亲属越来越多,他忽然睁大眼睛看着儿子说:“前几天表现我的志向的文字,千万不要拿它给世人看。”不一会儿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六岁。知道这件事的人没有不为他流泪的,民间给他立的谥号是文烈公。唉!三代以来,兴亡更替的事情多了。做臣子的常常身居高位却不愿为国家而死,平民、书生又认为为国而死不是自己的事,那么这样就没有一人愿为国而死

51、,君臣之义不断绝还能有多久呢!(二)古诗词鉴赏(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辛弃疾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注】史正志,字致道,时知建康府兼建康行宫留守。喷霜竹:谓吹笛。喷,吹奏。霜竹,秋天之竹,借以指笛。安石:即谢安,字安石,早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宰相,“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晚年位高遭忌被疏。宝镜,唐李濬松窗杂录载秦淮河有渔人网得宝镜

52、,能照见五脏六腑,渔人大惊,失手宝镜落水,后遂不能再得。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三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词人登上高楼,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B. 四、五两句,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把“吊古伤今”落到实处,在问答中勾画词人形象。C. 下片“宝镜”三句,笔锋从现实转到历史,暗喻壮志忠心不为人知、知音难觅的苦闷。D. 最后两句,写词人眺望江面,看到狂风怒号,预感到风势将会愈来愈大,可能明朝长江卷起的巨浪,会把岸上的房屋推翻。15. 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答案】14. C 15. 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报国无门的苦闷;对议和派排

53、斥爱国志士的愤慨。【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下片宝镜三句,笔锋从现实转到历史,暗喻壮志忠心不为人知、知音难觅的苦闷”说法错误。“笔锋从现实转到

54、历史”错,笔锋是从历史转到现实。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本题要求“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我来凭吊古人的陈迹,登上高楼,却落得愁闷无穷,词人登上高楼,触景生情,“闲愁千斛”,是形容愁苦极多,表达出作者关心国事但身不在要位始终不能伸抗金之志的深深忧愁;“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当年虎踞龙蟠的帝王之都今在何处?满目所见只是千古兴亡的遗踪,健康曾经成为

55、六朝的国都,此时却徒留空名和一片败亡的气息,健康曾经成为六朝的国都,但在诗人看来,此时却徒留空名,和一片败亡的气息,这里暗中含有谴责南宋朝廷软弱无能,不利用健康的有利地形抗击金兵、收复中原,也流露出今非昔比的凄凉之感;“兴亡满目”,侧重于“亡”字,表达词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

56、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1)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2)苏洵的六国论中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_,_”。(4)人间如梦,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5)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

5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案】 (1).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 至丹以荆卿为计 (4). 始速祸焉 (5). 虽欲强聒 (6). 终必不蒙见察 (7). 一尊还酹江月 (8). 舞榭歌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鉴,荆,卿,聒,尊,酹,榭。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活动正式 。在公布的8

58、6部作品剧目单中,现实题材成了重头戏,遇见幸福幸福院正青春这些作品中,已播出的成了荧屏爆款,获得业界口碑与收视成绩的双赢;尚未开播的也通过宣传营销引爆相关社会话题,提升了人们对作品的 。优质现实题材创作的魅力,不是表现为题材选择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话题积极介入的态度以及深刻把握、精准体悟的能力上。创作者从大众文化热点之中汲取创作灵感,找到与生活 的典型人物、事件,并将自己的深入思考通过生动的台词和精彩的表演投射出来,引导大众情绪,解决现实问题。我国电视剧市场近年来的现实题材创作全面开花,题材涉猎广泛、与现实人心紧密勾连互动、容纳着丰富时代信息、能激荡起社会正气的精品力作集中

59、涌现。( ),或庄严肃穆,或激昂奋进,或青春热血,让我们感受到现实生活的丰润多姿和社会发展的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开启 关注度 休戚相关 丰富多彩B. 启动 关注度 息息相关 波澜壮阔C. 启动 喜爱度 息息相关 丰富多彩D. 开启 喜爱度 休戚相关 波澜壮阔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优质现实题材创作的魅力,不是表现为题材选择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话题积极介入的态度以及深刻体悟、精准把握的能力上。B. 优质现实题材创作的魅力,不仅表现为题材选择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且体现在对社会话题积极介入的态度以及深

60、刻把握、精准体悟的能力上。C. 优质现实题材创作的魅力,不仅表现为题材选择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且体现在对社会话题积极介入的态度以及精准把握、深刻体悟的能力上。D. 优质现实题材创作的魅力,不是表现为题材选择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话题积极介入的态度以及精准体悟、深刻把握的能力上。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的是A. 就像这些时代的“表情”,一个个优秀作品B. 就像一个个“表情”,这些时代优秀作品C. 这些优秀作品就像一个个的“表情”时代D. 这些优秀作品就像时代的一个个“表情”【答案】17. B 18. C 19. 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

61、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开启:打开;开创。启动:机器、仪表、电气设备等开始工作;法令、规划、方案等开始实施或进行;开拓,发动。此处说的是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活动,应选“启动”。关注度:关心重视的程度。喜爱度: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此处说尚未开播的也通过宣传营销引爆相关社会话题,既然尚未开播,应选“关注度”。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此处说的是“与生活”,应选“息息相关”。丰富多彩:内容丰富,种类多样。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

62、等。此处说的是“社会发展”,应选“波澜壮阔”。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原句第一个语病是关联词语使用错误,“题材选择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社会话题积极介入的态度以及精准把握、深刻体悟的能力”都是“优质现实题材创作的魅力”,只不过表达有侧重点。因此“不是而是”应改为“不仅而且”,据此排除AD项;第二个语病是“深刻把握、精准体悟”搭配不当,应改为“精准把握、深刻体悟”,据此排除B项。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

63、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括号前的句子是“我国电视剧市场近年来的现实题材创作全面开花,题材涉猎广泛、与现实人心紧密勾连互动、容纳着丰富时代信息、能激荡起社会正气的精品力作集中涌现”,接下来应当说作品了,因此“这些优秀作品”更能与之衔接,据此排除AB项;括号后是“或庄严肃穆,或激昂奋进,或青春热血”,这是在举例说作品呈现出的各种特点,即作品的“表情”,因此句子最后落到“表情”上更能与之首尾衔

64、接,据此排除C项。故选D。四、名著名篇阅读(3分)20.下列关于红楼梦内容解读,正确的一项是()A. 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读牡丹亭被黛玉发现,后来黛玉也认真阅读,二人借牡丹亭里的词句表白。宝玉自比柳梦梅,黛玉自比杜十娘。B.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回目名为“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其中“杨妃”指宝钗,“飞燕”指黛玉。C. 曹雪芹将晴雯列在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判词中称赞她“心比天高”“风流灵巧”,并指出她“因诽谤”而“寿夭”,充满同情。D. 贾元春省亲后,恐辜负了大观园景致,便叫宝玉等去园中住。宝玉住了怡红院,黛玉住了潇湘馆,宝钗住了蘅芜苑,贾迎春住了缀锦楼,探春住了稻香村,惜春

65、住了蓼风轩,李纨住了秋爽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红楼梦内容解读,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根据平时的积累,调动头脑中知识,进行选择。A项,“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读牡丹亭被黛玉发现,后来黛玉也认真阅读,二人借牡丹亭里的词句表白。宝玉自比柳梦梅,黛玉自比杜十娘”说法错误。牡丹亭改为西厢记。柳梦梅改为张生,杜十娘改为崔莺莺。C项,“曹雪芹将晴雯列在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说法错误。晴雯在又副册。D项,“探春住了稻香村,李纨住了秋爽斋”说法错误。李纨住的是稻香村,探春住的是秋爽斋。故选B。五、写作(60分)21.

6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国产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反派一哥申公豹的一句话,戳痛无数人的心:“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对于“成见”,你有怎样的理解和体验,请写一篇不少于800的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与套作。【答案】例文:给心灵的漏洞打个补丁许多年前,有个求道的年轻人,为了获悉人生的道理,不辞辛劳,长年累月,跋山涉水到各地探访有道之士,寻求答案。时间一天天过去了,他也求教了很多人,但觉得自己一点收获都没有,他很失望。他左思右想,也琢磨不出到底是什么原因。后来,他听一位私塾先生说,在距他的家乡不远的南山里,有位得道的高僧,能解答关于人生的各种疑难问题。于是,他

67、连夜起程,沿途探询这位高僧的住处。一日,他来到南山脚下,见一樵夫担了一担柴从山上下来,便上前询问: 樵夫大哥,你可知道这南山上有位得道的高僧居住在何处?何等相貌?樵夫略微沉思片刻道: 山上确有位得道的高僧,但不知道到底住在何处。因为他常常四处游历,随缘度化世人。至于他的相貌,有人说他佛光普照,面貌清奇;也有人说他蓬头垢面,不修边幅。没有人能说得清楚。谢过樵夫,年轻人抱定了决心,不顾一切地向深山里前进。后来,他又遇见了农夫、猎户、牧童、采药人等等,就是一直没有找到他心目中的那位可以指点人生迷津的高僧。绝望之下,他回头下山,在路上遇见一位拿着破碗的乞丐,向他讨水喝。年轻人便从身上取下水袋,倒了一些

68、水在碗里。还未等乞丐去喝,水就流光了。无奈,年轻人又倒了些水在碗里,并催促乞丐赶紧喝。可碗刚端到乞丐的嘴边,水又流光了。你拿个破碗怎能盛水?怎能用它来解渴?年轻人不耐烦道可怜的人,你到处请教人生的道理,表面上谦虚。但你在内心中判断别人的话是否合你的心意,你不能接纳不合你意的说法,这些成见在你的心中造成了很大的漏洞,使你永远无法得到答案。年轻人一听恍然大悟,连忙作揖道: 大师可就是我要寻找的高僧?连问数声无人应答,抬头再寻那乞丐,已无踪影。心灵有漏洞吗?当然了。成见就是心灵的漏洞,嫉妒也是,猜疑、懦弱、浮躁、仇恨等等无不是心灵的漏洞,只不过每个人的心灵漏洞不同罢了。心灵有漏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

69、知有漏而不去弥补,那样只会越漏越大,贻害人生。有了漏洞肯于去弥补的,心灵才显得可贵。心有漏洞都可以弥补,人心又有什么不能弥补的?弥补心灵需要有良好的心态,求索的心智。多思索不合己意的语言而少冲动,多镇定而少浮躁,多宽容而少嫉妒,多仁爱而少仇恨如此,人生才会变得更加美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记叙文。对于记叙文,考生要先明确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审题】本题的材料是动漫电影中的人物语言,申公豹的话:“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

70、指出“成见”对人的影响之大,打破成见难度之高。这道作文题的核心词是“成见”。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见”的解释为:(1)对人或事物所抱的固定不变的看法(多指不好的);(2)形成的个人见解;定见。【立意】(1)打破成见;(2)摈弃偏见;(3)成见不可有,远见不可无。【素材】1.马云当年被很多人拒绝,包括雷军的拒绝,作为天使投资人的雷军阅人无数,看到这个其貌不扬、口出狂言的年轻人好像传销者,所以果断打发他离开,毕竟这样的年轻创业者太多了。可是,马云现在堪称世界名人,尤其是阿里巴巴创造美国股市首次公开募股“史上最大”纪录之后,他的名字更是成为新闻收视率、阅读量和点击率的保证。和马云面对面聊天,你会发现他的

71、平实与随和。他会直视你的眼睛,让你感觉被尊重。如果是一圈人围坐,他能够照顾到每一个人的情绪。瘦瘦的马云,反应极快,他的伙伴们形容:“这个人的脑子和嘴巴是通着的。”一开口,那些没有打过草稿的妙语会汩汩滔滔喷涌而出。这些话,充满哲理,令人回味,却绝无嚣张的味道。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商业天才,也曾被成见和偏见拒绝在门外多次,这话现在说起来轻松,但是背后的沉重只有马云知道。2.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比如说,10千克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要比1千克重的物体快10倍。这一天,他带了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一

72、个重10磅,是实心的;另一个重1磅,是空心的。伽利略站在比萨斜塔上面,望着塔下。塔下面站满了前来观看的人,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讽刺说:“这个小伙子的神经一定是有病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会有错的!”实验开始了,伽利略两手各拿一个铁球,大声喊道:“下面的人们,你们看清楚,铁球就要落下去了。”说完,他把两手同时张开。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了地面上。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伽利略的试验,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这个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3.意大利著名作家、诗人邓南遮是一个怪人,具有特殊的性格,他纵容、放荡、残酷、刻薄,而且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侨

73、居法国时,当地邮局收到一封没有收信人地址的信,信封上只写着,“交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收”,聪明的邮局职员想了一想,便把它交给了邓南遮。可是,邓南遮拒绝接收,又把信退给邮局,他的理由是:“我并非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我乃是世界最伟大的诗人!”邓南遮对女人有一种特殊的偏见,他仇视女人,对女人有一段刻薄的议论,他说:“女子象天上的星星一样,只是闪耀在男人的夜里,天亮后,她们也就隐没了。女子过30岁,外表的美便一年一年地不如男子了;女子过40岁,便没有吸引男子的魅力了。所以应该用毒药把她们毒死,不让她们留在世上,因为她们已成了世上的废物。”世上只有男人便够了,女人是最无用的东西,无论她们怎样美丽,世界归根

74、结底是男人的。”【结构】写作中可以按照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记叙顺序来写。如按照顺叙,可以先交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按照时间段先后顺序记叙不经意间发生一件什么事情,彰显了其中某一个人的什么品性,由此缩短彼此的心灵距离。例文讲述了一个求道的年轻人,为了获悉人生的道理而跋山涉水探访有道之士寻求答案的故事。他沿途问了很多人,都没有得到理想的答案。最后,他遇到了一个乞丐,乞丐揭示了他寻不到真理的原因:他只是表面上谦虚。内心不能接纳不合意的说法,成见在使他永远无法得到答案。例文以故事的形式,阐述了深刻的道理:成见就是心灵的漏洞。【点睛】记叙文写作的四大要求:一、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

75、事性,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好的的记叙文正如好的电视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有了故事性,才有了记叙文的本质。故事精彩,记叙文才能吸引人,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抓住了故事性的记叙文,即便文笔一般,文章也差不到哪里去。二、塑一个鲜活的人物。写记叙文离不开写人。写人千万不能写成纸人,站立不起来,鲜活不起来。写人要把人物写鲜活起来,要写得有血有肉,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三、作一番生动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等。四、抒一段动人的情感,简单地说,就是用真挚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记叙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对所记叙的人和事抒发感情,可以让平白的故事锦上添花,引起读者的共鸣。抒情的文字有时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凭借所描述的人、事、景、物来传情达意,即间接抒情,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有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种。抒情文字有时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也就是直抒胸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